《三顧茅廬》的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顧茅廬》的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1
我聽了王老師上了《三顧茅廬》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感受深刻。
它像膠水一樣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貪婪地讀了一遍又一遍。
看著看著,我被“三顧茅廬 ”的畫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幫劉備打了勝仗,曹操的謀士 設法將徐庶 騙走。臨行前,徐庶 向劉備推薦了諸葛孔明 。于是,劉備打點行李,便與關羽和張飛一起來到了隆中 臥龍崗 。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時才回來。聽完,劉備覺得惆悵不已。幾天后,劉備又去拜訪時,卻只見到了孔明弟弟諸葛均 ,劉備無奈,只得怏怏 不樂離去。轉眼過了新年,劉備打算再次拜訪孔明。此時張飛、關羽勸劉備不要再去浪費時間了,而劉備卻訓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廬,劉備得知孔明雖在,可正在午睡。當孔明醒來,發(fā)現(xiàn)三人便急忙召進屋。劉備拜請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劉備情急流淚,說:“天下大亂 ,百姓苦難深重!”孔明被劉備的誠懇打動了,答應了劉備的邀請。
通過“三顧茅廬 ”的故事,我被劉備不厭其煩 的毅力深深感動。我想: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濘,不管我們多么困難,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也會成功。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2
最近,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里面的故事十分生動有趣。其中劉備三次請諸葛亮出山的誠意,令我看了深受感動。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群雄爭霸,逐鹿中原。劉備為了匡扶漢室,平定天下之戰(zhàn)亂,帶著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三次拜訪臥龍諸葛亮,想請他出山幫助自己完成大業(yè)。
第一次去,沒有遇上諸葛亮。
第二次去,依舊沒有遇到諸葛亮,但是遇到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均,于是劉備留下一封信,讓他幫忙代轉給諸葛亮。我以為他會放棄了,沒想到并非如此。
第三次,諸葛亮正在睡覺,劉關張三人就站在草廬外邊等著諸葛亮睡醒。這時,天上飄起鵝毛般的大雪,過了許久,諸葛亮終于醒了,請劉備進屋坐會。最后,諸葛亮被劉備的仁慈和憂國憂民之心所感動,決定出山幫助他。
看到這一幕,我心想: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出山真是誠懇。∈郎蠜]有做不成功的事,只要堅持到底就一定行。
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一只蜘蛛,它正在織網(wǎng)。第一次被風吹斷了,可是它依舊不放棄,反復進行了幾次,終于在第五次時成功織好網(wǎng)了,蜘蛛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學生呢?
在生活中遇上困難不能放棄,只要堅持到底就一定可以成功。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3
讀了《三國演義》中的《劉備三顧茅廬》后知道了本篇文章中的主要內容及一些道理。文中主要講了夜水鏡先生向劉備講了許多關于諸葛亮的事情,劉備聽后激動地一夜都睡不著覺。第二天早上劉備帶著關羽·張飛挑了一些禮物,去南陽隆中拜見諸葛亮。到了臥龍山莊以后,只見山坡上有幾間草屋,劉備見后邊去敲門,只見一個書童從屋中走出,并問劉備他們是干什么的。劉備請求拜見諸葛亮,童子卻說諸葛亮出去了,劉被聽后很失望。知道諸葛亮不在家便走了。
劉備回到孫野以后便派人去打聽諸葛亮回來了沒有。派出去的人都說諸葛亮已經(jīng)回來了,劉備聽后便再次去請諸葛亮。。劉備等人到了臥龍山莊以后走進草屋,看見有一個人在吟詩,一位此人便是諸葛亮,誰知走進一問才知此人是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劉備經(jīng)不住常非的'催促,只好留下一封書信邊走了。
新年過去了,劉備準備再挑個好日子再去拜見諸葛亮。在臥龍山莊旁邊又遇到了諸葛均,得知諸葛亮在家,就走進草屋,等諸葛亮午休過后,劉備一再苦苦相求,諸葛亮最終同意了輔助劉備。
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我們做什么事都應該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4
《三顧茅廬》這篇課文向我們敘述了在天寒地凍的冬天,劉備三次騎馬去臥龍岡,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
讀過這篇課文,讓我不由想起了一件發(fā)生在我家中的事情——幾年前,媽媽報考了全國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在考前一個多月的時候,媽媽一下子就有了頭懸梁錐刺股的學習勁頭。
在白天的時候,媽媽清晨5點鐘就起床,在我和爸爸睡得沉沉的時候,她臉上架著一幅眼鏡,坐在電腦前,不斷地忙碌起來,有時她的眼睛盯著電腦,似乎在思考什么;有時,她低下頭來在筆記本上記錄著什么;有時,她仰起頭來,嘴里不時地蠕動,似乎在背誦一些主要的內容……她一直就這樣忙碌著,直到時針和分針停留在7:50的那一刻,她才停下手中的忙碌,去上班……
晚上,眨眼功夫時間到了8:00,我已經(jīng)上床睡覺了,可媽媽還坐在電腦前,不停地往腦子里輸入一批一批的.知識,媽媽在學習的時候,好像永遠也不知道疲倦似的……
現(xiàn)在想起來,覺得那時的媽媽和課文中的劉備還真有點相似。劉備可以說是求賢若渴,而對媽媽來說知識仿佛是一個口干舌燥的人看見了一桶水一樣。
你們也能做到嗎?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5
劉備是個成功的人,在時局混亂,群雄爭霸的東漢后期,經(jīng)過多年征戰(zhàn),最后與孫權、曹操三分天下,建立蜀國,除了本身文武雙全,重要的一點就是能禮賢下士,重視人才,以誠信服人。
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后,招兵買馬,可接連衣裙幾次都打了敗戰(zhàn),直到遇到徐庶,采納了他的.建議,才開始轉敗為勝。劉備對徐庶非常關心、信任,徐庶深受感動,便向他推薦了諸葛亮:我和孔明比,猶如烏鴉見鳳凰。∮谑切焓鼛е鴦淙ヂ≈薪又T葛亮出山,但連去兩次,孔明都避而不見,同去的關羽、張飛早按捺不住了,但劉備并不計較,直到期第三次,孔明終于被劉備的誠意打動,同意出山為劉備出謀劃策。后來,劉備有了關張兩位忠勇的猛將,再有了諸葛亮這個智囊,如虎添翼,連打勝戰(zhàn),最后成就大業(yè)。
在當今,誠信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滿嘴謊話、不講信用的人是沒人愿意結交的,試想,一個人一但沒有人相信,就是有絕頂?shù)牟湃A,又有什么用呢?能辦得成事兒嗎?所以,我們小學生不僅要學好知識,還要不斷約束自己,規(guī)范自已的言行,做誠實的人。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6
公元207年,劉備遭曹操追殺,屯兵新野,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并親自相邀,卻被其拒之門外。但劉備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諸葛亮終于同意出山,助其一臂之力。
在人們贊賞劉備求賢若渴的同時,我不免為諸葛亮備感憂慮,如果不是徐庶的推薦,劉備的拜訪,試問諸葛亮,你能毛遂自薦嗎?你的滿腹韜略何時得以施展?你心甘情愿看著自己的國家自生自滅嗎?值得慶幸的是諸葛亮遇到了劉備,但現(xiàn)實生活中又有幾個劉備呢?
西方有句諺語: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chuàng)造時機,依此推斷,諸葛亮豈不是弱者?足智多謀,才華橫溢,為何不敢脫穎而出?難道要空懷滿腹略,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嗎?到那時,將誨之晚矣,只好懷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慨嘆死去,怨天尤人是無濟于事的,誰讓自己將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供手相讓呢?
當今社會崇尚知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每個人前途命運的主宰,可一些人總是受傳觀念的影響,堅守古人的高風亮節(jié),含而不露似乎謙虛得將自己貶低,才算維護清高。誰料結果弄功成的,事態(tài)反而背道而馳,使得他人對自己的真實情況知之甚少甚至產(chǎn)生誤解,豈敢錄用?所以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唯有當仁不讓,舍我其誰的那種勇氣,才不致讓自己有不好意思或過分謙虛中客客氣氣地機會拱手讓人。
人們,不需要再等待劉備,只需打破陳規(guī)陋習,努力掌握自己的命運,把握時間,主動進取,適時夸獎一下自己吧,讓社會對我們進行選擇。亮出自己的風采。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7
暑假我讀了《中國上下五千年》,里面有很多發(fā)人深省的歷史事件,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還有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其中《三顧茅廬》這一篇讓深受啟發(fā),印象深刻。
《三顧茅廬》講的是劉備為了邀請諸葛亮,三次來到諸葛亮住處。第一次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第二次,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諸葛亮又不在,劉備只好失望地走了。第三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諸葛亮懇切地表明了平定天下,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yè)的決心和意愿。用真誠打動了諸葛亮,后來在諸葛亮的協(xié)助下稱帝了。
通過閱讀《三顧茅廬》的故事,我深深地體會到劉備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失敗不可怕,只要我們有必勝的信念,持之以恒的努力,就會擊敗所有的艱難險阻。我們還還應該尊重我們身邊老師、同學,家長、朋友,像劉備尊重諸葛亮一樣,向優(yōu)秀的人學習,遇到不懂的問題虛心像別人請教認定目標,一步一步地朝著夢想努力,長大后才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8
近期可能很多人都在關注三顧茅廬的讀后感相關的內容,今日小編也是在網(wǎng)上找了很多關于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 相關信息并整理如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剛才看到一個問題,“三顧茅廬”是真是假,剛想回答就跳不見了,我就在這里回答吧,勉強算“文對題”。
“三顧茅廬”的故事是確實有的。有兩個最明顯的史料:
1.《三國志》中記載: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笔唬骸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庇墒窍戎魉煸劻,凡三往,乃見。
2.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寫到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3.不同學者對于這個“三”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認為去了三次都見到了,有的認為第三次才見到。我感覺這“三”就是個數(shù)量詞,形容去了很多次。劉備去見了諸葛亮很多次,當然見了面也就很多次了。
4.經(jīng)過小說家的改造,在《三國演義》里,“三顧茅廬”成了一個有血有肉,更加有張力的.故事,里面有個細節(jié)成了不少網(wǎng)友的梗:玄德來到莊前,下馬親叩柴門,一童出問。玄德曰:“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蓖釉唬骸拔矣洸坏迷S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說劉備來訪!薄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9
《三國演義》大家都不陌生,它的作者是羅貫中。里面的一個個小故事都流傳千古:“赤壁之戰(zhàn)”“草船借箭”……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三顧茅廬》這個故事。
《三顧茅廬》講述了:劉備三次去諸葛亮的茅廬前,想讓諸葛亮做自己的軍師。前兩次諸葛亮軍不在家,第三次時,諸葛亮終于被劉備所打動,劉備終于成功地得到了諸葛亮這位足智多謀的軍師。
讀了這個故事后,我感慨萬千。劉備不厭其煩的去找諸葛亮,并且不讓童子打擾諸葛亮午休,這是多么高尚、謙虛、禮賢下士的品質呀!這讓我想到了“程門立雪”這個故事。楊時和劉備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去學習。以后在學習中,我也要有謙虛好學,不驕不躁的品質。
我也再一次感受到諸葛亮不謀名利,只求益于百姓的人生觀。諸葛亮雖然足智多謀,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他從不驕傲自滿。當劉備請他做軍師時,他便說:“待成功之日,自當歸隱!斌w現(xiàn)了他“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精神。他身上這種不慕名利的'精神更值得我去學習。
《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充分的告訴我:做人要有謙虛好學、不慕名利的品質!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10
這個典故講的是三國時期,劉備經(jīng)過徐州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時聽說人稱臥龍的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劉備就前去請他出山?傻谝蝗ヒ蛑T葛老師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著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終因劉備的'真誠打動了諸葛老師,請除了這位隱居山林的臥龍先生。如果我們大膽想像,如果劉備只去了一次就沒再去了,就請不出則為臥龍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驚天動地大事業(y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就是劉備這真誠的力量讓僅是一般的諸葛先生所被打動,助劉備一臂之力,興復漢室。
諸葛老師咋北伐魏國時在給后主劉禪的信中說:臣雖布衣,卻被先帝三顧于茅廬之中,甚是感動,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興復漢室天下。是什么讓一代臥龍如此忠誠于蜀國呢?是劉備的真誠。真誠?我聽到有人感嘆了,劉備的真誠怎能讓一代臥龍如此忠心?這還要從頭說起。三顧茅廬之時,第一去時就讓張飛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親自來請,由我?guī)兹藢⑺麕蛠砑纯桑坏诙r是大雪封山,馬都走不了了,而劉備卻執(zhí)意要去,最后還生病了。第三去時正是劉備。關羽和張飛的結拜紀念日。正是這些事,才讓我龍先生諸葛老師出了山,稱了臣。劉備不光對諸葛老師真誠,還對別的人真誠,張飛。關羽。趙云。諸葛老師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嗎?
如果你真誠,身邊總會有俠肝義膽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朋友也后對你真誠。所以我們應該對人。對朋友真誠,做人就做真誠的人。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11
劉備得到了徐庶的推薦,決定去拜訪賢人諸葛亮。
第二天,劉備和關羽、張飛三人直奔隆中。劉備來茅屋前,一位書童應聲開門說:“先生出去了!眲渲缓脭∨d而歸。又過了幾天,劉備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又和兩位弟弟進山去了。此時已經(jīng)入冬了,天氣十分寒冷,但是,劉備全然不覺。為了表示尊重,一進隆中山,劉備就下馬步行。結果諸葛亮外出游玩了。劉備接連撲空,為表達自己的仰慕之心,劉備留下一封信讓書童轉交給諸葛亮,惋惜的回去了。
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劉備沒有白跑。諸葛亮果然在家,但正在休息,劉備便站在門口等候。大約過了兩個時辰,諸葛亮終于現(xiàn)出廬山真面目,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劉備聽完立刻覺得茅塞頓開,恨不得馬上依計奪天下。諸葛亮也決定出山輔助。
諸葛亮是一個曠世奇才,本可以閑云野鶴的度過自己的一生。可是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他不但出山了,而且追隨劉備幾十年出生入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我們譜寫了一曲忠心耿耿的頌歌。諸葛亮是幸運的',飽學知識后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給自己創(chuàng)造了充分發(fā)揮的機會。
諸葛亮也是不幸的,他的一生是忙碌的,沒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生活。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12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名為《三顧茅廬》,講的是公元206年冬至207年春,當時屯兵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郡鄧縣隆中請諸葛亮輔佐的故事。這篇文章含著很多的道理。
三顧茅廬也是一個不錯的成語,故是拜訪的意思,茅廬是草屋的意思。原為漢末劉備去南陽郡鄧縣隆中聘諸葛亮的故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這個成語故事也揭露了深刻的道理,并且言簡意賅,含蓄雋久,引人深思。
這個故事是一段佳話,用來表示求賢若渴的一種態(tài)度和做法。表示對賢才的渴望和誠意。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我用了一首詩來概括:"三次來去諸葛廬,顧得三次得孔明,茅中臥龍之三分,廬內軍師絕對策!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狂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
每當我讀了這個故事,都會非常敬佩劉備的人品,它為了請到諸葛亮三四堅持去拜見他,不顧天氣嚴寒,不顧路途遙遠,最終把諸葛亮請來了。他這種真誠、耐心、謙虛的優(yōu)秀品質,多么值得我們學習!
通過閱讀《三顧茅廬》這篇文章,我有了很多收獲:對待朋友以誠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恒,不居高自傲,這樣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13
最近,閱讀了《三顧茅廬》這篇文章,讓我感受很深。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才華、學識,就去隆中請諸葛亮輔佐他的故事。第一次去請,諸葛亮出去了,第二次又去請,他又外出閑游去了,第三次再去,諸葛亮在家,終于相見。諸葛亮看劉備誠心求賢,就答應輔佐他成就大業(yè)。
在我眼里,劉備是很謙虛大度,有毅力和恒心的人。他很珍惜、尊重人才,為此,不辭勞苦,“三顧茅廬”,最終求得了經(jīng)世之才,為建立蜀國奠定了基礎。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四年級之前,我的字寫得非常難看。雖然看起來是整齊的,但寫的是歪的,瘦長瘦長的,而且沒有筆鋒。直到四年級,跟書法老師練了一次,很好看,當時我都很驚訝,心想:這是我寫的字嗎?這時,我才下定決心,要好好練字。開始,是練字打卡,現(xiàn)在我每天練一首古詩,寫的.字與以前比起來,感覺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通過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我認識到: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多么艱難,只要我們有毅力,有恒心,堅持不懈,最終就一定能獲得成功。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14
劉備,蜀漢的開國皇帝,為人誠懇,曾三顧茅廬請軍師諸葛亮。
諸葛亮隱居隆中。劉備第一次拜訪他時,他的童子說他出去了。第二次諸葛亮又不在,只見得他的朋友。第三次去時,鵝毛大雪,張飛不肯愿道:“一界村夫,何必哥哥親自去,把他綁來!”劉備責怪張飛太魯莽。去時,諸葛亮正午睡,劉備等在門口,諸葛亮午睡后請他進屋,卻不肯答應去做軍師,劉備哀求道:“天下大亂,四方云攏,求您幫忙!”諸葛亮被其感動,終于答應了。
這個故事讓我不得不敬佩劉備,他為人多么的'誠懇,十分謙遜有禮,而且前兩次去拜見諸葛亮卻沒見到人,并不灰心,在鵝毛大雪中還去邀請他,誰能做到?張飛的不禮貌更能襯托出劉備的謙遜有禮,雖是皇帝,卻沒半點架子。即使諸葛亮在午睡,劉備也不打擾他,而在大雪中等候,可見十分有誠意,這樣的人,諸葛亮怎么不被感動呢,想必他必能成大業(yè),諸葛亮待他當然也要十分禮貌,而且答應了他的要求。劉備的謙遜有禮、待人誠懇,不怕困難的品質令人敬佩,我要向他學習!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跟劉備一樣。我看見有人去借橡皮時,奪過橡皮就走人,一點也不在乎別人的意愿,十分不禮貌,這樣的人當然不討人喜歡,誰還會借他橡皮呢!他還擺架子,別人不借他就放棄,并等著那人,喊道:“切,一破橡皮,誰稀罕!”這位同學跟劉備簡直是天壤之別,得到的結果當然也不一樣!
劉備因有禮才請到諸葛亮,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向他學習!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15
相傳在春秋時期,劉備因上了曹操的當所以把“古城”給丟了,自己又是跑到了一座高山里面。
……在之后的'日子里,劉備聽說在這座山里有一位高人,所以,劉備先去找了自己的二弟和三弟,然后再去找那位高人!瓌湔业搅岁P羽和張飛,就去找那位高人了,第一次去的時候一位書童走出來說:你們幾位找誰呀?劉備說:我們幾位找你家先生。書童說:哦,找我家先生啊。劉備說:是啊,請問你家先生在不再家?書童說:不好意思,我家先生不在家,請三位改日再來吧。說完,書童關上了門,劉備說:這可怎么辦呢?關羽說:大哥,要不我們改日再來。劉備說:好吧。說完轉身就走了!,又過了幾天,劉備第二次去哪位高人家,…不一會兒,他們就到了那位高人家,還是那位書童出來了說:你們幾位還是找我家先生的么?劉備說:是啊,請問你家先生在不在家?書童說:我家先生是在家可是今早又出去了,今天可能不會來了,還是請你們改天再來吧……又過了幾天劉備實在等不及了,他第三次去哪位高人家,…書童又走了出來說:這次我家先生在家,你們進來吧!瓌浜貌蝗菀椎戎T葛亮醒來……。從這個故事里面我知道了,做什么事情要把這件事情做到你想到的那種程度。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顧茅廬03-06
三顧茅廬09-30
三顧茅廬的作文07-14
三顧茅廬作文07-28
《三顧茅廬》教案02-20
三顧茅廬的故事12-02
三顧茅廬作文11-13
20《三顧茅廬》09-30
《三顧茅廬》讀后感02-05
三顧茅廬的讀后感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