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第二單元 線與角教案
第二單元 線與角教案 第1 課時: [教學內容] 線的認識(第15-16頁)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直線、線段與射線。 2、會用字母正確讀出直線、線段與射線。 3、會數簡單圖形中的線段。 [教學重、難點] 認識直線、線段與射線。會數簡單圖形中的線段。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 認識直線、線段與射線 1、從生活情境中認識直線、線段與射線 出示第15頁的掛圖,讓學生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直線、線段與射線,然后通過認一認活動,體會到它們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三個圖形的特征。 2、直線、線段與射線的區(qū)別與聯系 組織學生討論直線、線段與射線的區(qū)別與聯系:直線無限長,沒有端點;射線無限長,只有一個端點;線段有限長,有兩個端點;射線與線段都是直線的一部分。 二、字母讀出直線、線段與射線 1、自學第15頁的說一說 2、全班交流用字母讀直線、線段與射線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線的讀法只有一種,一般從端點讀起;而直線和線段的讀法都有兩種。 二、 數簡單圖形中的線段 1、畫一畫: 通過第一題的操作讓學生了解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通過第二題的畫與量,了解兩點之間的最短線段。 2、練一練: 第1題:數線段時,指導學生有規(guī)律地數,即按一定的順序數;同時,要與線段的表示方法結合起來,如線段AD、線段DC等。 第2、3題:在比較這兩題的線段的長短時,學生容易受視覺的影響。所以,在講這兩道題時,先讓學生估一估這些線段中哪一條線段長,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然后組織學生討論用什么辦法來確定自己估計的正確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來驗證。 第 2 課時: [教學內容] 平移與平行(第17-19頁) [教學目標] 1、 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平行線。 2、 會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教學重、難點] 用三角尺和直尺畫平行線。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學過程] 一、 平移 平移鉛筆:讓學生動手用鉛筆在方格紙上移一移,并說一說移的前后鉛筆的位置關系。說明鉛筆平移前后的線條是互相平行的。 二、 平行 1、移一移: 第1題:這幅圖中有許多組平行線,在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時,先讓學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說一說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題:本題平移后線段之間的平行關系是比較復雜的,特別是尋找一些斜線之間的平行關系學生可能更困難一些?上劝才乓恍┖唵螆D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讓學生說說這些圖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 3、 折一折 通過折一折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平行線的特征;顒又凶寣W生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進行討論;然后可以鼓勵學生討論如何說明兩條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4、 說一說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平行線。根據書中給出的圖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還看到了哪些平行線,與同學交流。 一、 畫平行線 教學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 四、實踐活動 從長方體和正方體中找平行線。 第 3 課時: [教學內容] 相交與垂直(第17-19頁) [教學目標] 1、借助實際情境和操作活動,認識垂直。 2、會用三角尺畫垂線。 3、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重、難點] 1、用三角尺畫垂線。 2、能根據點與線之間垂直的線段最短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小棒、三角尺 [教學過程] 一、 量一量 兩條直線相交有各種不同的情況,在學習時,先讓學生用小棒或鉛筆擺出各種相交的圖形,從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觀察、討論這些相交的圖形線與線之間形成什么角,從而引出其中的一個特殊角--直角。學生在確認兩條線之間的直角關系時,要讓學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來驗證。 二、折一折 讓學生用手中的紙折出量條相互垂直的折痕?沙浞肿寣W生自己來折一折,學生在折紙后,教師要引導他們學會用自己驗證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兩條折痕的關系,從而確定這兩條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說一說 1、 說一說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線段。 2、 說一說正方體的哪幾條邊是互相垂直的。 四、練一練 1、 我說你擺。 同桌互相練習:一個同學先放一個小棒在桌上,讓另一個同學,按要求擺出另一根小棒。 2、 看一看,你發(fā)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兩條線之間的垂直關系。問:如何確定門框相鄰的兩條邊是否垂直,讓學生自己來探索測量的方法。 安排讓學生用三角尺量一量,來判斷是否垂直,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五、畫一畫 1、 明確所畫的線與哪一條垂直。 2、 明確所畫垂線是否有要求:一種是僅與某條直線垂直;另一種不僅要垂直,還要通過某個點 六、小試驗 讓學生應用垂直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 明確直線外一點到直線的垂直線段最短。 第 4 課時: [教學內容] 旋轉與角(第23-24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周角。 2、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平角、周角。 2、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教學準備] 每人用兩根硬紙條做一個活動角。 [教學過程] 一、認識平角、周角 1、 動手操作活動角 四人小組活動:(1)固定其中一根硬紙條,旋轉另一根硬紙條。 (2)觀察旋轉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角,與同學交流。 2、匯報總結 展示學生經旋轉后的各種角,說說他們已經認識的角的名稱,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 說說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1、試一試:第1題學生在說平角和周角時,要引導學生說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構成的,如人豎直倒立后身體與單杠形成了平角。 2、 說說生活中你還看到了些平角與周角哪。 三、圍繞哪一點旋轉 試一試:第2題說說所給圖形是圍繞哪一點轉動的。 第 5 課時: [教學內容] 角的度量(第25-27頁) [教學目標] 1、體會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認識量角器。 會用量角器測量各種角的度數。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量角器。 2會用量角器測量各種角的度數。 [教學準備] 每人準備量角器。 [教學過程] 一、體會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動手操作活動 四人小組活動:(1)用∠1測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點,討論怎么辦:用更小的角去測。 (3)對折∠1得到∠2,用∠1測量∠A和∠B的大小。 2、討論、總結 討論:要測量一個角有多大,可以用規(guī)定的角去測,為了統(tǒng)一測量單位便于交流,規(guī)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來量角。 二、認識量角器 自己讀書26頁中的認一認,思考下面問題,再小組交流。 1、測量角所用的單位。 2、量角器的特點。 二、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 1、 先自己試一試:怎樣用量角器測∠A和∠B的大小。 2、與同學交流測量的方法 2、 總結測量方法:強調點與點的重合,邊與邊的重合的測量方法。 第 6 課時: [教學內容] 畫角(第28頁) [教學目標] 1、 會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2、會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學重、難點] 1、 會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 2、 會用三角板畫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學準備] 每人準備量角器、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用畫指定度數的角 1、 動手嘗試畫指定度數的角 讓學生畫一個60度的角:你能用幾種方法畫? 2、 交流、總結 先小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畫法。 用量角器怎樣畫?要注意些什么?(注意內外圈的數,畫完后可估一估) 用三角板怎樣畫?要注意些什么?(用三角板只能畫出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3、畫一個150度的角。 你能用幾種方法? 二、試一試 1、 試一試:第1題學生先用量角器量出紅領巾一個角的度數再畫出來。 2、 思考、討論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畫哪些度數的角。 第7 課時: [教學內容] 畫角(第29-30頁) [教學目標] 1、 復習本單元有關知識。 2、 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每人準備量角器、三角板、一張圓形紙片、一張長方形紙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和運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識 1、練習二第1題 說說給定圖形中馬路之間的相互平行與相互垂直的關系。并引導學生說明如何確定兩條馬路之間的平行或垂直關系,有些可直觀發(fā)現,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驗證。 2、練習二第2題: 結合自己的居住環(huán)境,說說各馬路之間的平行或垂直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在說之前可讓學生先畫草圖,再說關系。 三、復習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 練習二第3、4題:先讓學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測。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 練習二第5題: 這是一道操作題,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規(guī)律,解決問題。這道題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討論、發(fā)現規(guī)律、解決問題。 1、 練習二第6題: 讓學生通過獨立地觀察找出圖中的直角、銳角、鈍角,然后與同學交流。【第二單元 線與角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線與角教案02-23
小學數學線與角教案11-23
小學數學線與角教案優(yōu)質01-22
五上第二單元教案04-28
數學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教案03-31
《第二單元 20以內的退位減法》教案02-26
關于線與角的作文(精選6篇)10-08
語文第二單元作文11-17
第二單元教學反思04-28
語文第二單元作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