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學期工作計劃-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無為”教育,即作為被教育主體的學生,在沒有意識到被教育的狀態(tài)下,不知不覺受到教育!盁o為”教育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無為”思想與現(xiàn)代教育學中“主導、主體”理論的結合。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要求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導”要促進“主體”的發(fā)展,其真諦應是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則應開發(fā)潛在的積極因素,引導其開悟!盁o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這一過程是因勢利導,是教育者的“無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為。 如果能較好的運用“無為”這一教育藝術,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本學期,我將如何將這一教育藝術運用于教育教學中呢? 一、垂范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講的就是垂范的作用。學生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為成為楷模,自然會產(chǎn)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平常要求學生怎么做,我必須先做到。 二、傾聽 當人產(chǎn)生心理沖突時,自然的需求就是要找人訴說。教育者要善聽,當學生與我交流時要聽得進去,表示理解,在傾聽中因勢利導,讓學生(教育對象)自己得出正確結論。 三、激勵 通過語言或文字等多種手段,含蓄地、寓意深長地觸動學生(教育對象)的心靈,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開發(fā)潛能。激勵源于尊重,源于信任。出乎意料的處理,往往能促使學生(教育對象)的心靈產(chǎn)生震撼。 四、偷懶 “懶”教師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懶,相反,首先需要付出更多的思考才行,再采取切實有效的辦法,講究辦事效率,決不和學生拼時間,拼消耗。在教學中,要多教給學生方法,該放手時就放手。學生能說的,我堅決不說;學生能做的,我堅決不做。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整個教育教學中,以“長者”的仁愛;“親人”的真情;“朋友”的平等;“孩子”的童心等這樣的高姿態(tài)、低姿勢出現(xiàn)在孩子們的身邊,用和緩、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與學生交流。另外,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種教育情境,鼓勵孩子多參加各類活動,在情境中、在活動中增加孩子們的多種體驗,盡最大努力“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新學期工作計劃-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相關文章:
不教而教 無為而治04-27
教科處工作計劃04-27
學校教科處工作計劃12-05
中學教科處工作計劃6篇08-19
中學教科處工作計劃四篇08-27
學校教科處工作計劃3篇12-05
教科處工作總結07-19
新學期教務處工作計劃01-17
教務處新學期工作計劃11-08
政教處新學期工作計劃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