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屈原列傳(節(jié)選)》教案范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屈原列傳(節(jié)選)》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屈原列傳(節(jié)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識。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了解本文的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文言詞匯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傳評結(jié)合的寫法。
教學方法:
教授法、串講法、啟發(fā)式、練習法。
教學課時:
4課時
教學設(shè)想:
這是一篇傳評結(jié)合的人物傳記,是“太史公別調(diào)”。敘事部分文字還比較簡單,議論部分就比較艱深了,而且還有些歷來存有疑義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點難句要求筆頭翻譯。2班則要慢些,其中練習盡量安排在課內(nèi),促其自覺完成,實現(xiàn)有效學習。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回顧已知的屈原。
2、研讀1—3段。
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一、回顧已知的屈原。
學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
高二時我們學習過《離騷》節(jié)選,可以溫習其中的名句。如:日月忽其不淹兮,
二、研讀1—3段。
1、學生朗讀1—3段,梳理三段的內(nèi)容。
2、把握第1段內(nèi)容。
這一段首先簡介屈原的姓名、官職和杰出才能,說明“王甚任之”。王怎樣“甚任”之?為什么“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為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左徒:楚官名。相當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國王左右參預政事,起草詔令,是相當重要的職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兒子,受封于屈,因以屈為氏,是楚國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來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明、嫻,形容詞用作動詞,這兩句狀語后置。)
這是屈原的見任。
3、把握第2段內(nèi)容。
王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讒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爭寵而心害其能”。而最隱晦的原因卻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懷王的嫉妒和昏聵。
這是屈原的見疏。見疏的理由很簡單,簡單到讓人難以相信。
4、重點研讀第3段。
這一段難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歷來評價《離騷》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劉安所作《離騷經(jīng)傳》中語,太史公采入《屈傳》內(nèi),原作已佚)。
(2)疏通文意和難句。
①屈原為什么作《離騷》?
“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憂愁的具體內(nèi)容是“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翻譯。
、凇叭烁F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這句提出屈原作《離騷》的緣由之一:“窮”,處境困窘,走投無路,屈原之窮——“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由“窮”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寫“怨”,屈原之怨——“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皠诳嗑霕O”,與下句“疾痛慘怛”四字對舉,“極”,應解作“困憊”。
、邸懊鞯赖轮畯V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這句承“上稱(稱道)帝嚳”等句,進一步說明《離騷》的內(nèi)容!懊鳌笔恰瓣U明”!暗赖隆,在這里不但指個人品格,還指政治上舉賢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義,見《禮記?王制》)。“條貫”,條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進一步推演,可用來指因果關(guān)系。整個這句可以譯為:“(作者)闡明了‘舉賢授能’的道德的.崇高偉大,國家治亂的因果關(guān)系,(所要說明的道理)無不完全揭示了出來!薄耙姟保ā艾F(xiàn)”,表現(xiàn),表達。
、堋捌湮募s,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這句是總說《離騷》寫作特征,下面“其稱文”數(shù)句是這句的具體解說。課本注釋解釋“約”為“簡約”,“微”為“含蓄”,似欠妥帖。因為《離騷》的文辭并不簡約,相反,它在反復申說;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這兩句是同義反復,意為“它的文辭迂典深微”。“約”的本義是“纏束”,可引申為“迂曲”,“微”的義項之一是“深微”。整個這句話應譯為:“它的文辭迂曲深微,它所表達的志趣是高潔的,所表達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荨捌浞Q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速而見義遠!
這兩句互文見義,承接“文約辭微”加以申說。課本已有注釋,要補充說一說的是,這兩句是說明《離騷》的“引類譬喻”這一表現(xiàn)手法,如用“善鳥香草,以譬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虬龍駕鳳,以托君子,飄風去霓,以為小人”(王逸語),等等。
⑥“其志浩,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這兩句承上“志潔行廉”進一步申說,并用它來轉(zhuǎn)入下一層的評論屈原的偉大人格!胺Q物芳”,具體指屈原修養(yǎng)品格,堅持節(jié)操,多用蘭惠費桂等芳香草木來說明自己的愛好。這兩句可譯為:“由于他志趣高潔,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為端正不茍,所以作品中表達他即使至死也不為讒諂小人所容!
、摺白允桢孜勰嘀小敝痢半m與日月爭光可也”。
“自疏’以下五句,表達的意思重復,而且句式、節(jié)奏不很協(xié)調(diào)。據(jù)前人考證,可能有“異文竄入”,加上詞語解釋,說法甚多,是全段的難點。因此,我們只要借助注釋,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譯得很順暢。
譯文:他自動地遠離污泥濁水,像蟬脫殼那樣擺脫污穢,超脫于塵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個潔白干凈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們推論他的這種志趣,即使同日月爭光也是可以的。
(3)理清本段的思路。
(見前)
(4)反復誦讀,讀出詠嘆的意味。
三、布置作業(yè)。
1、熟讀文段。
2、翻譯重點句子。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誦讀第三段,提問詞語的意思。
2、學習4—10段,了解楚國的歷史。
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一、誦讀第三段,提問詞語的意思。
1、集體或個人反復誦讀第三段。
2、提問一些詞語的意思和用法。
(1)心害其能(2)屬草稿未定(3)平伐其功
(4)離騷(5)靡不畢見(6)其指極大
(7)蟬蛻于濁穢(8)世之滋垢
二、學習4—10段,了解楚國的歷史。
1、師生共同閱讀4—10段,強調(diào)重點詞語,學生表述事件,了解概括作者寫到的楚國的歷史。
屈原被絀,張儀行騙
懷王被惑,縱儀歸秦
諸侯擊楚,楚兵大敗
懷王赴秦,客死異鄉(xiāng)
屈原被放,心系懷王
子蘭使奸,屈原被遷
2、重點翻譯8、9小節(jié)
3、探討,為什么歷敘楚國的歷史?
寫屈原處江湖之遠,依然心憂祖國。雖然懷王“終不悟”,但屈原的“存君興國”之志從未泯滅。儒家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鼻瓍s無論是否在其位都要謀其政。儒家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鼻瓌t是不管窮達都要兼濟天下!拔槐拔锤彝鼞n國”,屈原的愛國之心既不會因個人的榮辱而動搖,也不會隨楚國的治亂而改變。對祖國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內(nèi)在精髓。
這樣寫就突出了屈原的精神和品質(zhì)。
4、這兩段的脈絡(luò):
這兩段緊承懷王三受秦騙,客死于秦的記敘,遠接評介《離騷》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二語,并把議論推進一層,’指明“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的原因,就在“其所謂忠者不忠,賢者不賢”。這個見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個人的體驗在內(nèi),寄托著作者個人特有的政治幽憤,特別值得注意。從這兩段本身的脈絡(luò)來看,它是從兩個角度來寫的。先從為臣(屈原)的角度寫,方法是寓議于敘,突出屈原的“忠”與“賢”,闡明他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guān);后從為君(懷王)的角度寫,方法是純用議論,突出其結(jié)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闡明人君“不知人之禍”。兩相結(jié)合,在文筆上就顯出往復回環(huán)的特點。
5、反復誦讀8、9兩段。感受屈原的精神和司馬遷的寄托。
三、布置作業(yè)。
1、翻譯重點句子。
2、記憶重點詞義。
3、背誦第三段。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最后兩段。
2、總結(jié)屈原精神和本文寫法特色。
3、整理文言詞匯和句式。
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一、研讀最后兩段。
1、朗讀翻譯最后兩段文字,強調(diào)重點詞語。
2、概括文段的意思
江畔答問,絕望自沉
文澤后世,德威眾杰
3、理解記敘屈原與漁父對話的作用。
屈原與漁父的對話,顯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品格操守、政治取向,作者把二者放在一起,形成了比照。
屈原被放,“行吟澤畔”。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為了其“志”而“顏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狀,頹廢的外表之中仍透露著一種對精神追求的執(zhí)著。漁父明知故問其見放之因,屈原答:“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边@既是對不合理遭遇的解釋,也是對自我人格立場的持守?梢娗谋瘎∈菚r代的悲劇。漁父建議屈原“與世推移”,沒有必要“懷瑾握瑜”,屈原則用形象化的比喻(“彈冠”與“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變自己的政治主張和人生信念!皩幐俺A鞫岷踅~腹中耳”一句突出了屈原的高貴品質(zhì),可見屈原的矢志不移,寧棄生求死,不墜青云之志。死亡已經(jīng)成為屈原標舉清高解脫愁苦的唯一手段。
綜上所述,屈原形象就是一個殉道者的形象,這個“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國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與精神的絕對純凈。
二、總結(jié)屈原精神和本文寫法特色。
1、學生總結(jié)屈原精神。
2、探討本文寫法特色。
“傳評結(jié)合”的寫法。
這篇史傳與我們以前學的《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等人物傳記有些不同。前面幾篇是“寓論斷于敘事”,情節(jié)曲折、戲劇性強、人物性格鮮明。而本文則“以議論行敘事”,沒有離奇完整的情節(jié),也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描寫和人物的細致刻畫,只是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一生,或邊傳邊議,或傳中寓評,所以有人稱它是“太史公之變調(diào)”,亦即史傳中的“變體”,其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先秦史籍皆不傳屈原生平事跡,有關(guān)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與秦始皇焚書有關(guān)),單靠敘事不容易寫出屈原光輝的一生。
其二、屈原史料雖少,但其作品猶在,通過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辦法,而將閱讀所得見諸筆端就離不開“評議”。
其三、司馬遷寫此傳也意在抒寫個人幽憤,所以“評”就顯得尤其重要。
其四、“評議”利于表現(xiàn)屈原的性格。
如通過文首敘述屈原躊躇滿志卻遭忌恨這個簡單的概括,屈原的個性品質(zhì)、政治見解等只能給人以大概的印象,單憑此寥寥幾筆無法使形象豐滿,所以第三段用大量筆墨評議屈原為文的根由,從而展示了屈原在忠奸、公私、正邪斗爭中的鮮明立場和敢于抨擊黑暗的斗爭精神。司馬遷還通過評“文”來展現(xiàn)屈原“方正”不屈的性格。如此這般,屈原的形象就會更深入人心。
在歷敘楚國敗事之后,司馬遷又評論楚國日衰的因由,這就是:忠奸不分,用人不智,從而證明,屈原本人牽系祖國安危,其浮其沉就意味著楚國之興之衰,屈原的高大形象由此而現(xiàn)。
三、整理文言詞匯和句式。
當堂整理,集體交流。
四、布置作業(yè)。
1、記憶詞匯
2、背誦,準備默寫。
《屈原列傳(節(jié)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史記》和相關(guān)知識,把握史傳類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點文言知識,重點是“伐"“見”等實詞和被動句。
3、理解屈原的偉大人格和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
4、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并運用“傳”“評”結(jié)合的方式凸顯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寫作方法。
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梳理所學作品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識,注意古今語言的異同。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在特定的社會文化場景中考察作品,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tài)度,認識作品對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貢獻。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精讀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代表性作品,體會經(jīng)典作品的精神內(nèi)涵、審美追求和文化價值。
文化傳承與理解:由點到面地體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深和豐富,厚植家國情懷,激發(fā)使命擔當。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積累重要的文言文詞句知識。
難點:
學習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
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這是長沙岳麓山上的三閭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對聯(lián),表達了對屈原的無限崇敬。
屈原,是我國第一個偉大詩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妒酚洝分械摹肚袀鳌愤@是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得最早的一篇記載屈原事跡、思想、人品的文獻。它有著很高的史料價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為出發(fā)點,它又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
二、寫作背景
本文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第一篇為屈原立傳的史傳名篇。屈原、賈誼都懷才不遇,而且賈誼又寫過《吊屈原賦》,所以司馬遷將二人合起來立傳。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彼抉R遷同屈原一樣,品格高潔,才華橫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漢武帝處以腐刑。千古忠賢,途竟一轍,所以作者在《屈原列傳》中著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騷》,蓋自怨生也”,以自況《史記》之成,是基于垢辱。
三、作者介紹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yè),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四、題目解說
《屈原列傳》實際上是一篇夾敘夾議的歷史人物評傳,相當于現(xiàn)在的“人物述評”,“傳”與“評”相結(jié)合,“傳”中富“評”是本文的特色。屈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年輕時受到楚懷王信任,后因楚懷王聽信讒言被疏遠流放,最終悲憤交加,自投汩羅江而死。
五、層次結(jié)構(gòu)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寫屈原有見“任”到見“疏”,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第二部分(第4-9段):寫屈原被罷免官職后,懷王三次被騙。
第三部分(第10-12段):屈原自沉汨羅江及屈原死后的影響。
六、全文分析
1.第1段主要介紹了屈原哪幾個方面的才能?聯(lián)系全文,分析作者為什么把屈原得志時的情況寫得如此簡略。
此段主要介紹了屈原的文化素養(yǎng)、政治才干、外交能力這三個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志時的情況寫得如此簡略,是因為作者為屈原寫傳的重點是要表現(xiàn)其失意后的忠君愛國之情和發(fā)憤著書之況。
2.課文在敘述屈原遭遭嫉蒙讒被楚懷王疏遠之后,又用大段的文字夾敘夾議,贊揚了屈原的偉大作品《離騷》。作者從哪些方面介紹《離騷》,又是怎樣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結(jié)合起來寫的?
文章從《離騷》的創(chuàng)作原因和對《離騷》的評價兩個方面來介紹《離騷》。文章在分析《離騷》創(chuàng)作的原因時,說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表現(xiàn)了屈原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在評價《離騷》時,作者把《離騷》的語言風格同屈原的人格相結(jié)合進行評價,從而揭示出屈原“泥而不滓”的高貴品德。如評價《離騷》文辭“約”“微”時,說屈原“志潔”“行廉”。屈原“志潔”,因此他多用香草美人來做比喻等,無不在表現(xiàn)屈原偉大崇高的人格。
3.本文明明是為屈原立傳,為什么還要用相當長的篇幅記敘楚國的命運?
文章用相當長的篇幅記敘楚國的命運,這些穿插在人物傳記中的史實,都是在屈原“既絀”以后出現(xiàn)的,這就說明屈原的去留,關(guān)系著楚國的命運。同時,作者也意在通過記敘這些史實揭示楚王父子的昏聵無能以及當朝重臣的貪婪鄙陋,這些昏聵無能和貪婪鄙陋之人勢必會讓像屈原這樣端方正直的人不被容于朝廷,最后導致屈原自投汨羅江的悲劇發(fā)生。
4.司馬遷為什么要寫漁父與屈原的對話,他想要表達什么?
司馬遷想要讀者體會屈原憤世嫉俗的心情和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以及自己的那種憤慨、惋惜之情。漁父和屈原的對話體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兩種不同的品格操守、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漁父認為對人生、對世事都不要太認真、太執(zhí)著,最好是得過且過、隨遇而安,即文中所謂的隨流揚波、與世推移,至于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反對這種人生哲學,認為絕對不能隨波逐流,絕對不能同流合污,寧可葬身魚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潔行廉的人格。司馬遷把漁父和屈原的觀點兩相比照,表達了對屈原人格的贊揚和景仰,也表露出對黑暗勢力的強烈憤慨。
5.屈原為何一定要選擇“自投汨羅江”?請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分析其原因。
楚王的屢次疏遠及小人的奸詐是屈原“自投汨羅江”的客觀原因,他實在憂憤難解,所以“自投汨羅江”以求解脫。
此外,屈原“自投汨羅江”也有其主觀原因,屈原十分熱愛楚國,所以他不會像孔子那樣周游列國以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偉大抱負。他留戀生命,但當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時,似乎只能用死亡來表達自己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死亡是對無意義生命的強烈否定,是對無聊生存的冷漠與藐視,唯有“自投”才可以實現(xiàn)屈原對人生價值的肯定、對生存意義的高揚。
6.最后一段第一句話中的“志”指什么,司馬遷為什么“悲其志”?
“志”指屈原忠君愛國的思想,心系國家、希望國家繁榮富強的理想追求以及高潔不屈的品格。司馬遷“悲其志”,既是對屈原的人格和政治追求的肯定,也是對腐朽政治和黑暗社會的鞭笞。
7.屈原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詩人,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這已家喻戶曉,司馬遷又是怎樣展現(xiàn)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呢?
司馬遷在表現(xiàn)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時有兩個突出特點:(1)把屈原的個人遭遇同整個楚國的命運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從而說明了屈原的遭遇與祖國的命運是息息相關(guān)的;(2)把屈原的“眷顧楚國”同“系心懷王”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通過他的“存君興國”的思想集中表現(xiàn)他的愛國主義精神。
文章開頭表現(xiàn)屈原才干時,就著重突出其治國之才。這樣介紹屈原,不僅可以使讀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他的攻治、外交才能,而且可以讓讀者看到他里里外外為國操勞的形象;同時也反映了他在楚國的重要地位和對祖國的杰出貢獻。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屈原不僅在祖國強大時熱愛祖國,而且在祖國處于“大困”時,仍然堅定不移地熱愛祖國;不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時熱愛祖國,而且在個人遭受屈辱時仍堅定不移地熱愛祖國。如當他“不復在位”時,聽說楚懷王放走了斯騙、坑害楚國的張儀,屈原勸懷王殺掉張儀。當懷王想要入秦赴會時,屈原又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秦國是“虎狼之國”的本質(zhì),勸懷王“毋行”;直到懷王被秦國劫持,屈原仍不改初衷,誠擎地“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于懷王有朝一日能幡然醒悟,祖國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他的這種愛護懷王、振興祖國之心在《離騷》中得到了充分表現(xiàn),屈原的愛國之心,不因楚國的治亂興衰而改變,更不隨個人的榮辱沉浮而動搖。他對待祖國確有一顆丹心、一片赤誠。
七、中心思想
本文將屈原的生平事跡放在楚國日趨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現(xiàn),既有對史實的粗筆勾勒,又有對細節(jié)的工筆描繪,揭示了屈原個人的身世沉浮與國家生死存亡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充分彰顯了屈原的人格風采。
八、寫作特點
1、飽含深情,塑造忠貞愛國的屈原形象。
選材上,《屈原列傳》不具備曲折、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而是根據(jù)文獻記載,粗筆勾勒了人物的生平事跡。但是在這粗筆的敘述中,卻飽含著司馬遷對屈原的贊頌之情,如“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寥寥數(shù)語,就寫出了屈原作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能。
2、夾敘夾議、一唱三嘆的藝術(shù)手法。
《屈原列傳》在敘述的基礎(chǔ)上,有三處較為集中的議論:第一處是評價《離騷》,目的是贊美屈原的志向“與日月爭光可也”。第二處是強調(diào)屈原的忠誠和分析楚懷王客死他鄉(xiāng)的原因。第三處是屈原與漁父的對話。這三處在記敘基礎(chǔ)上的議論,一唱三嘆,回環(huán)往復,帶有明顯的詠嘆筆調(diào),使感情的抒發(fā)淋漓盡致。
3、具有濃厚抒情色彩的語言。
《屈原列傳》敘中有情,傾向鮮明;議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運用對比、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此外,司馬遷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嘆:屈原由于正道直行而被疏遠、流放,自沉泊羅江;司馬遷由于敢于直言而被處以宮刑。正是這種身世之嘆,使得司馬遷以最真摯的情感歌頌了屈原的偉大崇高,以最大的怨憤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昏庸不察,這種感情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
九、補充資料
楚辭與《楚辭》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zhàn)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chuàng)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后人又把“楚辭”的題材稱為“騷體”。
《楚辭》:漢代時,劉向把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東方朔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它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并成為繼《詩經(jīng)》以后,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
十、總結(jié)全文
本文通過記敘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xiàn)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息息相關(guān),贊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
布置作業(yè)
兩千多年前的夏歷五月,屈原這位偉大的詩人抱石投江、以身殉國。西漢時,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評價屈原的才華與品行“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今天的我們,又如何來評價屈原這個人呢?請寫一段文字,談談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課后訓練
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偃雱t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②《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勖鞯赖轮畯V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苋绯,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shè)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萑胛潢P(guān),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2.下列對課文中相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徒,官名,戰(zhàn)國時楚國設(shè)置。對內(nèi)參與議論國事,發(fā)布號令,對外接待賓客。
B.《離騷》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表現(xiàn)了詩人為實現(xiàn)祖國富強的崇高目標所進行的熱烈追求和不屈的斗爭。
C.《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作者生活的漢武帝時期三千年間的歷史。魯迅曾贊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D.賦是一種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zhì)的特殊文體,最早出現(xiàn)于諸子散文中。以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并繼承了《詩經(jīng)》諷刺的傳統(tǒng)。
3.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傧s蛻于濁穢
、趶歪屓垉x
③厚幣委質(zhì)事楚
、軙r秦昭王與楚婚
、菖e賢以自佐
、耷馗顫h中地與楚以和
、吣挥笾乙宰詾
、嗌砜退烙谇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①④⑧/②③/⑤/⑥⑦
D.①③⑧/④⑥/②/⑤⑦
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王怒而疏屈平
楚懷王貪而信張儀
B.秦,虎狼之國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
C.故內(nèi)惑于鄭袖
明于治亂
D.以其弟子蘭為令尹
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答案及解析:
1.答案:①(屈原)對內(nèi)同楚懷王謀劃計議國家大事,用來頒發(fā)號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答對諸侯各國。
②《國風》好描寫男女戀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憤發(fā)牢騷但不壞亂禮法。而《離騷》,可以說是兼有二者的優(yōu)點。
、郏ㄇ╆U明道德的廣大崇高,國家治亂興亡的條理,沒有不完全表現(xiàn)出來的。
④(張儀)到了楚國,又趁機送厚禮給楚國當權(quán)的臣子靳尚,還在懷王的寵姬鄭袖的面前說假話。
⑤(楚懷王)進入武關(guān),秦國埋伏軍隊斷絕他的后路,于是扣留了懷王,來要求(楚國)割讓土地。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①圖議:謀劃計議。第一個出:頒發(fā)。②淫:過度、無節(jié)制。誹:指責過失。若:而,表承接。③明:闡明。廣崇:廣大崇高。條貫:條理。靡:無,沒有。④因:趁機。用事:當權(quán)。詭辯:假話。⑤伏:埋伏。因:于是。
2.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B項,“《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錯,《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3.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用法的能力。①“蟬”,名詞作狀語,像蟬一樣;②“去”,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離開;③“幣”,名詞作狀語,拿著禮物;④“婚”,名詞作動詞,聯(lián)姻,通婚;⑤“賢”,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賢能的人;⑥“和”,名詞作動詞,求和;⑦“忠”,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忠臣;⑧“客”,名詞作狀語,像客人一樣。故選D。
4.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項,均為連詞,表順承。B項,助詞,的/代詞,代指楚國。C項,介詞,表被動/介詞,對于。D項,介詞,讓,把/介詞,因為,由于。
【《屈原列傳(節(jié)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屈原列傳》教案04-25
《屈原列傳》教案(精選6篇)11-16
15、屈原列傳教案(精選8篇)01-24
《屈原》教案04-25
《組歌》(節(jié)選) 教案04-25
《大學》節(jié)選教案04-25
離騷(節(jié)選)教案04-25
山雨教案節(jié)選04-28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04-25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