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科學教案范文合集五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研究包裝盒的活動,了解過度包裝和濫用塑料包裝的危害。
2.知道垃圾減量的重要性,探索減少丟棄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3.用實際行動減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事,養(yǎng)成節(jié)約的好習慣。
【教學準備】
學生:每人帶 1 ~ 2 個商品包裝盒。
教師:幾個過度包裝的包裝盒和注意了環(huán)保的包裝盒。稱重的彈簧秤。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藝品,如空罐做的筆筒、飲料瓶做的花瓶等。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我們已經(jīng)知道垃圾要污染環(huán)境,處理起來十分困難。怎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垃圾問題呢?
(根據(jù)學生的討論回答,教師適時引導或歸納:解決垃圾問題要從各方面努力,首先要從根源上想辦法減少垃圾的數(shù)量,然后把可以用的材料回收,最后剩下的再作無害處理)
2. 減少垃圾的數(shù)量是從源頭上解決垃圾問題的好辦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減少的?
3.師生一起探討哪些垃圾是可以減少的,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W生言之有理就應給以肯定,如雙面打印可以節(jié)約紙張,自己帶喝水的杯子,少買瓶裝飲料,盡量少用或不用一次用品以減少紙和塑料的丟棄等,教師可引導學生側(cè)重于考慮家庭中和學校里的哪些垃圾可以想辦法減少)
二、包裝盒的觀察研究
1. 一般情況下商品都有包裝,包裝有什么用呢?(便于保存、運輸、計量、標識等,而且比較衛(wèi)生)
2. 包裝最后到哪里去了?(都成了垃圾)
3. 商品不同,包裝的方法也千差萬別,今天我們就來觀察研究包裝盒,看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4. 教師出示教材第 24頁上的問題,解釋什么叫“過度包裝”。
5. 討論:用什么方法或標準來衡量有沒有“浪費”的情況。(如可稱量包裝和商品各有多重或體積各占多少,也可用估測的方法)
6. 分組觀察、思考教材第 24頁上的1~3個問題。
7. 匯報觀察研究結果。
8. 全班研討教材第 24頁上的`4~6個問題。
三、廢棄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 有些東西已經(jīng)用過,好像可以丟掉了,其實它還可能有其他用處。
2. 教師出示一根包裝繩、舊玻璃瓶、廢塑料袋,誰能盡可能多地列舉它們還有哪些用處?
3. 交流匯報。
4. 說說還有哪些物品是可以重新使用的?怎樣使用它們?(教師可提示舊衣物、舊玩具、舊圖書等物品)
5. 廢物利用有哪些好處?
6. 我們經(jīng)常購買一些小工藝品,人們還常;ベ涃R卡或其他小禮物。如果我們注意收集一些廢棄物品進行創(chuàng)意制作,不但省錢,還節(jié)約資源,減少垃圾,更具特色,作為禮物的話,還能表達自己的誠意。
(展示幾種廢舊物品制作的精美作品)
四、總結、拓展
1.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感想?
2. 你們能利用一些廢舊材料制作出有意義的作品來嗎?利用課外時間做一做,然后開個展覽吧!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的:讓幼兒初步接觸光的穿透現(xiàn)象(僅限手電筒的光),知道光穿過不同的物質(zhì)會產(chǎn)生變化。
活動準備:手電筒,布,毛巾,鏡子,皺紙,手工紙,厚紙板,塑料杯碗,玻璃片、不銹鋼杯,瓶,水彩顏料,棉簽,小盆,筐。
活動流程:設置情景 觀察嘗試 交流討論 游戲鞏固 延伸活動
一、設置情景,提出問題
帶幼兒進入比較昏暗的活動室,悄悄將手電筒的光照在白屏幕上:你們看,這是什么呀?你看到了什么?(光)
二、觀察嘗試,操作感知
1、教師操作,幼兒觀察光影:
①.你看見了什么?
、.教師用厚紙把光遮。何沂遣皇前咽蛛娡碴P掉了?光到哪里去了?(光被遮住了,光穿不過去。)
、.提出問題: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遮住光,光都穿不過去?
2、幼兒操作:這里有很多不同的東西,小朋友用手電筒試一試看光能不能穿過去。
、.幼兒操作,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物質(zhì)。
、. 幼兒發(fā)表意見并當場實驗(我發(fā)現(xiàn)光能穿過……光不能穿過……)
③.小結:有些東西光能穿過去,有些東西光穿不過去。
三、交流討論,發(fā)現(xiàn)不同
1、教師引導,激發(fā)幼兒回憶:剛才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有趣的事情?
。ā肮庾冾伾恕,“光穿過去變淡了”……)
2、教師同幼兒共同檢驗。
3、提問:光穿過這些東西,照在白屏幕上的影子一樣嗎?
4、幼兒操作透光材料,在白板上實驗光影的`變化。
5、小結:穿過不同的東西,光會變得不一樣。
四、游戲鞏固,加深印象
1、結合生活實踐提問:
、佟⒛銈円娺^彩色的燈嗎?(紅綠燈、舞臺燈……)
、、猜猜看它們是怎樣做出來的?(燈泡上蓋上有顏色的東西,燈就變顏色了……)
③、老師這里有一個彩燈,猜猜看這是怎么做出來的?
2、幼兒游戲:用棉簽沾上顏料,溶解在水中,晃動形成彩色的燈。
3、檢驗成果:你的燈會是什么顏色的?為什么?(用手電筒檢驗)
五、遷移活動
1、提問:你們覺得光怎么樣?為什么?
2、再次小結:有些東西光穿不過去,有些光又穿得過去,而且穿過去以后還會變顏色,真好玩。
3、提問:除了光穿過以后會變顏色,你們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嗎?
。ǜ鶕(jù)幼兒的回答遷移,引起下次再探索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jié)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 發(fā)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于昆蟲的細節(jié)
【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tài)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導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shù)量繁多,每一種都有著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于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zhí)著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家伙為伍并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為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里對昆蟲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xiàn)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為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tài)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 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fā)現(xiàn)些什么?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 師:這些家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同樣把你的發(fā)現(xiàn)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交流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fā)現(xiàn)。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了解,激發(fā)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于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為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筑巢……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晒┯^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復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布細毛,有鉤爪
……
實踐活動:借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能通過觀察、體驗等活動認識呼吸器官和了解呼吸過程;
2.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能提出和呼吸相關的問題,并運用已有知識對“吸進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是否相同”作出假設,學會制定簡單的對比實驗計劃,用實驗證據(jù)驗證自己的假設;
3.能根據(jù)假設和實驗獲取的證據(jù)進行分析,對人的呼吸作出解釋,形成科學的結論;
4.能積極參與集體交流,對他人的實驗設計和研究結論提出質(zhì)疑。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fā)展對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善于質(zhì)疑。
2.養(yǎng)成尊重事實、事實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3.尊重他人意見,善于提不同見解,樂于合作交流;
科學知識:
1.認識人體的呼吸器官,知道它們在身體上的位置,了解呼吸的全過程;
2.了解呼吸的基本功能,知道肺是氣體交換的重要器官。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水槽一個,火柴,玻璃杯兩只,玻璃片兩片,表格一張、人體半身模型一個、秒表一只
學生:四人一組,每組:水槽一個,火柴,玻璃杯兩只,玻璃片兩片,吸管兩根,活動記錄一份、標有刻度的飲料瓶一只。
教學過程:
一、認識呼吸器官
1.憋氣活動,初步感知
生試著憋住氣,不呼吸。說說憋氣時的感覺,體驗生命離不開呼吸。
生了解科學家的相關解釋(課件出示:大腦如果缺氧3~4分鐘,腦細胞幾乎會全部死亡。人一般超過5分鐘不呼吸就會死亡)。
教師指導:吸氣再呼出就是一次呼吸。
2.體驗呼吸,認識肺
生口答:我們還有什么方法感覺呼吸?
學生將手放在胸前,深呼吸一次,描述胸部有什么感覺,認識胸腔內(nèi)這個伸張和收縮的器官是肺。
學生猜測肺可能是什么樣的,并將自己的想法試著畫出來。
學生展示的自己所畫的肺,并說說自己這么畫的想法。
出示人體半身模型,學生找出肺在人體的位置。
全面觀察肺模型,并用自己的語言對肺進行描述。
3.認識其他呼吸器官
生猜測人體其它呼吸器官。
觀看課件,了解人體的呼吸器官。(師點擊課件,出示人體的呼吸器官名稱。)
生說說人體的呼吸器官,并找出它們在身體的位置。
提問:空氣是怎樣進入人體,再呼出體外的?
生口答。
課件演示呼吸全過程,生了解呼吸的全過程。
同桌交流,相互說說呼吸的全過程。
再次深呼吸,再次感受呼吸的全過程。(課件同步演示呼吸的全過程)
[觀察、體驗,完善認知。此環(huán)節(jié),幾次深呼吸,作用不同。第一次深呼吸,初步感知呼吸,喚起學生的原有體驗。第二次深呼吸感知肺的位置和呼吸時肺的變化。第三次深呼吸,結合原有經(jīng)驗,了解呼吸的全過程。在認識了呼吸器官,了解了呼吸全程后的第四次深呼吸,結合動畫的演示和對模型的觀察,逐步修正學生關于呼吸原有的錯誤認識,形成科學的認知。]
二、比較吸進的氣體和呼出氣體的不同
1.提出問題,進行假設
提問:關于呼吸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確定研究問題:吸進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相同嗎?
生根據(jù)已有知識經(jīng)驗假想答案,提出自己的假設。
2.設計實驗,指導設計
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對比實驗在本次探究活動中的作用。
引導學生回憶以前研究氣體的方法,自學課本,小組為單位討論、制定實驗計劃,設計實驗。
請兩組學生匯報實驗計劃。
其他組對這兩組所設計的實驗進行質(zhì)疑,完善實驗設計方案。
匯報組的學生根據(jù)其他同學的提問,回答相關問題或進行演示。
主要討論以下幾個問題:(1)如何收集進行比較的兩種氣體;(2)用什么方法比較兩種氣體;(3)實驗操作中要注意什么。
各組修正自己的實驗設計方案
[思先于行,動手之前先動腦。放手讓學生提出問題和假設,小組協(xié)作制定實驗計劃,掌握對比實驗的基本方法。然后通過學生間的相互評價,對實驗計劃進行質(zhì)疑、演示、解釋,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操作技能,教師針對交流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有的放矢地對實驗操作進行適當、有效的指導,為將要進行的實驗做好充分準備。]
3.學生實驗,交流實驗發(fā)現(xiàn)
學生按照完善后的實驗計劃進行實驗,并記錄實驗現(xiàn)象。
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匯報實驗現(xiàn)象,用實驗證據(jù)驗證假設,進行解釋。
4.閱讀表格,形成結論。
出示吸進的和呼出的'氣體成分分析表。學生仔細閱讀,并比較科學家對氣體的分析和自己的實驗結果,說說想法。
氣體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
吸進人體的
空氣(100克)78%21%0.4%0.6%
呼出體外的
氣體(100克)78%16%4%1.2%
學生運用研究結論和已有知識經(jīng)驗,解釋:為什么我們需要不停地呼吸。
認識呼吸實際上是富含氧氣的新鮮空氣和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廢氣這兩種氣體交換的過程。肺是氧氣和二氧化碳進行交換的重要器官。
[能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對研究的問題進行科學解釋,形成科學結論,是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升。此環(huán)節(jié),注重讓學生用實驗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及兩種氣體成分分析的結果對問題進行解釋,完善學生對“人為什么要不停呼吸”的認識。]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提問: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呼吸,我們的健康生活需要新鮮的空氣,想知道我們每天需要多少新鮮的空氣嗎?
生思考并口答:計算人每天需要多少新鮮的空氣,必須知道哪些條件?
小組討論:如何獲取這些數(shù)據(jù)?
學生測量一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并記錄。
生演示利用標有刻度的飲料瓶用排水法收集每次呼出氣體的含量。
學生實驗,獲取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
交流:通過計算,想到了什么?
[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此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運用實驗中學會的排水集氣法測量人體每次呼出(即吸進)的空氣的量,再利用相關數(shù)學知識計算人每天需要新鮮空氣。提升學生探究能力的同時,讓學生從具體的數(shù)據(jù)中體驗健康需要新鮮空氣。]
四、小結全課
科學研究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再發(fā)現(xiàn)問題再研究的過程。關于呼吸你還想知道什么?研究什么?
科學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能夠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產(chǎn)生不同的能量。
能夠區(qū)分不同的物品可以產(chǎn)生的能量。
科學知識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區(qū)別。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能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護不可再生性能源,開發(fā)新能源。
重點難點
學法指導
課前準備
學習過程 二次備課
一、導入
出示P47的圖片。
師問:請指出圖片中的物品名稱。
學生回答圖片中和物品名稱。
問: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請學生回答。要求說得明白具體,并一一對應,不能隨便說。
師小結: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們把能產(chǎn)生能量的物品稱為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一課。
二、新課
1、了解能源的來源
師問: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來的?
學生可以盡情地說,師要有規(guī)律地板書在黑板上。
師問:同學們說了這么的物品,你們找找看,它們之間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并給它們分分類?
學生討論并匯報。
師小結:我們生活或生產(chǎn)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太陽能、風能等這些能源。但它們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稱為可再生能源。
師問:對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學生表達自己對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請學生閱讀P48的資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啟發(fā)?
學生閱讀資料。
請學生說說對閱讀資料后的想法。
師小結:人們在生活生產(chǎn)中都離不開能量,而其中礦物燃料所占比重相當大,而這些能源都是要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zhì)年代才能形成,這些能源只要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臨到枯竭的危險。所以,我們在使用能源時要注意保護這些能源,并且多開
各小組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選擇書中的一種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自行制作,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動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當堂檢測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02-22
幼師科學教案02-19
實用的科學教案03-27
精品科學教案03-03
有關科學教案03-15
學生科學教案03-22
火科學教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