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穿行中國》課程總結與個人反思 -個人工作總結
《穿行中國》這門課程設計的初衷是通過教師講授各個不同地方的風俗,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能夠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加深對不同地方不同特色的認識,如壯族對山歌以及傣族的潑水節(jié)。原本認為學生對外面的世界終究還是充滿期待的,能夠在很多時候用心和行動去體驗不同地方的特色。然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諸多問題不斷出現(xiàn),導致課程開展背離原本目的甚遠,甚至在知識講授方面都出現(xiàn)了與原本所備材料相異的狀況!洞┬兄袊返谝徽n時詢問了孩子們心中關于"穿行"的定義之后,所講授的內容是從廣西出發(fā),初衷是期望孩子們所熟悉的環(huán)境能夠很好地從最初就調動學生們對這門課程學習的興趣以及積極性。在課程開展過程中,事實上孩子們都異常的活躍,對自己所熟知的知識總是很有話說。關于桂林山水,關于壯族的服飾以及對歌等,孩子們都能夠基本說出一二,與事實基本符合。五六年級的孩子在認知水平上明顯高于三四年級的孩子,在知識講授的過程中,五六年級孩子可以接受一些事實性知識,即使是以一種比較書面的語言形式來表達,但是三四年級的孩子對事實性知識的興趣卻顯然不大,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夾雜著一些"自編自創(chuàng)"、與真實情況相去甚遠的情節(jié)。而且紀律控制問題方面一直是該課開展過程中的重要問題,一旦老師開始提問,孩子們便會一發(fā)不可收拾的你一言我一語說起來。當然,這也是授課教師不能很好維持課堂秩序的表現(xiàn),這點也需要反省。在三四年級開課時,由于當天情況比較特殊,只有一名老師在授課班級,秩序實在無法維持,因此并沒有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孩子們十分積極活躍,不斷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這是這門課程想要看到的效果,但是過度之后變?yōu)檎n堂秩序的混亂,這就需要教師去深刻反省自己在課堂中維持秩序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還出現(xiàn)了一個讓我十分無奈的問題,孩子們基本都是壯族的,但是他們對壯族的服飾等一些傳統(tǒng)文化所表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度全是不屑地拋出"過時了"這個形容詞,我想,在孩子們關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價值觀方面還是需要教師去努力的。當前中國少數民族漢化的情況十分嚴重,如何才能夠讓孩子們意識到雖然我們現(xiàn)在可以不以曾經那種傳統(tǒng)的少數民族形式生活,但是那樣一種具有特色的文化始終應該是不能夠被忘記的,那里面有著這個民族最鮮活的精神,最原始的精髓。由于課堂秩序一直處于一個相對比較混亂的局面,因此曾經預期的分組討論自然也就無法順利開展。但最后關鍵詞總結部分還是看出孩子們一節(jié)課中的收獲還是不少的,至少提到這個省份的時候腦海中能夠涌現(xiàn)出一些相關的特色物品。在第一課時結束之后,對比了五六年級與三四年級課程開展的情況,發(fā)現(xiàn)無法按照之前所設計的"線"的思路將課程內容在3個課時內完成,因此將課程改為"點"的形式?紤]到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我們都來自北京,孩子們對北京充滿了好奇與向往,因此將北京作為我們課程的第二站是個不二選擇。原本在北京這一課時中所設計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當然,換言之也就是繁雜。在講解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關于四合院、胡同等話題對學生來說有點遙遠,會有些晦澀難懂的感覺,因此往往圍繞一個事物,如北京之最就描述了很久(尤其是針對三四年級的學生)。加上條件設備不足的原因,原本計劃要給孩子們展示的京劇、皮影戲等都直接跳過了,甚至在課堂中都沒有提及,使得課堂形式流于簡單。在授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對北京的興趣點有著驚人的相似,如都對北京烤鴨印象深刻,每次涉及這個問題時回答的聲音總是最嘹亮的;對教師是否在北京見過各種【《穿行中國》課程總結與個人反思 -個人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個人期末總結 -個人工作總結07-13
公司個人總結 -個人工作總結05-27
中國移動營業(yè)員個人工作總結05-22
個人的工作總結06-05
銀行個人2006工作總結 -個人工作總結06-07
銀行個人工作總結 -個人工作總結07-22
個人工作總結(教學) -個人工作總結09-01
回顧與展望:個人總結 -個人工作總結08-23
(人大秘書)個人總結 -個人工作總結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