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案
《黃河頌》教學設計 廣東省汕頭市龍湖區(qū)翠英中學 林俊強 教學目標: 1.搜集有關黃河的資料(文明、文化、災難);了解一些抗日戰(zhàn)爭中中華兒女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 2.通過自主學習,整體感知并把握詩歌內容。 3.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理解詩歌以熱烈的頌歌形式塑造的黃河形象,感受中華民族頑強的奮斗精神與不屈的意志。 4.欣賞《黃河大合唱》這部不朽的音樂作品,激發(fā)愛國主義情感。 5.綜合探究,做一次黃河文化的巡禮,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黃河情——保護母親河,了解黃河的現(xiàn)狀,加強環(huán)保意識,以行動保護汕頭的母親河——韓江。 教學重點: 1.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 2.正確理解歌詞大意。 教學難點: 1.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詩歌象征手法的基礎上,感受中華民族頑強的奮斗精神與不屈的意志。 課時安排:兩課時。(課內一節(jié)時,課外一節(jié)時) 教學用具:Authorware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課內) 一、導入新課并投影學習目標。 二、音樂欣賞:點擊瀏覽圖片并欣賞《黃河頌》。(緊湊點擊圖片,進入最后一張時緩緩拉動文字框滾動條) 三、作家作品介紹。 課堂練習。(檢查預習:重點字詞的音、形、義) 四、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暢、充滿感情地朗讀) 教師范讀。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學生齊讀。 五、獨立思考、質疑探究: 1.解題。本課題目是《黃河頌》,哪個詞是關鍵?(抓住“頌”字。) 這首歌詞的一、三兩節(jié)很顯然是首尾呼應,但這兩段文字著眼點完全相同嗎?(第一節(jié)重點落在“黃河”上,第三節(jié)重點落在“中華兒女”上。) 第二節(jié)是主體部分,主要是“頌黃河”,但并不是立即開始歌頌,在“頌”之前有一個蓄勢階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個字來統(tǒng)領,應該是哪個字?(即“望”字。) 2.詩人從哪些方面贊美了黃河的英雄氣概? “頌黃河”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有明顯的外部標志,這就是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啊!黃河!”這句話把內容劃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前文一直在寫黃河,標題也是頌黃河,可詩歌最后四句卻在寫英雄兒女,是離題嗎? 3.請根據(jù)詩歌的內容,試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黃河精神。 詩歌中反復出現(xiàn)的“啊!黃河!”起了什么作用? 詩人歌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筑成我們民族的屏障”,你是怎樣理解的? 如何理解黃河“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如何把握《黃河頌》語言上的特點? 六、再朗讀。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jù)《黃河頌》音樂,進行配樂詩朗誦。 小結。 七、對比閱讀,拓展練習。(于天命的散文《黃河頌》) 八、布置作業(yè): 閱讀《黃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黃河之水天上來》。 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學唱《黃河頌》部分,并進行表演唱。 完成《一課一練》。 九、板書設計: 黃河頌 光未然 序曲 主體 尾聲 黃河偉大堅強 望黃河頌黃河 學習黃河精神 第二課時(課外) 十、利用綜合資源,通過瀏覽推薦的相關網頁,自主深入學習,完成教學目標。 十一、教學后記: 一直擔心這種情感豐富的愛國主義詩歌,難上!在圖像、音視頻等感性材料相對缺乏的情況下,僅僅靠“三寸不爛之舌頭”和一個自主學習的課件,學生是否會覺得過于枯燥無味呢?事實上,這種憂慮是多余的。 我借助同學們自己收集的相關背景資料介紹和本課件,尤其是在一次次的朗讀中,激發(fā)起他們的愛國意識,再加上播放、欣賞氣勢雄偉的歌曲《黃河頌》,學習《黃河頌》竟成了一節(jié)莊嚴肅靜的愛國教育課。 沒見過黃河,但通過詩歌文字描繪及幾張黃河插圖,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同時運用學生潛在的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讓他們在小組里互讀,然后分批朗讀(1~30;31~60),最后推選男女學生代表來朗讀,課堂的氣氛顯得十分活躍,朗讀時聲勢是一浪賽過一浪。 在朗誦中,我們贊美了黃河,歌頌了中華民族偉大而堅強的精神,更讓我體味到了學生本身就是一股如黃河般彭湃的雄偉力量! 課余時間里,學生利用本課件繼續(xù)自主地深入地拓展學習。 課件設計以《黃河頌》為主體,以“黃河,母親河”為主題,是一堂學生自主學習課、音樂文學欣賞課、探究課,同時,整理相關的學習資源,讓學生通過閱讀大量資源來自主學習了解黃河的文明、文化和“母親河”的災難史以及現(xiàn)狀,是學生課余自主學習、探究的好幫手。【4教案】相關文章:
《4的組成》教案01-11
《識字4》教案03-03
美術教案4篇03-18
4以內的數(shù)教案03-24
【精選】美術教案4篇03-20
數(shù)學必修4教案01-12
大班教案【經典4篇】10-05
美術教案4篇[精選]12-10
美術教案4篇(經典)01-10
美術教案(經典4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