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精品8篇)
作為一名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撿石頭、玩石頭,比較石頭的花紋、顏色、形狀、硬度等,讓幼兒體驗和感知石頭的一些特性,嘗試區(qū)分三峽石。
2、幼兒能相互合作,大膽表現,并在觀察、講述、創(chuàng)意的活動過程中豐富自身經驗。
3、擴散幼兒的思維,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力及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活動前教師、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石頭;小提籃(人手一份),易拉罐若干;精美三峽石工藝品,手工材料(彩筆、懸掛吊飾半成品、強力粘合劑……),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一、有趣的石頭。
教師帶領幼兒戶外撿石頭,自由玩石頭,體驗玩石頭的樂趣。
提問設計:
1、看一看,這些石頭都是什么形狀的?哪塊石頭上有花紋?石頭上的花紋象什么?
2、比一比,哪塊石頭大?哪塊石頭?(自己比、互相比)按大小順序排列,并準確說出總數。
3、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覺?捏一捏會怎樣?
4、用兩塊石頭互相敲擊聽聲音,并用詞匯準確描述。
5、用石頭自制打擊樂器(石頭裝進易拉罐即成),并演奏一曲。
二、美麗的.三峽石。
1、出示精美的工藝品(三峽石),讓幼兒欣賞。感受家鄉(xiāng)人民的智慧與勤勞,萌發(fā)濃厚的愛家鄉(xiāng)和愛家鄉(xiāng)人民的真摯情感。
2、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并自由講述三峽石的特性,總結歸納后,幼兒認真區(qū)分、歸類。
三、創(chuàng)意石頭:“小小三峽石”。
1、啟發(fā)幼兒說出生活中石頭的用處(建筑、鋪路、工藝品……)。
2、教師和幼兒一切擺弄石頭,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分組進行,幼兒自由選擇)
(1)作畫:自制三峽工藝品、裝飾石頭。
(2)拼圖:任意造型(神女峰、小動物……)
。3)自制玩具:懸掛吊飾、項鏈……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準備:
黑色水彩筆、裝有橙色顏料的顏料盒、面條(鄒紋紙做)橫紋路與豎紋路粘帖在筷子上記錄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撕面條
師:點心店的面條做完了。想想看,我們還可以用什么來做面條?(幼兒表述:撕面條、橡皮泥等)
師總結:對啊,我們還可以用紙來撕面條。(出示紙)
師:那好,讓我們一起來撕面條吧?(幼兒撕面條)(第一次撕)
交流評價:你是怎么撕面條的?(幼兒表述)
師:他撕出來的面條是怎么樣的?(其他幼兒表述)
將表述幼兒的紙展現出來(視屏投影儀),幼兒觀察表述紙的特點:紋路是豎的,朝一個面。
再介紹另一幼兒撕的面條,你是怎么撕的?你撕出來的'面條是怎么樣的?
對比發(fā)現:兩個紙的紋路(視屏投影儀)(一個橫、一個豎)
師總結(同時出示撕紙記錄紙):按橫紋路撕,面條會又細又長;而按豎的來撕,卻不容易撕。
師同時邊講邊在記錄紙上用打勾來表示。
二、幼兒撕面條(第二次撕),體驗成功。
師:我們再來按橫紋路的方法來撕面條吧,看看能不能撕得又細又長。
三、煮面條
面條撕好了,我們一起來煮面條吧。在煮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紙。
幼兒交流記錄紙的意思?
出示用小棒掛起來的面條(一個筷子上粘帖上橫紋路與豎紋路的兩種面條。)
幼兒猜測表述:哪種紋路的面條放進水里吸水會更快一點?(隨幼兒的猜測師記錄。用打勾表示)
幼兒操作,觀察后放入水中的變化。幼兒5個人一組操作(先猜測記錄,后觀察后再操作記錄)
幼兒煮面條
師幼驗證操作,并在視屏投影儀上展示結果。
師:面條吸水后,有什么新發(fā)現?(幼兒表述:顏色變紅;一樣大小的面條,橫紋路的變長)
師總結:原來皺紋紙有這么多的秘密,吸水的速度不一樣。
四、帶好面條,去娃娃家煮面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幼兒嘗試用各種辦法取米,并能分析結果。
2.在活動中幼兒能大膽地與同伴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過程,并能用合適的詞語來描述。
3.幼兒初步了解碾米工具的發(fā)展,體驗科技進步對人們生活帶來的好處。
活動準備:1.各種工具:剪刀、石臼、石磨、石塊等。
2.一張大記錄表。
3.稻子若干。
4.古代取米畫面,碾米機碾米。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幼兒興趣。
看,老師帶來了什么?把稻子外面的殼剝開,是什么呢?今天老師帶來了很多的稻子,請小朋友動動腦筋,怎么樣才能讓這些稻子變成米呢,你有什么好辦法?
二、幼兒猜想,提出自己的辦法。
三、實驗操作,嘗試用各種工具取米。
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幾種工具,用它們能不能把米取出來呢?哪種工具取得又多又好?我們一起去試一試。(提醒幼兒不要浪費稻子)教師指導有些工具的使用。
四、幼兒共同交流。
1.剛才你是用了什么工具取米的?你發(fā)現了什么?這個辦法取的米怎么樣?
2.引導幼兒對工具質疑。(如用石臼取的米不干凈,不易把米和稻殼分開。)五、觀看錄像,引導幼兒感受取米方法從古至今越來越先進的變化。
1.古代的取米方式。
2.現代的碾米機。
六、鼓勵小朋友平時多觀察,多動腦筋,長大后發(fā)明給人類帶來方面的東西。
教學反思:
《綱要》中指出,科學并不遙遠,就在我們的身邊。本次活動取材孩子的日常生活,深受孩子的喜歡。首先通過自己猜一猜,說一說怎么把米取出來,激發(fā)了幼兒的探索愿望,他們說了很多的方法,對動詞的掌握也很好,在操作驗證的過程中,孩子們對各種工具更是充滿了興趣,最后了解你碾米的機器也是孩子感興趣的?傊⒆觽冊谄胀ǖ纳钍录邪l(fā)現了科學,收獲了經驗。
本次活動由于老師的觀念、經驗和準備的'各種問題,在很多方面需要改進。第一,探索面太多,不利于孩子深入研究,可以把目標壓縮,一次活動集中研究一個問題,比如這次就可以集中研究取米的方法,除了老師提供的工具之外,可以讓幼兒觀察身邊的物體,探索可以利用的工具。第二,科學性不強,比如在探索不同工具的優(yōu)劣的時候,太相信孩子的直覺,沒有從科學的角度設計活動,不利于孩子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可以讓幼兒用不同的工具取同樣量的米,從而得出結論。第三,教師對各環(huán)節(jié)活動實施太隨意,比如多媒體的運用,對孩子的思維產生了干擾。
希望下次改進!
科學教案 篇4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中班找春天的科學教案,我們來看看。
中班社會:找春天
教學目標:
1.感知春天的景象,知道春天來時花、草、樹、木、小動物、河水的變化
2.喜歡觀察,有好奇心和探索春天變化的欲望。
3.能夠通過繪畫的方式表現自己找到的春天。
教學活動:
一、通過談話活動導入,引導幼兒感受春天的溫暖氣息。
1.提問:
(1)現在是什么季節(jié)呀?
。2)春天的天氣怎么樣?和冬天的天氣有什么不一樣?
2.組織幼兒討論回答。
3.師:春天的太陽和風吹在我們的身上很溫和,舒服,暖洋洋的。
4.組織幼兒學說溫和、舒服、暖洋洋等形容詞,感受春天的溫暖。
二、結合調查表,感知春天相關事物、景色的變化。
1.師:春天非常的`漂亮,很多人都喜歡春天。那春天到了,我們周圍都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2.組織幼兒自由討論,結合調查表,說說自己發(fā)現春天的變化。
3.個別幼兒交流自己的調查表。
4.組織幼兒互相交換調查表分享。
5.教師結合對應的圖片,小結:春天花草樹木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樹葉、小草的顏色變綠了;許多漂亮的小花也都開放了,有迎春花、蝴蝶花等;河水也融化了;小動物們也都到戶外游戲了;還有蝴蝶、蜜蜂忙著采蜜等。
三、參與戶外活動,尋找漂亮的春天,并用繪畫的方式表現眼中漂亮的春天。
1.提問:你們喜歡春天嗎?為什么?
2.組織幼兒自由討論回答,說說對春天的感受。
3.師:那你們想不想和老師一起去戶外尋找漂亮的春天呢?
4.組織幼兒來到戶外,感受漂亮的春天,將幼兒外出尋找春天的過程中拍下來,回教室和幼兒一起分享。
5.回教室后,請幼兒通過繪畫的方式將漂亮的春天繪畫出來。
6.組織幼兒繪畫漂亮的春天,教師巡回指導幫助。
7.請幼兒互相分享、介紹自己繪畫的漂亮的春天。
科學教案 篇5
小班科學活動——小腳真能干
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對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興趣和探究欲望。
腳對于幼兒來說,并不陌生,每天的行走、運動都需要腳。對腳的用途,已有一定的感性經驗,但較零碎,沒有一個整合的概念。幼兒最喜歡赤腳,但經常受到大人、環(huán)境的限制。通過提問、體驗、延伸等活動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腳的用途,體驗腳踩在不同材料上的感覺。
活動目標:
1、啟發(fā)幼兒運用感官感知、體驗小腳踩在不同材料平面上的感覺,發(fā)展幼兒的感知觀察力,讓幼兒體驗探索的樂趣;
2、初步引導幼兒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活動準備:
1、幫助幼兒把鞋、襪脫下并組織幼兒到戶外(有地磚、草地、沙坑的地方)。
2、紅、黃、藍、綠水粉顏料各二盆;鉛畫紙二張。錄音機、音樂磁帶。
3、戲水盆四只,里面放些水;抹布若干塊。
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我注意貫徹"做中學"的思想,引導孩子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并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還不錯。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對活動也十分感興趣,教師在活動中給了孩子充分的探索機會,但孩子們在操作中,對實驗結果的記錄不是很詳細,觀察到的現象沒有及時的記錄到記錄紙上。
不過,活動也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有待于在以后的活動中注意改進:沒有及時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交流討論的條件。"做中學"科學活動強調科學教育和語言教育的關系,要求兒童在科學活動中用盡可能多的詞語、盡可能準確的語句來表達真實的探究過程。雖然活動持續(xù)進行的時間比較長,但交流與討論活動本應該重視起來并滲透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因為孩子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有利于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但又不可能集中到一個環(huán)節(jié)完成。
科學教案 篇8
目標
1、 1、對探索頂起紙板感興趣,體驗頂起紙板的成功喜悅。
2、知道任何物體都有重心,并且只有一個重心。
3、提高手眼協調的能力、樂于表達自己的發(fā)現。
活動準備
頂碟子的視頻、幼兒人手兩套圖形紙板、吸管、記號筆,展示板、書、泡沫地墊、牛奶箱等
活動過程
(一)、觀看視頻雜技表演引入,激起幼兒嘗試的欲望。
師:今天我們請來了幾個小雜技演員,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表演吧!
。ǘ、以學習雜技表演的口吻讓幼兒初次操作探索:鉛筆頂紙板,尋找物體的重心。 師:我為你們準備了鉛筆和紙板,你能用鉛筆將紙板頂起來嗎?我們來學學雜技表演,試一試,頂一頂,把頂起來的那個地方做個記號。
1、幼兒用鉛筆頂各種不同形狀的圖形,并做好記號,貼在展示板上。
2、師幼共同交流:“你將紙板頂起來了嗎?你是頂什么圖形的?是怎樣頂起來的'?還有其它地方能將紙板頂起來嗎?”
3、教師小結:標記出來的這一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物體只有一個重心。
4、出示另一組材料,提出要求。教師:剛才我們通過自己試驗,知道了“物體只有一個重心”。這里又有一些圖案,試一試能不能用鉛筆把圖案頂起來。
5、師幼共同交流:“你是頂什么?是怎樣頂起來的?”還有其它地方能頂起來嗎?”
6、教師小結:任何一個物體都有重心,而且只有一個重心”
(三)、以“雜技表演”的形式,讓幼兒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
1、結合自由討論、個別提問的形式,引導幼兒說說,可以用身體的哪些部位頂東西?
2、師介紹“雜技表演”的輔助材料。書、墊板、牛奶箱和泡沫地墊。
3、在音樂聲中,幼兒嘗試頂物體進行表演,體驗成功的喜悅,活動自然結束。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02-22
(精選)科學教案07-27
科學教案[經典]08-02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7
[經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精選)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