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有教無類》教案
《有教無類》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詞匯 2、引導學生掌握孔子關(guān)于教育及教與學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學重點:學習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詞匯 教學難點:掌握孔子關(guān)于教育及教與學的一些重要思想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為“萬世師表”。他關(guān)于教與學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今天還有很高的指導價值。 解題:“無類”指什么? 明確: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習性,對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譯選文,掌握重點詞語 1、子曰:“有教無類。” 【注釋】教,教育;類,類別;名詞。 【譯文】孔子說:“人人我都教育,沒有區(qū)別。” 【評析】孔子的教育對象、教學內(nèi)容和培養(yǎng)目標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他辦教育,反映了當時文化下移的現(xiàn)實,學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變,除了出身貴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階級、階層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種機會。他廣招門徒,不分種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門下受教育。所以,我們說,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私學的先例,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無類”教育思想的實施意義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對象不再局限于統(tǒng)治階層。這為平民士人通過接受教育而進入官僚階層開辟了道路,對教育和政治都有劃時代的意義。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zhì)、義務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評析】孔子向來認為,人的智力從出生就有聰明和愚笨的差別,即上智、下愚與中人。既然人有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則,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即根據(jù)學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來決定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這對我國教育學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積極貢獻。 3、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注釋】斯,副詞,就;諸,之乎;其,表反問。 【譯文】 子路問道:“聽到就去做嗎?”孔子回答說:“有老父長兄健在,怎么能聽到就去做呢?”冉有問道:“聽到就去做嗎?”孔子回答:“聽到就去做!”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釋】也,句中語氣詞;“進之”“退之”使動用法。 【譯文】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就去實踐它嗎’,您說‘有父兄活著’;冉求問‘聽到了就去實踐它嗎’,您說‘聽到就去實踐它’。我有點糊涂,斗膽問問。”孔子說:“冉求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讓他退一步想想! 【評析】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貫穿于教育實踐中的一個具體事例。在這里,他要自己的學生不要退縮,也不要過頭冒進,要進退適中。所以,對于同一個問題,孔子針對子路與冉求的不同情況作了不同回答。同時也生動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特點,即因材施教。 4、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痹唬骸叭室雍酰俊痹唬骸拔粗。焉得仁?” 【注釋】舊,過往、過往;以告,應為“以之告” 【譯文】子張問道:“令尹子文三次當令尹這個官,沒有高興的臉色;三次罷免了他,也沒有生氣的樣子。先前任令尹時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訴繼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說:“(他)算得上忠了!弊訌堈f:“(那)算得上仁嗎?”孔子答:“不曉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之。何如?”子曰:“清矣!痹唬骸叭室雍酰俊弊釉唬骸拔粗。焉得仁?” 【注釋】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譯文】(子張問)“崔子殺了齊國的國君,大夫陳文子有馬四十匹,卻拋下離開齊國。到另一個國家,就說:‘這里的大夫就像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一樣啊!谑请x開這個國家。到了另一個國家,就又說:‘這里的大夫就像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一樣啊。’于是又離開這個國家。(您認為他)怎么樣。俊笨鬃诱f:“算得上清白了。”子張問:“算得上仁嗎?”孔子說:“不曉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評析】孔子認為,令尹子文和陳文子,一個忠于君主,算是盡忠了;一個不與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們兩人都還算不上仁。因為在孔子看來,“忠”只是仁的一個方面,“清”則是為維護禮而獻身的殉道精神。所以,僅有忠和清高還是遠遠不夠的。 5、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注釋】反,類推。整句話省略了主語。 【譯文】孔子說:“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個問題卻又弄不明白,就不去開導他,若非弟子想表達某種意思卻又表達不出來,就不去啟發(fā)他。舉一個墻角作例子給弟子講清楚,而弟子不能觸類旁通推知另外三個墻角的情況,就不再去教他。” 【評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边@一章繼續(xù)談他的教育方法問題。在這里,他提出了“啟發(fā)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chǔ)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fā)、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guī)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鑒。 6、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 【注釋】嘗,曾經(jīng);以,來,用來。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jīng)整日不吃,整夜不睡來思考,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評析】這一章講的是學與思的關(guān)系問題。在前面的一些章節(jié)中,孔子已經(jīng)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認識,這里又進一步加以發(fā)揮和深入闡述。思是理性活動,其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發(fā)覺言行不符合或者違背了道德,就要改正過來;另一方面是檢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標準,就要堅持下去。但學和思不可以偏廢,只學不思不行,只思不學也是十分危險的?傊,思與學相結(jié)合才能使自己成為德行、有學問的人。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7、【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2)! 【注釋】(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險。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評析】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jié)合。只有將學與思相結(jié)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8、【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 【譯文】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評析】顏回是孔子得意門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終是服服貼貼、畢恭畢敬的,對于孔子的學說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贊揚顏回。這里,孔子說顏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責備顏回,而是在得意地贊許他。 9、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如琢如磨!渌怪^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知來者! 【評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們,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時對弟子的教育中,就把這樣的思想講授給學生。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社會上無論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會的安定了。孔子對子貢比較滿意,在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子貢能獨立思考、舉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贊揚。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顯著特點。 10、【原文】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1)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2)!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與言詩已矣! 【注釋】(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前兩句見《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語助詞,相當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絢,有文采。 (2)繪事后素:繪,畫。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啟發(fā)。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譯文】子夏問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來打扮啊。’這幾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這是說先有白底然后畫畫!弊酉挠謫枺骸澳敲,是不是說禮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說:“商,你真是能啟發(fā)我的人,現(xiàn)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jīng)》了! 【評析】子夏從孔子所講的“繪事后素”中,領(lǐng)悟到仁先禮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稱贊。就倫理學說,這里的禮指對行為起約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禮節(jié)儀式;素指行禮的內(nèi)心情操。禮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沒有直說,但一般認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鬃诱J為,外表的禮節(jié)儀式同內(nèi)心的情操應是統(tǒng)一的,如同繪畫一樣,質(zhì)地不潔白,不會畫出豐富多采的圖案。 三、小結(jié) 本文我們學習到了孔子關(guān)于教育和教與學的一些【《有教無類》教案】相關(guān)文章:
‘教案’教案04-28
‘教案’狼(教案)04-28
‘教案’遠方教案04-28
‘教案’人琴俱亡教案04-28
‘教案’白鵝教案04-28
高中教案教案03-05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小班教案游戲教案01-13
教案幼兒中班教案02-15
音樂教案大班教案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