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国产日韩欧美视频,午夜精品999,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观看,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伊人色播,色综合久久天天综合观看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3-01-11 19:24:03 數(shù)學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建構(gòu)面積的概念,知道平面圖形或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2、知道如何用數(shù)學的方法表示圖形的面積,認識1平方厘米,會用統(tǒng)一大小的方格的數(shù)量和1平方厘米表示圖形的面積。

  3、在對“面積”知識的學習與表達中,體會方法多樣化,感受數(shù)學美。

  教學重、難點:建構(gòu)圖形面積的概念。

  教學過程:

  談話引入

  師:這兩個字你們認識嗎?我們來讀一讀。

  師:你們知道面積是什么嗎?

  (預設(shè):(1)房間的大小,(2)書封面的大。

  2、師:今天的學習,我們要認識面積。

  通過活動,感知面積

  1、認識生活中物體的面

  師:如果老師請你把課桌面和凳子面擦干凈,擦哪個用的時間短一些,為什么?

  生:擦凳子用的時間會少些,因為凳子的面比課桌的面小。

  師:誰能再來說一說。因為凳子面比課桌面小,所以擦凳子用的時間少。(指名說)

  我們來摸一摸課桌面和數(shù)學書的封面的,哪個大?

  師歸納:我們剛才說的課桌、凳子的面、數(shù)學書的封面,這些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感知平面圖形的大小

  師:物體表面有大小,那平面圖形呢?

  出示:

  師:這些平面圖形的面在哪里?請小朋友們選擇2個圖形,用你手中的彩色筆來涂一涂。(板書:平面圖形的面)

 。2)反饋

  問題1:這些圖形的哪一部分是它的面?

 。A設(shè):學生用彩色筆描了圖形的一周)。

  師:某某同學用彩色筆表示的部分是這個平面圖形的面嗎?

  屏幕演示:一周的線段首尾相連,成為一條直線。教師說明,這些線段表示的是這個圖形一周的長度,而不是這個平面圖形的面。)

  師:(電腦演示)涂色部分就是這個平面圖形的面。

  問題2:涂色的時候,哪個圖形你涂色比較多?哪個圖形你涂色比較少?你是怎么看的?

  (生:第一個涂色最多,第三個圖形涂色最少。因為第一個圖形的面比較大。)

  師:看來平面圖形的面也有大小。

  三、自主探究,感悟面積

  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出示:小胖家的房間平面圖(2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

  教師:小胖搬新家,他和爸爸媽媽都想把最大的房間給爺爺、奶奶住,你們知道小胖爺爺奶奶住哪一間嗎?

  (引導學生猜測,推理,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比較,解決問題)

  教師:老師把房間的平面圖剪了下來,放在你們的信封里,想請你們比一比,哪個房間的平面圖最大?

  1、(信封里:2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

 。1)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ń栌谜叫蔚谋容^得出一個長方形比正方形小,另一個不能直接比)

 。2)反饋

  教師:①比出圖形的大小了嗎?(預設(shè):比出長方形A、B都比正方形C小。)

 、谀惚鹊氖菆D形的哪一部分?(面的大。

 、墼趺幢鹊?(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媒體演示:重疊在一起)

  小結(jié):我們通過把兩個圖形疊在一起比較出了正方形C的面最大。所以爺爺奶奶住在正方形C的這個臥室里。

 。3)師:小胖準備住最小的一間,要比較哪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呢?請你們比比看。會嗎?(學生,不能比)

  問題(1)用剛才的辦法不能直接比出面的大小,能夠想什么方法來解決呢?

  (啟發(fā)學生討論,引出工具)

  2、教師:現(xiàn)在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幾個工具,看一看,有什么?

 。1)學生打開工具信封,了解教師提供的工具。

 。2)你打算用哪個工具去表示面的大。浚A設(shè):①用●表示,②用■)

  教師:請你們4人小組為單位,每人選一種圖形工具,用所選圖形的個數(shù)表示面的大小,把結(jié)果記錄下來。

  出示要求:(1)用選用圖形的個數(shù)表示圖形的面的大小

  (2)比較兩個長方形平面圖的大小

 。ǘ﹪L試解決問題

  1、學生解決問題

  8cm 12cm

  6cm

  4cm

 。ń處煘閷W生提供若干個)

  2、反饋交流:

  師:下面請一個小組的小朋友來匯報。

 。1)你是用什么圖形工具來表示長方形平面圖的大小的? 是幾個?

 。ń處煾鶕(jù)學生討論結(jié)果,媒體演示兩種情況)

  (2)現(xiàn)在可以比較出這兩個平面圖形的面的大小了嗎?

  (預設(shè):可以)

 。3)怎么比呢?

  【預設(shè):

  生1:我用的是圓形紙片,比較得到這兩個圖形一樣大。

  因為長方形A最多能擺12個,長方形B最多也能擺12個。

  生2:我用的是正方形紙片,比較得到這兩個圖形一樣大。

  因為長方形A最多能擺12個□,長方形B最多也能擺12個。】

  小結(jié):你們都比較出了長方形A和長方形B一樣大。

  3、討論:這兩種工具哪一種最能夠表示平面圖形的面的大?為什么?

 。ㄊ褂脺y量會出現(xiàn)不能布滿的情況,所以使用□是最合適的。)

 。▊渥ⅲ阂l(fā)學生思考發(fā)言)

  4、現(xiàn)在我們用□來驗證一下,正方形C是不是比長方形A和B都大。

 。▽W生動手操作)

  5、師:長方形A和B最多能擺12個□,正方形C最多能擺16個□。剛剛測量到的12、12和16就能用來表示這些平面圖形的大小,這都是這些平面圖形的面積。我們可以說,長方形A和長方形B的面積是12個□,正方形C的面積是16個□。

 。ㄈ└形驕y量的標準的統(tǒng)一性

  師:現(xiàn)在小朋友們會用小正方形的個數(shù)來表示平面圖形的面積了,小丁丁也用正方形的個數(shù)表示圖形的面積,比較下面 兩個圖形的大。

  “第一個圖形的面積是4個□,第二個圖形的面積是9個□,4<9,所以第一個圖形的面積比第二個圖形的面積小。”

  問題:對于小丁丁的回答,你們同意嗎?怎么想的?

  1、出示:

  2、反饋:

  生:不同意!因為測量這兩個圖形所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是不一樣的。

  師:對呀!雖然小丁丁都是用正方形來測量這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但是由于使用的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樣,所以不能夠直接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的大小。

  3、師:在表示平面圖形的面積時,我們可以用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板書,齊讀單位)

 。1)學生認讀平方厘米

 。2)1平方厘米多大?我們身上哪一部分的大。娣e)比較接近1平方厘米?

 。ㄈ┚毩

  師:下面的圖形都是由邊長為1cm的'小正方形組成的,它們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厘米?

  依次出示下列圖形:

  1cm2 2cm2 4cm2 6cm2

  師:有幾個1cm2 的小正方形組成的圖形,它的面積就是幾平方厘米。

  出示:書本 P61 第一和第三個圖形

  師:為了測量的方便,數(shù)學家把邊長為1cm的小正方形拼在一起,成為了一張方格紙。請大家來數(shù)一數(shù),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

  師:為什么有的小朋友這么快能得出第一個圖形的面積?

  生:我是通過計算得到的。先數(shù)一列有7個小正方形,有這樣的4列,就是4×7,再加中間的一個,就是4×7+1=29cm2。

  師:原來數(shù)的時候我們還能用算式來表示數(shù)的方法。下面請大家用這個好辦法來算一算第二個圖形的面積。

  生:我發(fā)現(xiàn)每一行都有6個涂色的小正方形,有這樣的5行,5×6,這個圖形的面積就是30cm2。

  師:你們真棒!那這個圖形的面積你知道是多少平方厘米嗎?

  出示:

  生:這個圖形的面積是8平方厘米。

  師:這個圖形中有半格的,你是怎么數(shù)的?

  生:先數(shù)整格的,有6個平方厘米;再數(shù)半個的,有4個,其中的2個半個可以拼成1個平方厘米,4個半格可以拼成2個整格,所以6+2等于8個平方厘米,。(學生邊說,邊媒體演示)

  小結(jié):在數(shù)小正方形時,遇到不滿一個正方形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整格的,再把2個半格拼成一個整格來數(shù)。

  拓展:在方格紙上涂出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圖形。

  師:我們已經(jīng)會用數(shù)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到圖形的面積,現(xiàn)在,老師想請你在方格紙上用彩筆涂出一個你認識的圖形,這個圖形的面積為12平方厘米。

  1、獨立完成,然后在小組中交流。

  2、反饋。

  師:你涂的是什么圖形,怎么涂的?是幾平方厘米?

  生1: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行里涂了12格,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2: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列里涂了12格,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3: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行里涂6格,涂2行,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4: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列里涂6格,涂2列,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5: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行里涂4格,涂3行,面積是12平方厘米。

  生6:我涂的是長方形,我在一列里涂4格,涂3列,面積是12平方厘米。

  比較:它們有什么共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生:它們的面積都是12平方厘米,但是形狀卻不同。

  五、總結(jié)交流

  師: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了“面積”,用你自己的話說說你所認識的“面積”?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2

  第一單元時、分、秒

  單元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2、時間單位的簡單轉(zhuǎn)換和求經(jīng)過時間的方法。

  單元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zhuǎn)換和求經(jīng)過時間的方法。

  第一課時時、分、秒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體會秒在生活中的應(yīng)用。

  2.通過觀察、體驗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3.通過教學,使學生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同時滲透珍惜時間、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學重點:

  1.知道時間單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秒、幾秒、1分的時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主題圖:

  同學們,你看到了什么?你們看,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讓我們一起倒計時,十、九、

  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

  3.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二、操作體驗,探究新知

  1.談話:你都知道哪些關(guān)于秒的知識?你是怎么知道的?

  2.結(jié)合學生回答引導探究。

 。1)認識秒針。

 、俪鍪剧娒妫]有秒針):你看到了些什么?(時針、分針、12個數(shù)字、12個大格,60個小格。)

 、诔鍪剧娒妫ㄓ忻脶槪核c剛才的鐘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針。)揭示:鐘面上最長最細的針就是秒針。

 、塾^察鐘面,秒針還有什么特點?(最細最長走得最快)

 、苷乙徽遥赫乙徽易约簩W具鐘面上的秒針,指給同桌看看。

 。2)認識1秒和幾秒。

 、俳沂荆好脶樧1小格的時間是1秒。

 、诿脶樧2小格的時間是幾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針走1圈的'時間呢?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課件演示秒針走動1圈,學生邊觀察邊說出時間: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谡n件演示,學生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蹖W生匯報,教師引導:秒針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針走一圈的同時,分針走了幾小格?也就是幾分鐘?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1分=60秒)

 、苣惆l(fā)現(xiàn)時、分、秒這三個單位間有什么關(guān)系?(1時=60分,1分=60秒)

 。3)認識秒表和秒的計時方法。

 、僬n件出示。

  這是秒表。一般在體育運動中用來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诮榻B秒表的計時方法。

 、壅n件出示。

  有的電子表可以顯示到秒。你知道這個電子表顯示的時刻嗎?(6時55分57秒)④讀出電子表上的時刻。

 、菽氵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記錄以秒為單位的時間?

  (4)體驗1分鐘、1秒和幾秒

  ①1分鐘有多長?

  課件播放《時間像小馬車》,猜猜播放多長時間?

  課件驗證。

 、趯W生閉眼感受1分鐘。

 、1分鐘能做哪些事?

 、1秒究竟有多長呢?

  出示鐘表滴答聲,學生閉眼感受。

 、1秒鐘能做哪些事?

  學生暢談,課件出示。

  一秒鐘,獵豹在草原上可飛奔28米;

  一秒鐘,蜂鳥振翅55次;

  1秒鐘,地球繞太陽轉(zhuǎn)動29.8千米,從太陽接收486億千瓦的能量,太陽系在銀河系內(nèi)運行220千米,宇宙空間里有79個星體發(fā)生爆炸結(jié)束其“生命”。

  ⑥感受幾秒

  師吟誦《明日歌》。猜一猜,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么想的?

  計時驗證。

  師吟誦《長歌行》。估一估,老師用了多長時間?你是怎么估的?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1.課本第6頁第2題。

  2.課本第6頁第1題。

  3.課本第6頁第3題。

  4.課本第7頁第7題。

  四、全課總結(jié),升華新認識

  1.課件播放《長歌行》,說說你從中知道什么。

  2.你還知道哪些關(guān)于時間的名言警句?

  3.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嗎?

  第二課時時間的換算及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發(fā)展學生的時間觀念。

  2、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養(yǎng)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zhuǎn)換和求經(jīng)過時間的方法。

  教具準備:時鐘模型、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游戲引入: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走半天。

  2、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拿出一個鐘面模型,提問: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個指的又是什么?”

 、凇胺轴樧咭恍「竦臅r間是多少”?“分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多少”?

  ③“1時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讓學生讀出時間。如:5時,3時20分,6時,9時5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jīng)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jīng)過的時間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時間的計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2時=()分

 。1)教師:1時等于???(學生答)那2時呢?

 。2)學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饋

  a、60+60=120分

  b、2時就是2個60分,即60×2=120分

 。4)教師小結(jié)。

  2、完成第4頁“做一做”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訂正時,可以指名學生說一說得數(shù)是多少?是怎樣想出來的?然后教師小結(jié)出時間轉(zhuǎn)換的方法。

  方法(1)時、分、秒是從大到小的單位,像百位、十位、個位一樣;

  方法(2)時、分、秒中從小單位向相鄰大單位換算,即秒向分換算,分向時換算是滿六十進一,進位原理與個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進位類似。

  60秒=1分(10個1=1個10)

  60分=1時(10個10=1個100)

  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3、教學例2:

 。1)教師投影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圖意:小明7時30分離家,7時45分到校。

 。2)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呢?

 。3)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各種方法:

  a、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b、45-30=15,是15分鐘。

  4、小結(jié)

  5、請一至兩名學生說說自己從幾點出門到學校是幾點。讓臺下的學生幫忙算一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5頁“做一做”。

  集體訂正時,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鐘表上實際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時少()分,1時比45分多()分。

 。2)一節(jié)課是()分,課間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時。

  3、競賽:

  教師口頭報時刻,如:3時至3時45分,經(jīng)過幾分?學生搶答,看誰搶答得快,教師給予獎勵。

  四、全課總結(jié),回歸評價:

  教師:現(xiàn)在是幾時幾分?我們剛才是從9時開始上課,從上課到現(xiàn)在經(jīng)過了幾分?一節(jié)課4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笔前,時間就像金子那樣寶貴,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時間,多學一點本領(lǐng),長大更好地建設(shè)祖國。

  第三課時時、分、秒的鞏固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進一步了解數(shù)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yīng)用,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時間單位的簡單轉(zhuǎn)換和求經(jīng)過時間的方法。

  教學難點:用時針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3題。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進行驗證,驗證的數(shù)據(jù)可以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

  2、完成“練習一”第4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說一說每一題是怎么比較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只要說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練習一”第5題。讀讀書上的三個例子,并要求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說一說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shù)的大小;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及操作、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jīng)歷建立分數(shù)概念的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去尋求分數(shù),能自己往下寫分數(shù);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成功感。

  教學重、難點:

  認識幾分之一的分數(shù);初步建立幾分之一分數(shù)的概念。

  教學用具:

  各類卡片圖,各類折紙。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知:

  T:小朋友們,我們都知道在奧運賽場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學校里老師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來教育我們,你也想做一個公平、公正的裁判員、小法官和小老師嗎?(想!)那老師就來考考你們。

  出示:小華、小麗兩個小朋友。

  a:出示6個大蘋果,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要求學生說出平均分成兩份,學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樣公平、公正來分一分。(平均分成兩份,學生分。)

  c:出示兩個漢堡,又該怎樣來分?(齊分,學生上去分。)

 。ㄐ〗Y(jié):我們都把它們進行了平均分板書。)

  d:出示一個大餅,你能公平公正地來分一分嗎?你能用我們已經(jīng)學過的數(shù)來表示嗎?

  揭題:我們要用一個新的數(shù)來表示,它叫做分數(shù)(板書)

  (二)探究新知,不斷摸索:

  1.認識。

  T:剛才我們把一個大餅通過平均分分成了兩份,其中的一份我們就可以用一個分數(shù)來表示,這個分數(shù)就是。那怎么來書寫呢?跟著老師一起寫(學生舉起手指一起寫),先寫──表示平均分,再寫2表示把大餅平均分成了2份,再寫1表示其中的一份,讀作二分之一(齊讀兩遍,并舉起手跟老師一起邊演示邊說:把大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師拿起分好的大餅:左邊這一份是整個大餅的,那右邊這一份呢?(齊說:)

  同桌活動:從信封中拿出各種折紙,你能折一折這些圖形的嗎?(請學生交流,注意語言的表達。)

  T:老師也忍不住想來折一折了(拿起一個正方形的折紙,隨便一折,將它剪下,舉起一塊說是。)(學生反對,強調(diào)沒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數(shù)來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沒有碰到過的例子?(學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個分數(shù),把這個分數(shù)折出來,畫出來。

  請學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紙,折出自己想出的一個分數(shù),用畫陰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請畫得最快的幾個小朋友將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寫上你所表示的分數(shù)。(教師選取部分,一起評價,并說說這個分數(shù)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學生語言的表達)

  (三)應(yīng)用遷移,鞏固提高:

  1.一口氣來說一說:

  2.用手勢來判一判:

  3.根據(jù)分數(shù)在圖中涂陰影,仔細觀察,比較一下這些分數(shù)的大。

  4.它是一個長方形,把它這樣對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塊上涂上顏色,你知道每種顏色是整體的幾分之一嗎?

  (四)總結(jié)反思,拓展升華:

  1.今天,你收獲了多少,能一起來分享嗎?

  2.課外,請你再去折一折,你還能折出多少分數(shù)來?

  3.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4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cm,借助實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并通過估測,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

  2、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yǎng)成做事嚴謹、認真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長度單位,用厘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用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數(shù)學課文、鉛筆等。

  教學過程

  1、情景導入

  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比一比這兩本書,哪本長,哪本短呢?兩本書到底有多長,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們這幾課就學習這個問題。

  2、探究新知

  學習第2頁例1。

  提出問題:

  a、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的課桌有多長嗎?小組討論。

  b、交流匯報:剛才同學們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鉛筆、鉛筆盒、課本做為工作測量。下面每4個人為一組和老師一起用手測量課桌的'長度。

  C、動手操作,合作完成。

  匯報:相同的課桌為什么測量的結(jié)果不同呢?學生的五拃長,老師的三拃長。

  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手,結(jié)果一定會是不同的。

  歸納: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應(yīng)選用同樣的物品作為標準進行測量。

  學習第3頁例2

  a、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師總結(jié),

  數(shù)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線有長有短,我們叫它刻度線。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點。

  b、我們身邊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圖釘、田字格本,小組合作,共同操作。

  學習第3頁例3

  a、發(fā)一張課前準好的彩紙,請同學們先估量一下它的長度,然后動手操作量一量。

  b、請一名同學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確,然后同學評議。

  教師:一定要把彩紙的左端對準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個數(shù)字上,就是幾厘米。

  3、課堂練習

  學完測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項,讓學生試著測量準備好的鉛筆等物體。

  教師提出要求:

  a、正確準確的測量自己準備好的物體(鉛筆、橡皮、小刀等)

  b、先獨立測量后小組交流

  c小組合作探究。師巡視指導,引導學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體的左端要對準直尺上的“0”刻度。

  4、鞏固提升

  1、用直尺測量自己的數(shù)學課文的短邊。為了照顧理解能力差點的孩子,鞏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難的安排。

  2、課件出示兩種測量方法,讓學生判斷哪種是正確的,這樣的練習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更準確的掌握測量的方法。

  課后小結(jié)

  a、提問: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b、教師總結(jié)

  1、厘米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鄰兩個數(shù)之間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時,要把直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再看物體的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

  板書

  認識厘米和使用厘米測量

  1、認識刻度尺

  2、認識1厘米從刻度0到刻度1

  3、認識幾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左端,紙條右端對著數(shù)字幾,就是幾厘米。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5

  《軸對稱圖形》

  教學內(nèi)容:

  小學數(shù)學第四冊新增內(nèi)容《軸對稱圖形》

  教學目標:

  1、在游戲比賽中凸現(xiàn)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并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知道沿著一條直線對折,直線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叫軸對稱圖形。

  2、通過判斷、驗證、比較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和理解,并認識對稱軸,根據(jù)特征會找和畫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3、在判斷、驗證、比較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思辨和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交流、合作中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

  教學難點:

  會找并且會畫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學科素養(yǎng):

  養(yǎng)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思辨和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會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過程:

  一、比賽引入,聚焦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

  師:今天上課我們先做個游戲,比一比女同學和男同學誰的眼力最好,老師分別給你們看圖形的一部分,你們馬上猜出這個圖形是什么?準備好了么?

 。ǔ鍪径嗝襟w):

  女生::蝴蝶。

  師:女生,你們都同意么?(出示)

  反饋:很好(豎起大拇指)。

  出示:

  男生1:木棍。男生2:鏟子。男生:……

  出示:

  反饋(淡淡地宣布):第一局男生輸了。

  出示第二輪題:

  女生異口同聲:飛機。

  隨即媒體出示:

  反饋:真厲害。

  問:現(xiàn)在輪到男同學了,媒體出示——

  男生3:盆子。男生4:帽子。男生:……

  媒體出示:

  反饋:第二輪男生又輸了,再看最后一輪。

  出示:

  女生興奮地叫起來:剪刀!

  隨即出示并贊揚道:女生的眼力真厲害,男生看你們的了。

  出示:

  男生5:書。

  男生6:乒乓板。

  男生:……

  出示:并同情地說道:哎!可惜,又錯了。

  生:老師,這不公平,女生猜得簡單。

  教師回頭一看銀幕:你們猜得也很容易的呀!

  生:不是的,女生猜的圖形兩邊一模一樣的。

 。ǚ謩e指著不同圖形讓同學們用語言說一下上下還是左右兩邊一模一樣)

  評價:你不僅會觀察圖形中的特征,還能用簡潔的語言敘述出來,一句話就讓大家都聽明白了,真厲害!

  師:老師畫一條直線(教師在媒體的蝴蝶上畫了一條對稱軸,)你們說的是不是這條直線的兩邊一模一樣。

  追問:那么飛機和剪刀的這條直線在哪里?(學生用手比劃)男生猜的圖形有沒有這條直線?

  【設(shè)計說明:由于比賽內(nèi)容的不公平,必然導致比賽結(jié)果的不公平,從而激發(fā)每個學生在為不公平比賽申訴中發(fā)現(xiàn)圖形的特征,即直線的兩邊完全重合,直接突出知識點】

  二、緩和矛盾,揭示概念

  問:這樣看來不是我們男同學的眼力差,而是女同學猜的圖形很特殊。那么男同學,如果老師也給你們這樣的圖形,你們能一下子猜出來嗎?

  銀幕出示:半個兔子頭

  男生:兔子

  追問:老師把圖打印了出來,你們剛剛說女生的團都有一條直線,兔子的直線在哪里?(指一指)

  追問:你們剛剛又說直線兩邊的圖案是?

  操作:那么我想請一個同學用最簡單的方法證明直線兩邊的圖形完全一樣?(停頓,給同學們思考后)不過我提個要求,要求邊驗證邊說出驗證過程。

  生:邊操作邊說,把“兔子頭”對折,直線兩邊一模一樣。

 。ㄔ趯W生折前:你是不是隨便折,那你怎么折?在學生折的過程中:教師抓住“對折”要沿著一條直線對折、“一模一樣”數(shù)學中叫“完全重合”,引導“沿著一條直線對折,直線兩邊完全重合”。(板書)

  師:像這樣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后,直線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叫什么圖形?(板書:軸對稱圖形,并標注拼音zhóu)

  全班朗讀課題。

  【設(shè)計說明:通過比賽,直接抓住圖形的主要特征,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生在動手操作驗證中揭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自然流暢!

  三、在判斷、辨析中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

  師:同學們現(xiàn)在如果給你一個圖形,你能判斷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嗎?

  出示圖1:

  生:手勢判斷(是軸對稱圖形),一位學生上臺演示證明(先指一指直線,再折,引導學生用規(guī)范的數(shù)學語言敘述概念)

  出示圖2:

  生:手勢判斷(一小部分學生認為是的)

  師:請認為是軸對稱圖形的同學上來驗證給大家看。

  反饋:生活中有一些圖形看看是的,很有迷惑性,但實際上卻不是的.。

  出示圖3:飛機和

  生:手勢判斷(是軸對稱圖形),一位學生上臺演示證明,下面的學生一起說:沿

  著一條直線對折后,直線兩邊完全重合,所以是軸對稱圖形。)

  【設(shè)計說明:在正與反的判斷辨析中進一步明確沿著一條直線對折,直線兩邊完全

  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出示圖4:

  生:手勢判斷(一部分學生認為是的)

  師:這一次請大家在腦中“折一折”驗證一下,驗證后可以改變注意。

  一會兒,僅剩下少數(shù)學生堅持說“是的”,教師請其中的一位學生動手驗證,結(jié)果發(fā)

  現(xiàn)不完全重合。

  反饋:最開始的時候很多同學一會兒說是,一會兒說不是,但是后面老師說了句什么話,腦中折一下,很多人改變了主意是怎么回事?

  生:老師,如果這雙鞋背靠背,或者頭對頭就是軸對稱圖形了。(準備實物再對折)

  師出示圖5:

  生:手勢判斷(大部分學生認為不是的)

  生1:如果兩條魚嘴對嘴或尾對尾就是了,并上臺演示對折,不完全重合。

  生2:我認為是的,這樣折不行,這樣折就行了,生演示

  評價:對呀,說的真好,很會動腦筋,思維非常靈活,當發(fā)現(xiàn)這樣折不行,可以換個角度折,只要找到一條直線,沿著這條直線對折,直線兩邊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設(shè)計說明:在判斷完圖3時,部分學生有可能還停留在直線兩邊“一模一樣”,而對對折后完全重合理解還不夠透徹,通過圖4的判斷,讓學生在腦中“折”(發(fā)展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到引導學生動手驗證,在辨析中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征的認識,圖5由于圖4的負遷移,會產(chǎn)生爭議,組織學生辨析,明確只要找到一條直線,直線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同時又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更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四、認識對稱軸

  師:剛剛同學們都說了軸對稱圖形都能沿著一條直線對折的,直線兩邊完全重合。(教師用手指出并畫對稱軸,如圖像這樣的一條直線我們稱它“對稱軸”)

 。ㄉ吓_畫愛心,如果畫的不一樣)

  反饋:觀察生1畫的和老師有什么不一樣?

  師:一般在數(shù)學上,畫對稱軸用直線,兩邊都要出頭。

  追問:還有同學想畫么,老師最后請一位同學上來畫(畫一個不是軸對稱圖形的溜冰鞋)

  反饋:你看看,同學們有不同意見了。讓你畫對稱軸,只有軸對稱圖形才有,不是軸對稱圖形沒有對稱軸,老師和你開個玩笑的。

  全體學生練習畫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反饋略(書P:54/3)

  五、認識幾何圖形中的軸對稱圖形并能找到對稱軸。

  師:接下去,同桌合作在信封內(nèi)的幾何圖形中挑出軸對稱圖形。

  (圖1)(圖2)(圖3)(圖4)(圖5)(圖6)

  生1:圖3、圖4、圖6是軸對稱圖形。

  生2:圖2也是軸對稱圖形。

  生3:我折過的,圖2不是軸對稱圖形。

  師:看樣子,其他圖形沒意見,分歧在圖2。請生3演示證明給大家看為什么它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3:演示證明

  生2:這樣折不行的,應(yīng)該這樣折,生2迫不及待上前演示證明:

  師:對呀!只要找到一條直線,沿著這條直線對折,直線兩邊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師:接下去請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看誰找得最多!

  反饋:圖2有一條對稱軸。圖4有兩條對稱軸。圖3有4條對稱軸。

  討論圓的對稱軸。

  生1:圓有四條對稱軸。并用自己的學具指給大家看他所折的折痕。

  生2:還有也,這位學生用自己的學具又折出兩條。

  生3:有很多很多條,這位學生也用自己的學具演示給大家看。

  師:由于學具比較小大家看不清楚,老師請電腦演示給大家看。(多媒體演示)

  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條數(shù),數(shù)學上叫無數(shù)條。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數(shù)學中的軸對稱圖形,你能在生活中找到軸對稱圖形嗎?

  生1:黑板是軸對稱圖形。

  生2:窗子是軸對稱圖形。

  生3:紅領(lǐng)巾是軸對稱圖形。

  生4:大眾出租車的牌子。

  生……(教師規(guī)范成平面圖形)

  師:老師也找了一些。(媒體出示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有臉譜、剪紙……,滲透民族文化教育)

  小結(jié):

  你今天有什么收獲?

  作業(yè):

  師:今天的回家作業(yè)就是利用課上所學的知識,剪一個軸對稱圖形,并向大家介紹你的巧方法。

  【設(shè)計說明:由于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怎樣讓課堂教學得于在課外有趣的延伸,剪一個軸對稱圖形,既體現(xiàn)了對軸對稱圖形進一步理解和運用,又有動手的樂趣,一舉兩得。】

  板書設(shè)計

  軸對稱圖形

  軸對稱圖形

  沿著一條直線對折,直線兩邊能夠完全重合,這樣的圖形就叫做軸對稱圖形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nèi)畫高。

  2.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yīng)用。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yīng)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nèi)畫高。

  教學難點:

  三角形高的確定及畫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練習紙等

  教學過程:

  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師:從這么多圖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對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書:三角形的特性)

  二、動手操作,構(gòu)建概念

  1.畫一畫,探索三角形的定義

  (1)師:你們會畫三角形嗎?現(xiàn)在就在練習本上畫一畫吧。(學生畫三角形)

 。2)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nèi)對比、評價一下你們畫的三角形。討論: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

 。3)師:同學們說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誰說的更準確呢?別著急,老師先請大家?guī)蛡忙,判斷老師邀請來的圖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嗎?(出示下面圖形)

 。4)全班交流,說說這些圖形哪些是三角形,為什么?

  學生匯報預設(shè):圖①不是,因為它有四條邊。圖②不是,因為有一條邊彎曲了,不是線段;圖③不是,因為沒有封閉起來;圖④不是,有一條線段多出一部分了;圖⑤是三角形;

  (5)師:要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條件呢?引導學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義,教師板書: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重點討論理解“三條線段”、“圍成”。

  2.自學課本,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師: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并在自己畫的三角形里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指名說出三角形的邊、頂點和角。

  3.介紹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師:為了表達方便,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這個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讓學生給自己畫的三角形標上字母,起個名字。

  三、動手操作、學習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訂校服。

  2.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

  師: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課件出示

  3.學畫三角形的高。

  師:現(xiàn)在同學們已經(jīng)認識了三角形的高,你會畫三角形的高嗎?

 。1)學生在練習紙上畫三角形的高。指名學生板演,并講解畫高的方法,教師適當給予點評。

  (2)嘗試在三角形上畫出另外兩條高。討論:三角形有幾組高和底?

 。3)全班集體評價,總結(jié)三角形高的畫法及注意事項。

  4.鞏固練習

  師:請你選擇一個喜歡的三角形,畫出已知底邊上的高。教師選出幾幅作品讓學生集體評價。注意指導學生如何畫直角三角形的高。

  三、實驗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1.聯(lián)系生活,尋找三角形的特性

  老師帶來了一些圖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為什么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

  2.游戲激趣,發(fā)現(xiàn)三角形的特性

  游戲: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哪種圖形更牢固?(板書: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

  3.解決問題 ,應(yīng)用三角形的特性

  四、鞏固運用,提高認識

  1.填空誰最棒。

 。1)由三條線段( )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 )條高、( )條底。

 。3)三角形具有( )性。

  2. 思維大比拼。

  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籬笆圍了一個菜園,誰的方法更牢固些?為什么?

  五、總結(jié)評價,回顧全課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學到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shè)計:

  三角形的特性

  ——具有穩(wěn)定性

  定義: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頂點、三個角。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7

  教學內(nèi)容

  例1:橫向條形統(tǒng)計圖

  簡單的數(shù)據(jù)分析

  例2: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tǒng)計圖

  例1:平均數(shù)的含義和求法

  求平均數(shù)

  例2:用平均數(shù)來比較兩組數(shù)據(jù)的總體情況

  13——14簡單的數(shù)據(jù)分析

  教學目標:

  1、向?qū)W生介紹兩種條形統(tǒng)計圖,使學生會看這兩種統(tǒng)計圖,根據(jù)統(tǒng)計表中的數(shù)據(jù)完成統(tǒng)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shù)據(jù)分析,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shù)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3、生理解平均數(shù)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理解平均數(shù)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

  教學重點:

  會看兩種統(tǒng)計圖

  教學難點:

  起始格與其他格表示不同單位量的條形統(tǒng)計圖。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1課時第38頁例1

  教學目標:

  1、向?qū)W生介紹橫向條形統(tǒng)計圖,使學生會看這種統(tǒng)計圖,根據(jù)統(tǒng)計表中的數(shù)據(jù)完成統(tǒng)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shù)據(jù)分析,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shù)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

 。ǔ鍪緬靾D、引導學生觀察并理解圖意)

  如果超市的王經(jīng)理,現(xiàn)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種品牌礦泉水的銷售情況,還想知道下周該進些什么品牌的礦泉水。你有什么好辦法?(統(tǒng)計)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空白的縱向條形統(tǒng)計圖,讓學生觀察。

  說說這個統(tǒng)計圖與以前見過的統(tǒng)計圖有什么不同?

  2、它的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

  3、根據(jù)統(tǒng)計表,你能完成下面這份統(tǒng)計圖嗎?

  3、學生討論并說明如何完成統(tǒng)計圖。

  4、提問:如果用橫軸代表銷售量,用縱軸代表不同的品牌,該怎樣設(shè)計這樣的統(tǒng)計圖?

  5、小組合作學習

  6、小組匯報

  7、出示規(guī)范的橫向條形統(tǒng)計圖讓學生完成。

  你能跟同學說說完成這樣的條形統(tǒng)計圖時要注意什么?

  8、討論:如果下周要進貨,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yīng)該多進些?哪種品牌的礦泉水應(yīng)該多進些?你能說說理由嗎?

  三、引導學生進行小結(jié)

  在前幾個學期,我們已經(jīng)學會了收集數(shù)據(jù)和整理數(shù)據(jù)的方法,會用統(tǒng)計表和條形統(tǒng)計圖來表示統(tǒng)計的結(jié)果。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統(tǒng)計、、、、、、讓學生理解、體驗統(tǒng)計的1、展示數(shù)據(jù)2、科學預測、決策作用。

  四、鞏固練

  課本40頁第一、第四題

  五、全課小結(jié)。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第2課時例2

  教學目標:

  1、向?qū)W生介紹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不一致的條形統(tǒng)計圖,使學生會看這種統(tǒng)計圖,根據(jù)統(tǒng)計表中的數(shù)據(jù)完成統(tǒng)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shù)據(jù)分析,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shù)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

  1、我們學校的校醫(yī)非常關(guān)心我們同學的身體健康,經(jīng)常要了解我們同學的體重,身高等,(出示班級座位圖)

  如果老師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組6位同學的身高的情況,你有什么辦法能讓老師一眼就看明白?

  2、提問:你打算怎樣完成這份統(tǒng)計圖?

  3、出示幾個空白的條形統(tǒng)計圖,讓學生根據(jù)統(tǒng)計表嘗試完成條形統(tǒng)計圖。

  4、如果用條形統(tǒng)計圖表示這個小組學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比較合適?

  5、出示教材上的統(tǒng)計圖,讓學生觀察,討論。

  你能說說破這個統(tǒng)計圖跟我們以前學過的統(tǒng)計圖有什么不同嗎?

  用折線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個單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個單位?

  這樣畫有什么好處?

  6、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匯報。

  在統(tǒng)計圖的縱軸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單位量是不同的(第一個圖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讓學生按照例子把其他兩個同學的條形補充完整。

  8、學生討論:什么情形下應(yīng)該使用這樣的統(tǒng)計圖?這種統(tǒng)計圖的優(yōu)點是什么?

  9、觀察體重統(tǒng)計圖,看看這個圖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個單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個單位?

  9、這個統(tǒng)計圖跟我們剛才學習的學生身高統(tǒng)計圖有什么不同?

  10、獨立完成書上的統(tǒng)計圖

  小組進行學習小結(jié)。

  這種統(tǒng)計圖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樣本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絕對值都比較大(如本例中學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體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樣本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之間的差異值又相對比較。ㄈ绫纠猩砀吆腕w重的最小差異分別是1厘米和1千克)。當出現(xiàn)這種情形時,會出現(xiàn)一種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單位量較。ㄈ绲谝粋統(tǒng)計圖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統(tǒng)計圖中的條形就會很長,如果每格代表的單位量較大(如第二個統(tǒng)計圖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難在統(tǒng)計圖中看出不同樣本之間的差異。所以,為了比較直觀地反映這種差異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較大單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較小單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這種統(tǒng)計圖中的縱軸上,起始格是用折線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區(qū)別。

  10、通過完成這一份統(tǒng)計圖。你得到了哪些信息?進一步體會統(tǒng)計的作用。

  11、你想對這些同學說些什么?

  出示“中國10歲兒童身高、體重的正常值”,引導學生把學生的身高、體重與正常值進行對比,找出哪些學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學生的體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嵺`作業(yè))讓學生從報紙、書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統(tǒng)計圖表,并找出相應(yīng)的信息,可以培養(yǎng)學生從各種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鞏固練習:40頁2、41頁3、5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經(jīng)理多種算法交流的過程,并能正確地計算。

  2、結(jié)合具體情境,能用乘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shù)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重點:

  能計算一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乘法。

  教學難點:

  經(jīng)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教具準備:掛圖、幻燈、小黑板。

  教學設(shè)計:

  一、情境導入:

  暑假里,有三個小朋友,來到了美麗的大海邊。出示掛圖:同學門自己觀察這幅圖把你看到的說給同桌聽一聽。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圖,并根據(jù)圖提出問題。

  2、小組交流各自的問題,并試著解決問題。

  3、引出:買3個游泳圈需要多少錢?

 。1)列式計算,小組交流。

  引導學生根據(jù)問題獨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2)全班交流算法。

  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學生們可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

  4、解決問題:買3個球需要多少錢?

  每個學生先獨立列出乘法算是,嘗試解決,再交流、匯報。

  5、引導學生說一說怎樣口算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

  三、拓展應(yīng)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塊餅干?

 、、每個小朋友15塊,分給6個小朋友,夠分嗎?

  四、小結(jié)

  在這節(jié)課中,你學會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問題?

  五、作業(yè):作業(yè)本中的相關(guān)作業(yè)。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在游戲比賽中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并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知道對折后,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叫軸對稱圖形。

  2、通過判斷,辨析和驗證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和理解,并認識對稱軸,根據(jù)特征會找和畫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3、讓學生初步感知幾何圖形的美,同時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認識并理解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

  教學難點:根據(jù)特征判斷一個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

  教學準備:媒體、圖形等。

  教學過程:

  一、比賽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學和男同學比眼力,老師分別給你們看一個圖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關(guān)圖形的一半,

  女:蝴蝶、飛機、

  男:木梳、電筒、

  宣布比賽結(jié)果,激化矛盾

  男生覺得比賽內(nèi)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圖形另一半與看到的一半一樣,他們猜的圖形兩邊不一樣。

  女生猜的圖形兩邊真的.一樣嗎?(媒體演示)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認識完全重合(板書)

  5.再次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張電話圖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圖形?

  B.能用最簡單的方法驗證電話圖形兩邊完全重合嗎?

  C.演示:“對折”、“完全重合”

  D.學生動手驗證樹的圖形兩邊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說驗證結(jié)果。

  學生得出結(jié)論:對折后,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板書)

  6.認識對稱軸

  二、自主探究,體驗新知

  1.判斷下列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雙喜圖在判斷中進一步明確對折后,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中間的直線是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同一方向的一雙鞋對折后,圖形兩邊沒有完全重合,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征的認識。

  C、兩條相對的魚

  D、葉子圖

  2、用手式比劃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字母:E T 漢字:中田)

  3.判斷圖中紅線是對稱軸嗎?(小組討論)

  只有沿紅線對折后圖形兩邊完全重合,紅線才是圖形的對稱軸。

  4.小結(jié):我們怎樣來判斷圖形是一個軸對稱圖形?

  三、動手操作,內(nèi)化新知

  1.以小組為單位挑出軸對稱圖形

  A、每組都有一張信封,信封內(nèi)有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腰梯形、圓各種圖形,學生動手驗證出軸對稱圖形。

  B、學生動手找出各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C.小組匯報

  2.小結(jié):有的軸對稱圖形有一條對稱軸,有的軸對稱圖形有兩條對稱軸,有的軸對稱圖形有無數(shù)條對稱軸。

  四、課堂總結(jié),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許多軸對稱現(xiàn)象,你能舉例嗎?

  媒體出示生活中的軸對稱現(xiàn)象,欣賞對稱的美。

  3,學生制作軸對稱圖形

  總結(jié):你是怎么剪的?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質(zhì)量觀念。

  2、培養(yǎng)學生的估計和解決與千克、克有關(guān)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掂一掂、猜一猜中幫助學生建立千克、克的質(zhì)量概念。 4、培養(yǎng)學生與人友好合作的學習態(tài)度。教學重點:進一步建立千克、克的質(zhì)量觀念。教學難點:正確估計生活中一些常見物品的質(zhì)量。

  教學設(shè)計: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老師昨天上超市買了一些大小差不多的蘋果。估計一下:幾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

  學生隨意估計的結(jié)果可能是雜亂、盲目的,在此矛盾的基礎(chǔ)上,教師提問:怎樣估計才能盡量使結(jié)果準確一些呢?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怎樣估計才能盡可能使結(jié)果更準確一些?

  學生的'估計方法可能看有:拿出一個蘋果稱一稱,再根據(jù)這個蘋果的質(zhì)量去進行推算;先稱好了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再去掂蘋果,看幾個蘋果的質(zhì)量掂起來和前面的感覺相似;直接用秤稱等。

  2、全班交流。

  3、教師根據(jù)學生提出的估計方法帶領(lǐng)學生進行驗證。問題:從錄像中你明白了什么?

  三、應(yīng)用遷移,鞏固提高

  1、學生再次用彈簧秤稱出1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哪樣的物品的質(zhì)量重1千克。

  2、第2題。先讓學生拿出一枝鉛筆估一估,再用天平稱一稱。四、總結(jié)反思,拓展升華

  1、總結(jié):說一說估計一樣物品的質(zhì)量要使結(jié)果盡量準確必須注意什么?

  2、想一想,學生回答并說明理由。教學反思:

  1噸有多重(12)教學目標:

  1、結(jié)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zhì)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質(zhì)量,初步建立噸的質(zhì)量觀念。

  2、掌握“1噸= 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結(jié)合具體情境,提高對物體質(zhì)量的估計能力。

  教學重點:

  結(jié)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zhì)量單位噸,了解1噸的實際質(zhì)量,初步建立噸的質(zhì)量觀念。教學難點:掌握“1噸= 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教學用具:各種秤、幻燈、小黑板。

  教學設(shè)計:

  一、情境導入:

  今天小明遇到難題了,他不知道大象大約有多重。大家愿不愿意幫幫他?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讓學生猜一猜大象的質(zhì)量,引出質(zhì)量單位“噸”。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圖片逐一出示一個個情境,讓學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說一

  3、說一說。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質(zhì)量單位要用噸。教材中的例子讓學生看一看,第一幅圖的意思是這座橋最多能承受“50噸”的質(zhì)量。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jié)合具體情境,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確地進行計算。結(jié)合具體情境,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問題——植樹節(jié)馬上就到了,你們有什么計劃嗎?請看明明班的同學在干什么呢?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出示掛圖,大家看一看,這里有什么?

  1、仔細觀察并說出圖意。

  2、誰能根據(jù)這幅圖提出問題?

  3、試著解決所提問題。引出:20×3=

  4、討論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嘗試解決,拓展應(yīng)用

  1、每箱草莓40個,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個?(學生獨立解決,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3頭小象吃一堆香蕉,夠1天吃嗎?

  ⑵1頭大象一個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悄氵能提出兩個數(shù)學問題,并試著解答。

  四、小結(jié):

  在這節(jié)課中,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知識?應(yīng)該用什么方法計算比較簡便?本節(jié)課學生在表內(nèi)乘法的基礎(chǔ)上,學習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方法。

  板書設(shè)計:

  小樹有多少棵

  有3捆樹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樹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樹60棵。

  需要多少錢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12

  教學內(nèi)容

  課本第五冊第74頁例1,練習十六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jīng)歷多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不進位)的計算過程。

  2、初步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了解豎式每一步計算的含義。

  3、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掌握計算方法。

  難點: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出問題

 。ǔ鍪局黝}圖)

  師:元旦到了。小明、小華和小英正在用彩筆畫畫,準備布置“迎接元旦”?。他們要用美麗鮮艷的彩色圖畫歌頌偉大的祖國,迎接新年的到來。從這幅圖畫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數(shù)學問題呢?引導學生提出:他們每人都有一盒彩筆,每盒12枝。他們一共有多少枝彩筆呢?

  先請同學們估算一下,3盒大約有多少枝彩筆?

  教師提問:如果我們要知道準確的`枝數(shù),該怎么辦呢?

  小精靈問了:怎樣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筆?

  二、探討交流

  請同學們說一說:

  (1)用什么方法計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這道題與我們以前學過的乘法計算有什么不同?

  教師提問:這道題該怎樣算呢?

  讓小組內(nèi)每個同學先思考3分鐘,在紙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來。也可以擺出小棒(或其他學具)或畫畫圖等。如果能想出幾種算法的,就把幾種算法都寫出來。

  完以后,在小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說給同組的其他同學聽。

  小組長歸納一下本小組一共想出了哪幾種算法。這時教師巡回了解各組的情況,尤其要鼓勵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參與小組的活動。

  全班匯報。由各小組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自己小組的各種算法,教師將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類評價

  教師提出要求:現(xiàn)在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種算法,我們能不能把這些算法分分類,看看一共有幾種思路。

  估計學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幾類:

  1.擺學具求得數(shù)。

  引導學生擺。因為一個因數(shù)是12,所以一行擺1捆零2根;因為另一個因數(shù)是3,所以擺3行,一共擺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畫圖求出得數(shù)。

  例如畫出如下的圖:

  3.連加法。

  12+12+12=36

  4.數(shù)的分解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數(shù)法。(轉(zhuǎn)化成表內(nèi)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

  4×3=125×3=1518+18=36

  24+12=3621+15=36

  評價各種算法,組織學生議論,每一種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適用范圍。

  1.擺學具和畫圖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我們學了數(shù)學以后就應(yīng)盡量使用計算的方法來算。

  2.根據(jù)乘法的含義用連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數(shù)的個數(shù)比較多,算起來就比較麻煩。

  3.把一個因數(shù)分解成幾個十和幾個一,分別與另一個因數(shù)相乘,再把幾個乘積加起來。這種方法不管因數(shù)是幾都能算。

  4.把一個因數(shù)拆成幾個一位數(shù),再分別和另一個因數(shù)相乘,然后把幾個乘積相加,這種方法不管因數(shù)是幾也都能算,但有時也比較麻煩。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紹豎式

  從剛才議論的結(jié)果來看,用數(shù)的分解組成方法來算比較簡便。那么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算式像加法豎式那樣合并成一個豎式呢?下面就請大家打開課本第74頁看看小英是怎樣列出乘法豎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積相加的豎式,再出示簡便豎式,并說明為什么可以寫成簡便豎式。

  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題,教師巡視了解情況。如有發(fā)現(xiàn)錯誤,指導訂正。

  五、鞏固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十六的作業(yè)。每道題先讓學生估算,然后再用豎式計算。

  第1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說說為什么是用乘法計算。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檢查并說說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再交流這道題有哪幾種算法。

  六、小結(jié)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在筆算時你認為要注意什么?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通過解答三個具體問題,對本單元所學的知識進行回顧和整理。使學生形成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的知識結(jié)構(gòu),掌握口算、估算、筆算和驗算的基本方法。

  2、能根據(jù)實際問題的需要,靈活選擇計算方法。

  3、提高計算的正確性及熟練程度。

  教學重點:

  靈活選擇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提高計算正確率。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回憶本單元所學知識。

 。1)給學生留出回憶的時間。

 。2)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形成知識網(wǎng)絡(luò)。

  (3)其他同學補充完整。

  2、復習除法含義。

 。1)板書:46÷2 0÷3

 。2)說一說,46÷2的含義,0÷3應(yīng)該怎樣理解?

  提問: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shù)結(jié)果是多少?任何不是0的數(shù)除0呢?

  二、鞏固練習

  1、出示教材第33頁的內(nèi)容。

  (1)自主解答這3道題。

  (2)逐題訂正。

  (3)請學生說出分析過程和解答方法。

  (4)質(zhì)疑。再解答這三道題時,你使用了什么樣的計算方法?為什么選用這樣的方法?為什么用“≈“?你用什么方法驗證自己的計算是否正確?

  說一說,225÷5的計算過程。

 。5)指名學生回答或組內(nèi)交流。

  2、教材第34頁練習七的第1題。

 。1)思考:如何判斷商的.位數(shù)?除法估算的方法是什么?除法筆算時要注意什么?

 。2)按要求先計算,再填空。

 。3)學生每人一空,集體訂正。

 。4)說一說,筆算除法時,你都遇到了我們學過的哪幾種情況,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有什么特點。

  (5)指名學生回答。

  3、教材第34頁練習七的第2題。

 。1)講清題意。

  (2)說一說,每道題中都有哪些運算符號,它們的運算順序各是什么。

 。3)集體在練習本上完成,指名學生板演。

 。4)訂正時,請學生說出672÷(2×3)和(601-246)÷5的運算順序。

 。5)強調(diào)書寫格式的規(guī)范。

  (6)脫式計算如何檢查?(做一步查一步)

  三、思維訓練

  教材第34頁練習七的第5題。

 。1)出示題,理解題意。

 。2)尋找相關(guān)信息。

 。3)合理解答。

 。4)交流解題思路。

 。5)質(zhì)疑反饋。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觀察、操作和空間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并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3.通過實踐活動,發(fā)展與同伴合作的意識,獲得積極的數(shù)學學習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正確辨認從正面、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難點:

  正確辨認從正面、右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具:課件、正方體模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很多立體圖形。今天老師邀請正方體和我們一起來學習。用正方體搭一搭立體圖形。(板書:搭一搭)

  二、動手操作,建立空間觀念

  1、活動一:探索站在最佳位置觀察正方體,最多可以看到幾個面。

 。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正方體,看看它有什么特征?(正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大小相等的正方形。)

 。2)教師任指幾個面,讓學生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詞語來描述。

 。3)請你拿出一個正方體學具,放在桌上,從一個最佳的角度觀察它,看看你最多可以看到它的幾個面。用手摸摸你能看到的那幾個面。(一個正方體最多可以看到三個面。)

 。4)小結(jié):你觀察到的這三個面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正面、側(cè)面和上面。(板書:正面、側(cè)面、上面)

  2、活動二:請你用四塊大小相等的正方體,自由搭建立體圖形。同桌說說從正面、側(cè)面、上面分別看到的是什么形狀。(出示課件)從不同的位置觀察一個立體圖形,所觀察到的圖形不同。

  3、活動三:根據(jù)指令搭出相應(yīng)的立體圖形。

 。1)李老師設(shè)計了一棟大樓,想請同學們用準備好的立方體搭一搭,比比哪個同學能夠理解老師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來。搭完的同學就馬上坐端正,老師就知道你是最棒的了。

  1)橫著放3個方塊,在最左邊的正方體上面再放一個正方體。你們是怎樣搭的?(電腦出示)你們搭的和李老師設(shè)計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這個設(shè)計師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筑師。

  2)先放一個正方體,再在它的`前面、上面、右面各放一個正方體。(電腦演示)

 。2)老師想找最棒的同學來當“設(shè)計師”和“建筑師”!霸O(shè)計師”的指令要既清晰又簡潔,“建筑師”要搭得又快又好。同桌兩人輪流互換練習,等會請你們把最棒的“設(shè)計師”和“建筑師”推薦給老師。(同桌練習搭立體圖形)

  請一組同桌發(fā)指令搭立體圖形。在“設(shè)計師”發(fā)指令的時候,其他同學也一起搭一搭,跟“建筑師”比比,看看誰搭得更好。

  4、活動四:通過盡可能少的問題搭出正確的立體圖形。

 。1)同學們玩得這么高興,老師也想和你們一起玩。老師不看你們搭好的大樓,不用同學們給我指令,只要問你們一些問題,根據(jù)你們的回答,我就會搭出和你們想的一樣的大樓來,我們試試看吧!

  你用了幾個立方體?從正面看是幾個正方形?從上面看是幾個正方形?從側(cè)面看是幾個正方形?

 。2)你看,老師搭的和你想的一樣嗎?你們同桌兩個人也來試一試吧。注意:你們的問題盡可能提得明確些,回答問題的同學也盡可能回答準確。互換輪流練習。

  三、鞏固練習。

  1、搭一搭,看一看。正面畫“√”,上面畫“○”,側(cè)面畫“△”。

  四、全課小結(jié)。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shè)計。

  搭一搭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能區(qū)分和辨認四邊形。

  2.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

  教學重點:認識四邊形。

  教學難點: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交流:同學們,今天老師帶大家來到了圖形王國。(課件出示主題圖:各種圖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說說你認識哪些圖形。

  (學生匯報認識的圖形,如:圓、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體等。)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用課件把相應(yīng)的圖形展示出來。

  二、互動新授

  1.感知四邊形。

  (1)表揚:同學們認識的圖形可真不少!(用課件演示:可以把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放在一起。)

  (2)提問:觀察圖形,你認為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有4條直的邊,4個角。)

  (3)小結(jié):我們把由4條邊和4個角組成的圖形叫四邊形。(板書:四邊形)

  (4)說說你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四邊形的。

  舉例說明。

  生1:我們用的方巾、圍巾。

  生2:窗戶框、門框、黑板。

  生3:過春節(jié)時門上貼的對聯(lián)。

  生4:課桌的面、凳子的面,還有我們用的課本的封面……

  (5)引導:看來,生活中的四邊形實在是太多了!那你能動手把四邊形做出來嗎?用自己準備的材料做出四邊形?凑l做得又快又好。

 、賹W生動手獨立做四邊形,教師巡視,注意觀察學生做四邊形的方法。

 、趲煟赫l愿意把做好的四邊形展示給大家看呢?

  找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同學展示作品:

  生1:用小棒擺;

  生2:用鐵絲圍;

  生3:用筆畫;

  生4:用紙剪……

  (6)剛才我們不但找出了四邊形,還動手做出了四邊形,那么你覺得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才是四邊形呢?

  引導學生敘述: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四邊形。

  2.圈一圈。

  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樣的圖形是四邊形(課件出示教材第79頁例1),把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圈出來。

  (1)讓學生完成教材第79頁例1,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2)學生反饋時,把圈出的結(jié)果放在投影上,集體訂正。

  (3)讓學生說一說這樣圈的原因。

  (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四邊形。)

  3.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提問:在這些四邊形中有長方形和正方形,(課件出示教材第80頁例2)那么長方形、正方形都有些什么特點?

  (1)分小組說一說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拿出你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動手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它們的角和邊,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小組匯報總結(jié)。

  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個直角;長方形的兩條長邊相等,兩條短邊也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4)小結(jié):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個直角;長方形的對邊相等,而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因此,我們可以說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邊形。長方形的長邊和短邊分別叫做長方形的長和寬。

  4.動手畫一畫。

  師:請同學們拿出一張方格紙,在上面畫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2)在小組內(nèi)交流、訂正,并說說自己的畫法。

  (3)小組代表展示,集體檢驗是否符合要求。

  師強調(diào):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頁“做一做”第1題。

  先說一說四邊形的特征,然后獨立畫出四邊形,再在班內(nèi)展示、交流并訂正。

  教師強調(diào):有4條直的邊,有4個角的圖形就是四邊形。

  2.完成教材第80頁“做一做”第2題。

  (1)讓學生按照書上的折法,先折一折。同桌互相檢查。

  (2)動手剪開。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剪,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教師強調(diào):長方形的寬就是我們從中要剪出的最大正方形的一條邊。

  四、反思總結(jié)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yè)

  《補》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三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01-07

三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01-17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數(shù)學教案01-26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上冊02-21

三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周長》01-21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15篇)02-10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精選15篇)02-10

小學三年級上冊冊數(shù)學教案10-26

[通用]三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