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中秋節(jié)的由來和傳說故事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jù)我國古代歷法,因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中秋節(jié)的由來和傳說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秋節(jié)的由來和傳說故事
中秋節(jié),又稱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時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jié)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jié)齊名的中國主要節(jié)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jié)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shù)氐娜A人華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wù)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秋節(ji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息。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中秋節(jié)與端午節(jié)、春節(jié)、清明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中秋傳說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xiàn)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后羿立下汗馬功勞,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鉆、心術(shù)不正的逢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逢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逢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輕而易舉的騙過了后羿。
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逢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zhuǎn)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逢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因此每天都到月亮前觀望著愛妻。
后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shè)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吳剛折桂
關(guān)于中秋節(jié)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yīng)。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yīng),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玉兔搗藥
月亮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人們稱為“玉兔”.據(jù)說玉兔跪地搗藥,制成蛤蟆丸,常人若服用蛤蟆丸,便可長生不老。
關(guān)于玉兔的來歷,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有3位神仙,化身為3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及兔子乞食。狐貍及猴子都不愿意拿出自己的食物接濟他們,但兔子沒有食物,它卻告訴老人說:“你們餓了,就來吃我吧!闭f完,縱身跳入烈火之中。3位神仙深為感動,于是把兔子的魂靈送到了廣寒宮,便成了玉兔。后來,玉兔就在廣寒宮里和嫦娥相伴,并為百姓搗制長生不老藥。
還有一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得道成仙的兔子,它們有4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它踏著祥云飛到天宮。當它進入南天門時,突然看到太白金星帶領(lǐng)天兵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嫦娥無辜受罪,雄兔深表同情。他想,嫦娥一個人關(guān)在月宮里,一定非常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她就好了,于是想到自己的4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雄兔回到家中,把嫦娥的不幸遭遇告訴雌兔,并說想送一個女兒陪伴嫦娥。雌兔舍不得寶貝女兒,女兒也舍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被孤獨地關(guān)起來,你們愿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忍心她常年寂寞孤獨嗎?孩子們,我們可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女兒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商量,就讓最小的女兒送去到月宮陪伴嫦娥去了!
中秋節(jié)的其它稱呼
根據(jù)中國的歷法,農(nóng)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jié)有許多別稱:因節(jié)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jié)”、“八月半”;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中秋節(jié)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
關(guān)于“團圓節(jié)”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段骱斡[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兜劬┚拔锫浴分幸舱f:“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
中秋節(jié)的祭月習俗
皇家祭月
所謂“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在先人的觀念中,日月代表著陰陽兩極,兩者和諧是萬物正常生長的保證。《禮記·祭義》中記載:“日出于東,月出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所以先人十分重視祭祀日月。
春秋末年《周禮》記載:“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泵枋龅氖窍热嗽谥星镆箵艄淖鄻,祭月迎寒的場面!抖Y記·祭義》有“祭日于壇,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陰陽關(guān)系,祭日于高臺,祭月于坑穴!妒酚洝し舛U書》還記載:“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奔从门<廊,用羊豬祭月。
秦漢時期祭月在皇室禮儀中繼續(xù)傳承。秦時,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東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萊山。漢武帝時,則“夕夕月則揖”,行朝日夕月之禮。北魏、隋唐直至明清歷代沿用秋分祭月禮儀。明世宗時,還在北京修建夕月壇,專供天子于秋分設(shè)壇在夜晚祭祀月神,這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月壇公園。《明嘉靖祭祀》記載:“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壇。”又曰:“夕月壇每三歲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則遣文臣,夕月則遣武臣!奔疵咳暌淮蠹,遇丑、辰、未、戌年皇帝親自在月壇祭月。其他年份則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民間祭月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先為朝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的祭月禮儀,也逐漸流傳到漢族民間。禮儀式的皇家祭神行為變成了大眾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動,并逐漸形成了一種風俗沿續(xù)下來。同時,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習俗開始成為求月神賜福,男人求功名利祿,女人則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編醉翁談》卷四“八月”中記載:“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于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顏如皓月!
明清時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對固定的祭拜儀式。明代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記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風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繪滿月像,趺坐蓮花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shè)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泵枋龅氖侵星锕(jié)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設(shè)祭案,案呈月餅月果等圓形供品,對月拜祭。而后焚毀月光紙,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動在民國期間仍然風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勢的變化而逐漸消失,所以現(xiàn)代人中秋節(jié)只知吃月餅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幾年來又重新開始出現(xiàn)由官方或漢族民間組織的祭月活動。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而著稱?追蜃佑小安粚W禮,無以立”的庭訓(xùn)。祭祀禮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排在我國傳統(tǒng)“五禮”首位的吉禮,就是祭祀天地神靈之禮。
所以說,祭月活動重新受到重視應(yīng)該說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因為祭祀禮儀是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每年清明節(jié)祭祀黃帝陵、端午節(jié)祭祀屈原、中秋節(jié)祭月以及孔子誕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動,將會成為中華民族傳承千年中華文明的主要禮儀。
祭月儀式
明清時期祭月儀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的祭祀活動,這也是唐朝后根據(jù)“中秋月圓”而發(fā)展出的以“家人團圓”為主題的漢族民間祭月活動。
祭月要持肅敬之心。《論語》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敝f,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邊。祭月前最好要能夠沐浴更衣,以示對月神之敬意。
中秋夜家人團聚一堂,面對月出方向設(shè)祭案,案前高掛月神像(俗稱月光紙),案上放置月餅、祭酒、西瓜(切成蓮花狀)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為祭祀供品,外加紅燭兩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爐)一個,酒杯(或酒爵)三只。如行跪(漢代又稱經(jīng)坐,即膝蓋并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拜禮,則需在案前鋪設(shè)跪拜席位。
家人中選主祭一位(明清逐漸有“男不祭月”的習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長者。但現(xiàn)代祭月可以不考慮明清的這一習俗。另外,為了培養(yǎng)年輕一代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熱愛,主祭之職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擔任。習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職責是代表并引領(lǐng)家人行使祭月的禮儀。另選贊禮一位,主導(dǎo)祭月的過程。
【中秋節(jié)的由來和傳說故事】相關(guān)文章:
中秋節(jié)由來與傳說故事09-29
中秋節(jié)月餅的由來故事與傳說故事08-30
中秋節(jié)的故事和傳說09-14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10-31
祭灶節(jié)的由來和傳說作文11-18
中秋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介紹09-11
中秋節(jié)的簡介由來傳說01-06
中秋節(jié)的由來以及傳說介紹09-22
春節(jié)由來的傳說故事英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