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的常識小知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冬至的常識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jié)、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祭祖節(jié)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冬至的常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節(jié)氣定義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冬至為何冷在“三九”
“三九”是冬至后的第三個九天,大約在1月12日到1月20日之間,這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jié)。冬至過后,到了“三九”前后,土壤深層的所積儲的熱量已經慢慢消耗殆盡,盡管地表獲得太陽的光和熱有所增加,但仍入不敷出,此時冷空氣活動最為頻繁,所以“冷在三九”。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殷周時期,規(guī)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jié)實質上相當于春節(jié)。后來實施夏歷。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jié)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jié)日。其熱鬧程度不亞于過年。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qū)別于后來的春節(jié)前夕的“辭歲”,冬節(jié)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已經長了一歲。
是閏月的參照標準
在中國傳統(tǒng)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jié)氣。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同時,閏月的設置也以冬至為標準(因為冬至總在冬月,冬月建子,為周正農歷的第一個月)。
名稱釋義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關于冬至的諺語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贛)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魯、湘)
冬至冷,春節(jié)暖;冬至暖,春節(jié)冷。(湘、粵)
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滿。(桂)
根據冬至的風、霜、雨、雪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
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晉)
節(jié)氣時間 常見日期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兩日,因為冬至并沒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jié)”。
計算方法
冬至日期(東八區(qū))的計算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shù)后2位,D=0.2422,L=閏年數(shù),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
舉例說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計算結果減1日。
地理意義晝夜極值
現(xiàn)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后,太陽直射點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
保健養(yǎng)身 針灸通穴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這個陰陽交接的時候艾灸神闕穴是激發(fā)身體陽氣上升的最佳時間。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過用艾條灸神闕穴的方法養(yǎng)生。 把艾條點著后以肚臍為中心,熏灼肚臍周圍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燙到皮膚,有溫熱的感覺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鐘。
神闕穴是五臟六腑之本,為任脈、沖脈循行之地、元氣歸藏之根,為連接人體先天與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闕穴可益氣補陽,溫腎健脾,祛風除濕,溫陽救逆,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對身體非常有好處,甚至會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起居宜忌
冬至在養(yǎng)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jié)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jié),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
因此,在寒冬季節(jié),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fā)作,應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2.合理調節(jié)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wěn)定、愉快,切忌發(fā)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進行適當?shù)挠憻,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5.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y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發(fā)展,防患于未然。
嚴冬時節(jié)還要注意老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限,低于35℃者為體溫過低。由于老人出現(xiàn)低體溫后,可能無任何不適與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體溫過低的老年患者,發(fā)病多緩慢,甚至危及生命時也無明顯癥狀。這類病人一般不出現(xiàn)寒戰(zhàn),但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出現(xiàn)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繼而昏迷,體溫隨即降至30℃以下。此時,患者脈搏及呼吸甚微、血壓驟降、面部腫脹、肌肉發(fā)硬、皮膚出現(xiàn)涼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應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冬至的由來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關于冬至的傳說
冬至傳說之一
相傳南陽醫(y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xiāng)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xiāng)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xiāng)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冬至傳說之三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如何養(yǎng)生
御寒
冬至是“數(shù)九”的開始,養(yǎng)生首要任務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飲食上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大棗、桂圓、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外出時注意保暖,老人、小孩在早晚氣溫較低時盡量少出門,適度保暖、適量運動。
養(yǎng)藏
冬至后,天氣寒冷、陽氣伏藏,順應這一變化,此時養(yǎng)生當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過度操勞;避免急躁發(fā)怒,以免擾動閉藏在內的陽氣。補養(yǎng)腎臟十分重要。
補陽
冬至時陰氣已達到極盛,陽氣開始萌芽。順應這一趨勢,冬至養(yǎng)生亦應適當補養(yǎng)陽氣,可以適當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藥食,注意生活規(guī)律,定時開窗換氣,常呼吸新鮮空氣適當進行室外體育鍛煉。
益陰
北方冬季氣候一般比較干燥,常有大風天氣,因此,滋益陰精也是冬至養(yǎng)生的重要內容。辛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平時多喝水、多吃水果,臥室內要適當通風并注意保持一定的濕度,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晚上泡泡腳
對于血寒的人,可以每天堅持用熱水泡腳。泡腳的時候,最好選用高一點的塑料桶或木桶。一是可以將整個小腿的下半段都泡到,二是水量比普通的盆大些,也不容易涼。如果頭部微微出汗,是最好的。根據各人喜好,還可以加入幾片姜或些許鹽,有助于驅寒和治療腳部皮膚等疾病。此外,怕冷的朋友早上起來的時候,也可以喝杯姜糖水,能溫脈養(yǎng)血。
預防感冒
冬天除了用飲食預防感冒外,還可以食用一些特別的手段來保護身體。比如將麝香虎骨膏貼于涌泉穴上,24小時更換一次,這樣可以起到預防感冒的效果。另外將食用的小蘇打用涼開水配成6%的水溶液或5%的醋溶液,每次滴鼻2~3滴,或用棉簽蘸取擦鼻孔,每3小時一次。用茶壺或者茶杯一個,倒入開水后使鼻孔對著冒出的蒸汽呼吸,距離以能忍受為宜,直至水不冒氣為止,每日5次,對預防感冒和鼻炎都有一定好處。
冬至民俗
一、冬至祭天
“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禮,是歷代帝王禳災祈福的一種方法,是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吨芏Y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蹦康脑谟谄砬髧┟癜病!逗鬂h書禮儀》:“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碧扑螘r,以冬至和歲首并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jié),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jié)!薄肚寮武洝穭t直言:“冬至大如年。”漢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而今國內只有潮汕地區(qū)延續(xù)此習。
二、南吃團子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江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習俗。湯圓也稱湯團,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每逢冬至日清晨,南方各家各戶都會開始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萊、果、更豆、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亦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后用肉塊壘于盤中祭祖。
三、北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每年農歷冬至日,都有吃餃子的習俗。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亦是為了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之事。東漢時,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yī)。后毅然辭官回鄉(xiāng),為鄉(xiāng)鄰治病。返鄉(xiāng)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xiāng)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y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民眾施舍“祛寒嬌耳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大家每人兩只“嬌耳”和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因而,冬至吃餃子防凍耳朵的習俗就被沿襲下來。
四、消寒會
《天寶遺事》載,唐人王仁裕每逢大雪,則掃雪通路,延請賓客到居處宴飲,稱之為暖寒會。后人在冬至之后,招集朋友,輪番聚飲,稱為消寒會!督鹆隁q時記》記載:“吾鄉(xiāng)當冬至節(jié)后,九人相約謙飲,自頭九以至九九,各主東道一次,名日消寒會,文人墨客飲酒之余,兼及韻事。”
五、獻襪履
古代女子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鞋襪。三國時魏國曹植在《冬至獻襪履表》中言:“亞歲迎祥,履長納慶!碧拼≌f《酉陽雜俎》中載:“北朝婦人常以冬至日進履襪及靴!焙筇啤吨腥A古今注》稱:“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贝撕髬D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襪履,便相沿成習。舊俗中無論南北,都流行這一風俗,寓意“陽生于下,日永于天,長履景福,至于億年!币虼,在過去,冬至也稱為履長節(jié)。
六、窖鮮花
宋朝時,北平人在冬至后,挖地為窖,以焰火熏烤,在窖中種植花卉瓜果,時常澆灌,使其生長。明代張置的《疑耀》中有較為具體的記述:“京師風俗,人冬以地窖養(yǎng)花,其法自漢已有之。漢室大官園冬種蔥韭菜茹,覆以屋房,晝夜嫌溫,火得煌氣,諸菜皆生……今內家十月即進牡丹,亦是此法,然在漢止言覆以屋房而已,今法皆掘坑塹以窖之。蓋人冬土中氣暖,其所養(yǎng)花木,借土氣火氣相半也!倍琳缰畷r,賣花聲便在街巷中到處響起,女子爭相購買。山茶、茉莉、慈蘭、珠蘭之類的鮮花,用銅絲編制成別致的形狀,或如半環(huán),或綴成圓環(huán),可在鬢邊斜掛或襟前點綴。而芍藥、碧桃、海棠、玫瑰等花,選取鮮嫩待放的花苞,圍插成巨球或者制成彩籃,懸掛在帳中,芳香四溢,令人陶醉。
【冬至的常識】相關文章:
建筑常識06-01
家宴的禮儀常識03-20
安全小常識09-28
有關秋的常識10-12
冬季安全常識06-01
冬季用車小常識12-16
秋季生活小常識10-12
校園安全小常識06-01
常見用電安全常識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