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和老朋友聊天時,她為我推薦了周國平的作品,于是,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到書店買來了《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
“守護人性,這是一個父親的教育情懷,一個哲學家對教育的眷思,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边@是此書封面上的題字,如此醒目。周國平先生既非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但是他對教育卻能夠有自己深刻的見解,這可以說是讓人非常佩服。但身為曾經(jīng)的學生和現(xiàn)今的一線教育工作者,結(jié)合親身談談讀后之感。
以下摘自書中的原文片段是我最有感觸之點所在:
學校教育的使命是讓學生學會快樂地學習,為將來快樂地工作打好基礎。能夠快樂地學習和工作,這是精神上優(yōu)秀的征兆。
在我看來,學習不快樂,把學習變成折磨,僅此一點,就已經(jīng)是教育的最大失敗。從小學開始,孩子們就受這個折磨,上了一天學,回家還必須做大量枯燥的作業(yè),天天上床時都筋疲力盡,其用途只是應付考試,對真正的智力開發(fā)毫無益處。到了中學,尤其是高中,折磨越來越甚,簡直是虐待了。
讓學生快樂的學習,能得到素質(zhì)全面的發(fā)展,這也是我們教育界多次課程改革所遵循的宗旨。但結(jié)合我們的國情來講,何為教育?讓學生通過學習找到一個理想體面的工作是不是教育?依周國平的看法,似乎不是。而這絕對是絕大多數(shù)家長心目中的教育。學會文武藝,報效與國家,學而優(yōu)則仕,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深厚傳統(tǒng)。否認這一傳統(tǒng),固然顯得有思想,但是顯然脫離了中國教育最大的現(xiàn)實。
在我看來,正如共產(chǎn)主義可以區(qū)分為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一樣,教育也可以區(qū)分出最低目的和最高目的。前段所述,即是最低目的。通過教育,使人能夠擁有一項技能,為自己謀生,同時也為社會服務,把這做為教育的目的,絕對是正正當當、理直氣壯和無可厚非的。然而,教育的目的又不僅僅是這些。
教育的最高目的,正如周老師所說,“什么是教育?教育應使人獲得成熟和自由,讓生命綻放在愛和善良之中”。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在書的第四頁他又談到:“德育就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guī)范;智育就是要發(fā)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所謂的“而不是”,在我理解,應該是“而不僅僅是”的意思。
由此我聯(lián)想到禪宗六祖慧能與其競爭者神秀的爭執(zhí):菩提是不是樹?明鏡是不是臺?恐怕正確的回答也應該是:菩提不僅僅是樹,明鏡也不僅僅是臺。慧能的頓感悟固然高妙,神秀的漸修卻也很有道理。由此聯(lián)系到教育,教育固然要從根本的理念上正確,但是現(xiàn)實的操作中,又必須有一定的程序、規(guī)范和模式做為基礎。正如寺廟中不能因為講究頓悟,就完全否定了修行的價值,修行是一個日常的程序,它能夠幫助實現(xiàn)頓悟,但不能保證達到頓悟。教育也是一樣,按部就班地上課,能夠幫助學生取得好成績,增強生活和工作的本領,增大了獲得自由和幸福和可能,或者說使之成為“大概率事件”,但是不能夠保證,成績好的學生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找到自由和幸福。
基于上述分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有必要堅持這樣的觀點:分數(shù)很重要,有助于一個學生走向成功,一個不重視分數(shù)的學生不是一個上進的好學生;但同時,也不要把分數(shù)看得過于重要,因為它只是智育的一個指標,同時滲透了德育、體育和美育的一些成果,但絕對不是德智體美教育的全部。
有了上面正確的理念為基礎,做為一名普通的高中教師,我們在面對以素質(zhì)教育為由完全否認應試教育的批評時,就增添了底氣和勇氣;我們在面對政府部門的某些“唯分數(shù)論”的規(guī)定時,就多了理解和堅持;我們在講臺上授課時,就可能更接近全面和完美。
【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體會04-07
周國平論教育讀書心得02-20
周國平論教育讀后感04-29
周國平教育小論讀后感04-28
大教育論讀書筆記04-29
暑期讀《周國平論閱讀》有感04-30
論教育策劃04-29
論讀書04-26
周國平論真性情讀后感04-28
論墨子的教育思想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