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国产日韩欧美视频,午夜精品999,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观看,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伊人色播,色综合久久天天综合观看

科學教案

時間:2023-12-21 09:25:45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學教案集錦5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案集錦5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

  2、月相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變化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

  過程與方法:

  1、持續(xù)地觀察月相的變化過程。

  2、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而做出假設,同時能在小組學習中收集整理別人的觀點,并且根據一定的事實對自己的假設進行調整。

  3、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初步意識到宇宙是一個變化的系統(tǒng)。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月相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狀;月相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

  【教學難點】要求學生持續(xù)一個月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詳細記錄月相的形狀、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太陽在天空的位置。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用于貼月相的掛圖、月相成因示意圖、月相變化的課件、皮球、電燈(瓦數大的)。

  學生準備:圓紙片、剪刀、活動記錄等。

  【教學過程】

  一、畫月相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月相話題:

  同學們,蘇軾的《水調歌頭》里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有陰晴圓缺”的詞句,看來人們很早就發(fā)現了月球有圓缺變化的情況,說說你曾經見到過的月亮是什么樣的?

  (當學生說到滿月時,請他說出陰歷時間)

  2、講解:月亮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過的月相畫下來嗎?

 。ń處熃o每個學生幾張相同大小的圓紙片,請學生在紙上畫月相,然后把它們剪下來。)

  4、讓幾位學生把畫月相的紙片貼在黑板上,全班觀察分析。這些月相相同嗎?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見到這樣的月相,為什么?

  5、學生提出自己的假設,并且判斷黑板上所畫月相的正誤。

  6、說說這些月相分別是什么時候能看到的?

  二、給月相排序

  1、請每位學生再畫一個月相,并剪下來。

  2、在小組中討論,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農歷什么時候的?

  3、(出示一組標有時間的圓圈的掛圖)你能把剪下來的月相準確地貼在上面的圓圈里嗎?

 。▽W生根據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測時間,在黑板上的相應位置貼上月相。)

  4、觀察黑板上的掛圖上貼出的'許多月相,小組討論并交流:有什么發(fā)現?有什么問題?

  5、教師出示農歷上半月的月相變化過程圖,讓學生們討論:你們認為月相的變化是否有規(guī)律?有什么規(guī)律?你們認為下半月的月相將如何變化?

  6、小結:月相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性的。農歷上半月由缺到圓,下半月再由圓到缺。

 。ㄆ渌恼f法也正確:1、一個月中月相的變化規(guī)律是:初二向左彎,初八右半邊明亮,十五月圓,二十二左半邊明亮,二十八向右彎(記憶訣竅:“殘”字拼音第一個字母“C”的形狀)。2、月相的變化經歷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3、上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到滿月,亮面在右側;下半月,人們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側。)

  三、模擬月相變化

  1、設疑:月相的變化是月球的形狀在變化嗎?是伴隨著月球的什么運動發(fā)生變化的?

  2、小組內討論交流:能否用做模擬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月相變化?用什么來模擬,怎樣模擬?

  3、可參照課本第49頁進行模擬實驗,觀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樣嗎?亮面朝向一樣嗎?

  (或者在教室里準備一盞瓦數大的電燈,用這盞燈當作太陽,學生自己當作地球,用皮球當作月球;把“月球”舉在空中,使“陽光”照到“月球”上,觀察此時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狀;然后使“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周,觀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變化?)

 。M實驗成功的關鍵在于:用來模擬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體,它的明亮一面始終向著“太陽”。即“月球”圍繞“地球”轉動一周時,它只自轉了一周。)

  4、提問:通過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你有什么發(fā)現?

  5、學生思考回答。

  (預設:月相的變化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過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發(fā)光、太陽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關,不是因為月球的形狀在發(fā)生變化。)

  6、播放月相變化的課件,鞏固并小結:月相變化跟月球不發(fā)光有關,跟太陽照射有關,跟月球在圍繞地球公轉有關。

 。ń忉專涸虑蚴且粋不發(fā)光、不透明的球體,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對比一下,我們前面排序時所貼的月相,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

  四、觀察白天的月相

  1、談話:在給月相排序和模擬月相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推測出了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同時還產生了許多問題。要知道規(guī)律是不是存在,以及問題能否得到圓滿解決,需要我們進行實地的觀察。

  2、你們認為什么時間觀察月相比較合適?

  3、引導學生確定觀察月相的時間,清晨或傍晚觀察月相。

 。ń處熃虒W時應確認一點:如果自己的教學時間在農歷的上半月,請引導學生在傍晚觀察;反之,則應在清晨觀察。從農歷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來越晚,因此在清晨觀察比較合適。)

  4、思考討論:觀察月相,主要觀察記錄月相的哪些內容?

  5、引導學生了解月相的記錄內容:月相的形狀、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農歷時間、以及觀察時的具體時刻等。

  6、討論:如果我們觀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該怎么辦?

  7、說說你們認為在觀察過程中,還會有什么問題或困難存在?

  五、課外拓展:

  1、動腦筋:今年春節(jié)晚上,某商店被盜。第二天,公安人員審詢了最有嫌疑的兩個嫌疑犯張三和李四。張三說:“昨晚十點鐘,借著月光我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崩钏恼f:“十點的時候,我正在家里睡覺!闭埬銕椭踩藛T判斷,誰最有可能是罪犯,為什么?

 。ù鸢福簭埲钣锌赡苁亲锓。因為春節(jié)是正月初一,根本沒有月亮,可李四說他借著月光看到李四進商店偷東西,是在撒謊,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學后的傍晚時分和上午上學前的清晨時分進行觀察,并記錄天空中的月相。

 。ㄔ孪喔r歷變,初一初二看不見,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邊,到了十五滿月圓,以后月相逐漸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見。)

  板書設計:

  2、月相變化

  一、規(guī)律:新月——上弦月——圓月——下弦月——殘月

  二、成因:月球圍繞地球公轉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從探究紙鸚鵡“站立”的秘密活動中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

  學會從身邊的事物中提出問題。

  知識與技能:

  找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與科學家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么。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從小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曲別針、卡紙等。

  學生準備:剪刀、彩筆、夾子等;課前收集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的資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加深對科學的理解。課一開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紙鸚鵡來激發(fā)學生提出問題,從而帶著問題探究其中的奧秘,接下來可以通過不同的形狀的紙片來嘗試,尋找如何讓它們平衡。由于學生是剛接觸科學探究活動,所以活動中教師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質:保持活動場地整潔,實驗井然有序。

  教學過程:

 。ㄒ唬、會站立的紙鸚鵡導入:

  1、教師出示會站立的紙鸚鵡。

  2、談話:今天科學課老師帶來了一只紙鸚鵡,它能夠站立在老師的手上。好玩嗎?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呢?

 。ǘ⑻骄炕顒樱

  活動一、制作紙鸚鵡,探究其中的奧秘。

  1、教師介紹做紙鸚鵡的材料。

  2、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指導。

  3、嘗試:讓紙鸚鵡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紙環(huán)上。(或成功或失敗)

  4、引導學生思考:鸚鵡為什么能站在紙環(huán)上不掉下來?(怎樣才能讓鸚鵡站在紙環(huán)上不掉下來?)

  5、分組試驗,商量可行辦法。(提示:把想到的辦法簡單記錄在活動記錄紙上。)

  6、分組匯報、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簡便性。

  7、教師做整個活動的總結。

  活動二:想辦法讓更多的東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問:除了讓紙鸚鵡站在你的`手指上,你還能讓其他東西(比如:鉛筆、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嗎?

  2、學生分組活動。

  3、談話:別上回形針試試,換作夾子試試。

  4、交流發(fā)現,尋找相似之處。

 。1)、提問:剛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體是否能站立時有什么發(fā)現呢?

  (2)、學生交流、匯報。

 。3)、談話:同學們想想看今天我們科學課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課后繼續(xù)研究怎樣讓更多的物體站起來。

 。ㄈ⒖偨Y拓展。

  1、講述:科學研究是個復雜的過程,有些結論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現在都內有得到準確的答案。比如:……

  2、談話:運用大家發(fā)現的原理,可以讓許多物體“站”起來,你能利用這個原理制作一個玩具嗎?

  3、你們準備怎么做?做之前需要準備些什么?

  4、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鞏固課中的學習發(fā)現。

 。ㄋ模、布置任務:

  1、下節(jié)課把制作好的玩具帶到班上來,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參考資料:

  紙鸚鵡為什么會“站”起來

  要一個物體保持平衡,就要提到重心。重心是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也就是物體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任何物體都有一個重心。對于一個物體來說,當共點力的合力為零時,我們就說該物體是處于平衡狀態(tài)。地面上任何靜止的物體,都是處于平衡狀態(tài)。影響物體穩(wěn)定平衡的因素有兩個:一個因素是支持面(底面)的大小。當支持面大時,平衡的穩(wěn)定性也增大。比如籃球架、臺燈座的底部就非常大,穩(wěn)定性好;決定物體穩(wěn)定性的另一個因素是重心相對于支持面(或支持點)的位置:一個物體,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則穩(wěn)定性越好。紙鸚鵡尾部別著的回形針起到了降低重心的作用,所以它就“站”在手指尖上了。當一個物體的重心是在物體支持面(點)的下面,那么,這個物體的穩(wěn)定性就很強,加上金屬絲和夾子的鉛筆能夠“站”起來就是這個道理。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陀螺旋轉時,知道陀螺面上的圖案會發(fā)生變化。

  2.探索發(fā)現陀螺旋轉時陀螺面上點、線會“變”成圈圈。

  3.體驗陀螺旋轉的樂趣,感知陀螺變化的奇妙。

  【活動重點】

  活動重點:探索發(fā)現陀螺旋轉時陀螺面上簡單的點、線的變化。

  活動難點:探索“同心圓”及“從圓心出發(fā),畫三條向圓外的線”的變化。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玩過陀螺,知道陀螺旋轉時,上面圖案會發(fā)生變化。

  物質準備:在圓心打好孔的圓形陀螺面,“同心圓”陀螺面,用樂高積木做出的.陀螺。

  【活動過程】

  導入部分

  幼兒進行組裝樂高陀螺,并自由玩陀螺。

  指導語:之前我們用樂高積木的齒輪、軸,組裝成一個有趣的陀螺,你們還記得應該選用哪種規(guī)格的齒輪?齒輪應該放在什么位置?開始玩陀螺吧。

  引導幼兒觀察陀螺旋轉時,表面發(fā)生的變化。

  提問:老師為我們齒輪穿上了新衣服(有圖案的圓形面),誰愿意幫我轉動它?在陀螺旋轉時,你發(fā)現了什么?它的圖案會產出變化嗎?

  基本部分

  1. 引導幼兒探索陀螺旋轉時,陀螺面上點的變化。

  (1) 幼兒拿出兩張陀螺面,進行按規(guī)則進行畫點。

  指導語:拿出一張陀螺面,在上面畫上一個大大的點;再拿出一張,在上面隨意地畫上多個大大的點。

 。2) 幼兒分別轉動兩張陀螺面,觀察交流紙上面的變化。

  提問:我們仔細觀察,你發(fā)現了什么現象?

  幼兒進行小組交流,分享發(fā)現的喜悅。

 。4)師生共同分享發(fā)現的現象,鼓勵幼兒進行總結。

  引導語:誰愿意和我們一起分享一下,你的發(fā)現。一個點時,你看到了什么?隨意畫多個點時,你又看到了什么?

  2. 幼兒拿出“同心圓”紙片,進一步探索。

 。1)幼兒沿著“同心圓”紙片上的圓線,畫一圈點。

  指導語:沿著上面的線,我們畫上一圈點,可以稍微近一點,也可以稍微遠一點。

 。2)請幼兒大膽地猜測結果,并進行實驗。

  提問:畫了一圈點,你覺得會發(fā)生什么?現在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吧。

 。3)師生共同交流實驗結果,請幼兒進行總結。

  指導語:在同心圓上,轉動一個點就是一個圓,我們畫的這一圈點,轉動時每個點形成的圓圈就在這個“同心圓”上,所以旋轉起來我們只看到一個圓圈。

  3.引導幼兒探索陀螺旋轉時,陀螺面上線的變化。

  (1)幼兒拿出兩張陀螺面,開始劃線。

  提問:拿出一張陀螺面,在上面畫上一條粗粗的線;再拿出一張,在上面隨意地畫上多個粗粗的線。

  (2)幼兒進行實驗,并分享實驗結果。

  指導語:原來在陀螺面上畫線,旋轉時我們會看到圓圈。

  4. 幼兒拿筆“從圓心出發(fā),畫三條向圓外的線”,進行實驗。

 。1)教師提出關鍵問題,再次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

  指導語:陀螺面上所有的線轉動時都會看到圓圈嗎?像這樣的陀螺會怎樣呢?

 。2)幼兒進行實驗,分享實驗結果。

  引導語:你用不同顏色,進行畫豎線,它們的呈現的顏色,會一樣嗎?還是原來的陀螺面的顏色嗎?

  延伸活動

  1.在科學區(qū),多投放白色的陀螺面,引導幼兒進行后續(xù)的觀察。

  引導語:你們可以在科學區(qū)中,在陀螺面畫一些有趣的點、線,也可以畫一些圖案,觀察陀螺在旋轉時,發(fā)生的變化。

  2.引導幼兒尋找生活中哪里還存在這種現象,并思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

科學教案 篇4

  一、 設計意圖

  2-3歲的嬰幼兒在進入幼兒園托班集體活動中,要逐步學會主動活動。而由于這一時期幼兒的四肢動作協(xié)調性弱,因而在活動中經常摔倒。我們把握這一時期幼兒大運動發(fā)展的關鍵期,結合玩具“不倒娃娃”身體搖晃就是不倒的趣味性,來設計游戲活動,以教育幼兒在摔倒時像不倒娃娃那樣,勇敢的自己站起來。發(fā)展幼兒身體平衡感和本體感。

  二、活動目標

  1、初步培養(yǎng)幼兒喜歡觀察周圍事物變化的興趣,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

  2、培養(yǎng)幼兒在雙腳前后分開交替離地的動作協(xié)調性以及身體自然搖晃(擺動),發(fā)展幼兒身體的平衡感和本體感。

  三、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讓幼兒用手充分搖晃、轉動不倒娃娃,觀察不倒娃娃的搖晃姿態(tài)。

  2、難點是幼兒在雙腿前后分開雙腳交替離地模仿不倒娃娃身體前后搖晃時,保持身體重心的平衡。

  四、活動準備

  1、玩具不倒娃娃(數量與幼兒人數相等)

  2、許多小花房及小披風(不倒娃娃住在里面,材料來自:適合幼兒操作的硬紙包裝盒、、各色皺紋紙折花)

  3、游戲區(qū)布置成草地(裝飾草坪若干塊、各色裝飾小花、大塊墊子)

  4、教師應熟記與不倒娃娃有關的故事、熟練彈唱相配的樂曲、歌曲

  五、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大運動練習

  教師以“花姐姐”的角色帶領小寶寶們在音樂的伴隨下,來到草地上游戲(模仿小蟲子爬、小雞點頭走、小鴨搖擺走、小兔蹦跳),玩累了坐到草地中間休息。引導幼兒觀察,草地上什么?——有各種顏色好看的花,還有許多小花房呢!——觀察做小花房的外型(方方的)及外部材料(包紙盒的報紙及每盒一朵單色紙花)

  (二)基本部分

  1、用打開小花房引出“不倒娃娃”,復習精細動作(二指捏)

  (1)“花姐姐”請寶寶們猜猜誰住在小花房里呢?(教師搖一搖小花房,里面發(fā)出響鈴聲,教師給幼兒充分的猜想和語言表達的機會)

 。2)“花姐姐”以探詢的神態(tài)對小花房說“小花房、小花房,請你快開門,讓我瞧一瞧。噢!小花房請花姐姐自己來打開!

  這時,教師示范用一只手二指捏的'方法開花門,用雙手撕報紙給小花房脫下披風,露出紙盒。請寶寶們都去為小花房開門,集體練習單手二指捏、雙手二指捏撕報紙,取出紙盒里的娃娃。

  2、教師請幼兒人手一個娃娃,引導幼兒觀察不倒娃娃的外型特征(重點沒有腳),搖晃娃娃會怎樣(充分引導幼兒說出不倒娃娃的搖晃姿態(tài))

  3、教師和幼兒與不倒娃娃做游戲:充分模仿不倒娃娃前后搖晃、左右搖晃、原地轉圈的姿態(tài),重點讓幼兒練習雙腳左右交替(前后交替)離地身體搖晃、單腳支撐身體等動作協(xié)調能力,發(fā)展平衡感。

  4、教師出示已在繪畫紙上畫好的不倒娃娃頭,請幼兒觀察畫面缺什么(胖身體),請幼兒與老師共同為娃娃粘貼胖身體,讓幼兒練習二指捏的精細動作,發(fā)展幼兒手眼協(xié)調能力。

  5、音樂律動《不倒翁》

  教師范唱歌曲,并配以相應動作,引起幼兒興趣。

  師幼一起做律動,并在音樂中結束本次活動。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在植物生長過程中,花要經過花開花謝的過程,花凋謝后結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幾部分;果實是由花的一部分發(fā)育而成的;果實中有種子。

  過程與方法:根據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預測;用適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過分析觀察到的現象獲得結論;使用工具按照從外到里的順序解剖花。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現象探究的興趣。

  【教學重點】:鳳仙花花開花落及結果的過程。

  【教學難點】:鳳仙花花開花落及結果的過程。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師為每組準備一朵鳳仙花,一株鳳仙花,一個鳳仙花的果實,鑷子、一張白紙。(學生準備)用于交流觀察的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提出任務

  1、師:我們種下的鳳仙花開花了,結果了。

  2、師:鳳仙花開花和結果有什么聯系嗎?

  二、整理并交流我們的觀察記錄

  交流活動:

  1、師:組織學生交流過去幾周的觀察記錄,引領學生重點關注花和果實的生長現象。

  2、生:學生分小組交流。

  3、師:根據學生的發(fā)現,提出一些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

  整理觀察信息的活動:

  1、師:指導學生畫鳳仙花從花蕾到結果的生長過程。

  2、生:在書P14頁上“我看到的鳳仙花從花蕾到結果的生長變化過程”的畫板里畫鳳仙花從花蕾到結果的生長過程。

  3、師:引導學生展示交流,激發(fā)學生進一步觀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變果實的過程

  1、師:為了觀察鳳仙花,我們采摘幾朵鳳仙花(按生長順序采摘)。

  2、師:指導學生觀察花,引領學生發(fā)現,果實是由雌蕊發(fā)育而來的。

  3、師:指導學生解剖花。(解剖花時,要用鑷子細心地從外到內撕下花的個部分。提醒學生注意:使用鑷子時動作要輕,防止將花的某一部分弄壞,解剖下來的花的各部分,要分類擺放,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花的每一部分的名稱。)

  4、生:學生解剖花。(花的構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四、觀察鳳仙花的果實

  1、師:鳳仙花的果實是什么樣的呢?它在生長過程中又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

  2、師:組織學生觀察成熟的鳳仙花果實和未成熟的鳳仙花果實。引導學生比較觀察。

  3、師:引導學生關注完全成熟的鳳仙花果實,果實里面有什么?(種子)

  4、生:學生觀察鳳仙花果實。觀察完了以后,學生匯報。

  5、師:教師總結。

  【作業(yè)布置】:

  繼續(xù)觀察鳳仙花的生長變化過程,做好觀察記錄。

  【板書設計】:

  開花了,結果了

  花的構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果實是由雌蕊發(fā)育而來的。

  果實里面有種子。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精選)科學教案07-27

科學教案(經典)08-06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經典)科學教案10-01

【精選】科學教案09-28

[經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02-22

科學教案(經典)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