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經(jīng)學習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孝經(jīng)心得體會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孝經(jīng)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孝經(jīng)心得體會1
《孝經(jīng)》一書集成了儒家的“孝道”思想,指出“孝”為所有德行的根本,《孝經(jīng)》一書所提出的觀點乃我們祖先歷代傳承與奉行的,它能傳承兩千多年而不衰,是因為它所提倡的思想是天經(jīng)地義的,是萬物沿著正確美好途徑發(fā)張所必須具備與準守的道理。
“百善孝為先”、“孝是人道第一步”、“諸事不順因不孝”當今社會所出現(xiàn)的道德敗壞現(xiàn)象以及各種關系日趨緊張的局面,從一定意義上講是由于人們違背了“孝”。可見學習《孝經(jīng)》是多么重要,而在實踐中傳承“孝”更是改變社會現(xiàn)狀所必須提倡的。
所以,學習《孝經(jīng)》不應該只是以獲取知識為目的,更不應該只是為增長見知見解為目的,學習貴在踐行,“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也是儒家經(jīng)典論語所提到的。真正的儒家科學知識,不只是光有理論,是有真實實踐手段的。學習經(jīng)典,曉義明理,努力踐行,迎難而上,以身作則。
《孝經(jīng)》所講的都是天經(jīng)地義,是我們?nèi)祟愃荒苓`背的,它指導著我們?nèi)绾握_地對待我們的父母、上級以及國家,是我們的行為準繩。倘若我們違背了它,輕則我們將會使我們的家庭破碎,重則將會導致國家動亂,可見《孝經(jīng)》的地位之高。何為經(jīng)典,經(jīng)典就是每句話都是真理,每句話、每一個字都不能被改變的。經(jīng)過我們的祖先代代相傳以及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歷史檢驗《孝經(jīng)》依舊為人所認可,被人視為經(jīng)典,所以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更有責任與義務去學習《孝經(jīng)》,F(xiàn)如今的社會里會出現(xiàn)過不少子女虐打年老父母,職員工作松懈,官員貪污等案例,這些事情發(fā)生的緣由是人們都將《孝經(jīng)》所推崇的教義都拋在腦后。
《孝經(jīng)》所講的“孝”不止只包括子女對其父母的孝順,還指下級對上級的尊重以及人民對國家的愛戴,《孝經(jīng)》對不同身份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其目的在于人們相互之間能和諧相處,在于國家社會能平穩(wěn)安定。我們國家領導提出要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而實現(xiàn)這個偉大的目標的唯一途徑就是學習《孝經(jīng)》的思想。 《孝經(jīng)》作為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的經(jīng)典著作,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缎⒔(jīng)》不但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同時也是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中國傳統(tǒng)精神的蘊涵是極為豐富的,這就是彌漫在整個文化中的薪火相傳的中華民族所特有的道德觀念、生活情理;是中國人民的信念、良心和善。
學是為了做,為了成就人生。不是為學識,應該是努力踐行,真正落實去做才能得真實利益,這本書教會我們認識自己、放下自我,謙和進取、包容別人,接納世界,最終做到立身處事的究竟圓滿,從而實現(xiàn)人生理想和價值。“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于德義,而民興行!闭嬲眯⑿、博愛心對待一切的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家看到了這么做,也會紛紛效法,也就不會嫌棄、不會虧待自己的父母!瓣愔诘铝x”是教學,自己做好之余,還要去講、去教學,推廣、宣傳德義忠孝的道理,傳播善知識,大家學到了,自然就能夠行孝。每個人都應該、也都能夠行天子之孝、行諸侯之孝,都能做到五孝,這才叫活學活用。只有用到生活中,圣賢之教對我們才有真實的益處,否則學到最后,只是增長一些皮毛常識,對自己的生活、對自己靈性的提升,不會有太大的用處,“學儒”和“儒學”的區(qū)別就在此。我們學這些儒學典籍,學儒,學得跟圣人一樣,學得跟孔子一樣,落實了德行,這是學儒。我們不是單純搞儒學研究。單純做學問,搞研究,寫報告,寫論文,“長浮華”,對人民百姓,對真正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沒有什么真實利益。我們學習儒學典籍,學儒,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重在落實。
光學不做就只是空想,根本無法從源頭上改變自己,改變社會,無法實現(xiàn)大同社會。只有在學習了《孝經(jīng)》的經(jīng)典教義后加以思考,并付諸實踐才能讓《孝經(jīng)》起到作用,服務于我們自身、服務于社會。
其次,我們踐行《孝經(jīng)》所提倡的內(nèi)容更是為了弘揚《孝經(jīng)》的思想,為了發(fā)揚光大。經(jīng)過我們的踐行,我們與其他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緩和,國家社會更加和諧!缎⒔(jīng)》之所以能歷經(jīng)兩千年而不衰,一方面是因為《孝經(jīng)》的內(nèi)容實為經(jīng)典,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兩千年來我們的祖祖輩輩通過他們的踐行,對《孝經(jīng)》的內(nèi)容進行不斷地驗證,正是他們的踐行以及經(jīng)驗,我們后輩才能知道《孝經(jīng)》的重要性。
所以踐行《孝經(jīng)》的內(nèi)容,不光我們自身收益,也能對《孝經(jīng)》的傳承作出貢獻,這是一個相互作用過程。
《孝經(jīng)》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作為中國人,我們更應該去學習《孝經(jīng)》,讀懂《孝經(jīng)》并踐行《孝經(jīng)》。在這個浮躁的世界里,能夠找到心靈的一方凈土實屬不易。生活中的名利。財富等因素總在引誘著我們朝著罪惡的方向發(fā)展,我們需要精神上的支撐,我們需要對我們行為進行規(guī)范,不然一不留神我們將在利益的驅(qū)動之下走向歧途。所以我們需要《孝經(jīng)》,雖然它已經(jīng)走過了兩千多年,但它所講的內(nèi)容永遠都不會過時,它就是經(jīng)典,它就是天經(jīng)地義。
只有踐行《孝經(jīng)》,在生活中做到《孝經(jīng)》所要求的內(nèi)容我們才能真正獲利,我們的社會才能發(fā)展為和諧社會,否則一切都為空想空談。只有踐行《孝經(jīng)》,它才能更好的被傳承下去。
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孝經(jīng)》并踐行《孝經(jīng)》。
孝經(jīng)心得體會2
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關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是傳統(tǒng)美德。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系統(tǒng)地論述孝道。
《孝經(jīng)》中,子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順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的法則,是應該身體力行的。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為子綱"、"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三年之喪",均已過時,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經(jīng)》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特別是西漢統(tǒng)治者宣揚"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它成為人們修養(yǎng)的必讀書目之一!缎⒔(jīng)》,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jīng)》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經(jīng)典。第一章為開宗明義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短短33個字就總結(jié)了孝之始,孝之終。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規(guī)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為三才章,強調(diào)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為孝治章,講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為圣治章,講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為紀孝行章,講孝子應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為五刑章,講不孝為諸罪之首。第十二章為廣要道章,講孝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為廣至德章,講孝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為廣揚名章,講孝道與揚名后世的關系。第十五章為諫諍章,講父母有了過錯孝子應該怎么辦。第十六章為感應章,講孝道與神明的關系,孝道達到極點就可以感應神明。第十七章為事君章,講孝子與事君的關系,孝子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第十八章為喪親章, 講父母去世孝子應該怎么辦。《孝經(jīng)》,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缎⒔(jīng)》,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孝經(jīng)心得體會3
《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洞笱拧吩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笔ト烁嬖V我們行孝悌之道從愛護自己的身體做起。一個人如果不愛護自己的身體,使身體有絲毫損傷,就是不孝。自殺就更是極端不孝之舉了。 “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边@句話從時間角度和空間角度闡述了踐行孝道各個方面的內(nèi)容及順序。時間上說到了“事親”“事君”“立身”幾件事情的前后的順序。從空間上有事情要有時須兼顧去做。把《孝經(jīng)》里這兩句話聯(lián)系起來,可以做如下理解:愛護自己的身體是踐行孝道的基礎部分,又兼具四種孝道(孝父母之身、之心、之志、之慧)的意義。“事親”則是孝道的初始部分,是孩提時,還沒有直接涉及到“事君”“立身”的時候首先要做好的事情!笆掠H”也是孝道的核心內(nèi)容,人生至始至終都要做好這件事情!兜茏右(guī)?入則孝》中詳細列出了“事親”的29件事——養(yǎng)父母身體:冬溫、夏凊、嘗藥、侍床。養(yǎng)父母精神:呼應、命行、教聽、責承、晨省、昏定、出告、反面 、愛孝、憎孝。養(yǎng)父母心愿:居常、業(yè)常、謹為、慎藏、具好、去惡、惜身、養(yǎng)德、喪悲、居變、食簡、喪禮、祭誠。養(yǎng)父母智慧:諫過、復諫。而“事君”“立身”則是成人之后在“事親”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做的兩件事情。“事君”是“事親”的遷移,“立身”即立身于社會,則是踐行孝道的最后一件大事!傲⑸怼彼龊玫氖虑檫是“事親”“事君”,而所須品質(zhì)則是“仁”“勇”“智”。這是從《孝經(jīng)》里涉及到的人生的四件大事(“愛身”“事親”“事君”“立身”)從哪件事情做起的角度談的“首孝悌”的意思。 我認為,要讓中國成為真正的大國,那么就應該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而孩子們的教育,應是以道德為基礎的!兜茏右(guī)》應該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礎中來,讓未成年人懵懂之時,就開始習讀《弟子規(guī)》,踐行《弟子規(guī)》,做有素質(zhì)的國人,民眾素質(zhì)高,不愁國不強。 《弟子規(guī)》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guī)范。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弟子規(guī)》,主要記載了圣人對學生的訓示,是啟蒙養(yǎng)正,
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yǎng)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nèi)绾涡⒕锤改浮⑷绾味Y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弟子,就是學生;規(guī),就是規(guī)范;合在一起就是:學生的規(guī)范。中國古籍《禮記?學記》有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因為教育是國富民強的基礎,所以要想使國家繁榮富強,就要先教學。所謂年齡越小的兒童越容易教好,基本不會走上邪道,所以教育應該先從兒童著手。我非常贊成以道德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因為你做人首先得講道理,要文明要有修養(yǎng),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學識素養(yǎng),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么你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了。
畢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總是會有差異的,這樣導致人的成績有高低,但是,道德這方面,就拿《弟子規(guī)》來說,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時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時間,需要毅力。古時候,孩子們都學習儒家思想,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才會受人尊重與敬愛。那時,除了貧窮和不愛學習的孩子,大多數(shù)孩子們都努力學習,特別是隋朝開始了科舉制度,“學而優(yōu)則仕”,有志之士就通過科舉,考取進士后就可以做官,為百姓造福。因此,歷史上自從儒家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時期,除戰(zhàn)爭時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進,很繁榮。而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大國,部分人民的素質(zhì)卻是有些低,導致一些人去日韓和東南亞等地旅游時,由于行為不雅為外國人恥笑,有傷中國國體,大丟顏面。
《弟子規(guī)》是我們生活的典范,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jù)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天地有道為善,人身是(儒家稱為“仁”)。善道之要為敬,人心是(重在發(fā)心,謙在敬中)。敬道之要為愛,手足是(重在行動,懺悔在其中)。愛道之要為孝,人首是(愛人從愛父母做起,親仁親師在其中)。以此論,孝為善道之首。所以古人云,百善孝為先?鬃诱f:“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庇终f:“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保▋删浣砸浴缎⒔(jīng)》)這里的天地乃指自然,天經(jīng)地義就是自然之道,“民”就是“人”的意思。“德”是按自然規(guī)律去做的意思。概括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孝是自然規(guī)律,人要按自然規(guī)律去生活,
行孝道是根本。人則必有父母,為人子是確定的,但倘為長子,則不能為人弟,所以悌道隨附在孝道之后,而合說成“孝悌”。在各種人倫之關系網(wǎng)中,孝是兩輩人之間的道,自下而上;悌是同輩人之間的道,由此及彼。再將孝悌推而廣之——“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保ā缎⒔(jīng)?廣至德章第十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這樣就有了一縱一橫兩種愛,一張網(wǎng)絡了所有人的仁愛之網(wǎng)就織就了。孝悌之道是天地之道之首,這就是“首孝悌”的根本意思。
孝經(jīng)心得體會4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古人說的“孝、悌、忠、義、禮、義、廉、恥”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見“孝”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十分重要的東西,所以,“孝”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必須做到的。
《孝經(jīng)》,經(jīng)過孔子和弟子曾參之間的對話,精要地闡述了儒家對孝道的見解,認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關鍵。
《孝經(jīng)》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明白一個人的軀體、四肢、毛發(fā),皮膚,都繼承父母,要好好愛惜,不要隨意毀傷,這是孝行的起點。這句話令我感動。還記得在我我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種搖搖車),一不細心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來,我一向哭,媽媽問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說:“媽媽,胳膊刷壞了,讓您擔心,我才哭的呢!眿寢寭е抑闭f我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對啊!爸爸媽媽把我養(yǎng)大,費了多少心血啊,我們要是不孝順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是給媽媽碗里夾肉,媽媽直說我長大了;平時,我也做家務,去買早餐讓大人吃,晚上放學去買饅頭。讓爸爸媽媽多休息;我還早起晚睡,好好學習,不要因為貪玩耽誤功課讓父母擔心。
《孝經(jīng)》是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瑰寶,從《開宗名義章》起,共18章,講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質(zhì)、孝的資料,講了從天子到庶人盡孝的標準,講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歡孔子,孔子的覺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時代,過一把當孔子弟子的癮。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臺時空機,我請求他讓我穿越到孔子時代,AI博士二話不說就同意啦!
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杰出的弟子,我拜孔子為師后,老夫子把我收為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后,我刻苦鉆研《孝經(jīng)》,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當時,我是世界第二孝。(因為閔子騫比我還孝順)?墒牵镁安怀。AI博士的時空機只能在時空隧道里呆一天(相當于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來了?墒切⒌酪呀(jīng)在我的心中生根發(fā)芽了,直到今日,我在生活中還是很孝順父母。
總之,孝是德行根本,我們必須要孝順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孝經(jīng)心得體會5
最近,我很榮幸拜讀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詩的神圣著作——《孝經(jīng)》,它恰若無聲的細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緩緩潤澤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氳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緣,彌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陶冶著典雅的文明底蘊。
當我讀的"事親者,居上下驕,為下不亂,為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告訴我們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驕傲自大;身為別人的下屬,也不為非作亂;身為普通的百姓,也不與別人爭斗。身居高位卻驕傲自大,最終會招致滅頂之災;為人下屬卻犯上作亂,最終會遭受酷刑的懲罰;身為普通百姓卻總與人爭斗不休,最終會動刀動槍,互相殘殺。如果居高位而驕、做下屬而亂、處卑微而爭這三種違背常理的不良行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豬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讓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盡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暉,我擁有一縷最溫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曾記得,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責任和根基。",我們更應該牢牢的銘記: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循環(huán)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親,爹娘不敬敬何人?養(yǎng)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自費心。
我們應該讀懂孝經(jīng),并把他記下來。而不是簡單單的瀏覽一遍就算了。
孝經(jīng)心得體會6
春雨潤萬物,校園的一切更加清新、溫潤、生機勃勃。國學堂內(nèi)坐滿了總務處各部門的老師們,今天跟著姚娜老師一起學習《孝經(jīng)》庶人章的內(nèi)容。何為庶人?就是指的是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庶人章里講的就是我們身邊普通人要遵循的孝道。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中國古代為農(nóng)耕社會,我們的祖先對土地傾注了無限的感情,希望通過土地取得收獲,并精打細算達到生活的富足來贍養(yǎng)父母和家人,這是儒家文化最樸素的孝道,也是我們普通老百姓要明白和遵循的基本道理。但在當今這個多元化的社會里,我們普通人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孝敬父母就不單是吃飽穿暖那么簡單的事情了,要更多地注重和父母在精神上的交流。多抽時間陪父母聊聊天,嘮嘮家常,不因自己的心情不好給父母臉色看,更為重要的是讓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開心的生活才是我們做晚輩要做到的。
我記得有一次,我的一個高中校友在微信上發(fā)了一組母親在自家老宅做鞋墊的照片讓大家甚是感動,點贊無數(shù)。他對大家是這樣講的,說母親讓他把做的鞋墊拿到他工作的地方去賣,他答應了母親。(要知道這位校友現(xiàn)在已是西安某旅游公司的老總,應該不需要母親所做的鞋墊來維持生計了。)這位校友的話引發(fā)了大家的深思,他講他以前讀書的時候,母親時常用不舍得吃的雞蛋和辛苦做鞋墊賣的錢來補貼家用,供他讀書求學,F(xiàn)在他們家條件好了,不想讓母親再如此辛苦勞作,但他能從母親的言談中體會到母親勞作的快樂和滿足,于是他就告訴母親,現(xiàn)在手工鞋墊能賣上好價錢。此外,他還給母親講網(wǎng)絡、微信,還告訴母親可以在朋友圈里賣鞋墊,雖然母親年齡大了,不太懂,但看到母親心情好,開心快樂他就很滿足了。
通過這件事和這學期學校組織的《孝經(jīng)》學習,我認為新時代的孝道不僅要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和衣食住行,重要的是要關心父母的.精神世界。雖然現(xiàn)在的小輩們工作繁忙,大多 不在父母身邊,但要經(jīng)常給父母打打電話,多交流,認真聽取父母的意見和建議。正如歌里唱的那樣“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平平安安!
今天學校要求員工們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習《孝經(jīng)》,就是讓大家對中華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有一個新的認識和理解。汲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補充個人精神缺失的元素,提高自己的個人素養(yǎng),在家里孝敬父母和長輩,在工作單位尊敬師長,敬重同事,搞好人際關系,提高情商,以自己最好的一切來回報父母,就是最大的“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笔俏覀儌鹘y(tǒng)孝道的精髓,是將對父母和長輩的孝和愛轉(zhuǎn)化成對社會大家的大孝和大愛,這也是學校要堅持的主流文化,是我們世世代代相傳下去的精神財富,我們責無旁貸。
孝經(jīng)心得體會7
寒假期間,我閱讀了國學經(jīng)典誦讀《大學中庸孝經(jīng)》,《孝經(jīng)》的資料好象都比較難懂,爸爸媽媽又和我一齊閱讀了《二十四孝》,我覺得其中的故事都十分感人,小時候那些孝順的人,長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
自古以來,孝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愛的基礎。孝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天地間的自然規(guī)律,是人類一切德行修養(yǎng)的基礎,是思想教化的源泉。
生我者父母,養(yǎng)我者父母,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給予我們一切,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著我們,父母對孩子的.關懷總是那樣的無微不至,勞而無怨。
百事孝為先,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孝道就是要盡心盡力的供養(yǎng)父母。如果一個人連自我的父母都不愛,又怎樣能去愛他人、愛國家呢?
此刻我們中間的很多人,異常是我們這些00后,經(jīng)常一天到晚想的都是自我要向父母要點什么,想要怎樣樣玩耍,自我喜歡怎樣樣就要怎樣樣。與父母一齊時,自我必須要選最好的,要玩自我最喜歡的;吃東西時必須要選自我最喜歡吃的。有時,父母指出我們的錯誤期望我們改正時,我們不僅僅不愿意承認,反而還會發(fā)脾氣;有時甚至還會在對父母、長輩說話時很不禮貌。
所有這些表現(xiàn),和《孝經(jīng)》中的要求相對照,關鍵是“孝順”二字沒有做好,我們距離《孝經(jīng)》中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讀了《孝經(jīng)》這本書,我以后必須要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自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吧!
孝經(jīng)心得體會8
《孝經(jīng)》乃孔子與曾子的問答之詞,百善孝為先,《孝經(jīng)》的通篇理論便是孝道,但是這個"孝"并不只是對父母的奉養(yǎng),而有更深刻的含義。
在《孝經(jīng)》中,孔子認為,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同的孝道,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說的孝并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為不正時,勇于提出,這與后來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經(jīng)》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jīng)》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為先還要先其兄。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吧!缎⒔(jīng)》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系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為君主服務聯(lián)系起來,主張"孝"要"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并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學校為我們推薦《孝經(jīng)》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時候才后悔。其實,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孝經(jīng)心得體會9
本周聆聽了王寶寨老師開解的《孝經(jīng)》的《天子章第二》,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陡π獭吩疲骸蝗擞袘c,兆民賴之!
天子是高高在上的,所以他很容易有傲慢心、好惡心,孔子就用一個“孝”字來幫助天子格除這種不好的習氣。因為一個好皇帝必須是和百姓心連心的,如果有了傲慢心、好惡心,怎么心連心?那天子是九五之尊,誰有本事讓他格除這樣的習氣?就只有用他與父母的這種關系來喚醒他的愛、敬之心,去掉他的傲慢心、好惡心。父親是天,母親是地,天子跟母親的關系沒有距離,是“親”,很親切,跟與大地的關系一樣;但是跟父親是有距離的,那是“敬”,跟與天的關系一樣。如果一個天子的孝心一開,百善皆開,那跟百姓就相親相愛了。第二個,天子這樣做,為全國人民做出榜樣。上行下效,全國人民就都會效仿。那樣人民的良心都打開了,不就是萬眾一心了嗎?
末學覺得王老師的智慧開解妙就妙在無論你是一個什么層次的人,你都能從中獲得智慧。你看,這里的`表面上是在說天子,好像與一般的老百姓無關。其實,老師一推展開來,就什么人都可以用得上這把鑰匙了。怎么說呢?因為王老師在講解《開宗明義章第一》的時候就說了,“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這里的“天下”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個團隊、一個集體、如一社區(qū)、一個家庭、一個學校、一個市、一個省。那這里的“天子”當然就可以推展到任何一個團隊、一個集體的一把手了。是不是當一把手的人都容易有跟天子一樣的習性?有傲慢心、好惡心?這么一來,我們就很容易對照自己了。
比如一個班主任,回到家還像班主任一樣教訓丈夫,這是傲慢心?春⒆幽兀窟@個不順眼,那個很可愛,這就是好惡心。那如何去掉這兩種心呢?還是得回到根本,要培養(yǎng)自己的“孝心”。“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沒有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侍奉雙親,在和學生、家長打交道的時候,就不可能有“愛、敬”之心,所以處理問題往往就不順利。因為“悌道”是從“孝道”延伸出來的,找到了“孝道與悌道”,才有可能“泛愛眾”。才有可能愛護、恭敬一切生命。
我以前做事情,常常生煩惱,只能處順境,不能處逆境。這其實呀都是孝心還沒有完全打開的原因。怎么這么說呢?如果真正懂得“孝”了,應該是“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那么對應過來,做為班主任,應該是“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家長、學生,刑于班級”。那為什么我現(xiàn)在對自己的父母懂得愛敬了,還是無法完全刑于班級呢?那我覺得就是因為“親愛我,孝何難?”我父母都那么愛我,我孝敬他有什么難的呢?所以影響力就不那么強了呀。你看舜帝,他的后母想方設法地想害死他,他不但不怨恨母親,還總是反省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夠,而讓母親如此恨自己。他的這種孝才是“親憎我,孝方賢”,所以舜帝能感化天下人民啊。而我如果是真正把孝領悟透徹了,就應該是從孝敬自己的父母,到孝敬別人的父母,這才是真正的拓寬心量。那教學生與別人的父母有什么關系?把學生教好了,學生的父母不是就安心放心了嘛?學生的父母的父母不是也安心放心了嘛?那學生不好教,怎么辦?我就抱怨他們的父母嗎?那如果學生都好端端的,他父母把孩子都培養(yǎng)得品德優(yōu)秀,那還要我們老師干嘛呢?老師不就可以下崗了么?你會說,我們在學校教給孩子很多知識啊。在這個全球信息化的時代,如果我們只是教孩子知識技能,那不用我們教師,電腦就行了。而我們教師最關鍵的使命是什么?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我們?nèi)绻粋鞯溃唤饣,光是授業(yè),那就有辱教師這門神圣的職業(yè)了。那即便這此道理都懂了,我也愿意好好去傳道了,學生還是難教,怎么辦?那還是我們的德行不夠,感動不了別人,這時候就想想“親憎我,孝方賢”。給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孩子還是不聽話,家長也不理解,那這個時候,就是提升自己最好的境緣了。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還能一如既往地愛孩子,想盡一切辦法去幫助他,而不是厭惡他,也沒有絲毫地怨恨家長,那我們的心就真的是“慈悲心”了,也就是真正地放下了自我,放下了名利,就有一顆清凈心了,這樣煩惱也就隨之消失了。
所以,我總結(jié),要想斷除自己的煩惱,第一是要從孝道入手,完全打開自己的良知,同時也打開學生的良知、家長的良知;第二就是要明白自己做為教師的本分,就是要敦倫盡分。不然總覺得自己做的努力好像是額外多做的事情,于是就想著回報,得不到回報就生怨恨。第三是要明因果。我所存的一切善念與所做的一切好事都不會白廢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嘛。關鍵是不能是假善,不能是為了名利去行善。不能是為了別人說你的好你才行善,這樣的果報會完全不一樣的。同時,明因果還有一層意思就是,你所有遭遇的逆境都不是偶然的,你應該心平氣和地去接受,一旦抱怨命運不公,抱怨老天爺,老天爺就可能還要給你點顏色看看,因為如果不這樣,你還是意識不到自己身上的問題嘛。
很長一段時間,我?guī)е⒆觽儗W習《孝經(jīng)》的同時,一邊在聽著《太上感應篇》的講解,如今大德老師建議我多讀讀《了凡四訓》,我覺得這些學習對自己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感覺我的心真的就慢慢平靜下來了,看到不聽話的孩子,沒有以前那么急躁了,目光柔和了很多,我的心也漸漸更加柔軟起來。我想真正清凈心現(xiàn)前,智慧也就會現(xiàn)前了。這些先賢的教誨真的是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我生命的旅程,讓我少了很多迷茫、很多糾結(jié)、很多掙扎,我發(fā)愿我會一直當個好學生,老老實實地一直學下去,做下去。
以上是末學本周學習《孝經(jīng)》第二章的心得體會,領悟不當之處,敬請大德們批評指正,慚愧末學鞠躬感恩!
孝經(jīng)心得體會10
百善孝為先”, 孝,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近期,有幸作為公司代表參加了上海東方智慧研究院在揚州瓊都賓館舉辦的一場為期兩天的“孝立人生”公益專題課,劉碧英老師以中國十三經(jīng)之首的《孝經(jīng)》為基礎教材,帶領大家領略孝的真諦。培訓會結(jié)束后,大家感想頗多。感謝公司又給了我們一次洗滌自己靈魂的機會。
孝,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中國傳統(tǒng)“家、國、天下”的一種延續(xù)!爸摇⑿、節(jié)、義”向來被認為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其中的“孝”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靶ⅰ笔侵袊寮椅幕撵`魂,是天地大道的直接體現(xiàn)!缎⒔(jīng)》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而“教”字就是由“孝”和“文”組成的,說明一切教育都要從孝開始。“孝”不僅是中國基本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而且也是現(xiàn)行文化的靈魂,企業(yè)文化建設同樣離不開孝道。正所謂“小孝可治家、中孝可治企業(yè)、大孝可治國平天下”。 小羊跪乳,烏鴉反哺,何況人乎?我們要盡全力做好“父母四養(yǎng)”:
養(yǎng)父母之身:要侍養(yǎng)父母的身體,讓父母的吃飯、穿衣、住宿、醫(yī)療都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養(yǎng)父母之心:對于年老的雙親而言,孝不光是物質(zhì)的滿足,更是精神的支柱,身為兒
女,應該時刻關注父母所憂及所慮,并盡可能的去做一些事情解除他們心中的憂慮;養(yǎng)父母之志: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力的去完成父母沒有完成的志向和心愿,節(jié)假日有空常帶父母外出旅游,完成他們心中年輕時的夢想;養(yǎng)父母之慧:工作之余,盡力抽出時間,與父母聊聊自己的工作,說說最近發(fā)生的社會事件,讓父母學習明白更多的現(xiàn)代知識,增長父母的智慧。 十八章經(jīng)典內(nèi)容,一天的時間,大家跟隨老師逐句拜讀,既領悟了圣賢、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孝的內(nèi)涵,又感受到忠順、愛敬在職場、人際關系中的現(xiàn)實教益。 在實際工作、生活中,我們都會或多或少的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難、問題,如遭受挫折,被人誤解,受到批評等等,當時是滿腹的委屈,很多時候會心情煩躁、抱怨。而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領導教誨、同事們的互相支持與配合,離不開身邊親人們的支持與理解。因此,學會心懷愛,就會減少很多憤怒,也只有心懷敬,自身才會真正快樂起來
在培訓最后,大家結(jié)合自己的所學所感,交流了各自內(nèi)心的深切感受,并表示將永遠懷有一顆感恩的心,為建設文明企業(yè),創(chuàng)建公司和諧文化、推動公司創(chuàng)新發(fā)展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
孝經(jīng)心得體會11
自讀《孝經(jīng)》后,“孝”這個字就像清甜的泉水,輕輕的、柔柔的、深深的扎根在我的心里,讓我讀懂了——孝:它并不僅僅是一個字,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百善孝為先”中國傳統(tǒng)的一個“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則是“子”,它的含義就是讓晚輩尊敬長輩。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尊老愛幼,孝敬父母,代代相傳。一個人,無論他的地位卑微與顯赫,無論他是富有還是貧困,有著傳統(tǒng)的美德,都可以鼓舞他們的一生。
同學們,當我們手拿《孝經(jīng)》時,不妨從甜甜蜜蜜的'生活中拿出一些實際行動給父母,不妨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回報一個父母。比如:在生活中我們不妨幫父母分擔一點生活中的憂愁,生活中的痛苦,讓父母感到溫暖。吃東西時,我們首先應該想到父母,看父母吃過沒,讓父母嘗嘗。做每一件開心、幸福的事永遠都應該先為父母著想,讓父母體會到開心與幸福,體會到我們的孝心,我們的愛。用我們的愛去感動父母,去感動他們內(nèi)心的每一處,讓親情在我們之間傳遞。因為父母幸福的笑臉,永遠都那么美麗!
愛——父母的愛,祖父祖母的愛,兄弟姐妹的愛,朋友的愛,師生間的愛,地球大家庭的愛,這些愛重疊在一起,形成一股暖流,溫暖人心,形成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這個世界幸幸福福,快快樂樂,甜甜蜜蜜的生活。
幾乎所有的父母和長輩都把自己的愛無私的獻給了兒女,但是他們卻根本沒想得到回報;也并沒想把自己的愛給兒女,讓兒女多孝順自己一些,多回報社會。為什么?為什么?人間最溫暖的親情只是父母想著兒女,而不是兒女想著父母,孝敬父母呢?
當父母辛苦一生,操勞一生,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我們,把我們養(yǎng)大成人后,他們慢慢的老去后,當父母走到每個人都不想看到的情景,走到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狀態(tài)的時候,特別需要愛,特別需要呵護的時候,有些父母可能面對的是寂寞、孤苦、無助與凄涼。
同學們,在我們的甜蜜生活中,不妨想想父母的辛苦,所以,我們更應該想想父母,孝敬父母。
“孝”這個含有傳統(tǒng)美德的字,必將世世相傳,必將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為,“孝”是一種傳統(tǒng)美德!
孝經(jīng)心得體會12
《孝經(jīng)》,通過孔子和弟子曾參之間的對話,精要地闡述了儒家對孝道的見解,認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關鍵。
《孝經(jīng)》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知道一個人的軀體、四肢、毛發(fā),皮膚,都繼承父母,要好好愛惜,不要隨意毀傷,這是孝行的起點。這句話令我感動。還記得在我我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種搖搖車),一不小心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來,我一直哭,媽媽問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說:“媽媽,胳膊刷壞了,讓您擔心,我才哭的呢!眿寢寭е抑闭f我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對啊!爸爸媽媽把我養(yǎng)大,費了多少心血啊,我們要是不孝順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是給媽媽碗里夾肉,媽媽直說我長大了;平時,我也做家務,去買早餐讓大人吃,晚上放學去買饅頭。讓爸爸媽媽多休息;我還早起晚睡,好好學習,不要因為貪玩耽誤功課讓父母擔心。
《孝經(jīng)》是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瑰寶,從《開宗名義章》起,共18章,講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質(zhì)、孝的內(nèi)容,講了從天子到庶人盡孝的標準,講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我喜歡孔子,孔子的覺悟很高,我也想穿越到孔子時代,過一把當孔子弟子的癮。我的好朋友AI博士有一臺時空機,我請求他讓我穿越到孔子時代,AI博士二話不說就同意啦!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位杰出的弟子,我拜孔子為師后,老夫子把我收為他的第521位弟子。之后,我刻苦鉆研《孝經(jīng)》,成了他得意弟子的第73名,叫小白。在當時,我是世界第二孝。(因為閔子騫比我還孝順)。但是,好景不常。AI博士的時空機只能在時空隧道里呆一天(相當于24年)。所以,我又穿越回來了。但是孝道已經(jīng)在我的心中生根發(fā)芽了,直到今天,我在生活中還是很孝順父母。
孝經(jīng)心得體會13
學習“孝經(jīng)、新24孝行動標準”心得體會
本月為我院孝文化月,我科于20xx年3月10日組織學習并討論了《孝經(jīng)》、《新24孝行動標準》,感觸很深,通過學習與討論使我深刻領悟到“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的真正內(nèi)涵,它是個人心靈和諧的最基本元素,是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基礎和起點。
《孝經(jīng)》全文不到二千字卻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一部真正的經(jīng)典。在過去受人推崇,到今天依然讓人接受;《孝經(jīng)》首次將孝親與忠君聯(lián)系起來,認為“忠”是“孝”的發(fā)展和擴大,并把“孝”的社會作用推而廣之,認為“孝悌之至”就能夠“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它主張把“孝”貫串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孝道是修身養(yǎng)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使我們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在家庭,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zhì)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guī)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在單位,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yè)。在社會,孝道的思想可以規(guī)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制度,調(diào)節(jié)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tǒng),由亂達治。因此,孝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哲學和倫理內(nèi)涵,深刻地影響著世代中國人的道德思維和行為實踐。
了解《孝經(jīng)》的內(nèi)涵并對照《新24孝行動標準》,自己感到慚愧無比,感到自己是個不孝之女,無論在家庭中、社會上還是工作中自己相差還很多,尤其是為父母做的太少了,生我者父母,養(yǎng)我者父母,父母給予我們一切,沒有父母偉大無私的愛,我們很難健康地成長,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眼睛時刻關注著我們,父母對孩子是無微不至,勞而無怨。烏
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而我們又怎么能不孝?孔子說∶“孝子對父母親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yǎng)時,要保持和悅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帶著憂慮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對先人的祭祀,要嚴肅對待,禮法不亂。這幾方面做得完備周到了,方可稱為對父母盡到了子女的責任,所以那種不敬愛自己的父母卻去愛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別人的行為,叫做違背禮法!胺蛐,始于事親,忠于事君,終于立身。”在這里,既有家庭觀,又有理想觀。能仁愛他人,忠于事業(yè),熱愛國家,通過努力,成就圓滿人生,實現(xiàn)人生目標就是我們今天要倡導的道德觀。
然而,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孝的回歸,是歷史的必然。我們應當有所繼承孔孟儒學提倡的合理孝道,借鑒古代的孝悌思想,用以諧調(diào)、親和家庭成員的血親關系,促進家庭的和睦與穩(wěn)定,進而在社會上形成尊老愛幼、互助友愛的風尚,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讓我們一起來營造一個敬老養(yǎng)老的社會氛圍,讓中華民族敬老養(yǎng)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得到發(fā)揚光大!
孝經(jīng)心得體會14
近日讀到一篇報道:湖南人民廣播電臺在播出"我心目中的爸爸媽媽''節(jié)目后.在一個月內(nèi)受到500多封的來信.竟有90%的孩子表達了對父母的不滿.掩卷長思,如鯁在喉.父母殫精竭慮,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豈不可悲?即使我的聲音得不到真切的回應.我仍要大聲呼喊:請孝敬我們的父母,因為"百善孝為先''.
孝敬父母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幫父母出謀劃策,培養(yǎng)了我們睿智的頭腦;幫父母干家務活,鍛煉了我們健壯的身體;了解父母關心父母,使我們的心腸仁愛;體諒父母,忍讓父母,使我們的心靈堅忍。
"勿以善小而不為",如果我們早點注意這些看似尋常的小事,四年前那場夏令營里的較量或許是另外一個結(jié)局了。那場較量林法的大討論,不只討論"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更應討論"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如果那些"小太陽"們能在家中從孝敬父母的小事中得鍛煉,他們能在夏令營里臭態(tài)百出嗎?
四年,多少個晝夜,或許長得已經(jīng)使人淡忘那個慘痛的教訓:四年,彈指一揮間,或許短得還未喚醒睡熟的國人。炎黃子孫,你真的就甘心這樣了嗎?
都說下個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我們是中國的脊梁。但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孝敬不了的人,怎能去效忠祖國母親?更何談為一國之棟梁,挑民族之重擔?
孝敬父母已經(jīng)不只是一種家庭美德,更關系到一個人,一代人以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素質(zhì)。我們豈能等閑視之!讓我們再讀一部孝敬之經(jīng)吧!這不僅是對父母重嘆德國詩人海涅之所嘆:"我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卻是跳蚤。"
孝經(jīng)心得體會15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yǎng)、送終等等,是傳統(tǒng)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說,實質(zhì)上是一種"反哺"的行為。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xiàn)了"孝"字,這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jīng)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tǒng)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jīng)》等書記載了孔子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
《孝經(jīng)》中,子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該身體力行的?梢娍鬃訉π⒌赖目粗嘏c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jīng)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于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這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會這句話,這是因為當時聯(lián)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chǎn)力限制下的說法;再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于"三年之喪"這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這位因為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的學生認為,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可以了。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這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天,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做為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jīng)孔孟儒學的發(fā)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后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yōu)?忠孝"的'說教;__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通過行為表現(xiàn)出的人倫道德,而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責任,孔孟儒學提倡這種孝道,毫無疑問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對于今天來說,也適合我們現(xiàn)代社會。
五四以來,我們雖都在提倡"尊老敬老愛老",但是相對古時"孝"與"忠"并列成為中國古代民眾最講究最看重的兩大思想觀念來說,顯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實上,現(xiàn)代的中國人"孝"的觀念已明顯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長此以往又聽之任之的話,若干年后,又將是怎樣?細細尋思,我們很有必要繼承我們所應該繼承的孔孟儒學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符合當今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并發(fā)揚光大!
【孝經(jīng)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孝經(jīng)》新讀12-13
《孝經(jīng)》讀書筆記10-21
孝經(jīng)讀書筆記范文04-07
《孝經(jīng)》思想精華通論12-11
《文昌孝經(jīng)》辨孝章11-07
孝經(jīng)學習心得體會800字(精選22篇)07-19
論《孝經(jīng)》對孔子孝的思想的發(fā)展12-11
《孝經(jīng)》的讀書筆記500字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