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推薦度:
-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推薦度:
-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通用20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萬歷十五年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1
《萬歷十五年》一書中的萬歷、張居正、海瑞、戚繼光,哪個不是經(jīng)天緯地的人才,但從歷史的長河來看結(jié)局都是悲慘落幕。
張居正大權(quán)獨握,挽大廈于將傾,其才干和力挽逛瀾的能力不得不令人嘆服。若沒有他,大明江山是否可以延續(xù)怕就是未知數(shù)了。張居正可能不是一個廉潔之人,但我不禁要問張居正為什么可以一手遮天并且沒有人可以扳倒他呢?在我看來原因是明朝制度和明朝的長期腐敗。
海瑞尊重法律,一生清廉節(jié)儉。他官至二品,死后僅留下二十兩白銀,不夠殮葬之費。他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清官,但一生仕途坎坷。由于他的耿直敢言,他廣受打壓,多年無升遷機會。耿直并不是他的過錯,但由于時代所限,他無力回天。
張居正、海瑞、戚繼光等人的'功過都是時代造成的,現(xiàn)在的我們無法去評說,也沒有資格去評說。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2
萬歷皇帝生活在一個十分復雜的時代,那個時代既有象沈士行那樣的能臣,也有象嚴嵩那樣的奸佞小人。有人說:萬歷一朝是明朝盛與衰的轉(zhuǎn)折點。而我讀了黃仁宇寫的《萬歷十五年》后對這段歷史有了新的感悟
萬歷是個聰明人,他明白,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碌碌無為的昏君,明朝的衰敗已經(jīng)無可挽回,而且,在封建官僚制度中,他的`想法根本無法實施,于是,他徹底絕望了。他把國家大事都交給沈士行,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鄭貴妃能夠了解他?伤谖40年,在這四十年中,中國渡過了一段極為黑暗的時期,這也為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其實,我覺得,即便萬歷皇帝知道了這些也不應該對朝政放棄不管。因為他的使命就是做一個好皇帝,那樣即便明朝后來滅亡了,后世的人也不會怪罪他,因為封建官僚制度是一定會滅亡的。其實,萬歷皇帝本來是一個英明的君主,只不過沒了張居正,有了鄭貴妃,萬歷皇帝就整天與鄭貴妃享樂,幾十年都不上朝,萬歷皇帝就完全墮落了。
《萬歷十五年》一書使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了歷史。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3
《萬歷十五年》是1997年5月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作者是黃仁宇。全書共分七章,分別寫了最高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識分子李贄、抗倭英雄戚繼光等,同時,也寫了他們之間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與群臣的矛盾,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矛盾,官員與官員之間的矛盾等等.
萬歷十五年,是明代二百六十七年歷史中平平無奇的一年。但黃仁宇卻認為這一年發(fā)生的.那些事情,可以深刻地反應明代制度的癥結(jié),也能夠預示了半個多世紀后明代滅亡的種種機緣。為此,黃仁宇選擇了萬歷十五年前后,影響了明代歷史的人物,分析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把他們放在有著更長歷史的明代制度之下進行考察,揭示了這些人無法超越自己時代的悲劇命運。這六個人,就是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還有軍事家戚繼光和思想家李贄。
黃仁宇筆下這六個人,他們各司其職,但都因為制度的剛性,未能遂愿,雖然有些人迎頭而上,有些人退縮不前,但這個運行了200年的制度成了一切人表達自己的障礙,《萬歷十五年》也就成了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4
《萬歷十五年》看完后,提筆是練字,寫下是永恒!
看了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我重新認識了歷史。
全書共分七章,分別寫了最高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學者沈世行、大輔張居正、模范官僚海瑞、開明知識分子李贄、抗日英雄戚繼光等。同時,也寫出了他們之間的諸多矛盾,如君臣矛盾、保守與自由的矛盾、官與吏的矛盾等等。
《萬歷十五年》從“大歷史觀”的研究視角出發(fā),以明萬歷十五年為考察切入點,運用歷史小說的敘事方式和傳記篇章,通過對悲劇人物的描寫關(guān)鍵歷史人物的命運,探究晚明帝國衰落的深刻原因。這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大歷史觀,即宏觀的、系統(tǒng)的.歷史,即“從技術(shù)的角度看歷史”。
《萬歷十五年》以1587年為重點,延伸到歷史脈絡(luò)中,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歷史事件和人物出發(fā),描述明朝中后期的各種社會矛盾和衰敗跡象。作者指出,“這些事件,雖然表面上看似無足輕重的細節(jié),但實際上是之前發(fā)生過的大事的癥結(jié)所在,也是日后掀起波瀾的契機。兩者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他們只是歷史的焦點!闭菑倪@些細節(jié)中,作者認識到萬歷十五年是明朝乃至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滅亡的轉(zhuǎn)折點,是一個歷史節(jié)點。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5
人生本就不易,無論是哪個年代,無論大人物還是小角色,平凡或偉大,卑微或高尚,最終都會芳華落盡,或許,我們需要的是那多一點點的慈悲。 《芳華》讓人回味無窮,今天又翻了一下經(jīng)典的片段,并且打開電腦重溫了一下電影。
第一天看的時候,我說的`是:是小說成就電影,還是電影造就小說?現(xiàn)在我想說的是:是小說造就電影,也是電影成就小說。小說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而電影就是生活的剪影。
嚴歌苓的寫作風格著實讓我敬佩,從頭到尾有一種淡淡的樸實和真誠,那種浸染在文字里,沾染了一身書卷氣的平靜、寧和掩蓋了她本身所經(jīng)歷的的歲月滄桑,可是這種樸實和真誠里又有著一種嚴歌苓式的犀利。相由心生,大概這也是讀她故事給人感覺的熱烈與冷靜,繁華和蒼涼,時而通暢流利,時而曲折揪心般復雜的所在。
看嚴歌苓講座視頻,她說話的語調(diào)總是不急不緩,溫和平靜,甚至于還有些拖著小女生氣息的尾音,這和她的作品又像,又不像。嚴歌苓的作品會讓人上癮。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6
海瑞其人——他的身份作為一個傳奇比他活生生的本人更為有血有肉。面對這個污濁的世界,海瑞以為只有自己看到了黑暗,他認為,自己是唯一的清醒者。
然而他是糊涂的,事實證明,徐階看到了,高拱看到了,張居正也看到了,他們不但看到了問題,還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海瑞唯一能做的,只是痛罵而已。當他回顧他的`做官史,他還是一個小小教諭的時候,面對知府的視察,他拒不下跪,因此得名“海筆架”?v觀他那沒有一絲灰色收入的一生,可以稱其為“自然經(jīng)濟的忠實擁護者”。當他成為戶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他敢于直接向皇帝上奏,說他一意修煉成仙;竭盡老百姓的脂膏,濫興土木;二十多年不臨朝,法規(guī)紀律松懈。官吏貪贓枉法,胡作非為,老百姓無法生活,水旱災害時常發(fā)生,盜賊四起而且越來越厲害。
陛下試想當今的天下,是什么樣子。窟B嘉靖看了都連連搖頭,說:“這個人大概是比干吧,可惜我不是紂王。”看到了帝國的黑暗,只是一個義憤填膺的勇士,卻不是一個好的執(zhí)行者。他的身份作為一個傳奇比他活生生的本人更為有血有肉。從始至終,他只是一個傳奇的榜樣,和一件好用的工具。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7
1、所謂大歷史觀,是將歷史放到更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觀察,與世界其他國家橫向?qū)Ρ?/p>
2、宗法制的社會結(jié)構(gòu)傳統(tǒng)、廣闊的國土、眾多的人口,在當時交通信息極不發(fā)達的小農(nóng)社會背景下,自然而然就發(fā)展出了以道德為準繩,以士大夫階層為統(tǒng)治階級的形式,這是歷史的必然。
3、中國是一個道德觀念極其盛行的國家。常言道,道德是要求自己的',如果用在了要求別人身上,那多半要出問題。但這種觀點,一是很難落實,二是這本身也是一道道德標準本身。其實中國人的道德觀念,是分受眾的,有些只適合士大夫為代表的的所謂精英階層;而有些則是針對底層民眾的。
4、越是深入歷史,越是發(fā)現(xiàn)歷史的現(xiàn)實性。以前讀書時候時候,教科書上賦予的歷史觀,在萬歷十五年這類書籍面前,已然全部面目全非。先不說教科書上那些傾向性的表達,即使是客觀表達,在你深入了解那些結(jié)論背后的事件人物以后,也可能會有全然不同的觀感。這就好像一條你認為很有道理的道理,但當你運用到具體事務(wù)中的時候,又會碰到諸多問題。當你終于在不斷摸索中明白了其真諦以后,雖然你仍然認可這條道理,但那種感悟是截然不同的。
5、最后,這是一本好書,值得對歷史有興趣的人去閱讀、思考。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8
提筆即是練字時,寫下即永恒!
看完了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后,讓我又重新認識了歷史。
全書共分七章,分別寫了最高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大學士申時行、首輔張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識分子李贄、抗倭英雄戚繼光等。同時,也寫了他們之間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與群臣的矛盾,保守派與自由派的矛盾,官員與官員之間的矛盾等等。
《萬歷十五年》從“大歷史觀”的研究視角出發(fā),選取了明朝萬歷十五年作為考察切入點,運用歷史小說的敘事模式和傳記體式的章節(jié),通過對關(guān)鍵歷史人物悲慘命運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國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這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大歷史觀,即宏觀的、系統(tǒng)的歷史,也即“從技術(shù)的角度看待歷史”。
《萬歷十五年》以1587年為關(guān)節(jié)點,在歷史的脈絡(luò)中延伸,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歷史大事與人物著手,記敘了明朝中晚期的種種社會矛盾和開始走向衰敗的.跡象。作者指出,“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jié),實質(zhì)上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jié),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guān)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正是從這些細枝末節(jié)的中,作者認識到,萬歷十五年是明朝甚至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滅亡的轉(zhuǎn)折點,是歷史的關(guān)節(jié)點。
推薦大家可以去讀一讀這本書。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9
我先讀了明朝那些事,因為筆法幽默輕松,所以是一氣讀完。讀的過程中查了很多資料,也偶爾百度,整個明史出場人物眾多,也讀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事件,也有很多在歷史框架內(nèi)左右掙扎,企圖掙脫時代的鐐銬,推進歷史政治軍事經(jīng)濟的全面發(fā)展,卻始終領(lǐng)悟不出桎梏不前的原因。
歷史的發(fā)展受各方面影響的因數(shù)太多,黃仁宇個人經(jīng)歷豐富,使他對歷史的認識有獨特的思考。萬歷十五年另辟蹊徑,企圖從大歷史的角度,節(jié)選幾個代表型人物,進行闡述。
以張居正為文官集體中的異端代表,企圖調(diào)整腐朽落后的政治體制,推進法制改革。以海瑞為道德文化堅守者代表,解讀了堅守陳例,缺乏法制規(guī)章的弊端。以申時行為例圖維持現(xiàn)狀左右疏通代表,卻功虧一簣,陰陽即導致了國家機構(gòu)運行的低效,也割裂了文官集體。
武將戚繼光的`改革之所以能成行,一是沒有從根本上動現(xiàn)有體制的手術(shù),二是得到了張居正的鼎立支持,在保守中推行,但最后還是在張居正落勢后,隨著張居正改革的廢除,一同消失在歷史塵埃中。
思想家李贄從個人的角度面對混亂的現(xiàn)狀希望有所突破和改變或者憑借道德的力量恢復平衡,但種種努力在對抗現(xiàn)實的龐大群體時都顯得無可奈何和無能為力,因為他們既然無法改變制度,就無法避免的遭到來安于此制度的文官的攻擊,所以即使是小的改良也無法推行,小心謹慎地保持平衡也不可能,國家此時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問題只是時間而已。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10
讀到《萬歷十五年》中《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值》這一章,從標題可以看出,作者對海端懷有散意,但卻不大贊同他的作為。海瑞作為這樣一個模范官僚,與當時的體制格格不入。
無疑,海瑞的道德責任感極高,嚴格按照四書五經(jīng)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言行。但他處事古板,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對于有待斟酌的案件,海稀的判斷標準是,“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守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屬刁頑!庇眠@樣的精神來判案,顯得草率而荒唐。海瑞一生清貧,敢于直言上諫,大膽對抗上級。他曾向嘉靖皇帝上奏,指責他是一個虛榮,殘忍,自私而多疑愚蠢的君主。這種疏奏簡直是史無前例的,但海瑞取做,并且做了,并贏得了百姓的稱贊,成為清正廉明的.代表。
海端的官場仕途幾經(jīng)沉浮,由于他行事耿直刻板,任職一方便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全然不顧地方勢力與個人生死,最終因觸及大批人的利益卷入紛爭,他孤軍奮戰(zhàn),終是寡不敵眾。在君子的世界里,出任做官是為國家盡忠,為百姓辦事,以這個標準來看,海瑞是不折不扣的君子。他一生輾轉(zhuǎn)各方,鐵肩擔道義,為百姓奔走呼號,始終堅持自己內(nèi)心的通德律。
海瑞行事古板,怪僻而執(zhí)拗,是官員眼中的難纏人物,但他也是很多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11
近日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此書英文名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譯為“平淡的1587年”。黃仁宇先生并非如傳統(tǒng)史記般瑣碎地描寫該年事記,而是以1587年為支點,將明后期的歷史支撐開來,更大的意圖在于從人性角度闡釋中國文明史。我不是學歷史的,所謂“門內(nèi)看行道,門外看熱鬧”,在熱鬧之余,漸覺歷史大潮從心中涌過,一時感慨萬分,以求一吐為快。
歷史本無所謂錯與對,但人們在討論歷史的時候總愛如此評論:“如果當年韓信在漢中自立為王……”,“假如元朝大軍向日本進發(fā)不遇到海難……”,這些言論無法改變已過去的事實,有意義的在于總結(jié)經(jīng)驗,以改造未來。昆德拉所言“永遠隆起的硬塊”意亦如此。
歷史是欲望推動的,眾多的欲望組成之合力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的力量之源。人類開始住在樹上,想到地面生活更好,就到了地面。先是打獵為生,后覺得植物也不錯,于是開始了種植。當然,這其中固然有很多沖突和矛盾,比如在有的人想從樹上跑下來的時候,其他的強烈反對,“野獸來了怎么辦?”“在地上怎么睡。俊,這些反對和贊成沖突融合,推動了人類的`進步。
最初的人類公社,是人類最團結(jié)的時刻,因為那時人常常挨餓,用馬斯洛的理論來說,就是人的需求還處于最低層——生理需求。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12
黃先生的大歷史觀是指:以一個時間基點為原點,前后各推一段時間,梳理整個大歷史段的重要事件,最終要有“站在隧道外的觀感”。具體到萬歷十五年,即為1587年為基點,以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戚繼光、海瑞和李贄等歷史關(guān)鍵人物為代表,著重挑選具備后世參考價值和社會歷史性的事件進行闡述。
明清兩代為中國封建制度畫上了一個句號。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制達到頂峰,從明成祖設(shè)立內(nèi)閣,到清雍正帝設(shè)立軍機處,明清政治達到專制頂峰。明代的“仁宣之治”、隆慶新政和張居正改革為后世治國者所稱道。經(jīng)濟上,從張居正改革的一條鞭法開始,到清代中期的攤丁入畝政策,農(nóng)業(yè)人口激增,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顯著改善,農(nóng)耕文明達到極盛。
在江浙一帶,則出現(xiàn)了以雇傭關(guān)系為代表的.資本主義萌芽,制造業(yè)、紡織業(yè)等成為解決地方人口就業(yè)的重要產(chǎn)業(yè)。軍事上,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背景下的邊防矛盾呈現(xiàn)由內(nèi)向外轉(zhuǎn)移的過程。行省制度得以完善,中國疆域空前遼闊。
北方諸鎮(zhèn)的邊防措施萬里長城得以修復,火器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軍事領(lǐng)域。募兵制和地方武裝在鎮(zhèn)壓內(nèi)部起義時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文化上,程朱理學高度統(tǒng)一,八股制度一方面選拔出了大量的優(yōu)秀人才,同時也鉗制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13
非常有幸能夠在公司倡議讀書的條件下,讀到了《萬歷十五年》這本書;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也是只看了個大概。
本書是由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著作的,講的是明朝萬歷年間的事,通過皇帝(萬歷)、首輔(張居正,申時行)、文官(海瑞)、武官(戚繼光)、及思想家(李贄)六個人物講述萬歷朝各階層的人生軌跡中的理想和局限。
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jié)論: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則其社會發(fā)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shù)之不及。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jīng)走到了它發(fā)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diào)和,高級將領(lǐng)的富于創(chuàng)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jié)果,都是無分善惡,統(tǒng)統(tǒng)不能在事業(yè)上取得有意義的發(fā)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歷史是一條時間的大河,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明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銅鏡,我們?nèi)绾蝸斫ㄔO(shè)我們的國家,確立制度的思想、樹立規(guī)則觀念,擺脫人為干擾是我們社會的基礎(ch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制度理念貫穿于心中將帶我們遠行。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14
明朝時,中央集權(quán)已經(jīng)達到了高峰,廢除丞相制度,文官集團日益強大,但是軍隊建設(shè)卻極其落后,依靠多次翻修的城墻鞏固國防,待倭寇入侵才開始培訓新兵。天下的奏折,評判的標準則僅僅依靠仁禮道德,沒有強而有力的法制建設(shè),文官集團越發(fā)強大,卻無法應對突如其來的叛亂、異族的興起,最終走向滅亡。
中華民族是一個自古以禮為尊的國度,從民風淳樸的先秦、百家爭鳴的春秋、詩詞盛行的唐宋,甚至是大部分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已失傳的今天,傳統(tǒng)道德的滲透力也不可能完全消失。它就像是手表中的齒輪,在歷經(jīng)時光歲月的磨損之后,終于在運作中發(fā)出了不和諧的.噪聲。
現(xiàn)在的歷史書籍,因為大都太單調(diào)、太教條、太格式化。而《萬歷十五年》簡直給我們開放了另一個世界,原來歷史是如此的有趣、復雜、豐富。在現(xiàn)在這樣一個信息高度發(fā)達的時代,我們確實需要這樣的書讓學生樂于走進歷史,走進文化,真正的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和底蘊,去思考一些過去和未來。
明代晚期和鼎革之際的李贄、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一些在當時社會上離經(jīng)叛道的思想。市民文化興起,四大名著問世。
歷史的悲劇源于我們的無知和少知,痛定思痛,從明朝到現(xiàn)在,有許多東西是變了,但也有許多是沒有變的。禮為一切社會行為之規(guī)范,但道德卻不能代替法律,與此同時也并不表示道德可以被拋棄。健全法制體系,提高道德修養(yǎng)中華民族才能走的更快更好,民族的未來將走向何方,答案掌握的我們自己手中。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15
萬歷即位之初被認為是明朝中興的開始,萬歷皇帝的勵精圖治給了所有人希望,可是萬歷的兢兢業(yè)業(yè)好像并不是由他自己內(nèi)心驅(qū)使的,而是被張居正的道德批評和皇太后的廢帝恐嚇而驅(qū)趕成的。當太后不在,張居正表里不如一的現(xiàn)實被發(fā)現(xiàn)時,萬歷內(nèi)心應該是充滿憤恨的。對于如何做一個好皇帝充滿了失望。明朝的文官系統(tǒng)太過龐大,上下層組織系統(tǒng)處于一種混沌低效的傳統(tǒng)狀態(tài),將道德而不是法律作為治國之根本。為了維護現(xiàn)狀,保全自己的名聲,申時行只敢做和事佬,任何事情都表現(xiàn)出和稀泥的姿態(tài),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不步張居正的后塵而已。
張居正比他更有魄力,也比他更有爭議,有自己的宏圖大志,想要改變明朝已有的系統(tǒng),卻在皇帝面前不能做到表里如一,對別人嚴格要求,對自己的`親信卻肆意放縱,直接導致自己道德名師的形象在萬歷心中坍塌,結(jié)果落得個死后被清算的地步。主少國疑時的權(quán)臣、改革家沒有做出巨大貢獻,真得很容易被清算。戚繼光因張居正而起,因張居正而落,雖然的確是一個將才,但是和張居正一樣,有陽有陰,總有一些東西不能見光。反觀海瑞,他雖然真的是清官,可是清官就一定能救國嗎?只能充當朝廷的門面罷了。沒有完善的底層系統(tǒng),再厲害的官員也無回天之力,張居正海瑞如此,蔣公亦如此,還是龍媽聰明,學習我黨方略,從建立底層系統(tǒng)開啟豐功偉業(yè)。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16
黃仁宇先生以大歷史觀集中考察明朝歷史,通過前期大量閱讀史實資料及學術(shù)研究資料,綜合個人歷史研究成果,一舉將明朝興衰的前因后果擺在一起斟酌,最終將明朝的歷史節(jié)點聚焦于一個看似無關(guān)緊要實則暗藏玄機的萬歷十五年。
文中一直提到這一年是無關(guān)緊要的,卻在黃仁宇先生從不同角度對關(guān)鍵歷史人物的融會貫通地剖析之下,顯示著這一年的不平凡——以各個關(guān)鍵歷史人物最終不幸的歸宿,暗示著明朝最終歷史走向——文官集團以孔孟道德作為立國之本,越來越僵化的政治體系與落后的法制體系,社會發(fā)展尋求不到創(chuàng)新的途徑,即使有,也總是被大環(huán)境所扼殺:
萬歷皇帝因個人之力無法抵抗固化文官體制而不再熱衷于國事的退變、張居正鴻鵠之志以及先明政治手段與策略的落空與死后被反、申時行勉力維持文官之間平衡的.無奈、海瑞作為最廉潔最死板清官獨自硬抗沒有法律支撐的土地糾紛、戚繼光有志規(guī)整強化軍隊建設(shè)卻屢遭文官壓制的無力、李贄欲尋求個人自由卻始終受限于傳統(tǒng)道德的壓抑,每個歷史人物的不幸都能印證明代的社會思想之僵化,終將終結(jié)為努爾哈齊及其兒子所取代。
還有點奇怪當時的傳統(tǒng)觀念會認為文化與政治與生活不能同時繁榮?有一個很獨特的歷史觀點,“文”與“質(zhì)”的關(guān)系。哲學家李贄發(fā)現(xiàn)文極必亂,亂而后治,由重文轉(zhuǎn)重質(zhì)(“質(zhì)”保障人民生活質(zhì)量)。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17
《萬歷十五年》講的萬歷年間一個很普通的年份,敘述的人是政治、經(jīng)濟、軍事、思想方面舉足輕重的人物,它把明朝的官僚機構(gòu)的“陽”和“陰”說的極為透徹,不禁讓人冷汗涔涔,其實每年都可以是萬歷十五年。年份固然尋常,但早已埋下了衰亡的伏筆。
作為一部明史經(jīng)典著作,它很好讀,一點也不生澀難懂,仿佛在看小說一樣。主要人物的每一次選擇都讓人揪心,心理活動也特別真實可感,可能會有嚴苛的歷史學家不屑于這種講述,但平心而論,對歷史的解讀很多時候都是作者的主觀思考,既然如此,何必力求表面上的客觀。直接拋開那些顧慮,將文字寫得精彩些,觀點闡述得深刻些,脈絡(luò)梳理得清晰些,這樣才是讀者的幸事,也為作者解開了傳統(tǒng)的枷鎖,便于作品的廣泛流傳。
《萬歷十五年》提出的主要是一個觀點,即“中國兩千年以來,以道德代替法律,至明代而極,是一切問題的癥結(jié)”,這個觀點特別震撼,書中也給出了很多論述,十分令人信服。
當我們看著書中那么真實可感的`人物一步步走向各自衰落的結(jié)局時,才真正明白:事件改變命運,命運改變?nèi),人改變歷史,時間改變一切,永遠都是這樣。
讀史可以明智,關(guān)照著他們的命運,我們可以看懂很多事情,也能更好地為自己的人生做出“對”的選擇!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18
歷史都已是過去時,記載是對是錯再也無法考證。同時也是偏聽與兼聽的區(qū)別。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給出事物的部分細節(jié),甚至是錯誤的,以達到盲人摸象,使讀者走向作者設(shè)定的形象。
其實一直感覺像是明朝那些事兒的.節(jié)選,但是似乎又站在另一個角度去分析回答了問題。挺客觀的,提出了文官集團與象征皇帝這個點。一個國家宗教團體必須要有一個可以團結(jié),寄托信仰的對象。而這個集合又怎樣的決策,最終走向哪兒又與少數(shù)利益集團密不可分。
有些不記得明朝那些事兒了,也不清楚有沒有像本書一樣描述張居正與戚繼光的關(guān)系,特別是戚繼光派鳥槍隊護送這一細節(jié)。也許戚繼光是真的為張先生的安危著想,也許只是為了巴結(jié)張先生。但后者似乎也沒有錯,在這個崇文的朝代,軍人沒有地位,沒有權(quán)利,沒有資金,除了與朝中文官打好關(guān)系尋求庇護,戚繼光又怎能獲得資金、權(quán)利來組建訓練戚家軍?
申先生作為和事佬確是在盡力的調(diào)節(jié)這個平衡,腦海中一直浮現(xiàn)風起長林中荀白水的身影。這兩個人都是一直在平衡,在外人看來都是迂腐的存在,但實則一切的做法也都不無道理。
再者是對自我的懷疑。儒家思想是否已經(jīng)牢牢地刻入骨子里,即使自己不承認,即使或許更喜歡韓非子,即使認為自己或多或少可以理性的看待這些古籍思想,但是還是驚覺好像有些想法依然受到這個大前提的限制?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19
這本書——《萬歷十五年》是無意間發(fā)現(xiàn),起初是以為與大明王朝一樣,是小說,是演繹,后來卻發(fā)現(xiàn)不是這個樣子,如作者所言,這本書既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學術(shù)報,也不能算嚴格意義的商業(yè)產(chǎn)品。
作為一個多年旅居國外的華人,文字的寫作風格已經(jīng)深受影響,中國人做的史書多數(shù)很隱晦,雖不至于像段子里講的,中國的史書里除了名兒是真的,情節(jié)全是假的,但是讀起來總感覺懸在空中,紀傳體由司馬遷發(fā)明,我不確定這是不是武俠小說的起源。這本書的文風平淡如水,婉婉道來,但是這水不是清流急湍,而像泡老了的帶著茶末的水,總感覺沉沉悶悶,但是又說不出哪里有問題,就如同書里的那些主角一樣,在大道德的規(guī)范下,都低著頭,弓著腰,不能突破,也不敢突破,就像頭頂一層厚厚的云層,這就是這本書整體的感覺。
作者的大歷史觀,要放到什么樣的視角去看待歷史的變遷,王風起于青萍之末乎?還是客觀的事物規(guī)律有其必然解決,這本書里對于現(xiàn)狀我看不到解決的方式,太多的'無奈可奈何,太多的無能為力,最終只能被歷史的洪流推動著,最終被碾為粉劑,唐宋元明清,秦皇漢武,唯獨這個明的味道有些特殊,邏輯思維有幾期節(jié)目講的就是這個大明,有意思,可以看,這本書,也值的一看。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20
結(jié)識這本書,但這種偏學術(shù)的歷史類作品對我這個歷史渣渣很不友善,所以就擱置了。最近因為熱播綜藝節(jié)目一本好書,王勁松老師實力演繹萬歷一生,重又讀起這本書。是為緣由。
毫無疑問本書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好書。作者客觀公正的用大歷史觀的陳述方式敘述了明朝中這一段由細節(jié)入大局的歷史。
全書以張居正申時行兩位首輔講政治,以海瑞講經(jīng)濟,以戚繼光講軍事,以李贄講思想,以無關(guān)緊要的1587年為時間線,客觀公正的陳述了本朝的歷史及文官們的官僚政治,和對本朝后期發(fā)展的潛在影響,把當朝的全局狀況以一種新的視角清晰的展現(xiàn)出來,讀者可以清楚的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并且通過讀者晦澀的暗示理解后朝的發(fā)展及影響。
全書在每一段陳述中,以人和人心為主,用事和細節(jié)說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普通而又具備歷史必然性的存在。例如在寫戚繼光的時候,先是描寫他武治一等,文學造詣也極高,接著又描述他三個老婆可以被戚相瞞而彼此不相知,作者不表達觀點,但一個真實立體多重角度觀察的`人物就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了。
全書讀起來的感覺很爽,因為歷史點非常多,感覺作者參照了很多很多歷史文獻,敬佩崇拜的同時又深刻的覺得自己了解的太少?梢愿杏X到作者涉獵之廣,表達之深,值得反復閱讀。
不過明朝的皇帝很多都很任性很奇怪啊,哈哈。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2-14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精選24篇)01-07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精選31篇)01-05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精選18篇)01-06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15篇)05-01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1-30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02-10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4-29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