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書籍簡介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征,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征,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后,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征。
-------------------------------------------------------------------------------------------------
二、作者簡介
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從1894年開始,勒龐發(fā)表了一系列社會心理學著作,主要有《民族進化的心理定律》(1894年)、《烏合之眾》(1895年)、《社會主義心理學》(1898年)《革命心理學》(1912年)以及《戰(zhàn)爭心理學》(1916年)等。
-------------------------------------------------------------------------------------------------
三、《烏合之眾》讀書筆記
這本書很短,是一百年前的書,應(yīng)該屬于啟蒙運動的讀物,西方的文藝復(fù)興運動和啟蒙運動都是伴隨著兩次技術(shù)革命而起的,正因為西方的現(xiàn)代化比中國起步早幾百年,中國改革開放后才逐步趕上,但是2個世界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尤其是理念上。
烏合之眾多引用法國大革命的時間,當然提到了拿破侖和巴士底獄事件。烏合之眾說的是集體無意識,民眾是盲從的,野蠻的,不理性的。當然人有時候就是這樣,有社會認同的傾向,會迷失自我。
-------------------------------------------------------------------------------------------------
四、《烏合之眾》讀后感40篇
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烏合之眾》的讀后感40篇,因為內(nèi)容比較多,大家可以采用“Ctrl+F”查找自己想要的內(nèi)容。
第1篇:《烏合之眾》讀后感500字
8月17日周日上午在動物園咖啡廳參加了“不止讀書”會鄭州站第五期,實到26人,認識了很多新朋友,但由于時間匆匆,都沒有好好深聊,有點遺憾。第五期討論分享的書目是《烏合之眾》,雖然“事前讀完”是一個規(guī)矩,但還是有不少人沒讀/只讀了一半/隨便翻翻,讀書會的一半主題不是討論本書,反而變成了討論讀書會。很多人抱著了解“不止讀書會”的目的來感受,甚至直截了當?shù)乇磉_如果這個讀書會發(fā)展不好,我就不來了。其實大可不必,這個沒有任何盈利目的的讀書會,大家都是來這里付出自己的讀書思想的,同時汲取別人的想法,互相碰撞,互相升華。這是我的理解。
我讀完《烏合之眾》的感受,真的是震撼。成書于1895年以法國大革命(1789年——1799年)為大背景的這本書中,很多觀點至今我認為仍然適用于2010年代的中國,如:
在群體的靈魂中占上風的,并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欲望。
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突然爆發(fā)。
如果說還有什么事情能夠推遲自身的毀滅的話,那就是極不穩(wěn)定的群眾意見,以及他們對一切普遍信仰的麻木不仁。
一切文明的主要動力并不是理性,倒不如說,盡管存在著理性,文明的動力仍然是各種感情——譬如說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以及對榮譽的愛。
我想,時間和空間里一個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性。個人尤其需要做的,就是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思考。
第2篇:《烏合之眾》讀后感600字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群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并預(yù)見到,群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xiàn)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群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群體一律的無知、多變、沖動……但表現(xiàn)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yīng)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后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jié)于本民族群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jié)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后,還能被人所關(guān)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yīng)歸功其對于未來強大的預(yù)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zhàn),不都是群體行為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后的結(jié)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后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群體的狂歡嗎?盡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jù),但他仍能不無預(yù)見力地指出:“那些領(lǐng)袖們,杜撰一個模棱兩可的詞匯,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群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群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wěn)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復(fù)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么區(qū)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shù)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后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第3篇:《烏合之眾》讀后感700字
現(xiàn)代社會以前是一個強權(quán)者的時代。不管是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還是西方的中世紀,都是專制的、獨裁的。我們首先不要給專制、獨裁定性,不要很隨意的說專制獨裁好還是不好,要分析。在下一篇文章專門分析專制與獨裁的利弊。
自從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立,組織越來越龐大,世界上的決策權(quán)力就逐漸被分散化。一個人獨自決策的組織格局逐漸被替代,F(xiàn)代社會,伴隨著民眾的崛起。二十世紀以來,乘著馬克思主義的東風,亞非拉的殖民地開始了獨立運動,擺脫西方強權(quán)的時代到來。隨之而來的是,殖民地內(nèi)部的強權(quán)被呼喚出來,亞非拉的領(lǐng)頭羊帶領(lǐng)羊群去抵抗西方強權(quán)。貧弱的殖民地人民需要一個精神領(lǐng)袖。斯大林、毛澤東、卡斯特羅、金日成、穆巴拉克、卡扎菲被呼喚出來。這是弱者革命的第一個里程碑。
隨著社會主義理論的蒼白、隨著資本主義的新一輪攻擊,殖民地的領(lǐng)頭羊紛紛倒臺,只不過卡扎菲時間長一些而已,再次使羊群渙散,要害是羊群在思想上沒有了依靠。但是卻并沒有也不會再次出現(xiàn)領(lǐng)頭羊。因為大眾時代已經(jīng)到來。勒龐《烏合之眾》的暢銷,說明了這一點。大眾的依靠強者意識在減弱。自己走上街頭的欲望在增加。加上現(xiàn)代電子科技技術(shù)的成熟,大眾的折騰不可避免,大眾的盲目、愚昧的一面被呼喚出來。
利比亞的人均GDP一萬多美元。推翻卡扎菲并不是為了增加權(quán)利。吃一斤肉的時候不鬧事,吃五斤肉的時候反倒要鬧事了。因為吃五斤肉的時候可以看到西方的電視、可以吃西方的快餐、可以到西方留學了、可以聽見西方的價值觀了。
民眾是容易被鼓動的、容易被宣傳所左右的。當穿著西服回來的留學生告訴卡扎菲放棄核武器的時候,卡扎菲也迷茫了!
如今的世界,從國際格局上看,是新戰(zhàn)國;從階層上看,是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的上層利益集團獨裁,下層民眾盲目無意識的狂躁不安。
但是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高度依賴的社會,整個社會是一個體系。任何一個小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社會難以運轉(zhuǎn)。假如現(xiàn)在電網(wǎng)斷了,則整個社會必然癱瘓。所以狂躁過后還是不能解決問題。
第4篇:《烏合之眾》讀后感800字
這本書是研究群體心理學的,也就是大眾都是怎么想的,心理學上的群體概念,從字面來看就是一堆人聚集在一起,可能不分國籍,不分性別,就是單純的聚集在一起,他們往往會產(chǎn)生一個一致的想法,這個想法就代表了這群人一致的意見,這個意見讓這其中很多個性化的想法消失了。
作者依托于法國大革命的時間背景寫的這本書,主旨告訴大家,個體一旦融入群體,將會失去自我的意識。從而會讓自己心性大變。群體一旦形成,不管是多么高知的人聚合在一起,最后也會形成群體白癡或者群體無意識,非常容易被別人影響,蠱惑。失去理性的判別能力,要影響一個群體,遠比影響一個人要容易的多。
我們該有怎樣的思考呢,在投資中我們該如何來運用這種大眾心理學?
首先,人多的地方不去,因為無論站在哪個人群之中,都不可避免的成為傻子,即使是專業(yè)投資者,各個都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但當他們聚集在一起,往一個方向看的時候,往往悲劇也就會發(fā)生。
其次,獨立思考才是王道。
第三,時刻警惕群體無意識,當被別人煽動的時候,要多想想這本書,多站在理性的層面思考,不要被幾個簡單的詞匯所感召。
第四,充分利用群體無意識。
第五,不要迷信權(quán)威,特別是關(guān)于未來的學問里,專家也是猜的。
我們一向的認識,站在人堆里最安全,但這本書的理論告訴我們,很多事情,不要相信群眾,尤其是投資這樣的事。
第5篇:《烏合之眾》讀后感900字
《烏合之眾》是由法國古斯塔夫—勒龐的經(jīng)典著作,也是一部影響世界的群體心理學奠基之作。書中講述了群體的心理所受到哪里因素的影響,群體與個體的差別,群體與領(lǐng)袖的關(guān)系等;本書有很多例子講述了群體心理學的特征,并對社會產(chǎn)生的影響。
龐勒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蔽矣X得這個比喻非常的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xiàn)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xiàn)。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xiàn)象愈發(fā)強烈的原因。在之前所說的網(wǎng)絡(luò)暴力的例子中,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zhí),且強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網(wǎng)絡(luò)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群體往往不善于思考,他們只會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因為他們具有太多的“腦子”了,而這么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群體的思維。這是龐勒口中的群體積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聰明。這是個人意識在群體中不斷缺失的體現(xiàn),這樣一種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會讓人完全完全服從于使之有意識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違常理或者與他性格矛盾的事情。
人們會因為自己強烈而偏執(zhí)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滿足他們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場災(zāi)害中強迫富豪捐款、公交車上不考慮他人身體原因便強迫其讓座等等,倘若你選擇了拒絕,便會有一群人蜂擁而至對你加以指責。這些舉動在群體看來是替天行道。然而現(xiàn)實是人們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點點,或許對于當事人而言才是最為痛苦的,那些頂著道德光環(huán)的人或許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會進步層面上而言,對于個人,有意識人格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只有讓自己的思想不成為他人的跑馬場。要做到保留自我意識最重要的便是對于自我的認可,唯有自信于自己的觀點、對于是非的判斷,才會做到堅守。
而在群體方面,一個積極的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群體根本沒有預(yù)先策劃。他們可以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勵,但是又經(jīng)常受當前刺激因素的影響,他們就像被狂風卷起的樹葉,朝著各個方向飛舞,接著又落在地上。”這樣的一種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群體的“可塑性”。他們并非都是負能量的集合,某種程度上而言,剛剛形成的群體就像是一張白紙,最后成為怎樣的一張畫取決于沾有色彩的畫筆。一個積極向上的暗示可以使得群體向一個好的方面發(fā)展。暗示會在群體中形成一種信念,而信念正是一種文明的基礎(chǔ)。群體會為了某一種信念的成功而舍身取義,所以古往今來,在亂世之時會有各種理念的革命去推翻原有依然衰敗的制度,去創(chuàng)造新的制度。而在盛世安穩(wěn)的時代,群體理應(yīng)是一種穩(wěn)定劑,是真善美的踐行者。唯有群體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了,社會才會愈發(fā)向上,一個國家名族才會穩(wěn)定進步吧。
第6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不厚的一本書卻因為可能是因為是外文翻譯過來的原因,讀起來生澀難懂,論述的道理性很強,說教的成分很大。而我本人,更喜歡看故事類情節(jié)的書。
一旦把一本書定義為生澀難懂,讀起來的效果,心情那是可想而知的。但好在自己最近用kindle讀書的最大好處便是,讀的速度很快,難懂的,晦澀的一概而略。哈哈,這不得不說,這是我閱讀上的一大進步。
不得不說,電子書和紙質(zhì)書是有絕對差別的,電子書給了我們更快的閱讀速度,然而,更多的時候更像渾淪吞棗,時而不知味,更多的只是增加了自己對一本書淺入的了解和增加自己談資。但我不后悔自己花了接近一千大洋買下了kindle,不得不說,自從買了kindle,更愛看書了,尤其是火車上,等車的時候,比一遍遍無聊的刷手機要好上上千倍。
烏合之眾,本書的中心思想,沒有比這個詞更適合了。一群人湊在一起,拉低了整體智商,猶如一群烏合之眾。雖然我對書中的某些觀點持保留態(tài)度。但書中過激的言辭還是有點道理的。尤其是講到信仰那里,一個人的信仰,一群人的信仰,一個領(lǐng)導如何能夠領(lǐng)導一群人,和信仰是絕對密不可分的。群體,可以讓個人意識淡化,作出忘我(更高大,或更卑鄙)的事。思想是個很可怕的東西,它可以超脫一切而存在。在群體中的大多數(shù)人是沒有思想的,或者說,少數(shù)人的思想就可以控制大多數(shù)人的思想。不同思想的人做出不同的事情。任何一件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當事人那里都可以找到思想的源頭。做與不做,如何做,是完全由思想決定的。領(lǐng)導,之所以能成為領(lǐng)導想必必有過人之處。偏執(zhí),堅持,忘我,讓他們成為領(lǐng)導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一群烏合之眾也的確需要一個領(lǐng)導。
呵呵,這是本人這學期的最后一本中文小說。
第7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前段時間,我讀了由馮克利先生翻譯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說實話,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確實有點傷腦細胞,因為作者的有些言論我并無法完全理解。但盡管如此,通過閱讀此書,我還是頗有收獲的,最起碼我對“群體”這一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這本研究群體心理的名著是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寫的,作者以一個心理醫(yī)生的視角,解剖人類內(nèi)心中隱藏的心理毒瘤,表達了對法國民族文明的失望與不滿。該書篇幅不算很長,卻字字珠璣,有著作者對群體的深刻認識和見解。美國社會心理學領(lǐng)域的泰斗奧爾波特曾經(jīng)說:“在社會心理學這個領(lǐng)域已經(jīng)寫出的著作當中,最有影響者,也許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
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被勒龐犀利的言辭所震撼。他無所畏懼,毫不留情地揭開人類的虛榮之心,揭露諸多關(guān)于集體的丑陋與缺陷,將種種可悲的人性、群體性擺出來讓人們自己去審視。書中無不表達著反集體主義的傾向,而這對于今天時刻強調(diào)集體主義重要性的我們來說,無疑會是一次思想上的強烈沖擊。但仔細想想,從作者生活的那個年代來看,勒龐在書中提出的種種言論也就不難理解了。譯者馮克利也說:“對于20世紀出現(xiàn)的許多成功或失敗的群眾運動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災(zāi)難,我們?nèi)缦雽ζ鋵で笠稽c心理學上的理解,從勒龐那里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
接下來,我打算談一下自己在閱讀此書時印象比較深刻的幾點內(nèi)容。首先是,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心理群體表現(xiàn)出來的最驚人的特點如下:構(gòu)成這個群體的個人不管是誰,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yè)、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還是不同,他們變成了一個群體這個事實,便使他們獲得了一種集體心理,這使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的感情、思想和行為頗為不同”。對于作者的這個觀點,我們并不難理解。比如,在人們可以在宗教狂熱情感的驅(qū)動下“慷慨赴死”,但一旦脫離宗教,作為個體的人們很大程度上就會失去這種勇氣。又如,一個非法傳銷團伙聚集在一起就會表現(xiàn)出上述的種種特征,他們不管學歷、經(jīng)歷、出身如何,感情和思想都轉(zhuǎn)移到了一種心理,相信非法傳銷組織鼓吹的種種神話,不再有個體之分。其實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它們都體現(xiàn)了群體有著個體不具備的優(yōu)勢。而就像勒龐所說的“群體的領(lǐng)袖的往往采用斷言、重復(fù)和傳染的手段動員群體”,從而使群體對他們深信不疑。
然后,作者還說到“決定各民族命運的是它們的性格,而不是它們的政府”,這就像我們時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在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資產(chǎn)階級本身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事實證明,資產(chǎn)階級始終無法領(lǐng)導中國革命徹底勝利,而只有后來的無產(chǎn)階級才能挽救中國。由此看來,勒龐的這個觀點確實挺有道理。當然,不排除會有個別案例與之不符,但就大多數(shù)事實來說,勒龐的說法是不容置疑的。
此外,我覺得作者對教育的看法的很切合當下中國教育的實際,對我們有特別警示作用。勒龐說到:“從小學直到離開大學,一個年輕人只能死記硬背書本,他的判斷力和個人主動性從來派不上用場。受教育對于他來說就是背書和服從!睍r至今日,這種現(xiàn)象在我們周圍還是隨處可見。從每年的大批畢業(yè)生中,我們就能看到很多大學生雖然在學校中成績名列前茅,但是他們空有一腔理論,卻絲毫不懂得聯(lián)系實際。有人稱他們?yōu)椤皩W習機器”,只懂得“輸入”,而不會“輸出”。這些都表明了應(yīng)試教育的弊端。而只有將應(yīng)試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高效結(jié)合,才能改變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現(xiàn)狀!坝^念只有在自然而正常的環(huán)境中才能形成”,因此要讓學生親身體驗各種實踐活動,而不只是為了考試,為了某種學歷、證書或一紙文憑而學習。
最后,我想說,勒龐的話語雖然有點偏激,但是他的很多觀點還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對于任何的人或事,我們都應(yīng)該采取辯證的觀點去看待,而不能以偏概全。
第8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剛剛翻看《烏合之眾》的那幾個小時里,我的內(nèi)心塞滿了對龐勒有關(guān)群體心理理論的認同感。盡管或許受時代限制,對于書中的一些內(nèi)容我無法贊同,但是僅從群體心理的理論解釋角度而言,這本《烏合之眾》讓我拍手叫絕。在作者的闡發(fā)以及舉例中,我看到的是當今社會種種與之類似的社會現(xiàn)象。這樣一本來自一百多年前的理論書所引發(fā)的共鳴感,讓我終于明白為何它在社會現(xiàn)象類作文范本中的出鏡率如此之高了。有人說它具有前瞻性,有人說是因為我國真正落后了西方國家一百多年,而我的觀點是,這種無論時間、空間上的差距有多大,群體心理卻異常契合的現(xiàn)象,或許恰恰說明了這樣心理是來自人類本身的。
人類都是由人猿進化而來,追根溯源說白了也就只是萬千動物之一,也具有動物都具有的特征。盡管人類經(jīng)過多年進化、受教育、思想在一個又一個文明時代中更迭,但仍是有著動物的屬性的。當人作為一個個體行動時,他的理智總是大腦的主要操縱者,由此他可以判斷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錯的,從而避免錯誤。而當人作為群體時恰恰是情感作為大腦的主要操縱者。所以群體的特征往往是沖動、易變、急躁的。因為我們自原始時代繼承而來的破壞性和野蠻的本能潛伏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當他進入一個不負責任的群體時,因為知道不會被處罰,這種本能便會得到更加徹底的釋放。龐勒稱群體為“無名氏”,因為群體的數(shù)量龐大,群體中的個人難以被追究責任。所以他們對于責任的約束感就會完全消失。這樣的心理讓我不免聯(lián)想到了,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網(wǎng)絡(luò)暴力情況。鍵盤俠們在一個匿名的網(wǎng)絡(luò)群體中肆無忌憚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甚至是辱罵詛咒某一個人,有時便會演變成“怒懟”。這樣的行為根本就并非什么直率而是一種因不用負責任而產(chǎn)生的無所顧忌。甚至有一些人根本不知道事情原委就會隨大流去指責某件事或者某個人,這便是群體對于個人的同化作用。
龐勒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蔽矣X得這個比喻非常的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xiàn)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xiàn)。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xiàn)象愈發(fā)強烈的原因。在之前所說的網(wǎng)絡(luò)暴力的例子中,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zhí),且強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網(wǎng)絡(luò)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群體往往不善于思考,他們只會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因為他們具有太多的“腦子”了,而這么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群體的思維。這是龐勒口中的群體積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聰明。這是個人意識在群體中不斷缺失的體現(xiàn),這樣一種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會讓人完全完全服從于使之有意識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違常理或者與他性格矛盾的事情。人們會因為自己強烈而偏執(zhí)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滿足他們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場災(zāi)害中強迫富豪捐款、公交車上不考慮他人身體原因便強迫其讓座等等,倘若你選擇了拒絕,便會有一群人蜂擁而至對你加以指責。這些舉動在群體看來是替天行道。然而現(xiàn)實是人們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點點,或許對于當事人而言才是最為痛苦的,那些頂著道德光環(huán)的人或許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會進步層面上而言,對于個人,有意識人格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只有讓自己的思想不成為他人的跑馬場。要做到保留自我意識最重要的便是對于自我的認可,唯有自信于自己的觀點、對于是非的判斷,才會做到堅守。
而在群體方面,一個積極的暗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群體根本沒有預(yù)先策劃。他們可以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勵,但是又經(jīng)常受當前刺激因素的影響,他們就像被狂風卷起的樹葉,朝著各個方向飛舞,接著又落在地上!边@樣的一種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群體的“可塑性”。他們并非都是負能量的集合,某種程度上而言,剛剛形成的群體就像是一張白紙,最后成為怎樣的一張畫取決于沾有色彩的畫筆。一個積極向上的暗示可以使得群體向一個好的方面發(fā)展。暗示會在群體中形成一種信念,而信念正是一種文明的基礎(chǔ)。群體會為了某一種信念的成功而舍身取義,所以古往今來,在亂世之時會有各種理念的革命去推翻原有依然衰敗的制度,去創(chuàng)造新的制度。而在盛世安穩(wěn)的時代,群體理應(yīng)是一種穩(wěn)定劑,是真善美的踐行者。唯有群體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了,社會才會愈發(fā)向上,一個國家名族才會穩(wěn)定進步吧。
第9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上午醒來,躺著,讀完Gustave Le Bon的《烏合之眾》,之后刷牙洗臉,出來吃午飯,才發(fā)現(xiàn),原來下雨了,很冷很冷~吃過午飯上自習室,補了一覺,在自習室睡覺的感覺永遠都是這么好。還好,沒流口水
那是一本完成于一個世紀以前的書,他給了我們不同的看待群體、或者我們稱之為“人民群眾”的視角。且不評論對錯,姑且擇其一二作為記錄。
人民群眾不是歷史的締造者,但幾乎每次社會進步和變革都離不開人民群眾。
從小,我們接受的哲學教育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因此,一定會有很多人不認同這樣的觀點?墒,那些每天起早貪黑種地吃了上頓愁下頓的叔叔大伯阿媽們是如何推進社會文明發(fā)展的?Le Bon通過大量歷史事件,論述了往往是社會精英發(fā)現(xiàn)了新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了新的事物、表達了新的觀點。然后隨著時間的流逝或通過精英階層的宣傳,這些新的事物、觀念,被廣大人民所接受,并最終植根于人民的大腦中。因此,社會的進步是靠精英推動的,人民群眾是社會進步的接受者,當然,有時候,僅靠精英階層無法推動社會變革,所以,他們就想到了發(fā)動廣大工農(nóng)階級來推動文明的發(fā)展。因此,當一個社會岌岌可危的時候,誰獲得了人民群眾,誰就可以站在新秩序的金字塔頂,群眾往往最擅長落井下石的各路招數(shù)。
每一個群體,都是不理性的,甚至是弱智的。
在18xx年的法國人眼里至少在Le Bon看來,攻占巴士底獄的動亂,并不像我們在歷史書上看到的那樣是一偉大的革命,太多人在這個革命中失去了生命,太多原本普普通通的市井之士變成了殘暴無比的殺手,而,他們原本都是善良的。一個無所事事的屠夫,僅僅是因為好奇隨著人流走向巴士底獄。當人們抓住獄長并將他圍在中間折磨時,沒有人會想過他與一個看守果園的農(nóng)民大伯沒什么兩樣,沒有人會不同意將他處死,如果有人敢說不處死他,那么這個人多半也會掛掉。在反抗中,獄長踢到了一個人。瞬間就有人提議,由這個被踢到的人割斷獄長的喉嚨,并在瞬間獲得所有人的認可。于是,被踢到的人,割下了獄長的頭顱。被踢到的人,正是那個好奇的屠夫。而,就算在后來,他也未曾有絲毫悔意,因為他做了一件大家都認為應(yīng)該做的光榮的事情。不要試圖用理性來解釋群體的行為,因為,從他們組成群體的那一刻起,個體就已變得極其感性,毫無大腦,彼時的大腦空無一物。有句話,“不要和SB爭辯,因為他們會把你拉低到同一水平線,然后用豐富的經(jīng)驗打敗你”,呵呵,修改一下,“不要和SB呆在一起,不然你也會變成SB”。群體的智力水平并不取決于其中具有較高智力水平的個體,而取決于水平更低的那一大群人。這個有點像水桶理論啊。那,智力水平都高的人聚在一起,是不是就很理性了?看看各國議會里對罵甚至操起桌椅打架的現(xiàn)象,我們大概就能自己得出結(jié)論。所以,加入任何群體都是一種危險的行為。
對群體性質(zhì)影響力最大的是種族/種群,制度、藝術(shù)等都只不過是群體性質(zhì)的外在表現(xiàn),只有長期以來形成的一個種族的潛意識發(fā)生變化才會帶來本質(zhì)的社會變化,否則,變革只不過是換一件衣服穿而已。
種族的意識,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它的修正和改良是那么的漫長,如同人們對宗教的認識一樣,如果將信教的人歸類為一個種群,在2000多年前一個木匠成為圣人之后,不管經(jīng)歷過多少場宗教變革,人們依然在信奉著他,核心的內(nèi)容未曾有任何本質(zhì)的改變。更要命的是,任何一個人,包括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包括讓人敬仰的院士、嚴謹?shù)目茖W家,都不能幸免,因為,同樣的他/她也處于某個種族之中,他/她的觀點必然也帶著某個種族的印記,只有那個名字叫做沒有人的人可以做到絕對的客觀和唯物。因此,只有時間才是最最強大的(正如唯有它可以治愈各種感情創(chuàng)傷一樣),唯有時間的流逝帶來的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意識改良的量變,最終引起的質(zhì)變導致的非暴力變革才是有意義的,也是代價最小的,否則,革命沒有任何意義,只不過是推翻現(xiàn)有然后由另外一群人重新再建立起同樣秩序的過程,因為,種群對秩序要求的口味并沒有變。
第10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烏合之眾》,第二次讀,第二個譯本。感覺馮譯比胡譯更好,因為馮譯更能體現(xiàn)出勒龐觀點警句性的力量!盀鹾现姟,怎么會有這么棒的詞!太喜歡漢語啦!
編排的原因,譯者序放到了書后。譯文和非譯文的交替,給人一種潛水很久,終于冒出水面,暢快呼吸的感覺。讀勒龐原文有種憋氣的感覺,一開始抱著久仰大名的熱情還能津津有味,后面越來越啃不下去。
原文基本全是作者觀點噴發(fā),就是斷言斷言斷言,不解釋不解釋不解釋,作者說仿佛在說不懂就記住吧,我肯定是對的。這也正符合作者斷言法、重復(fù)法、傳染法的大眾心理操縱理論。
讀的過程就是在看作者指著一個群體化身而成,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壯漢,不斷吐槽數(shù)落。讀起來很容易感到乏味但讀完已不知不覺受到他觀點的影響,慢慢認同他的觀點了。一本充滿偏見、怨念、吐槽的小書,卻能從出版伊始持續(xù)盛行至今,就是在于作者直覺得來的觀點又總是能讓人信服。
從眾心理,人皆有之,可一旦從眾,便失去自我,成為烏合之眾,在人類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好幾步。可是誰不喜歡那種群體帶來的力量感和正確感,這就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社會陷阱。就像買基金買股票,追漲殺跌,誰不是跟著跑?最后七虧二平一賺。
中譯者序中說,烏合之眾的當代意義在于它發(fā)現(xiàn)問題的功能,而非解決問題的功能。我認為對于讀者的意義應(yīng)該是讓我們意識到群體的存在,而且我們隨時可能置身其中。由于勒龐對我們耳提面命地說過群體烏合之眾的特征,我們也就有了更高的反省力,也更可能Think Outside the Box,跳出局外去思考,開天眼,覷紅塵:我是不是已經(jīng)喪失自我,把理性全部交給了群體的感性,漂浮在群體雄赳赳氣昂昂的風暴之中。是的話,快快醒來。
第11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讀完《烏合之眾》這本書,我感受頗深。以下就是我?guī)c個人的感受。
一、群體行為不理性,不需要負責,
勒龐提出了一個群體的概念。通過他的觀察,發(fā)現(xiàn)群體的行為會跟個體上有很大差異。群體的行為是不理性,不需要負責的。群體做出的結(jié)論往往會跟個體理性分析做出的結(jié)論差別很大。其實這個就有點像屈原幾千年前的詩文里說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種問題幾千年就有了。只是西方學者勒龐把他作為一個具體的學術(shù)分支展開后去研究。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也時常會有這樣的感受。明明公司的這種制度會有問題。為什么大部分的人就同意了。以前不理解,看了這本書后,就知道了。這就是群體的行為。所以后續(xù)在看一個人的意見,一定要區(qū)分他是群體的意見,還是來自己個體的意見。他本人是完全獨立的個體,還是群體中的一員。后續(xù)自己在心理上就完全會有準備了。知道自己的理性意見不被群體接受是完全正常的。
由此而來,我們就會想到,群體在很多時候是非常可怕的。尤其是群體中的個體,由于不需要對具體的事物負責,所以他的行為是非?膳,也是不需要去想后果的。群里的暴力行為在本書1895年發(fā)表后,都能從很多社會事件中得到證明。個人在實際生活過程中,一定要處理好個人和群體的關(guān)系。不要卷入其中。
二、群體不具批判精神,只講感情;斷言,重復(fù),傳染是影響群體的重要因素
看了此處,我才知道,原來現(xiàn)在西方的政治家為什么會經(jīng)常在公眾集會的時候經(jīng)常發(fā)表一些自相矛盾,或是很明顯就是錯誤偏激的言論。原因很簡單,就是需要迅速獲得群體的支持。越是偏激的斷言,越是能在群體中得到支持。越是重復(fù)偏激的斷言,越是能在群體中得到廣泛的支持。所以要成為一個群體的領(lǐng)導,偏執(zhí),狂妄的言論是必不可少的。這里的理論根據(jù)就是出自勒龐的《烏合之眾》。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越是不對的言論,越是能得到很好的傳染和傳播。具有理性批判思維的人壓根就成為不了群體的領(lǐng)袖。
以前我總是認為,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F(xiàn)在通過勒龐的理論,深刻的知道這個在群體中是完全行不通的。群體不具批批判精神,不想動腦子想問題。他們只在乎表面的的感情。所以想要爭取群里的支持,需要在群體的感情上做努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很政府行為明明會造成不好的影響,但是也一定要通過。其實在個人事業(yè)的成長的過程中也是的這樣的。大眾關(guān)注的不是這件事正不正確,而是你有沒有考慮到群體的感情。有個時候需要變傻,或是在非理性的情況下,你反倒能把事情做好。這個是我最大的感受。所以在說服群體的時候,根本不需要邏輯的理性分析,而是要去“動之以情”。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現(xiàn)在很多網(wǎng)紅或是創(chuàng)業(yè)都需要有感人故事背景的邏輯。在具體的事物中藥說服別人,感情會起到比理性分析更大的作用。
三、名望
勒龐提出領(lǐng)導人的名望是最能影響大眾選擇的。所以群體中的領(lǐng)袖一定要努力去維護和包裝的自己的名望。群體只所以服從領(lǐng)袖是由于領(lǐng)袖具有很大的名望。換句話說,說服群體其實主要是靠名望。這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不管是政治領(lǐng)袖還是娛樂明星,都會有很多在正?磥砗懿豢伤甲h的報道。其實這些宣傳無非都是為了在群體中簡歷他們的名望。
第12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烏合之眾》的作者古斯塔夫勒芒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本書是他的成名作,描述了他從心理學方面對群眾行為的解讀。
初讀此書,被其中的觀點所震撼,比如群體沒有負罪意識,群體天然合理,他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是合乎正義的,因為他們的數(shù)量決定了這一點、他們會因人多勢眾而產(chǎn)生出一種強烈的力量感,這會使得群體表現(xiàn)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這是那個時代、那個地域的法不責眾,這個詞說的不是法律的管轄權(quán),而是指群體的自我心理暗示。
群體的自我心理暗示威力有多大,想起身邊一個真實的例子。一個朋友,典型的理工男,戴副眼鏡,不愛說話,性格靦腆沉靜,長相也白凈斯文,只是個子較高,身材較壯。一天晚上,他們小區(qū)停電,他在外面吃完飯回來時,看到有人群聚集,便鬼使神差的去看熱鬧,原來是有人因為小區(qū)長期停電,便帶頭聚眾攔了公路,因聲勢越來越大,影響了交通,又恰逢重要會議召開期間,便有防暴警察來維持秩序,在對峙過程中,不知為何人群與警察突然發(fā)生沖突,而那位朋友竟隨著人群一起大聲抗議推搡警察,因為他個子高塊頭大,很快便成為警察重點控制對象,被送到了派出所,直到第二天調(diào)查完畢才釋放回家,讓家人擔心了一天一夜。事后,我問他,你平時都不愛說話的,怎么會去和警察發(fā)生沖突?他說他當時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看到大家都在嚷,都在推,而且停電也確實惱火,頭腦一熱,便跟著人群一起嚷鬧起來。
我想這就是群體心理暗示的作用,人在那種環(huán)境下,如果沒有受到過專門訓練,很容易就被其他人的情緒、語言、動作所感染,從而模仿他人,失去自我。
正如書中所說,每個人都有模仿的天性,因為學別人是天底下最容易不過的事情。
人總是喜歡自作聰明,而聰明人最喜歡走捷徑,最快的捷徑,無非就是模仿別人,別人做得,我為什么做不得的心理常使人輕而易舉的放棄理性思考和權(quán)衡利弊,而位于群體環(huán)境中,就更容易使人輕率行動,人云亦云。
比如股市,牛市時全民炒股,無論賣菜的小販還是跳廣場舞的大媽,談起股票都是眉飛色舞,哪還有人記得樂極生悲,月盈則虧.熊市時,股市又無人問津,哪個人在熊市炒股,常會受到背后所指,冷嘲熱諷,又哪還有人想起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么?所以股市的贏家永遠是逆向思維,且能做到知行合一,這是人心和人性在人群中的逆襲,故能在股市成功之人,十者存一。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此中黎庶也可算作人群,事物總是可以多方面看待的,道理也總是相通的。《烏合之眾》中,也并非全然是對人群的消極認識,勒芒也認為群體才會體現(xiàn)出大義無畏、一往無前的凜然氣概。群體才會在慨然赴死的進程中帶給人一種激昂的情緒與榮譽感。雖然群體的平均智力絕對無法與一些偉大的個人相提并論,然而再偉大的個人終究力量有限,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歷史的進步,終究是依靠群體這個龐然大物在緩慢而又不容阻擋的向前推進。
讀罷此書,合卷沉思。
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必然身在群體之中,無處逃離也不必逃離。無論是否是烏合之眾,我們都將面臨選擇。只是到底該選擇人云亦云而麻木但輕松的快樂和安逸,還是該選擇上下求索而清醒但勞累的思索和拼搏?但凡有過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就會明白,這個選擇,真的很難。
第13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烏合之眾》這本書是我學習社會心理學接觸的第一本心理學著作,看完之后我對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有了近乎兩極化的印象,一方面我被他對群體行為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對群體心理細膩的刻畫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卻也對他過分宣揚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強烈的種族歧視而感到不可理喻!稙鹾现姟肥且徊棵利惻c丑惡共存的作品,接下來我將根據(jù)我的理解對這部作品做一些解讀。
1、群體心理的確存在
我們總認為自己能夠隨時保持自我,所以一直忽視了群體心理學的存在,但實際上群體心理學不光存在而且對我們的生活還有著巨大的影響。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提出:當個人融入一個集體后,他的行為軌跡和思維方式將趨向于群體共性,人們開始放棄了自我思考而是開始聽從一些指令,接受一些的暗示,容易被煽動,行為上也開始表現(xiàn)得順從群體意志。
2、群體心理的產(chǎn)生原因
一旦個體混跡于群體當中,在喪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后,他們對事物批判的標準便變成了一些簡單的外在標尺,例如身處群體的人們總是覺得自己所在的陣營人越多其在倫理道德上占的優(yōu)勢就越大。勒龐在書中提到這種錯覺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與更多的同伴呆在一起既是對他人判斷的一種依賴,也是即使自己犯錯但因為人多逃避處罰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心態(tài)在作祟。
3、群體心理的愚蠢
歷史上最能反映群體心理愚蠢的案例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德國發(fā)生的對猶太人的種族清洗。希特勒在當上德國總理后在全國范圍內(nèi)大肆宣揚熱爾曼民族的高貴以及猶太民族的低劣,并將德國一戰(zhàn)的失利也歸咎于猶太人,將猶太人塑造成了一幅魔鬼的形象。按常理而論,他的這些言論是如此的低俗和幼稚,一個成年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他這番言論背后其實是想要掠奪猶太人手中的財富,可就是號稱嚴謹?shù)牡聡藚s對猶太低劣論狂熱地追捧,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二戰(zhàn)中死在種族清除中的猶太人達600余萬,這個就是群體的愚昧。
對于書中所提到的不同民族在群體心理中的不同反應(yīng)我沒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在道德上對于這種種族歧視我不能茍同。整本書讀下來我對“人多力量大”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但在了解了群體劣根性的同時我也更加明白了合作在我們生活中的可貴。
第14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烏合之眾》是一本很有名的書,當出現(xiàn)反智、集體、己方辯論勢力弱小的時候,面對氣勢洶洶的人,總會有人來一句:像《烏合之眾》里說的一樣……,就像現(xiàn)在一提到小鮮肉,流量現(xiàn)象,總會有人提,就像《娛樂至死》里說的那樣……
總之,基于這個原因,我去看了這本書。
《烏合之眾》與其說是痛斥反智集體,不如說是教人如何領(lǐng)導群眾,在字里行間談到了集體的特點,以及和集體的相處辦法,譬如有一條:如果想得到群體的支持,那應(yīng)該和他們保持距離。
就像在封建社會的皇帝一樣,一定是保持足夠的神秘感,并且用禮教來保持這種神秘感,一旦皇帝的神秘感被剝奪,隱形的威望、信仰和共識也會崩塌,自古以來可能威脅到皇帝威望的功高震主之輩,莫不下場凄慘。
眾是眾人,烏合大致是說盲動、被裹挾,群眾最重要的是凝聚共識,一旦共識達成,那么個人的力量再大,思想再清晰,也難免被裹挾,得意洋洋出來異于常人的,通常會被暴力消滅,只有力量到扭轉(zhuǎn)群眾信仰地步的人,才有資格繼續(xù)挑戰(zhàn)。
然而,一旦變成群體性的時候,也意味著會失控,一開始創(chuàng)造、煽動相關(guān)民意的人,往往也被民意所吞噬和裹挾。
由此,我們恐懼群體,恐懼自己被群體所支配,同時擔心有人支配著群體,群體的惡,莫過于多數(shù)人暴政下,對人的摧殘。
群體也有善,但往往包括2個特點,1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再善的群體也會有人覺得惡,2是這種善良,往往是彼之良藥,我之砒霜,對一些人總是不好的。
《烏合之眾》透露出來的群體性的惡意,讓人不寒而栗,可一旦社會進入到那種情況,沖突不斷,被群體裹挾著的,群體本身,帶領(lǐng)著群體的,誰又會是這個環(huán)境的幸運者呢?
第15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他是群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本書成書于1895年,距今已經(jīng)超過120年。然而本書至今仍舊是一本極為暢銷的書,可見經(jīng)典的價值。
本書的下半部分比上半部分有趣很多,因為上半部分多是對于群體特性的描述,而下半部分則講述群體lx的成因和不同群體的特征。
我最喜歡的部分是群體lx的成因,oxcb的成因。作者認為,常常群體lx都是很極端的人,這和我們一般的印象很一致。不論是政界lx還是商界lx,往往都很固執(zhí),偏執(zhí),愛走極端,討厭mz,喜歡我行我素。
作者認為,成為群體lx的最重要因素是——事業(yè)成功。一個偏執(zhí)的人,除非你成功了,大家才會認可你的風格,否則,大家就會認為你有毛病。事業(yè)的成功,造就lx的名望,名望導致群體對lx的迷信,迷信進而產(chǎn)生oxcb。
作者還認為,oxcb的三大動員手段是:斷言,重復(fù)和傳染?吹竭@三個手段,我忽然聯(lián)想到廣告營銷的三大手段也是如此。斷言,就是不解釋,不推理,直接下結(jié)論。直接說自己的觀點和行為是對的,自己的產(chǎn)品是最好的。重復(fù),就是不斷地給群體強調(diào),或者說是xn。重復(fù)的次數(shù)多了,大家似乎也就不知不覺的接受了。
傳染,就是讓lx的意見在群體間互相傳播,情緒傳染。
作者認為一個民族作為一個群體,有自己的群體心理學,也可以叫做民族特性,具體表現(xiàn)為認知的一致性,特殊的風俗習慣等。民族心理學具有一定的慣性和惰性,不易被改變。這大概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新文化運動過去一百年,新中國成立也近70年,中國人的很多觀念意識還是很難被改變,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群體心理學,或者叫做傳統(tǒng)。
作者在講到議會這個群體的時候,書中前邊講過群體的特征,群體的智商往往會低于群體的平均值,那么議會群體的智商也將低于議員的平均智商。但是作者仍舊認為,議會的效率雖然會低點,議會的決策不一定會比個人dczz的更高明,但是這是mz的代價,這是mz的最佳形式,即使他并不完美。
第16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烏合之眾》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shù)界有著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致地描述了群眾心態(tài)!鄙鐣睦韺W家奧爾波特評價說:“在社會心理學領(lǐng)域已經(jīng)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鄙鐣䦟W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
一千個偶然聚集在公共場所的人,沒有任何明確的共同目標,因此只能看成一群聚在一齊的人,這樣的一群人不能被叫做群體。而當一個偶然的契機把一群人聚集在一齊,這群人就有了同一種心里特征,我們姑且稱之為心理群體。心理群體構(gòu)成之后,會表現(xiàn)為一種共同的,暫時的,然而又是十分鮮明的普遍特性。群體中的個人行為表現(xiàn)具有四個特征:第一是自我人格消失,第二是無意識本能起決定性作用,第三是情感與思想在暗示與傳染的作用下轉(zhuǎn)向同一個方向,第四是暗示的觀念具有即刻轉(zhuǎn)化為行動的沖動。個人的決策通常比群體決策更好,個人能產(chǎn)生更多較好的主意,而群體決策由于受到不一樣意見和論點的約束,加上害怕被人認為愚蠢等心理制約,因而不容易使決策具有較大創(chuàng)造性。
“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禮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fā)!痹谀橙擞龅轿kU時,如果只有一個旁觀者,這名旁觀者會清晰的意識到自己的職責,對受難者給予幫忙,如果他見死不救,會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然而如果有眾多人在場的話,幫忙求助者的職責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職責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職責很少,旁觀者意識不到他那份職責,會有我不去救會有人去救的心理,導致群體冷漠的局面。
老人在街頭摔倒卻無人前去幫忙,導致老人窒息而死,其親屬埋怨眾人太冷漠,埋怨這個社會缺少愛心。但是從勒龐的觀點來看,這種眾多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xiàn)象稱為職責分散效應(yīng)。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不能僅僅說眾人冷酷無情,也不能說是道德淪喪的表現(xiàn)。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了解是什么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wěn)定發(fā)展的幸福未來。
第17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李大琳的自由天堂1周前正如書名《烏合之眾》本身的貶義色彩,作者本身對于群體的特質(zhì)是持貶義態(tài)度的,但對于群體和個人之間關(guān)系的分析的確引人深思。“在群體里面,那些無能的人、傻瓜、心懷嫉妒與怨恨的人,就會擺脫自己的負面感覺,不再感覺自己是個無能的人,而是會感覺到一種巨大的力量,但這種力量卻極其短暫而且殘忍”
記得小時候的一件事,上小學的時候,我家樓下后院的空地是個相對隱蔽的地方,有一天放學,看到幾個同學圍著一個女生,我好奇過去問一下,結(jié)果看到幾個人在輪流扇耳光,有一個人還問我要不要加入,當時心里害怕就走了。但其實,我覺得以我當時的心理,很有可能就鬼使神差的加入她們了,因為中間那個女生處于絕對的劣勢,無力反抗。所以如果我一旦融入她們,我就變成了她們?nèi)后w中的一員,我就會盡情釋放我的丑陋,正如小波叔在他的《革命時期的愛情》里描述那些有文化的青年們互相打斗的荒唐場面。
這本書介紹了作為群體領(lǐng)袖來說,群眾可通過傳染、重復(fù)等建立威望的方式來滲透信念進而對群體進行統(tǒng)治,說白了,就是承認統(tǒng)治者和政治家為了某種目的的達成,對群體是采用手段的。但是,他卻不覺得這種手段的應(yīng)用是錯誤的,反而覺得,如果言論太過自由、人們的普遍信念不統(tǒng)一,是一個文明衰退的標志。一邊描述群體人云亦云的愚昧劣性,一邊又提醒統(tǒng)治者群體變得有自己的想法是件危險的事,這和某些自認為優(yōu)越的群體的歧視態(tài)度有何不同呢?不過也能理解,這作者本身就是個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者。
而的確,“一切文明存在的主要動力向來不是理性,也可以說,盡管理性是存在的,但文明的動力最終還是各種感情,這些感情包含有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對于榮譽的熱愛!岸@其中宗教的態(tài)度:“宗教迷信是多么的頑強,而那些宗教與任何簡單的邏輯都不相符,在將近兩千年的時間里,那些最清醒的天才也只能在它們的規(guī)矩面前俯首稱臣!薄度祟惡喪贰返淖髡呔陀斜磉_了類似的觀念,肯定了宗教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作者總結(jié),這是一種殘忍的偏執(zhí)、盲目的服從、狂熱的宣傳。另外對于群體的特點,也同樣分析透徹:群體沖動、多變、易怒、易受暗示、多變和輕信、情感夸大化、專橫保守,總的來說,作者覺得相比于孤立的個人,群體中的個體代表著文明進步階梯的倒退過程。
真相永遠都是冷酷又讓人感覺無力,所以那些有溫度的控制盡管讓人喪失理性甚至自由,仍然很多人趨之若鶩,比如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騙局,比如針對慢性病患者的痊愈神藥......而對于我來說,那些枯燥的讀書時光正是為了讓自己對世界保持清醒頭腦的選擇,所以那些時光盡管枯燥,但卻讓我和現(xiàn)有環(huán)境保持一定距離,既充實又幸福。那些我們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丑惡,被作者冷酷的掀開,那些我們自認為的真實,也不過是統(tǒng)治者想讓你認為真實的真實。盡管認識真實讓人難過又絕望,但我還是想用無數(shù)的孤獨時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說的:人活在世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第18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古斯塔夫·勒龐,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在20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他寫了一本心理學專著,來表達對法國民族文明的失望與不滿,就是這本《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他以一個心理醫(yī)生的視角,解剖人類內(nèi)心中隱藏的心理毒瘤。于是這本連他自己都沒太在意的書在1895年出版后,居然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瘋狂地傳播著,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
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為何具有如此的魅力,以至于到今天我讀著它的時侯仍被其所震撼。它似乎更能以一種悄無聲息的氣勢撞擊我們的思想。
初讀此書時,感覺勒龐就像我們時代里的一個“憤青”。他保守而冷靜,言辭犀利,對一切既有的判斷不以為意,毫不留情的揭開人類的虛榮之心,揭露諸多關(guān)于集體的丑惡與缺陷,將種種可悲的人性、群體性擺出來讓人們自己審視。他的言論仿佛在顛覆著我們以往的世界觀。
從書中可知,勒龐處在一個群眾重新崛起的時代,他敏感地意識到這種現(xiàn)象背后隱藏的危險,并通過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學語言,坦率地把它說了出來。勒龐的思想是超意識形態(tài)的,有些地方也反映出如今人們所關(guān)心的問題,即便是在現(xiàn)代也是有反思意義的,如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的泛濫、群眾運動、人的自我異化,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等等。
“真理往往掌握在大多數(shù)手里”,這是我們從小就奉為真理的信條,因為面對眾意,我們會不自覺地懷疑自己。正如勒龐所說:“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zhì)性被同質(zhì)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zhì)占了上風!痹谌后w勢不可擋的壓力下,個人往往會選擇屈從或沉默,以免受到孤立和敵視,只有極少數(shù)懷有批判精神并勇于尋求真理的人會提出反對意見。這同諾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的理論極為相似。
“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jié)就是力量”,讓我們懂得群體的力量會勢不可擋,眾人的力量會摧毀一切障礙。當文明的結(jié)構(gòu)搖搖欲墜時,使它顛覆的總是群眾。面對外敵入侵,中華民族總是能凝聚在一起,這不僅是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的表現(xiàn),也是一種英雄主義。正如勒龐所說:“在群體中,每種感情和行動都有感染性,其程度足以使個人隨時準備為集體利益犧牲他的個人利益!辈唤肫鹞覀兊挠⑿鄱嫒稹ⅫS繼光等,懷著“保家衛(wèi)國”“先國家后個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感情,慷慨赴義。這種英雄主義毫無疑問有著無意識的成分,然而正是這種英雄主義創(chuàng)造了歷史。
在勒龐看來,當人們?nèi)谌肓艘粋群體后,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為不同,而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于孤立的個人。群體沒有能力做任何長遠的打算或思考,而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yīng)行為的能力。我覺得這是因為個人融入群體后會有一種依賴群體的情緒,就像人民公社時期的“大鍋飯”制,因為在集體光環(huán)的庇佑下,個人失去了勞動的積極性,責任感降低。然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得個人失去了從集體中平均獲利的途徑,不得不依賴個人勞動力,而且要想獲得比人更多的糧食,個人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在這種競爭的刺激下,中國糧食產(chǎn)量提高了,糧食新品種也增加了。從這個角度上看,群體的智力確實低于個人。
不僅如此,群體中的個人也會因為群體數(shù)量上的勢不可擋,做出平時不可能做的狂暴舉動。這點我非常認同。因為,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可能會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shù)賦予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并且會立刻屈從于這種誘惑。
就如今而言,公眾情緒力量仍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勒龐說:“有時,在某種狂暴的感情——譬如因為國家大事——的影響下,成千上萬孤立的個人也會獲得一個心理群體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們聞風而動聚集在一起,從而立刻獲得群體行為特有的屬性”。公眾情緒力量的最初最集大成者可以說是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這個廣州大學生莫名其妙地在收容所中葬送性命。許志永律師憑借著公眾情緒的支持和媒體的力量,為孫志剛事件上書全國人大,《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被廢除了,孫志剛事件也成為了中國法治歷史的里程碑。這是媒體和公眾力量挑戰(zhàn)長期行政法規(guī)的典范。此后的“躲貓貓”、“70碼”事件等等,正是由于公眾的持續(xù)關(guān)注與公眾情緒的反應(yīng)強烈,對相關(guān)部門造成一定壓力,使得相關(guān)機構(gòu)從最初的遮遮掩掩到最后不得不正面回應(yīng),這對事件的調(diào)查有著正面影響。公眾情緒正以自己的方式展現(xiàn)著力量。
但我們也不應(yīng)盲目樂觀,我們應(yīng)該注意的問題是:任何力量的過度放大,都會模糊背后的真實。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驚世界,危難時刻中國社會各界掀起賑災(zāi)熱潮。萬科董事長王石得知汶川地震的事情后,當即做出萬科捐款220萬的決定。而此舉卻被認為是“摳門”,引來網(wǎng)絡(luò)上一片罵聲。王石在博客中回應(yīng)認為,“萬科捐出的200萬是合適的,中國是個災(zāi)害頻發(fā)的國家,賑災(zāi)慈善活動是個常態(tài),企業(yè)的捐贈活動應(yīng)該可持續(xù),而不成為負擔”。平息而論,作為企業(yè)家,王石的做法是理性的。但是在公眾情緒處于高度敏感時,當感性成為公眾情感的主流時,企業(yè)家的這些理性邏輯,刺痛了公眾敏感脆弱的心。他對自我財富的捍衛(wèi),在公眾眼中就會顯得那么可惡。勒龐曾經(jīng)說過:“有時,在某種狂暴的感情——譬如因為國家大事——的影響下,成千上萬孤立的個人也會獲得一個心理群體的特征。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們聞風而動聚集在一起,從而立刻獲得群體行為特有的屬性”。當公眾情緒遭遇商業(yè)理性,王石觸犯了眾怒,可以說徹底栽了個跟頭。公眾——這個龐大的群體對這一事件普遍的惡評,其實是掩蓋了中國社會的制度性缺陷。這樣的聲音的出現(xiàn),應(yīng)該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社會現(xiàn)象。
《烏合之眾》的當代意義,就在于它發(fā)現(xiàn)問題的功能。雖然書中有些言論過于偏激,但勒龐對我們之前那些文明偉大和衰敗的原因和評價,無論是對我們當前的政治領(lǐng)袖、意見領(lǐng)袖還是社會公眾都具有啟示意義,讓我們能夠在盲從之中帶點兒理性,迷信的時候產(chǎn)生些懷疑。
第19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這本書是新聞傳播學專業(yè)的必讀書目,上大學就是老師們推薦書目的必讀經(jīng)典書目之一,后來讀了新聞學專業(yè)研究生對它的認識更加深刻。
本書作者勒龐是個保守派社會精英,在一百多年前的法國他反對傳統(tǒng)的國家主義,反對新興的集體主義,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義。生活在法國革命不斷的年代里,經(jīng)歷過巴黎公社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等歷史時期,親眼目睹了法國民眾在傳統(tǒng)的信仰與權(quán)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蠻、善變、極端的原始人,在少數(shù)人的慫恿下,民眾會毫不猶豫地做出駭人聽聞的暴行,事后卻要求愛國主義的榮譽勛章。是勒龐創(chuàng)作烏合之眾的社會基礎(chǔ),他在《烏合之眾》中總結(jié)道:民眾缺乏理性,依賴于信仰與權(quán)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模仿他人行為,簡而言之,民眾是盲從的。這本書所講的群體心理學理論奠定了社會心理學的基礎(chǔ)。
在現(xiàn)代信息化社會,我們往往能找到同感,也有“烏合之眾”存在,盲目從眾無助無處不在。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了解是什么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wěn)定發(fā)展的幸福未來。
第20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從法國大革命開始,“雅各賓派”,“吉倫特派”,“熱月派”等一系列政治派別,在群眾的支持下,先后登上了歷史舞臺。政治活動的推動力由過去的精英官僚轉(zhuǎn)移到大眾,在這樣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下,目睹了一系列高漲的群眾運動后,古斯塔夫勒龐創(chuàng)作了《烏合之眾》一書,來描述其所觀察到的群眾心理特征。
勒龐將書名定名為《烏合之眾》,可見其對于群眾的心理持有一種貶義的態(tài)度。他用一個詞,“無意識的狀態(tài)”,來概括他所觀察到的群眾心理特征。何謂“無意識”?即群眾的心理是沒有理智的,為人所擺布的。
當然,勒龐對于群眾心理的出發(fā)點是“群眾心理同一律”。他認為,個人一旦陷入到群體之中,個人的智力和個性會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群體的智力,并且行動上和群體保持一致。哪怕一個數(shù)學家,在性格上,和一個修鞋匠也沒有區(qū)別。
“群眾心理同一律”并不意味著,你一上街,就和街上的人心理上就一致了。勒龐全書的群眾所指代的是“有組織的群眾”,用勒龐的語言那就是“同質(zhì)性”的群體,所謂有共同目標,利益,經(jīng)歷或者血緣的一群人,只有“同質(zhì)性”的群眾或者從“異質(zhì)性”到“同質(zhì)性”的群眾,才能產(chǎn)生共同的群體心理,才能適用“群眾心理同一律”。
在書中,勒龐多次使用無知,急躁來描繪群眾的心理,群眾總是盲目而又狂熱的,若是在群情激憤的時候,表現(xiàn)出理性,往往會成為群眾攻擊的目標。群眾容易接受暗示,難以推理,把表觀的現(xiàn)象當成事實,然后做出破壞性的行為,而一旦無可辯駁的事實展示在群眾面前時,群眾的力量就如“鳥獸般”散去。
有了群眾,也就有了領(lǐng)袖。領(lǐng)袖成為領(lǐng)袖的方式多種多樣,但無論如何,領(lǐng)袖來源于群眾,勒龐認為群眾從心理上,天生需要領(lǐng)袖,領(lǐng)袖一般是由群眾中意志最堅定的人擔任。同時,領(lǐng)袖可以反作用于群眾,勒龐還闡述了群眾領(lǐng)袖如何使用暗示,重復(fù),斷言等手段,激發(fā)群眾的想象力,把觀念灌輸?shù)饺罕姷念^腦中,令自身獲得威望。
譬如,重復(fù)這個手段。正所謂“謊言重復(fù)一千遍,就會成為真理”,在重復(fù)的作用下,人們會下意識的把謊言當成真理。
在勒龐的觀察中,群眾登上政治舞臺以來,往往具有非凡的破壞力,并具有群體性的犯罪行為。也就是個人在群眾中,失去責任感,產(chǎn)生“法不責眾”的想法,從而失去理性的束縛,做出破壞性的行為。
不過,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與群眾對抗總是徒然無益。
“人的行為是觀念的產(chǎn)物”,勒龐如是說道。觀念一旦在群眾的頭腦中扎根,就具有了強大的慣性,群眾就難以接受其他觀念。而新的觀念,要使具有新觀念的群眾,取代舊觀念的群眾,才能變成社會上新的準則。
雖然勒龐批判群眾的心理,卻又認為群眾有正面的意義。當舊的機制腐朽的時候,群眾的破壞性,可以為新的秩序誕生,掃平道路上的障礙。另外,他引用了雷賽布的事跡,來說明,群眾的力量也可以轉(zhuǎn)化成建設(shè)性的力量。
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發(fā)展的根本推動力,也是左右國家政治的重要因素。我們更需要深入了解群眾的心理,客觀全面分析群眾心理的特征,于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提供認識和幫助。
《烏合之眾》作為研究群眾心理的經(jīng)典之作,其思想穿越百年,仍有裨益之處。但我們應(yīng)該認識到,《烏合之眾》的觀點出于作者本人的觀察和思辨,缺乏有力的社會研究作為支撐,要辯證的看待書中的內(nèi)容。
第21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出于好奇,用這一學期的時刻,仔細閱讀了吉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勒龐身處思想混亂,歧視紛呈的世紀末,屬于法國思想界中“親英派”的邊緣人物。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觸發(fā)了勒龐對群眾心理研究的敏感神經(jīng)。分享一下我感觸最深的四個地方:
一。在書中他如先知般寫到“我們就要進入的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崩正嬆抢锼^群眾進入了歷史,是指他們過去幾乎不起任何作用的意見,已開始發(fā)揮作用。這也讓我們注意到了編報紙的人對群眾意見的影響,他們先是迎合群眾的感情,然后把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為渠道。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后,對于新聞媒體的報道應(yīng)加以自我理性的決定,而并非欣然理解思維的同化。另一方面,對于媒體人應(yīng)清醒的意識到,他們對于群眾的感情引導,群眾意見的構(gòu)成,將會撥動時代的冰弦。
二!叭后w中的人日益被大眾文化所湮沒,這種文化把平庸低俗當做最有價值的東西!迸c過去的社會相比,群眾更易于理解自己周圍的人的決定和愛好,也讓我們想到這天人們對所謂當代人失去自我決定潛質(zhì)的關(guān)切。提醒著我們對事物的思考應(yīng)有自我辨別的潛質(zhì),在大眾文化的環(huán)境下構(gòu)成個體文化的升華,以突破和創(chuàng)新產(chǎn)生新的文化價值。
三!拔覀兎䦶膭e人的慫恿,它會正因來自群眾而更為強大!
勒龐對于犯罪群體的剖析中指出其同樣貼合所有群體中能看到的特征!叭后w相對于孤立個體而言缺乏主宰自己反應(yīng)行為的潛質(zhì)。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性。群體中的某個人對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是傳染性暗示過程的起點,這便體現(xiàn)的是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性!
巴士底獄監(jiān)獄長遇害的典型事例:堡壘被攻破后,極度興奮的人把他圍住,拳腳相加,反抗中他偶爾踢到一個在場的人,有人推薦讓挨踢的人割斷監(jiān)獄長的喉嚨,而他的推薦立刻博得了群眾的贊同。這個挨踢的剛剛干完活的廚子只是出于好奇心進入了人群中,然而由于普遍意見就是如此,于是他也堅信這是一種愛國行為,他用一把借來的刀切開那裸露的脖子,成功的執(zhí)行了命令。這警醒著我們,處于群體之中應(yīng)提醒自己持續(xù)冷靜的思考。在歪曲的傳染過程中,用個體獨立的思考代替這種輕信。
四!坝绊懭后w頭腦時,三種手段最為重要,即斷言法、重復(fù)法、傳染法。”
透過勒龐對這三點的解釋,我有兩方面的思考。首先,如果你居于一個領(lǐng)導的地位,你能夠應(yīng)用簡潔有力的斷言,不斷重復(fù)的說法,在人群中的傳染性,使某種說法進入我們無意識的自我深層區(qū)域,而我們的行為動機正是那里構(gòu)成的。到了必須時候,我們最終會對它深信不疑。廣告的影響,原因似乎就在那里。其次,另一方面,當你處于群體中的一員,無論是領(lǐng)導還是候選人,無論是透過斷言、重復(fù)還是傳染進行的思想灌輸,于我們而言還是要強調(diào)清醒的頭腦。也許候選人想要保證自己取得成功,他用最離譜的哄騙手段才能征服選民,也許他寫成文字的綱領(lǐng)避免了絕對,他毫無懼色地承諾著最重要的改革。作為青年的我們不能只看事物表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自己的看法,敢于表達我們的新思想。
第22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烏合之眾》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龐,是一位法國人,他在書中層層分析,逐步推進,明確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xiàn)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他也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論證他的觀點,而我在讀完這本書后,針對他的觀點我也存在著不認可,但是回想起自己所在的社會,不也處處存在他所說的“群體化”現(xiàn)象。
就從當前疫情來看,社會自發(fā)性的進行捐款,許多明星也參與其中,但總有人會跳出來說:“你一個大明星就捐這么點?這么摳門的!”慢慢地、種種話語接踵而來,形成群體對捐款者人身攻擊,從而形成道德綁架,然而這些群眾也是從個人觀點向輿論中心靠攏,思想慢慢被同化。但平心而論,這些明星捍衛(wèi)自己的財產(chǎn)有何不對,但公眾情緒此時處于高度敏感,他們只會覺得有錢人就應(yīng)該多出錢,但是無論出多少錢,群體只會認為出的少了,從而引發(fā)“眾怒”。這群體中每一個人就如一滴水匯入了整個河流,河流依然在,但這滴水卻再也找不到了。
在這本書中作者總是用一種絕對性的詞語來敘述,雖然他在書中例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證明他的觀點,但我始終覺得還是比較武斷。并不是所有的群體都能同化每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思想還是占據(jù)主導地位,就如一顆沙粒他哪怕匯入了沙漠,可他還是那粒沙,始終都能找到。
讀完《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們接觸到了群眾這種行為、心理產(chǎn)生的原因。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應(yīng)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
第23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二零一五年秋,我去芬蘭阿爾托大學交換學習,年底買好了機票飛馬德里和羅馬。沒幾天,巴黎發(fā)生了恐怖襲擊,行程被迫取消。今年剛定好了去巴黎的行程,“黃馬甲”事件又鬧的沸沸揚揚。父母反復(fù)叮嚀巴黎危險,國內(nèi)的許多公眾號恨不得把法國渲染成人間地獄。但巴黎的同學卻跟我們說沒事,圣誕節(jié)一切如常。不管哪種說法,皆是一面之詞,若非親眼所見,就不可偏聽偏信。
網(wǎng)上瘋傳的視頻里一擁而上的瘋狂場面讓我想到曾經(jīng)聽過的一段話:“孤立的個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時,他不能焚燒宮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這樣做的誘惑,他也很容易抵制這種誘惑。但是在成為群體的一員時,他就會意識到人數(shù)賦他的力量,這足以讓他生出殺人劫掠的念頭。”
后來一查,此言原來出自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干脆翻出來讀讀。巧的是,龐勒就是地地道道的法國人。法國在歐洲是個很特殊的國家,很多事情都是法國先行,諸國效仿。法國人對于社會運動也常常表現(xiàn)的很激烈。從1789年到1870年,巴黎就發(fā)生了多次重要起義,還有后來1968年的“五月運動”。金融危機爆發(fā)的這些年來,國家經(jīng)濟下滑,百姓生活水平下降,政府又加重燃油稅,民眾的訴求得不到回應(yīng),也難怪會采取一些極端行動。
對于這些事,我不夠了解,也不便隨意評論。只是就書論書,談?wù)劯杏|,或者說僅僅是述而不作。
龐勒寫過很多社會心理學的書籍,只有這本《烏合之眾》最為出名。在我看來,他的言語很激烈,甚至帶著些許偏見。但不得不承認,他說的極為精彩,很多觀點鞭辟近里,入木三分。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征,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征,而當這個人融入群體后,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體現(xiàn)出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的特征。在集體心理中,個人才智被削弱,從而個性也被削弱。異質(zhì)性被同質(zhì)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zhì)占了上風。群體是一個無名氏,因此也不必承擔責任。這樣一來,總是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便徹底消失了。
龐勒在談群體的時候也談民族。他說,遺傳賦予了每個種族中的每個人以某些共同特征,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構(gòu)成了這個種族的氣質(zhì)。決定各民族命運的是它們的性格,而不是它們的政府。凡是與這種性格不符的模式,都不過是一件借來的外套,一種暫時的偽裝。龐勒認為社會組織就像一切生命有機體一樣復(fù)雜,我們還不具備強迫它們在突然之間發(fā)生深刻變革的智力。對一個民族有致命危險的,莫過于它熱衷于重大的變革,無論這些變革從理論上說多么出色。如果它能夠使民族氣質(zhì)即刻出現(xiàn)變化,才能說它是有用的。然而,只有時間具備這樣的力量。
除了談民族,他還講教育,文中提到了法國前公共教育部長朱勒.西蒙先生的一段話:“學習課程,把一種語法或一篇綱要牢記在心,重復(fù)的好,模仿的也出色——這實在是一種信仰行為,即默認教師不可能犯錯誤。這種教育的唯一結(jié)果就是貶低自我,讓我們變得無能。”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條件是判斷力、經(jīng)驗、開拓精神和個性,這些素質(zhì)都不是書本能夠帶來的。
龐勒認為當時法國的教育使得一個充分發(fā)展的人出現(xiàn)了,然而他也是一個精疲力盡的人。成家立業(yè),落入生活的俗套,然而只要落入這種俗套,他就會把自己封閉在狹隘的職業(yè)中,僅此而已。這樣的狀況,中國又何嘗沒有呢。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要反思的不僅僅是學生,還有整個教育體制。
戰(zhàn)國時期的《韓非子》一書中就有說道:“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民眾之于國家,有著不可忽略的力量。龐勒說:“我們就要進入一個時代,千真萬確將是一個群體的時代!彪m然這本書首版于1895年,距今已經(jīng)有一個多世紀了,但這樣的趨勢并沒有改變。
我很欣賞這樣有前瞻性且鋒芒畢露的作家,敢于爭鋒相對,說出自己的觀點,不需要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在眾人都強調(diào)真實的時候,龐勒敢說:“有時,不真實的東西比真實的東西包含著更多真理。在歷史上,表象總是比真相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影響民眾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fā)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在大家都一邊倒地宣揚人類“理性”的偉大之時,龐勒敢說:“在自然界,完全受本能支配的生物作出的一切動作,其神奇的復(fù)雜性令我們驚嘆。理性不過是較為晚近的人類才具有的屬性。無意識在我們的所有行為中作用巨大,而理性的作用無幾!
在中國,最具有現(xiàn)實意義,最受歡迎的學說多半講的都是集體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像《烏合之眾》這種反集體主義的著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無法進入人們的視野。但是拋開政治立場不說,龐勒的很多觀點至少能引起人們的思考和反觀內(nèi)省。
很多時候,讀一本書并不能懂一本書,可能要讀一屋子書,才會突然明白曾經(jīng)看過的某一本到底在說什么。當下所能收獲的也許僅有只言片語,比如那句:“在這些我們能夠明確觀察到的現(xiàn)象背后,另有一些我們只能隱約看到的現(xiàn)象,而在它的背后,還有一些我們一無所知的現(xiàn)象……”
第24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群體心理
1.無意識現(xiàn)象在有機體的生活,甚至智力活動中都起著一種決定性的作用,并且無意識是很難被發(fā)現(xiàn)的的,即使是最細心的分析家和最敏銳的觀察家,也只能窺見一點點無意識動機在人們行為中留下的痕跡。
人和人在智力上雖然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差異,但是一個種族的個人卻在本能上和情感上非常相似,尤其涉及到宗教,政治,道德,愛情等情感領(lǐng)域時,最杰出的天才也不見得比凡夫俗子高明。因為群體的無意識主導了群體行為,所以說群體當中一群笨人所做的決定未必就比那些專家們差,所以不要盲目的去說專家有理。因為:
群體數(shù)量眾多,這會消除個人的責任感
群體中,每種感情和行動都有極其強大的傳染性
群體中的傳染性造成群體極易接受暗示
2.群體的沖動會隨著外界刺激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群體的野蠻體現(xiàn)在不承認實現(xiàn)愿望途中所出現(xiàn)的各種障礙,但是不同群體的程度會不同。
群體總是會輕易的被暗示和影響,起初一個小小的暗示就會在群體的椽筆下成為共識,最后被催化成事實。這樣群體就沒有了判斷能力和辨別理性,只剩下極端的輕信和盲從。
群體的情緒性習慣性的被夸大,并且很容易被那些極端的感情和簡單的思想所打動。
群體經(jīng)常利用自己的情感將自己的理想和偏執(zhí)強加給每個個體,從而達到專橫的目的。群體從來不會懷有憐憫仁慈之心,但是他們卻在骨子里對強權(quán)馬首是瞻。
群體的道德在不同的情況下會表現(xiàn)的很不同。我們的道德水平是從原始社會繼承來的野蠻和破壞性的本能,在群體的一些情況下會衍變成無惡不作的道德,但是在名譽,光榮和愛或主義作為感召力的時候,又會變成那種勇于獻身和不計名利的精神。
3.群體的頭腦里的觀念從稍縱即逝到根深蒂固需要很長的時間,而讓群體企業(yè)改變甚至放棄這種觀點也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就譬如我國的婚姻觀,在西方婚姻觀的沖擊下,雖然已經(jīng)有不少人將婚姻視為個人的事情而非集體的事情,但是大多數(shù)完全的接受要很長的時間。
群體的推理方式非常的簡單機械,甚至還有些拙劣,只要把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提在一起,就會立刻把具體的事物普遍化。
影響民眾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實本身,而是他們發(fā)生和引起注意的形式。例如某天那個重大事件造成的死亡數(shù)事件就會比某年造成的死亡數(shù)事件影響力大,因為群眾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關(guān)心那些連續(xù)不斷,甚至習以為常的事件。
4.一切宗教或者政治信條的創(chuàng)立者之所以能站住腳,皆因為他成功激起了群眾的想入非非的感情,他們使得群眾在崇拜和服從中找到自己的幸福,并且為自己的偶像赴湯蹈火。
群體的意見和信念
1.兩種因素決定著集體的意見和信念:
間接因素和直接因素
間接因素是能夠讓群眾接受并忠于某些信念的因素
直接因素是在經(jīng)過長期的準備后可以用來說服群眾的因素
間接:
每個國家及種族都具有其不可被完全替代的特性,無法被其他的群體傳播來的東西所取代。
傳統(tǒng)代表著過去的價值觀,習慣和感情思想,是歷史,環(huán)境等因素綜合作用一起的產(chǎn)物,她對我們有著巨大的影響,
不管對社會問題還是生物學問題來說,時間都是最有力的因素之一。
制度是變革社會弊端的根本措施,而國家的進步又要依靠改變制度和統(tǒng)治來實現(xiàn),一個制度是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才得以形成,而你想要改造它,也必須要付出同樣的時間。
教育不是說死記硬背,而是說從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味覺感知各種細節(jié),產(chǎn)生自己相應(yīng)或深或淺的認知,默默琢磨,產(chǎn)生新的思路,帶著大腦去開始新的組合,改進,創(chuàng)新和發(fā)明。
直接:
形象,詞語和套話,時間留下的這些東西,給人留下根深蒂固的影響。
經(jīng)驗?zāi)軌蜃屨胬泶嬗谌罕妰?nèi)心深處最有效的手段,他能夠讓真理生根發(fā)芽,并且讓危險性降低到最低最有效的方法。
群眾,no理性
2.領(lǐng)袖有好有壞,沒有領(lǐng)袖的群體就是一盤散沙。
讓某種觀念進入群眾頭腦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做出簡潔有力的斷言,不在意任何推理和證據(jù),然而只有那些堅持不變并且不斷重復(fù)的斷言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影響,并且其中群眾的傳染性也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當然名望在里面也會使得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
異質(zhì)性群體:匿名群體(街頭群體等),具體群體(議會,陪審團等)
同質(zhì)性內(nèi)群體:宗派(政治派,學術(shù)派,宗教派)身份團體(軍隊,僧人,勞動人名等)
陪審團:一場審判中成功與否,陪審團占著大量的比例,但是我們從之前所講知道,人在群體中智力會普遍下降,不管陪審團的組成是多優(yōu)秀的人才,最終的結(jié)果和笨人的結(jié)果無異。所以我們?yōu)槭裁催要保留陪審團呢?因為如果沒有陪審團,那么地方官是唯一一種可以自由行動的執(zhí)政官,他們有的剛剛畢業(yè),沒有任何經(jīng)驗,根據(jù)自己的懷疑把人送進監(jiān)獄,擁有完全的獨裁型,這樣的話使得審判更加沒有正確性。
本書所說的烏合之眾是指在集體環(huán)境下人們失去理性,判斷力,智力等等的大眾,因為群體的暴躁性,傳染性,使得個人主義消逝在群體當中,這個和我們平常所認為的集體就是力量,集體產(chǎn)生智慧相違背,所以預(yù)防這些的話,我們需要的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把自己最基本的要求,以及不可破的底線梳理好,最好進行記錄,之后當問題出現(xiàn)在大眾面前的時候,合理的去選擇,因為在群體的氛圍下,不懂也會變得很懂。我們雖然知道群體的缺點,但是不代表全部的不信任,以上的記錄與提醒,可以讓自己清醒,并且還是老話,凡事都有兩面,就像文中說的,陪審團也許所得出的結(jié)論不是正確的,但是說在絕大多數(shù)時候限制的專政,民主的選取也許未必得到做好的結(jié)果,但是說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更大的騷動,站在金字塔上的人畢竟少數(shù),把底下的穩(wěn)住才能使得金字塔屹立不倒。在時間的衍變下,好的壞的都會留下,所謂的烏合之眾,也會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基礎(chǔ),決定民族的變化,支配著機遇的作用。我們也許無法避免潮流的涌動,但是在了解分析后,可以盡多的去避免;但是我們不要忘記無意識現(xiàn)象在智力思維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怎么能擺脫在這種種族下存在的常年累積的無意識現(xiàn)象呢?怎樣避免群體的夸張,暗示,傳染呢?又想到了那個問題,讀書是為了什么?讀書有什么用?也許從這本書的閱讀經(jīng)驗可以知道,我們在什么樣的生存環(huán)境當中,我們?nèi)绾巫屪约罕3帧蔼毩ⅰ保覀內(nèi)绾胃玫目创@個世界。書說簡單也簡單,晦澀也晦澀,也許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見解。
第25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群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一樣群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群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群體的意見”,“群體領(lǐng)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戶外、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shù)界有著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致地描述了群眾心態(tài)!鄙鐣睦韺W家奧爾波特評價說:“在社會心理學領(lǐng)域已經(jīng)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鄙鐣䦟W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迸c任何學術(shù)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體的非理性性質(zhì)和表現(xiàn)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tài)度。他說:“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禮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fā)!钡瑫r他又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lǐng)者。但這種內(nèi)在矛盾并未減損其思想學術(shù)價值,而是為之后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于我們這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jīng)濟、文化現(xiàn)象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fā)好處。
第26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其實在讀這本書前,我對于馬克思關(guān)于“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這句話是比較相信的。也許我這種相信恰恰是如烏合之眾中所說的那種身處于“無知的群眾”中的一種無理性的被綁架的相信。因為從歷史的大趨勢來講,社會國家乃至世界確實是在向著有利于人民群眾的方向發(fā)展,這不正好說明了“歷史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的”么?
但是事實是我們在歷史上幾乎看不到人民群眾對歷史的方向有什么明確的利己性傾向。群體可以在某一個時段將一個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臺,同時又可能因為一些根本無法確定的謠言立刻將這個政府踢下臺去。而在歷史上起著決定性的把握歷史方向的關(guān)鍵因素并非群眾的意見,而是那些能夠引導群眾力量的個人或至少一小群保持頭腦冷靜和清醒的人。
也不一定保持清醒,有的時候這些領(lǐng)導者本身也并不清醒,他們可能耽于自己美好的政治信條或宗教信仰之中。但關(guān)鍵的是,需要這么一個核心似的“英雄”將這一切的信條、理念、信仰化為一種不可量化的“情緒”,才能使之最終被“群體”所接受。
群體中的個人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從眾心理,勒龐稱之為群體精神統(tǒng)一性的心理學規(guī)律,這種精神統(tǒng)一性的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后果,如教條主義、偏執(zhí)、人多勢眾不可戰(zhàn)勝的感覺,以及責任意識的放棄。用他的話說: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論。
由于這種簡單化的思維方式,群體并不認為真理,尤其是社會真理,是只能在討論中成長的,它總是傾向于把十分復(fù)雜的問題轉(zhuǎn)化為口號式的簡單觀念。在群情激奮的氣氛中的個人,又會清楚地感到自己人多勢眾,因此,他們總是傾向于給自己的理想和偏執(zhí)賦予十分專橫的性質(zhì)。個人可以接受矛盾,進行討論,群體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在公眾集會上,演說者哪怕做出最輕微的反駁,立刻就會招來怒吼和粗野的叫罵。
社會中大多數(shù)處于中下層地位的群眾,大多地位卑微,心理狹窄脆弱,對超出自身生活經(jīng)驗的一般問題不甚了解,不辨真?zhèn)危M爮臋?quán)威的意見,“在群體的靈魂中占上風的,并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欲望”,因此群體易受暗示和輕信,他們崇尚威勢,迷信權(quán)威人物,這也給領(lǐng)袖以利用的機會。書中勒龐解釋說領(lǐng)袖更有可能是個實干家而非思想家,他們并沒有頭腦敏銳深謀遠慮的天賦,他們也不可能如此,因為這種品質(zhì)會讓人猶疑不決(這點我沒看懂?)(“每個時代的群體杰出領(lǐng)袖,尤其是革命時期的領(lǐng)袖,大多才疏學淺,他們往往勇氣超過才智。才智過多甚至會給領(lǐng)袖帶來障礙,但正是這些才智有限的人給世界帶來最大影響!)。但領(lǐng)袖們會借助斷言法、重復(fù)法和傳染法的手段,用觀念和信念來影響群體的頭腦,這些作用有些是緩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卻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眾接受的每一種觀念,最終總會以其強大的力量在社會的最上層扎根,不管獲勝意見的荒謬性是多么顯而易見;叵霘v史,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當時為什么得到德國人民普遍擁戴的原因了。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奮斗》中寫道:“群體愛戴的是統(tǒng)治者,而不是懇求者,他們更容易被一個不寬容對手的學說折服,而不大容易滿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貴自由,他們對用這種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遺棄了。他們既不會意識到對他們施以精神恐嚇的冒失無禮,也不會意識到他們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剝奪,因為他們絕不會弄清這種學說的真實意義。”
在勒龐看來,群體的產(chǎn)品不管性質(zhì)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chǎn)品相比,總是品質(zhì)低劣的。在現(xiàn)實意義下,我們應(yīng)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群體更要凸顯。
第27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無論如何,我不應(yīng)該屬于任何一方陣營。群體的意識應(yīng)不應(yīng)該被嘲笑?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問題之一。很久以前就看過這本書,當時只是感覺勒龐說的挺對,也沒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覺得真實世界的發(fā)展仿佛就是那個樣子……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yù)言了今日群體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叭后w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后“群體既易于英勇無畏也易于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么必須先認同一個群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群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群體和陣營。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取決于群體的言論和發(fā)布的消息——至少我認為現(xiàn)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nèi)后w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群體的情緒是單純的,夸張的。而群體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為前面說到真實已經(jīng)被群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群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么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是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么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xiàn)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群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xù)復(fù)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后感。鑒于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yīng)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xiàn)在都應(yīng)該看看,群體到底是一個什么情況。
第28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正如書名《烏合之眾》本身的貶義色彩,作者本身對于群體的特質(zhì)是持貶義態(tài)度的,但對于群體和個人之間關(guān)系的分析的確引人深思!霸谌后w里面,那些無能的人、傻瓜、心懷嫉妒與怨恨的人,就會擺脫自己的負面感覺,不再感覺自己是個無能的人,而是會感覺到一種巨大的力量,但這種力量卻極其短暫而且殘忍”。
記得小時候的一件事,上小學的時候,我家樓下后院的空地是個相對隱蔽的地方,有一天放學,看到幾個同學圍著一個女生,我好奇過去問一下,結(jié)果看到幾個人在輪流扇耳光,有一個人還問我要不要加入,當時心里害怕就走了。但其實,我覺得以我當時的心理,很有可能就鬼使神差的加入她們了,因為中間那個女生處于絕對的劣勢,無力反抗。所以如果我一旦融入她們,我就變成了她們?nèi)后w中的一員,我就會盡情釋放我的丑陋,正如小波叔在他的《我的革命時代》里描述那些有文化的青年們互相打斗的荒唐場面。
這本書介紹了作為群體領(lǐng)袖來說,群眾可通過傳染、重復(fù)等建立威望的方式來滲透信念進而對群體進行統(tǒng)治,說白了,就是承認統(tǒng)治者和政治家為了某種目的的達成,對群體是采用手段的。但是,他卻不覺得這種手段的應(yīng)用是錯誤的,反而覺得,如果言論太過自由、人們的普遍信念不統(tǒng)一,是一個文明衰退的標志。一邊描述群體人云亦云的愚昧劣性,一邊又提醒統(tǒng)治者群體變得有自己的想法是件危險的事,這和某些自認為優(yōu)越的群體的歧視態(tài)度有何不同呢?不過也能理解,這作者本身就是個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者。
而的確,“一切文明存在的主要動力向來不是理性,也可以說,盡管理性是存在的,但文明的動力最終還是各種感情,這些感情包含有尊嚴、自我犧牲、宗教信仰、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對于榮譽的熱愛。“而這其中宗教的態(tài)度:“宗教迷信是多么的頑強,而那些宗教與任何簡單的邏輯都不相符,在將近兩千年的時間里,那些最清醒的天才也只能在它們的規(guī)矩面前俯首稱臣。”《人類簡史》的作者就有表達了類似的觀念,肯定了宗教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正如作者總結(jié),這是一種殘忍的偏執(zhí)、盲目的服從、狂熱的宣傳。另外對于群體的特點,也同樣分析透徹:群體沖動、多變、易怒、易受暗示、多變和輕信、情感夸大化、專橫保守,總的來說,作者覺得相比于孤立的個人,群體中的個體代表著文明進步階梯的倒退過程。
真相永遠都是冷酷又讓人感覺無力,所以那些有溫度的控制盡管讓人喪失理性甚至自由,仍然很多人趨之若鶩,比如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騙局,比如針對慢性病患者的痊愈神藥......而對于我來說,那些枯燥的讀書時光正是為了讓自己對世界保持清醒頭腦的選擇,所以那些時光盡管枯燥,但卻讓我和現(xiàn)有環(huán)境保持一定距離,既充實又幸福。那些我們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丑惡,被作者冷酷的掀開,那些我們自認為的真實,也不過是統(tǒng)治者想讓你認為真實的真實。盡管認識真實讓人難過又絕望,但我還是想用無數(shù)的孤獨時光去了解,正如小波叔說的:人活在世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楚,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第29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代表作。他從1894年開始,寫了一系列社會心理學著作,以這本最為著名。關(guān)于該書的江湖地位,一般以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奧爾波特的評價作為定論:在社會心理學領(lǐng)域已經(jīng)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也許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
該書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其中在中國的譯本就有9種之多。我讀的是由馮克利翻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出的第三版。
因為身處大眾傳媒行業(yè),由電視領(lǐng)域遷延至電影市場,對該書一直十分向往。此次閱讀,主要出發(fā)點是針對電影觀眾在觀影場域氛圍、受媒體輿論和身邊口碑影響下,作為群體的心理特征,試圖逆向?qū)で笕绾瓮ㄟ^電影內(nèi)容和大眾媒體,最準確而高效地對觀眾產(chǎn)生影響。簡單說,就是試圖從社會心理的理論源頭,尋找關(guān)于通俗文化產(chǎn)品的路徑:為什么會產(chǎn)生“爆款”,以及怎樣設(shè)計和運作“爆款”?
全書分為三卷,分別講述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以及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
在第一卷,《群體心理》中,作者介紹了群體的一般特征、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群體的觀念、理性與想象力,以及群體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
在一定的條件下,一群人會表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點,完全不同于其中的個人所具有的特點,他們聚集在一起,感情和思想采取同一個方向,自覺的個性消失,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這就是“群體”,也即“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語帶貶義,事實上,這本書所指的,就是貶義。因為,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zhì)性被同質(zhì)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zhì)占了上風。所以,群體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
這里插入另一個個人看法,我向來不信任所謂的“頭腦風暴”,一群人在一起瞎說,號稱碰撞,其實認識深度和智力水準完全不在同一個維度,其結(jié)果是大大降低思考效率,遠遠不及個體在安靜環(huán)境下的冥思苦想和靈光乍現(xiàn)。
群體意識在拉低智商之余,還產(chǎn)生一種趨同性,淹沒異見,扼殺個性。
其心理機制是這樣的:“因為人多勢眾而一時產(chǎn)生的力量感,會使群體表現(xiàn)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在群體中間,傻瓜、愚蠢和心懷妒忌的人,擺脫了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會感覺到一種殘忍、短暫但又巨大的力量。”
作者是以法國大革命為主要分析樣本,熟悉政治斗爭氛圍的我們從中可以從眾嗅到歷史的氣息,并自動腦補所有在行政高壓或話語霸權(quán)之下的各種畫面。
在本卷中,作者還特別提到了“在劇場里觀察事物的特殊立場”,他指出,這種立場毫無疑問是存在的,但是它的原則與常識、邏輯基本上毫無相同之處。
他簡明但是確切地說了幾點,對今天的電影市場依然有效。120年前啊,親們!太陽底下并無新事。
1、“打動觀眾的藝術(shù)當然品位低下,不過這也需要特殊的才能!
就是說,所謂“爆款”,其內(nèi)容的準入門檻一定要低,要針對最大的人群基數(shù),但是要伺候好這個“大多數(shù)”,同樣是一個技術(shù)活。
2、“通過閱讀劇本來解釋一出戲的成功,往往是不可能的。劇院經(jīng)理在接受一部戲時,他們自己通常并不知道它能否取得成功。因為如果想對這事作出判斷,他們必須能夠把自己變成觀眾!
史上有很多被劇院經(jīng)理、出版商一致拒絕而終成的“爆款”案例,至今不絕。今天的影院經(jīng)理也面臨同樣的選擇困境,更不用說身處項目前端的投資人。固化思維和路徑依賴,都是與“爆款”擦肩而過的罪魁,但是“經(jīng)驗”,仍然是負責任的立身之本,至少能守住游戲規(guī)則的底線。
同時,“劇院”這個特定的場域,有一種特殊的氣場,這一點,是讀劇本、看樣片、小規(guī)?雌葓鼍盁o法感同身受的。
3、“以名譽、光榮和愛國主義作為號召,最有可能影響到組成群體的個人,而且經(jīng)?梢赃_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群體未來自己只有一知半解的信仰、觀念和只言片語,便英勇地面對死亡,這樣的事例何止千萬!” “劇院里的觀眾要求作品中的英雄有著夸張的美德。一般也可以看到,一次集會,即使其成員品質(zhì)低劣,通常也會表現(xiàn)得一本正經(jīng)。”
這里涉及到“爆款”的內(nèi)容性質(zhì),即符合普世價值的偉光正,拔高的道德標準,超現(xiàn)實的英雄形象,才有可能“燃”。
4、“影響民眾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fā)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萬萬不可求助于智力或推理,安東尼讓民眾反對謀殺凱撒的人,采用的辦法并不是機智的說理,而是對民眾宣讀凱撒的遺囑,用手指著他的尸體!
這里涉及“爆款”在內(nèi)容表達上的方法論,簡單、直給、形象、煽情。奇妙的是,這個方法論同樣適用于“爆款”的傳播和推廣。
在第二卷,《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中,作者分析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中的間接因素、直接因素,群體領(lǐng)袖及其說服的手法,以及群體的信念與意見的變化范圍。
在對群體意見的構(gòu)成及傳播的研究結(jié)論中,至少有3條依然符合今天的通俗文化市場運作。
1、“群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jù),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愿意崇拜謬論。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也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除社會政治現(xiàn)象外,這個觀點還特別適宜解釋大眾娛樂消費品的內(nèi)容邏輯,即造夢的、反現(xiàn)實的、精神按摩的,最適合集體意淫。
2、“當領(lǐng)袖們打算用觀念和信念——例如利用現(xiàn)代的各種社會學說——影響群體的頭腦時,他們所借助的手段各有不同。其中有三種手段最為重要,也十分明確,即斷言法、重復(fù)法和傳染法。”
腦白金的廣告,從內(nèi)容制定到傳播方式都證明了這一點。同樣,對一部電影核心概念的傳播,也可以由此制定策略。
3、“一切與民族的普遍信念和情感相悖的東西,都沒有持久力,逆流不久便又回到了主河道!
普世價值,文化認同,是“爆款”內(nèi)容的基本倫理。
在第三卷,《不同群體的分類及其特點》中,主要介紹了群體的分類、被稱為犯罪群體的群體、刑事案件的陪審團、選民群體以及議會。
其中,與我的閱讀初衷有交集的部分,是還是關(guān)于群體的智商拉低現(xiàn)象:“一切集體,不管其成員如何,全都患有智力低下癥。在群體中,人們總是傾向于變得智力平平,在一般性問題上,40名院士的投票不會比40個賣水人所投的票更高明!
所以,不要去理會幾個習慣于故作驚人之語的影評人、意見領(lǐng)袖的小眾觀點,由于群體的智力低下,內(nèi)容上的低門檻,認知上的無障礙,情緒上的受共振,接受過程的被催眠,這一切才有產(chǎn)生的起點,以及實施的溫床。
在勒龐的時代,“烏合之眾”的集合和集體行動都依靠輿論的多米諾效應(yīng)和肉身的聚合,還有其地域和影響力上的局限性;而在今天,“烏合之眾”的聚合,已經(jīng)由無孔不入的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大大提升了傳播速度和覆蓋面,并迅速變現(xiàn)為實體的社交行為,除了文化認同感帶來的天然壁壘,沒有什么能阻擋“群氓”的集體狂歡。
第30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民主”作為當下的普世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以“理性人”作為基礎(chǔ),認為人可以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定,政府干預(yù)應(yīng)該最小,讓選民用投票來決定自己國家的未來。
然而,通過對群體的無意識、無理性、無定性的充滿嘲諷又不失憂慮的論述,勒龐給對“民主”的無腦追捧澆上了一盆冷水。正如他在法國大革命中看到的那樣,失控狂暴的人民以民主自由之名干出了暴政獨裁的事,讓人不由得對“民主”打上一個問號。他甚至還像馬基雅維利那樣給想控制民意的領(lǐng)袖提出了三個建議:斷言;重復(fù);傳染。可怕的是,雖然他早就警示過,這樣的控制和引導還在不斷發(fā)生在我們當下的民眾身上。
那么,因為有被貶得一無是處的群眾,我們果真還是應(yīng)該呼吁一個家長式的集權(quán)政府嗎?我不同意,勒龐也并沒這么說。他也表示,雖然有種種弊端,議會、陪審團等民主制度的產(chǎn)物還是當下最好的。他說“我不可能仍然認為,我不應(yīng)當去和陪審團打交道,而應(yīng)當去找地方官。從前者那里我還有些找回清白的機會,讓后者認錯的機會卻是微乎其微!薄白h會的運作雖然面對所有這些困難,它仍然是人類迄今為止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最佳統(tǒng)治方式!
我們還是應(yīng)當對民主抱有信心,然而絕不能止步于此。民主不是終點,是通往終點之路。像勒龐、托克維爾那樣對民主政體保持警惕、時刻反省,才能不斷地從制度上完善。經(jīng)典經(jīng)濟學說,好的制度允許自私、鼓勵自私。有沒有一種制度允許非理性呢?因為看起來,人越來越難以被稱作“rational”了。
勒龐對女性的歧視和明顯的種族主義讓閱讀經(jīng)驗不太流暢,時不時就要停下來搖一陣子頭。。
第31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說實話,這本書現(xiàn)在看來錯誤和真理一樣多,但是可以原諒。因為迄今為止,被推翻的所謂真理在人類歷史不知凡幾,這本書問世兩百多年了,居然還有現(xiàn)在仍然正確的結(jié)論,不容易。
我認為正確的結(jié)論之一,就是勒龐指出了影響群眾意志的三個要素:斷言、重復(fù)和夸張,F(xiàn)在所謂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過是這三個要素通俗的演繹。
那么問題來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難道不是僅指重復(fù),這又和斷言,夸張有什么關(guān)系?稍安勿躁,請聽我慢慢道來。
在此之前,我要稍微解釋一下斷言的含義:就是直接說觀點,不需要考慮如何去支撐這個觀點,甚至不用想你的這個觀點是否經(jīng)得起推敲。舉個最近的例子,今天英國脫離歐盟的事情,精英,專家都是基本都是留歐派,而平民都是脫歐派,面對平民這群“烏合之眾”,正好用上“斷言”。所以,脫歐派的領(lǐng)袖們,就把有關(guān)退歐利弊得失的復(fù)雜問題簡化為一些簡單、煽情的口號,如“奪回我們的控制權(quán)”、“收回我們的邊界”、“拿回我的國家”、“6月23日將是我們的獨立日”等等,你看,這就斷言。聽起來讓你熱血沸騰,跟著開始喊口號,游行了。冷靜下來,想一想,這些口號沒有一個是有科學或者事實做支撐,這只是別人告訴你的一種感覺。
進入正題,開始剖析“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句話是如何運用群體心理學了。
“重要的事情”,是夸張。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重要的事情。當別人在說一個結(jié)論的時候,在前面加上“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你就默認的他說的事情是重要的,甚至沒有想過為什么。例如,我告訴你,“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鵝黃素有毒!鵝黃素有毒!鵝黃素有毒!”,肯定一群人馬上就轉(zhuǎn)發(fā)朋友圈了,再炒作一下,火遍全國了。其實,鵝黃素根本不重要,甚至不會在你的生活中出現(xiàn),他說重要,這就是夸張。
“說”,就是斷言。斷言代表著某種理直氣壯,還是這個例子,鵝黃素有毒,我告訴你有毒,就有毒了?沒有論證,沒有科學測試,直接上結(jié)論,這不是斷言是什么?更可笑的是,“鵝黃素”這個東西,是我剛才想出來的一個子虛烏有的名詞,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存在。
“三遍”,明顯就是重復(fù)。重復(fù)讓人覺得就是真理。尼采說過,“一旦要再說一遍,而且要再說三遍!碑惽ぶ。三人成虎,假的東西說多了,自然大家就信以為真了,說三遍的目的,就是讓一個人扮演三個人罷了。
當然,本書還有很多我認為不錯的觀點,例如群體不會思考,群體沒有理智,群體善變等等等。只是這個印象深刻,而且有所感悟,于是寫下來供日后參考。
第32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在不知不覺中支配著人們頭腦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
——《烏合之眾》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人的命運是否真的可以被演算出來?否之,歷史上胸有成竹的預(yù)言家、路旁拿著《周易》信誓旦旦的算命先生們是否都是信口雌黃的江湖騙子?
在看勒龐的《烏合之眾》之前,我一直在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在研究無意識的領(lǐng)域下,想必勒龐和弗洛伊德是一道同行的,至少他們都關(guān)注了無意識、潛意識對個人群體以甚至于歷史、文明的影響。在我閱讀《烏合之眾》的過程里,我似乎能看到歷史的車輪在群體一雙雙手的推動下滾動。在短時間內(nèi),這個圓形的車輪似乎是原地循環(huán);而勒龐則預(yù)料了這個車輪即將在時間的作用下為我們留下的車轍。文明與歷史的發(fā)展軌跡尚況且可以被社會學家在一定程度上預(yù)測,由此推之,我們個人的命運又為何不可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和勒龐的《烏合之眾》先后幫我徹底摧毀了我關(guān)于“人是理性的動物”的看法。在生活里,我們的小小過失,無意說錯的一句話都是我們潛意識跳躍進意識層面的反映,哪怕是熄燈上床睡覺的夢境都是本我與超我斗爭權(quán)衡的產(chǎn)物。在勒龐的學說中,個體的無意識造就了集體的無意識,他在《烏合之眾》中說:“可見的社會現(xiàn)象可能是某種巨大的無意識機制的結(jié)果,而這一機制通常超過了我們的分析范圍。能夠感覺到的現(xiàn)象可以喻為波浪,它不過是海洋深處我們一無所知的湍流的表象!睋Q句話來說,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他們都是非理性的集合,用理性的思維來推測他們的命運很明顯是行不通的。勒龐在第二卷中用了五大間接因素(即種族、傳統(tǒng)、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以及教育)和四種直接因素(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jīng)驗以及理性)為我們粗略的推演了一個可以套用在幾乎所有民族性格的計算公式。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群體具有沖動、易受暗示、夸張、專橫的共性特點之外,不同民族的群體仍然具有不同于共性外的特性。這些特性的作用之大,甚至決定了這個民族的命運,決定了在當今世界的實力排序。勒龐在書中一再強調(diào)“種族”的概念,說:“民族主要受其種族的稟性支配,也就是說,是受著某些品質(zhì)的遺傳殘余的支配,而所謂稟性,正是這些稟性的總和。種族和我們?nèi)粘V璧募湘i,是決定我們命運的神秘主因”?傊總民族的特性正是決定他們走向的定海神針,無論他們在最初的選擇是多么的荒謬多么的離經(jīng)叛道,最后的選擇都會歸于他們民族的稟性,或許這些正是那些預(yù)言家鑿鑿讖語的奧秘所在。
勒龐所生活的法國和當時的中國一樣,都試圖在擺脫幾百上千年的封建制的歷史慣性。然而,俗話說:“船大難掉頭”,二者的結(jié)果都不樂觀。即使在有著啟蒙運動對人們思想改造的前提下,法國大革命以摧枯拉朽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1789年,歷經(jīng)發(fā)表《人權(quán)宣言》,確立君主立憲制,之后拿破侖、路易十八又反反復(fù)復(fù)掌握權(quán)力恢復(fù)君主專制,共和制與帝制之間的交鋒終于結(jié)束在1878年,此時距革命開始已經(jīng)接過過去百年了。勒龐說,“這些觀念的出現(xiàn)并不是像擲骰子一樣全憑運氣,它們都深深植根于漫長的過去。當它們開花結(jié)果時,是時間為它們做好了準備。如想了解它們的起源,就必須回顧既往。它們既是歷史的兒女,又是未來的母親,然而也永遠是時間的奴隸。”除了歐洲的法國,處于東亞的中國仍以實際的歷史過往驗證了這個觀點。處于“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的中國在擺脫帝制的過程顯得那般的不易,從君主專制到君主立憲的失敗,在嘗試了資本主義后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封建制的種族和封建思想的傳統(tǒng)觀點再加上并不長的時間,便注定了法國大革命的反復(fù)與舊民族主義革命的失敗。封建制是我們?nèi)后w的過往,它是歷史的兒女,也是我們的未來的母親,更是我們思維的毒瘤,唯一能解決它的,便是時間,“時間是唯一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也是唯一的偉大毀滅者”。正像口述史學家唐德剛所論述1840年以來的革命一樣,“這次驚濤駭浪的大轉(zhuǎn)型,筆者試名之曰‘歷史三峽’。我們要通過這個可怕的三峽,大致也也要歷時兩百年!毙纬删S持一種思想上千年,同樣需要上百年才能將其根除。
另外,在推算一個民族的命運時,不僅要看它的過往,還需要看它的思想。勒龐在書中用中國做了反面例子,“如果一個民族使自己的習俗變得過于牢固,它便不會發(fā)生變化,于是就像中國一樣,變得沒有改進能力”。但我卻不認同勒龐的這個觀點。即使中華民族因歷史過于悠長的原因而趨于保守,但它仍然是一個開放的群體——我不認同你,但我并不排斥你,這樣多少都可以在一點一滴中改進。在全球化的今天,真正趨于保守的國度除了阿拉伯地區(qū)已經(jīng)少之又少。日本、韓國等歷史包袱較小的國家在思想上缺少最少的限制,所以他們在學習西方上卓有成效。中國雖然有著較重的歷史包袱,但作為思想極其燦爛的國度,“窮則變,變則通”的思想自古有之,從最后一個封建帝國內(nèi)部開始的改革直到今天,中國一直沒有放棄過改變,究其原因,還是在于中國思想的多源性與包容性。
我們是誰?我們那么復(fù)雜,不是我所能想通的。除此之外,我更關(guān)心我是誰,影響構(gòu)成我的因素是哪些,我的命運也是否可算的呢?
按照勒龐的觀點,我們首先是一個種族人,在共同的感情和特征下,伴隨著遺傳對此的日益穩(wěn)固,以此基礎(chǔ)上建立我們的文明、制度、藝術(shù)和信念,形成種族給我們的稟性,這些就是構(gòu)成我的共同因素,是民族與歷史打下的印記。除此之外,根據(jù)弗洛伊德的觀點,早年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以及力比多在不同時間的發(fā)展歷程等諸多因素形成了我們的個性。無論是共性還是個性,他們都很大程度的隱藏在意識之下。民族共同幻想中的神話、個人睡夢中的種種意象都是本我的體現(xiàn),它被文明,被超我壓制,但它更接近我們自己。要推算個人的命運,不能再分析那個平日“偽裝”的自己,同樣要深入本我、深入潛意識中去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探尋我們的稟性。
勒龐恐懼革命,擔心革命只是“換湯不換藥”,然而今天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仍然是延續(xù)在當年共和制的道路向下不停的前進的,革命帶來的新思想的碰撞為法國帶來源源不斷的活水,我認為這恰好是推算個人命運那把無比重要的鑰匙。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勒龐也說,“在不知不覺中支配人們頭腦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因為“我們無法同他們作戰(zhàn)”。開放性的人格,敢于擺脫傳統(tǒng)對自己影響的人,他的命運是不可算的。反之,如果是一個具有內(nèi)向型人格的人,他同群體一樣,“有著堅不可摧的保守本能,他們對一切傳統(tǒng)的迷戀與崇敬是絕對的,他們對一切有可能改變自身生活基本狀態(tài)的新事物,有著根深蒂固的無意識恐懼”,很明顯,這種人甚至這種民族的命運在很大程度是可以推算它的命運軌跡的。
翻來覆去讀《烏合之眾》,此點是最讓我浮想聯(lián)翩的。種族、傳統(tǒng)對我們的影響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給予以我們每個民族以個性,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思維的局限性。作為個人,避免在自我的安全區(qū)里沉淪,不讓局限的思想在我們頭腦里形成“暴政”,這讓我有點驚慌。南宋大學問家朱熹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思維有一個源頭,不停的接受新思想、新觀點,即使我們被種族、被傳統(tǒng)的稟性賦予一身,面對復(fù)雜多面的形勢我們?nèi)匀荒茉谧约旱乃季S海洋里尋找出合適的理論去指導自己的行動,就如同二千多年封建制的中國輪番上演王朝更替仍然能找出“變則通,通則久”的口號來說服自己改革一般!胺潜┱钡乃季S可以不停的矯正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與方向,我相信,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的命運是不可計算的,能夠計算的人生都是一沉不變的思想——他就在那里,哪怕過十年之后回來看依然如此。勒龐說:“真正的歷史大動蕩,并不是那些以其宏大而暴烈的場面而讓我們吃驚的事情。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唯一重要的變化,是影響到思想、觀念和信仰的變化”。所以思維的開放性同樣深切地影響著國運,最近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yè)神戶制鋼所繼高鐵丑聞后再次曝出造假丑聞,“日本工匠精神”受到人們的質(zhì)疑。二戰(zhàn)后本欣欣向榮充滿朝氣的日本在不斷的老齡化的趨勢下創(chuàng)新乏力,年輕人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日本的企業(yè)文化下不思進取,國運就此走下坡路也是可以預(yù)想得到的了。
那么,作為學生的我們,去哪里尋找多樣的思維,不停的更新自己頭腦里的數(shù)據(jù)庫呢?我想,給我們的選擇并不多,而且論調(diào)“陳舊”——唯有讀書。書籍是思維的活水,不停的沖擊著我們的頭層,說不定哪天又打通了我們頭腦里哪根不為人知的經(jīng)脈呢!其實除了書籍以外,良性利用網(wǎng)絡(luò)同樣可以豐富自己的見識,然而現(xiàn)實是我們難以徹底掌控網(wǎng)絡(luò)在生活中的度,弊大于利,索性不談。
最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勒龐既然在全書如此強調(diào)有組織的群體擁有著如此強大的力量,為何不與力量與友,何至于本能的站在這股力量的對面,喋喋不休。但正如序言中羅伯特·墨頓所說的那樣:“一流的頭腦即使犯下錯誤,也會給人帶來收獲”,在勒龐自身的斷言、重復(fù)、傳染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群體具有的種種特性,即使很大部分與我們平時的看法沖突,但讀后會心一笑不得感嘆似乎的確如此。從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的布魯諾開始,再到人人見罵的“猴子”達爾文,歷史欣欣然走到勒龐面前,他再次撕下我們的常識,為我們揭示了群體生活的狀態(tài)。“日心說”并沒有因為那場大火而銷聲匿跡,勒龐也沒有因為武斷的定論而消失在歷史,不談?wù)搶﹀e,每一場追尋真理的行動都是一場思維革命,指出我們內(nèi)心潛意識的“大實話”必然不會“那樣從容不迫、文質(zhì)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縱然當世人不接受,其后人都會以一種默認的態(tài)度贊揚。而我們,是否還能在隨波的群體之中堅持自我,發(fā)出屬于我們自己不一樣的聲音呢?
第33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就像被剝皮的洋蔥,一層層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剝了之后露出了內(nèi)里真正的心。這本書還常常讓我產(chǎn)生一種“自己這么蠢過啊”的感覺,然后,有時候會被書里作者無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齒,想大吼一聲:你是怎么知道的?再看看他在書中是怎么評價女人的:“群體的某些特點,如沖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幾乎總是可以在低級進化形態(tài)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產(chǎn)生這種誤認的經(jīng)常是婦女和兒童——即最沒有主見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樣,一下子變會陷入極端”。這種覺得“他說得好有道理可是為什么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記左勾拳”的感覺,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一直折磨著我。
這位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寫出的這本《烏合之眾》即使里面有以上那些關(guān)于婦女和兒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會接受并成為世界名著廣為流傳,是因為它確實是一本讓人們看清真相的書。作者用犀利的語言,對群體行為的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讓閱讀的人感覺酣暢淋漓。所以,《烏合之眾》才會成為社會心理學領(lǐng)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告訴我們: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jù)統(tǒng)冶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xiàn)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如果有人想真切了解自己在群體中處于怎樣一種狀態(tài),就讀這本書吧。我相信,它一定會虐到你的。
第34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總體來說很不錯,有一些偏見,但是對于群眾的心理分析我覺得非常對,在群眾中智商不起作用,集體的觀點容易受到影響,所以他們更容易成為烏合之眾。下面說一些看書的感想。
1“一切精神結(jié)構(gòu)都包含著各種性格的可能性,環(huán)境的突變就會使這種可能性表現(xiàn)出來”——這也是我之前和人一直在討論的問題所以說很多人在換了一個環(huán)境之后會讓你覺得他變了,但是我認為其實并不是他變了而是他的潛意識中存在這種性格,只是原有的環(huán)境中沒有讓他這點性格凸顯出來的因素。不是故人心易變,而且你未看透故人。
2“群體的某些特點,如沖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幾乎總是可以在低級進化形態(tài)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我認為這是對女性的一種侮辱與蔑視,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加的情感細膩感情豐富,但沒有判斷力與缺乏理性并不是女性的特點,可以說這些特點很多人都具有,但不該用婦女來舉例。
3“只要看一下最確鑿的證據(jù)對大多數(shù)人的影響多么微不足道,立刻就可以搞清楚這個事實。十分明顯的證據(jù),也許會被有教養(yǎng)的人接受,但是信徒很快就會被他的無意識的自我重新帶回他原來的觀點”——人們只愿意相信他們希望看到的。
4“這些觀念的出現(xiàn)并不是像擲骰子一樣全憑運氣,它們都深深植根于漫長的過去。當它們開花結(jié)果時,是時間為它們做好了準備”——所以,不同時代的人存在不同的觀點,一個時代人的觀點正是所處于這個時代的群體的觀點,這些觀點受他們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受周圍人的影響,受教育影響,歸根究底是時代的影響,而時代的不同在于其所處于歷史中的時間的不同。
5“教育能夠使一個國家的年輕人了解到這個國家會變成什么樣子。為當前這一代人提供的教育,有理由讓人灰心喪氣!薄@一章其實反對的是填鴨式教育。我個人還是認為教育對人觀點形成有很大意義,不只是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自身讀書所受教育。
6“昨天受群眾擁戴的英雄一旦失敗,今天就會受到侮辱。當然,名望越高,反應(yīng)也會越強烈”——你也失敗了啊,和我一樣的人憑什么以前享有那么好的待遇,現(xiàn)在輪到我可以踩你了。群眾就是這樣的畸形的心態(tài)。
7“群眾從來就沒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jù),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愿意崇拜謬論。凡是能向他們供應(yīng)幻覺的,也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凡是讓他們幻滅的,都會成為他們的犧牲品。”——群眾想要的不是真相,而且一種自我滿足。如網(wǎng)上某些網(wǎng)友,他們想要的不是真相,而是茶余飯后的談資,是獲得自我認同的滿足感。所以群眾容易被利用,他們打著正義的旗號進行自我宣泄,他們自認為正義實則在進行網(wǎng)絡(luò)暴力。所以,有人打著各種反XX旗號不過是為了責罵某個人,當這件事發(fā)生在另一個人身上時他們便會為其找借口。說到底,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幻覺。真相是什么?若不滿足自己的想象,他們則選擇視而不見,所以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第35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yù)言了今日群體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叭后w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戶外的得勢”……最后“群體既易于英勇無畏也易于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么務(wù)必先認同一個群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群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群體和陣營。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取決于群體的言論和發(fā)布的消息——至少我認為此刻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nèi)后w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群體的情緒是單純的,夸張的。而群體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正因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正因前面說到真實已經(jīng)被群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潛質(zhì)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群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么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是嗎?正因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么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xiàn)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群體能夠成就,也能夠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xù)復(fù)述,因此我不愛寫……鑒于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就應(yīng)看看這本書,至少此刻都就應(yīng)看看,群體到底是一個什么狀況。
第36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描繪的群體的形象入木三分。當作為獨特理性具備思考和判斷能力的個人組成了一個群體時,便喪失了原有的思考能力和個性,變成了一個原始的,感性的,情緒化,保守的形象。
在論及群體行為的最重要的間接因素時,把民族排到了第一位!懊褡逍愿癫粌H不會改變,而且還具有巨大的力量。我們可以看到某種觀點從一個民族傳播到另一個民族時,總是會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叭绻麑φ諝v史來看,更能顯示出作者的深刻洞察力。盡管歷史學家們對群體性時間給到種種關(guān)于當時所處的歷史條件的解讀,但穿越時空的持續(xù)而強大的民族心理力量才是能串起整篇歷史的邏輯主線。警惕群眾。因為群眾的心理結(jié)構(gòu)總是簡單直接粗暴,傾向于訴諸于情緒,想象力。所以不管在哪個時代哪個地方,總有一種類似于”宗教“的情節(jié)或者現(xiàn)象在流行。
在論及政治的時候,作者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制度無法解決現(xiàn)實中存在的問題,民族的幸福也不能到制度中去尋找。這一句話清醒又殘酷地揭露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種種模仿西方政體的行為不過是邯鄲學步而已。
第37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被越多的人證明的事件,往往錯誤得最荒謬。”
“越多的人”一定是數(shù)量的集合,數(shù)量會改變質(zhì)量,或者說數(shù)量會導致錯誤和謬論?這個命題在古斯塔夫·勒龐看來,其實是這樣表述的:群體的證詞毫無意義,他們只會撒謊。在懷疑和數(shù)量之間畫上等號,看出來是古斯塔夫·勒龐對于群體研究的勇氣,但是同樣傳遞著一種并不嚴格的論述邏輯,甚至是和他之前所提出的“數(shù)量就是真理”的命題相悖,或者說,在他看來,真正的“數(shù)量”是賦予了一種“正義的錯覺”,所以群體是靠不住的。
靠不住的群體會相信什么?“群體相信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邏輯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情理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存在的事情,唯獨不相信現(xiàn)實生活的日常邏輯。”也就是說,群體是在正常邏輯和認知之外的,非理性的存在直接導致群體充滿了神話特性,或者說所謂的謊言不停地被杜撰出來,從現(xiàn)實進行否定,從而否定時間內(nèi)部的那些事實,甚至會杜撰歷史,“歷史變成了純粹的想象”,在這個意義上,群體倒是在進行著顛覆,這種顛覆一方面是制造自己的神話,一方面又解構(gòu)以前固定著的歷史和神話,比如圣經(jīng)中舊約的耶和華和新約的上帝,作為神化的形象受到質(zhì)疑,而最后的落腳點是歷史到底有多少是可信的?“歷史才會最大程度地背離它的本源,呈現(xiàn)出光怪陸離的面貌!边@不僅是群體在質(zhì)疑,同時也是古斯塔夫·勒龐自己的聲音。
用古斯塔夫·勒龐的質(zhì)疑開始群體的旅程,其實我完全是在檢索作為心理學的群體研究在個體閱讀中會帶來多少驚喜。作為一部“心理學的經(jīng)典名著”,《烏合之眾》這個名字一開始進入我的閱讀范圍,就是這個標題所傳達的可能歧義,或者說,我相信古斯塔夫·勒龐的研究是理性的,是客觀的,對于群體的特征、心理、社會基礎(chǔ)、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的論述一定是通過各種研究得出的,也就是說在充滿濃濃學術(shù)氛圍中橫亙著一個叫“烏合之眾”的定義,多少有些可疑,直接說,“烏合之眾”所傳遞的貶義實在無法和我觀念中也已形成的理性客觀研究的“群體”搭上界,所以我會很小心地詢問:我是烏合之眾嗎》或者說,我是烏合之眾的一員嗎?
當然,這種感受完全是淺層次的,也完全是在閱讀之前形成的淺顯感受。當進入古斯塔夫·勒龐的文本世界,其實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了一種可怕的脫節(jié),個體的閱讀必須帶著個體的特性和理性,甚至是某種思考的智力活動,是完全沒有群體影響下的個體行為。而古斯塔夫·勒龐所研究的卻是一個不展示個性的群體,身體或者經(jīng)歷體驗在閱讀中幾乎等于零,這就會造成我的理解對于古斯塔夫·勒龐所研究的群體來說,僅僅是一個理論可能。
個體之死。正是古斯塔夫·勒龐群體理論最關(guān)鍵的一個內(nèi)容,“許多人湊在一起,就叫做群體。”而在群體形成之后,每一個人個性的消失,“群體中的個人完全不同于獨立的個人”。也就是當成為群體中的一員之后,個體特征完全隱藏起來,這種隱藏也并不是個體的有意為之,而是群體特有的潛意識消滅了個體的差異,“表現(xiàn)出差別的異質(zhì)化被同質(zhì)化吞沒了,最終是無意識品質(zhì)決定了群體的智慧!痹诠潘顾颉だ正嬁磥恚后w改變個體的不光是個性,還有智力,在群體中,個體的只有很普通的品質(zhì)、智慧和最基本的智能,甚至只具有最低甚至更低層次的智力,“群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卻被愚蠢的洪流所淹沒!辈粌H缺少個性和智力,甚至成為愚蠢的代名詞,而在暗示和傳染的作用下,進一步得削弱個體,是個體的存在成為群體的一種庇護,也就是說,群體掩蓋了個體的錯誤,而成為道德的避難所,所有的約束和羈絆都不存在,個體“更無法控制內(nèi)心中的放縱與不羈”,以致泯滅道德,“群體的行為天然就是合理的。”在這種沒有譴責和審判的群體中,個體成為“無名氏”,無名氏就是不需要為他所做的任何事承擔責任!耙驗闊o名,所以無由指控!边@個簡單邏輯使個體在群體中變得越來越危險,他們相互傳染,相互暗示,直到個體完全被群體性催眠,也就是“他淪為受催眠師隨意支配的一切無意識活動的奴隸”,這種群體帶來的迷信力量支配著個體的一切,個人變成了玩偶,成為“文明階梯上的倒退”,在近乎“癲狂”中上演著鬧劇和慘劇,雖然在旁觀者和歷史的維度來看,個體是身不由己,但是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個性泯滅和智力下降,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會完全變成群體奴役者,而這種奴役的可怕之處,在于它的心甘情愿,加上人格的脆弱,“被帶入一種完全失去任何意識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便會成為偏執(zhí),而群體也成為“一個原始人的烏合之眾”:“群體是一個對文明一無所知卻充滿了破壞欲望的野蠻人!
烏合之眾完全是迷信的結(jié)果,是被催眠的奴性,而在歷史進程中,烏合之眾扮演了可怕的角色,“整部十字軍東征史,毫無疑問是歷史上最嚴重的集體狂想!笔堑,在歷史上,群體給了一個無法接受的觀念,,那就是:“任何一樁慘案,總是群眾所為!背朔▏蟾锩猓诮谈母、圣巴托羅繆的大屠殺、法國的宗教戰(zhàn)爭、西班牙的宗教法庭,都是受宗教感情激勵的群眾所為。在古斯塔夫·勒龐看來,“凡是懷有這種感情的人,必然會用火和劍去清除那些反對建立新信仰的人。”所謂的偏執(zhí),其實建立的是另一種信仰制度,而這種制度和宗教不一樣,但是有著那種癲狂的性質(zhì),近乎瘋狂地毀滅對立著的任何力量。
從個性和智力的泯滅,到群體對個體犯罪的庇護,直到最后群體奴役個體使其成為迷信的力量,個體完全變成了沒有思想、沒有主見、沒有行動的個體,而在這樣的個體組成的群體間,必然會有一種信仰,會有一種秩序,會有強權(quán),這就是領(lǐng)袖的誕生,可以說,領(lǐng)袖一定是在群體的個體出現(xiàn)癲狂中才會出現(xiàn),拿破侖說:“群體永遠都在渴望強權(quán)!边@種強權(quán)就是英雄,就是領(lǐng)袖!坝腥后w的地方,就有領(lǐng)袖。”那么,如何成為領(lǐng)袖?古斯塔夫·勒龐說:“只有最極端的人,才能成為領(lǐng)袖。”而這種極端的標準就是“最容易興奮的、半癲狂者、神經(jīng)有毛病的以及一切處于瘋子邊緣的人”,可以說,這樣的領(lǐng)袖也是缺乏理性,或者說,這也正是群體的特征之一,他們的到來只為個體尋找統(tǒng)治的借口?“領(lǐng)袖之所以會有如此的權(quán)威,是因為群體的奴性心態(tài)!币簿褪钦f,在群體是甘愿被統(tǒng)治,甘愿被強權(quán),而他們這樣做的唯一意義,就在于為自己尋找出路,“就是讓他們在崇拜和服從中,找到自己的幸福!
而在古斯塔夫·勒龐看來,群體成為“烏合之眾”完全是為了給如何成為領(lǐng)袖建立方法論,他在描述領(lǐng)袖的動員手段和如何建立領(lǐng)袖的名望上,提供了很多的方法論,先天的名望+個人的名望所組成的榮譽世界里,領(lǐng)袖也就有了資本,而在另外的論述中,古斯塔夫·勒龐也大量談及了作為群體之一種的陪審團、選民、議會等,同時談到了如何掌控陪審團、如何建設(shè)普選制度,如何在議會中建立名望,如此等等,看得出在群體研究中,古斯塔夫·勒龐更重要的是在思考群體行為的同時,為意欲有所作為的人們尋找一種捷徑。所以通篇來看,在論述關(guān)于群體的特征、意見與信念、不同群體的分類等內(nèi)容之外,很少論及個體如何會成為群體的一員,又如何甘愿變成群體領(lǐng)袖和強權(quán)的奴役,其實沒有哪個個體加入群體,是為了去受奴役,為了把自己個體消滅掉,也就是,古斯塔夫·勒龐談到群體的集體無意識,“無意識的欲念構(gòu)成了沒一個種族的先天秉性”,但并沒有拋開這個心理學上的概念,而從社會學、歷史學等諸角度來剖析個體之于群體的屬性。
其實,在古斯塔夫·勒龐的群體分析中,很容易看出某種極端化的論點,比如“群體只能從事最低級的勞動!薄叭后w不具備任何道德!薄皨D女和兒童是群體謊言最有力的堅持者,他們的話往往不可輕信!比绱说鹊,甚至會拿自己的民族來開刀,對于法國大革命歷程中的民族特性進行了批判,尤其是拿破侖作為強權(quán)代表,完全是古斯塔夫·勒龐所否定和批判的,“由于法蘭西民族性格特征,使得它的民眾絕不可能忍受任何刺激,只要對他們稍加撥弄,他們就會因此而陷入極端!鄙踔吝談到了中國:“它死氣沉沉的固有習俗,使得整個國家沒有任何改進能力!
除了極端的批判,古斯塔夫·勒龐的群體理論中也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比如對于群體中的個體和領(lǐng)袖的作用時,一方面指出個體的奴性使得他們迷信于領(lǐng)袖,一方面又指出,群體中的個體具有極大的盲目性,把歷史上的慘案罪因歸于群體中的個體,也就是所說的“群眾”:“任何一樁慘案,總是群眾所為。”同時指出,“即使是握有最絕對權(quán)力的最專制的君主,充其量只是加快或延緩其顯靈的時間!耙簿褪钦f,群眾決定著歷史的慘案的發(fā)生,而所謂的君主、領(lǐng)袖卻不能阻止這種盲目的力量。另外,在群體道德方面,古斯塔夫·勒龐一方面說,“群體的力量卻讓人們擺脫了約束和羈絆沒有什么理由再約束自己,更無法控制內(nèi)心中的放縱與不羈”,也就是說個體犯錯誤,只要在群體之下就不會受到道德譴責,是庇護這那些罪責,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群體對于個人,存在著絕對的道德凈化作用。”也就是說,群體一方面放任個體的道德敗壞,一方面又凈化道德。同時,在古斯塔夫·勒龐的論述中,并沒有明顯區(qū)分群體和民族、群體和種族之間的不同點和共同點,而是糅合在一起,有時候群體就成為民族的代名詞,有時候又超越民族成為種族一種。所以,在最后《結(jié)束章:民族存亡的關(guān)頭》中,完全拋開了群體理論,而重新喚醒了民族的憂患意識。在論述民族的出現(xiàn)過程中,他描繪了從民族的出現(xiàn)-種族擺脫野蠻-新文明的誕生-創(chuàng)造性工作-開始破壞的過程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提出,“隨著古老理想的喪失,這個種族的才華也完全消失了。它僅僅是一群獨立的個人,因而回到了自己的原始狀態(tài)——即一群烏合之眾!币簿褪抢硐牒筒湃A消失之后,民族又變成了群體一種,生命循環(huán)過程就是使民族重新成為“烏合之眾”。
“任何一個群體更像是一個原始人的烏合之眾!”在古斯塔夫·勒龐看來,其實又回到了一個理論的原點,里面有著他無法擺脫的悲觀主義,“一場革命的開始,其實就是一種信念的末日。”我甚至覺得,在他身上其實就是對所謂群體的先天恐懼,對組成的那些消滅個性,泯滅智力,削弱智慧的群體的鄙視,甚至是一種革命性的”人民群眾”的否定:“‘人民群眾’是靠不住的,除非你想獲得一個最愚蠢的結(jié)果而相信他們!币簿褪钦f,群體帶來的革命完全是盲目而極端的,完全是情緒化和低智商的表現(xiàn),是野蠻人而已,而“創(chuàng)立偶像,塑造英雄”取代人民群眾的“懷疑精神和獨立意識”,似乎是古斯塔夫·勒龐真正要做的。從這個意義上,古斯塔夫·勒龐的政治意義才是目的,也就是通過對”烏合之眾”的批判來構(gòu)建他的“民族理想國”。想起《總統(tǒng)是靠不住的》那段話:“坦白地承認一個事實,人是靠不住的。必須用一種機制去刪選不可靠的人,同時用這種機制去限制和規(guī)范人的不可靠的行為。權(quán)力切割的原則就是,寧可切得支離破碎,自相矛盾,也不要全面統(tǒng)一,高度集中!
似乎這就是對古斯塔夫·勒龐“民族理想國”的一個反喻。
第38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干柴,一堆干柴,幾顆火星
歷史上無數(shù)因為“一個饅頭”而引發(fā)的血案,就在群體的沖動、易變和急躁中,一再上演。甚至,連臺詞和背景都幾乎不需要變換。
這個饅頭,可能是某種宗教信仰、某種美好理性,或者只是一個瘋狂的謬誤,或者真的是一個饅頭。落幕時分,只有一串串“無辜”殉難者的數(shù)字,似乎在冷冰冰得控訴著什么。
讀著流暢的文字,浮現(xiàn)出一些對歷史的記憶或者聯(lián)想,在作者的斷言和斷言式的邏輯分析中,思緒不斷地起起落落。很難想象,這是一部寫于一百多年前的書。同時,這或許是一部在迄今為止人類社會任何時代和任何社會都會似曾相識,甚至“親切”的書。
盡管作者所舉的例子,大多是歷史上戰(zhàn)爭、革命、宗教,但是也提到了當時的時髦:民主與社會主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教育、對選舉、對制度的深刻理解。
作者的態(tài)度,似乎在深刻的剖析中流露出一絲無奈:對于變革,作者列舉的關(guān)鍵因素,除了民族特征,就是時間。作者的才智,似乎在指導實踐時透露著一點嘲諷:在歸納演講的技巧時,反復(fù)提及的就是“斷言、重復(fù)和傳染”,情感、形象,簡單邏輯甚至無邏輯,察言觀色。
在最后章,作者概述了文明的周期律。正是種種“謬誤和幻想”創(chuàng)造了歷史。當群體渙散成為烏合之眾時,文明也就走向衰弱和死亡。
這種深刻的矛盾,既有對歷史演變的哀嘆,也有對自身命運感喟。個體生物的基因,在數(shù)代以后,幾乎消失殆盡(1/2的n次方),但是人類文明的基因卻依然野蠻生長。
謬誤、幻想和人類文明。
是的,我們都不愿承認
第39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在我們的話語結(jié)構(gòu)中,“群眾”、“集體”之類的詞一般都有著崇高的意義,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集體的利益高于一切、國家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wù)、團結(jié)的力量是最強大的力量、脫離群眾就等于是走上末路……然而,群眾的眼睛真的是雪亮的嗎?
法國的社會學家勒龐的答案截然不同,他的意思是:群眾的眼睛不僅不是雪亮的,恰恰相反,群眾的眼睛基本上是瞎的。聽起來像罵人,并且是飽含著精英主義式的刻薄與偏見,對人民大眾的辱罵。但實際上,勒龐所謂的群眾泛指一切“個人的個性消失,感情與思想專注于同一件事,人的自我意識被無意識群體所取代”的“群體”,它不等于群體中個人的總和,更不等于群體中的每一個個體。勒龐認為,哪怕是一群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知識分子,若是組成一個群體,整個群體作為個體來說,也注定是原始、野蠻、智力低下的,或者用這本書中譯本的說法,也就是——“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是一本對研究群體心理的書,集中批評的對象是廣義上的“群體”,而非一般所指的大眾,讀者很容易對號入座,認為對“群體”的批評即是對“大眾”的批評,但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當然,在具體事件和具體情景中,人民大眾常常是最具代表性的群體,它幾乎包括了一切群體具有的特性。
那么,群體具有那些特性呢?首先,群體沖動、易變、急躁,他們表現(xiàn)極端,并且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轉(zhuǎn)變?yōu)榱硪粋極端,他們沒有長遠的計劃,只看到眼前,無視任何障礙。群體的另一特性,是易受暗示與輕信。群體的思維是形象思維,他們對邏輯、說理和論證無動于衷,群體無意識的支配決定了他們只接受暗示。
當個人融入群體以后,人的自我意識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無意識的人格。人的情感和思想都會發(fā)生徹底的變化,并且在傳染和暗示下,有著即刻轉(zhuǎn)變?yōu)樾袆拥臎_動:守財奴會變得揮霍無度、懷疑論者會變得無比虔誠、老實人會變得猖狂、膽小者會變得肆無忌憚……能體現(xiàn)群體瘋狂的例子實在太多了,使得你不得不信服勒龐接下來的觀點:群體中智力已泯滅,群體缺乏基本的觀察、推理能力。
《烏合之眾》的內(nèi)容分三個卷: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群體的分類及特點。重點的第一卷,就是上面總結(jié)的一些群體心理,大多觀點都比較直接,并沒有嚴密的推理和綜合的論述。閱讀起來很流暢,不會感到冗長繁瑣。第三卷內(nèi)容比較無聊,可以說是群體心理的個案分析,論及的有犯罪群體、陪審團、議會、選民等等,但基本上是在重復(fù)第一卷的內(nèi)容。第二卷的內(nèi)容上像是成功學,思想上又像權(quán)力意志,主要講影響群體意見的直接因素、間接因素以及群體領(lǐng)袖的說服方法等等,諸如群體拒絕理性,所以領(lǐng)袖絕對不能是個說理的人;群體接受暗示,所以領(lǐng)袖意見必須被多次重復(fù)和傳染;群體渴望強權(quán),所以領(lǐng)袖做出的必須是斷言,而正確與否并不重要。就好像你正要面對的問題是:選擇領(lǐng)導還是選擇被奴役?選擇冷酷還是選擇愚蠢?選擇欺騙還是選擇受騙?真是有些細思極恐。盡管像權(quán)力意志,但卻沒有尼采那樣強有力的文風,盡管像成功學,讀的時候卻沒變得積極樂觀。
總體而言,《烏合之眾》算不上嚴謹?shù)膶W術(shù)論著,內(nèi)容也多有偏頗,但作者思想還是很犀利的,敢想敢寫,比起冷冰冰的學術(shù),我更喜歡這樣有瑕疵的、坦誠直接的書。書里幾個論題都很有意義,也很有普遍性,乃至每個時代都有能帶入的事件,每個人的都經(jīng)歷過能類似的生活場景。不過,相較于沒講到的方面,書里講到的內(nèi)容實在太不夠了。當有一天群體與個體的矛盾真的成為切身之痛時,這個問題還得靠你自己解答。
第40篇:《烏合之眾》讀后感
無論如何,我不應(yīng)該屬于任何一方陣營。群體的意識應(yīng)不應(yīng)該被嘲笑?這只是我搞不清楚的問題之一。很久以前就看過這本書,當時只是感覺勒龐說的挺對,也沒啥想法。只是最近突然覺得真實世界的發(fā)展仿佛就是那個樣子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yù)言了今日群體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群體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運動的得勢最后群體既易于英勇無畏也易于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么必須先認同一個群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群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群體和陣營。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取決于群體的言論和發(fā)布的消息——至少我認為現(xiàn)在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nèi)后w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群體的情緒是單純的,夸張的。而群體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因為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因為前面說到真實已經(jīng)被群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能力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群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么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是嗎?因為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么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xiàn)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群體可以成就,也可以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xù)復(fù)述,所以我不愛寫讀后感。鑒于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應(yīng)該看看這本書,至少現(xiàn)在都應(yīng)該看看,群體到底是一個什么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