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shù)學教案范文匯編十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教學內(nèi)容:
整十數(shù)加一位和相應的減法
教學目標:
1.比較熟練地口算整十數(shù)加一位數(shù)和相應的減法。
2.理解整十數(shù)加一位數(shù)和相應的減法算理。
3.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整十數(shù)加一位數(shù)和相應的減法的算法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口答下面各題。
1.36里面有( )個十和( )十一。
2.5個十和7個一是( )。
3.65里由( )個十和( )十一組成的。
4.2個十和5個一合起來是( )。
二、新授。
1.教學例8.
。1)課件演示:媽媽買了3排的樂百氏飲料,每排10瓶,小明買了2瓶樂百氏飲料,他們一共買了幾瓶樂百氏飲料?怎樣列算式?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30 2=32
提問:30 2表示幾個十與幾個一,合起來是多少?
引導學生說出:3個十和2十一合起來是32。
(2)從32瓶中拿走2瓶(課件演示)。
提問:還剩多少瓶?怎樣列式?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322=30
(3)提問:2個一加3個十共是多少?
2.練習:第48頁做一做。
第1題
先讓學生擺小棒,再對著擺的小棒寫算式。
學生寫完后,指定一個學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計算,并集體訂正。
第2題
以做游戲的形式出現(xiàn),看看誰的頭腦最靈活。
三、鞏固練習
1.口算下面各題.
。1)50 6 30 7 60 9 20 8 6 50 7 30 9 60 8 20
。2)90 8 20 3 50 9 70 6 98-8 23-3 59-9 76-6
說明:卡片正面寫50 6,背面寫6 50,口算時先讓一名學生看正面的題目并口算得數(shù),再讓另一名學生說出背面的題目并口算,如果學生有困難,再翻到背面讓學生看一看口算。
2.做練習十一的第1題。
四、布置作業(yè)
30 8= 77-7= 70 2=
9 20= 10 5= 28-8=
65-5= 3 20= 90 9=
教學反思:
在執(zhí)教這一節(jié)的前一天,我給同學們留下了準備一百根小棒的.任務,就是這個準備的過程中,我們的班級微信群里熱鬧了起來,有的家長在群里曬出準備的小棒,并注明這是冒雨買來的;有的家長曬出了自己用一次性筷子做出來的小棒,還有一位家長曬出一堆凌亂的枝條,這讓我不解,但過了一段時間,她又曬了一張照片,已經(jīng)是整齊的十捆小棒了,我借機稱贊這位家長的用心,大家也跟著稱贊,后來,還有的家長在群里說有多余的小棒,誰若沒有可以第二天找自己的孩子借用。第二天課前,我把這份家長的愛講給同學們聽,并請同學們用這份帶著愛的小棒展開學習,果然,效果極佳,同學們在擺小棒時是那樣認真,她們的學習是那樣幸福。數(shù)學與愛就在一起,對嗎?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一、揭示課題
二、復習筆算
1、做復習第1題。
(1)做第一組加法題。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在練習本上計算。提問:筆算加法要怎樣算?
。2)做第二組減法題。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做在練習本上。
(3)提問:筆算減法要怎樣算?
(4)小結:筆算加法和減法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2、做復習第2題第一行,三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把三道題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3、下列題對不對,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765246942356003
+235+1183-607-235
4、做復習題第3題里的第一組題
三、復習加減法的驗算
1、做復習題第4題,指名兩人板演。
2、引導學生小結:加法和減法怎樣驗算、
四、小結
這節(jié)課復習了什么?筆算加法和減法各要怎樣算?加減法的口算和筆算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五、作業(yè):復習第2題余下的六道題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教學內(nèi)容:
1、認識負數(shù):教材第1—6頁例1—例4以及練習一
2、實踐活動:面積是多少第10—11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shù),知道負數(shù)和正數(shù)的讀、寫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shù)也不是負數(shù),正數(shù)都大于0,負數(shù)都小于0。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負數(shù)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體會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中的簡單聯(lián)系。
3、通過學生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初步體會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為后面學習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做些準備。
教學重點:正數(shù)、負數(shù)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shù)也不是負數(shù)
課時安排:3課時
。1)認識負數(shù)的意義
教學內(nèi)容:p.1、2,完成第3頁的練一練和練習一的第1~5題
教學目標:
1、在現(xiàn)實情境中了解負數(shù)產(chǎn)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shù)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shù)表達方法。2、能用正負數(shù)描述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現(xiàn)象,如溫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義的量。3、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現(xiàn)實情境中理解正負數(shù)及零的意義。
教學難點:用正負數(shù)描述生活中的現(xiàn)象。
教學準備:溫度計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復習,你知道這節(jié)課要學什么么?(板書:負數(shù))
說我們以前認識過哪些數(shù)?(自然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
分別舉例。指出:最常見的是自然數(shù),小數(shù)有個特殊的標記“小數(shù)點”,分數(shù)有個特殊標記是“分數(shù)線”,你知道負數(shù)有什么特殊標記么?(負號,類似于減法)
二、學習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溫度么?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到這個溫度么?
介紹溫度計:(1)℃、℉,我們中國人用攝氏度為單位,即℃;℉是華士度,是歐美國家用的。(2)以0為界,0上面的溫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溫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別表示多少度?
在溫度計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時候是0℃嗎?(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倉一年中的最低溫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到它嗎?
分別寫出這三個溫度:0℃,為了強調(diào)這個溫度在零上,35℃還可以寫成+35℃,而這個零下5度,應該寫成—5℃。
讀一讀:正35,負5
分別說說在這3個不同的溫度你的感受。
2、完成試一試:
寫出下面溫度計上顯示的氣溫各是多少攝氏度,并讀一讀。
對零下幾度,可能學生會不能正確地看,注意指導。
3、完成第3頁第2題的看圖寫一寫,再讀一讀。
簡單介紹有關赤道、北極、南極的知識。
4、完成第6頁第4題:
先指名說說這三條魚分別所處的地方,再選擇合適的溫度。也可選擇幾個讓學生說說選擇的理由。
5、讀第7頁第5題。,讓學生說說體會。
6、完成第6題,分別在溫度計上表示4個季節(jié)的溫度。加強指導與檢查。
三、學習例2:
1、出示例2圖片,介紹“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識。
讓學生指一指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從哪里到哪里。補充:最新的測量,這個數(shù)據(jù)有所變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魯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這兩個地方,一個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來表示,另一個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來說說這樣記錄有什么好處?
2、完成第6頁第1題:用正數(shù)或負數(shù)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讀一讀第2題的海拔高度,它們是高于海平面還是低于海平面。
三、認識正負數(shù)的意義:
1、像溫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數(shù)和負數(shù)來表示。
黑板上這些數(shù),哪些是正數(shù)?哪些是負數(shù)?
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怎樣的數(shù)是正數(shù)?怎樣的數(shù)是負數(shù)?
0呢?為什么?
2、完成第3頁第1題,先讀一讀,再把這些數(shù)填入相應的圈內(nèi)。
3、完成第6頁第3題:分別寫出5個正數(shù)和5個負數(shù)。
四、全課小結:(略)
(2)認識負數(shù)的應用
教學內(nèi)容:p.3、4的例3、例4,完成第5頁的練一練和練習一的第7~10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盈與虧、收與支、升與降、增與減以及朝兩個相反方向運動等現(xiàn)實的情境中應用負數(shù),進一步理解負數(shù)的意義。
2、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密切兩觀,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應用正數(shù)和負數(shù)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義的數(shù)量。
教學難點:體會兩種具有相反意義的數(shù)量。
教學準備: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負數(shù),請你用自己的話書說怎樣的數(shù)是負數(shù)?
正和負是一對反義詞,生活中也有很多正好相反的變化,它們也可以分別用正負數(shù)來表示。
學生舉例(可能有的情況):
1、收入和支出:如果老師上個月的10日拿到1500元工資,為了強調(diào)“收入”,我可以這么記“+1500”,買衣服花了300元,可以怎么記?為什么?吃飯花了500元,怎么記?……
2、轉入與轉出:這個新學期,我們班轉出1人,轉進3人,怎么表示?
3、上車與下車:(第10題),依次寫出每一站的情況,讓學生說說每一站是什么意思?特別是“0”;還可以結合某一站,讓學生說說“—3,+8”其實人數(shù)有什么變化?……
4、上樓與下樓:……
補充樓層,第下室的表示方法等。補充:樓房有正的幾樓,也有可能會有負的幾樓,會不會有0樓?為什么?
5、向東走、向右走:常見的方向有4個,東和西是相反的方向,南和被也是一對相反的方向。如果把想東走5米,記作+5米,那么向西走10米,可以怎么記?你是怎么想的?+10米表示什么呢?為什么?
如果+10表示的是向南走10米,那么,—10米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比較這個話題與前面話題的不同:前面的正負數(shù)一般都有增加或是減少的意思,而這個正負數(shù),只表示相反的意思。……
小結:生活中很多具有相反的.意思可以分別用正負數(shù)表示。
二、學生自學課本,把書上有關的練習完成,并可與同桌交流。
老師選巡視中發(fā)現(xiàn)問題較多的題全班交流。
(3)實踐活動面積是多少
教學內(nèi)容:p.10~11
教學目標:
1、復習面積的意義、常用的面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初步建立圖形的等積變形思想。
2、讓學生體會轉化、估計等解決問題的策略,為教學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面積計算做比較充分的知識準備和思想準備。
3、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練習和數(shù)學的實用價值。
教學重點、難點:對圖形進行分解與組合、分割與移拼的轉化方法。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剪好圖上的三個不規(guī)則圖形
教學過程:
一、復習面積:
你知道這節(jié)課學什么么?我們以前學過哪幾種圖形的面積?
板書:長方形面積=長×寬
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二、分一分、數(shù)一數(shù):
1、取圖1,問:它是長方形或正方形嗎?像這樣的圖形,我們可以把它叫做不規(guī)則圖形。
1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它的面積是多少么?
方法一:數(shù)方格。一起數(shù)一數(shù),數(shù)得74格
方法二:分割法。指名折一折,并指出所折出的形狀。注意有兩種折法。
折好之后,在每一塊長方形上寫出求面積的算式。最后再相加求得總面積。
比較兩種方法求的結果。
用類似的方法求出圖2的面積。學生完成后交流。
小結:復雜的圖形,可以分割成幾個長方形或正方形,分別求出面積后再求出總面積。
2、移一移,數(shù)一數(shù):
取圖3,交流數(shù)的方法:說說在數(shù)格子的時候你遇到了什么困難?是怎么解決的?最后結果是多少?
觀察后說說你能把它變成長方形嗎?
剪一剪、拼一拼。你能算出這個拼成的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嗎?
3、數(shù)一數(shù),算一算:
。1)、出示池塘圖。觀察該池塘邊的特點,說說你想怎么求它的面積?有什么困難?有什么好辦法嗎?
方法:先數(shù)整格,可以按順序標出數(shù)字;再把不滿整格的當作半格數(shù),最后再相加。
學生數(shù),數(shù)完后交流結果。發(fā)現(xiàn)會有一定的誤差。
指出:由曲線圍成的圖形,在求其面積的時候會出現(xiàn)一定的誤差,這是很正常的。
。2)、觀察樹葉圖,它有什么特點?你能利用它的特點來更方便地數(shù)面積嗎?
學生數(shù)完后再校對答案。
4、估一估,算一算。
在第126頁上的方格紙上,描畫出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剛才的方法估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積。
交流,得到:通常我們學生的手掌面積是80多到90多平方厘米。
三、全課小結:
現(xiàn)在你知道怎么求一些較復雜圖形的面積了么?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詳細介紹:教學目標
。ㄒ唬┦箤W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ǘ└鶕(jù)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ㄈ┩ㄟ^同學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長度的物體,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難點: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具和學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長的紙條.
學具:1米的卷尺,1根較長的繩子.
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土暅蕚
1.提問
(1)量物體的長度用什么工具?已經(jīng)學過的長度單位是什么?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長?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應注意什么?指名兩名學生量下面紙條的長度.
(3)現(xiàn)在我請一位同學來量講臺桌的長(學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結果).因此,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如操場東邊到西邊有多遠,通常用米作單位.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認識米、用米量.
(二)學習新課
1.認識米
出示米尺,這是一把米尺,觀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為單位.
讓學生觀察自己帶來的1米長的卷尺,和教師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樣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長呢?教師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從地面到講臺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畫1米長的一條線段,讓學生觀察1米有多長.
讓學生用自己的卷尺,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兩人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還是不到1米.同學們看到在公共汽車或電車的車門口有一個1米的標記,不足1米高的兒童可以不買車票,超過1米則要買票,同學們乘車要自覺遵守這一規(guī)定.
以小組為單位,量出1米,2米,……給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厘米,1厘米有多長呢?同學用兩手指比一下,教師在黑板上1米長的線段的上面并排畫出1厘米.1米有多長呢?同學們用兩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教師出示折尺,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與1米的直尺相比,一樣長.看一看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時,教師在黑板1米長的線段上,以10厘米為單位,分成10份(如圖11).
同時板書: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較長的距離
教師出示卷尺,并說明量比較長的距離,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由學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對齊要量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ㄈ╈柟谭答
1.兩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組為單位,利用4個人用1米長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長度(每組量一項):前面黑板的長,后面板報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墻壁的長等.測量后,每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內(nèi)填寫合適的長度單位米或厘米.
教室長6()黑板長2()
小明身高124()課桌長50()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認識長度單位“米”是在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的基礎上進行的.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接觸“米”比“厘米”機會少,度量時也比較困難.
教學一開始,在復習厘米的基礎上,提出讓學生測量較大的物體課桌的長度,學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測量,非常不方便,使學生體會到需要較大的長度單位,從而引入新課.
學習新課分三個層次,首先認識米,通過看米尺,用米尺量出物體的1米高,1米長,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線段,再讓學生用自己的米卷尺,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互相量身高,1米高在自己身體的什么部位,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量出2米、3米、……的繩子來.
第二層次,根據(jù)厘米和米的實際長度,研究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通過讓學生在1米的直尺上、折尺上,和學生自己的卷尺上,找出1厘米,再數(shù)一數(shù)1米里有多少個1厘米,并通過1厘米、1米線段的對比,學生清楚地了解“1米=100厘米”,為熟記它們之間的進率提供鮮明的表象.
第三層次,指導學生用米尺量較長的物體,由于距離比較長,所以采用小組合作測量的辦法,幫助學生掌握測量要領.最后通過選擇合適單位的方式,檢查學生對米、厘米兩個長度單位空間觀念形成的程度.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千米是較大的長度單位,噸是較大的質(zhì)量單位。同學在前幾冊教材里已經(jīng)陸續(xù)學習了一些較小的長度單位和較小的質(zhì)量單位。通過本單元的教學,他們就基本掌握了常用的長度單位和質(zhì)量單位。
二年級(上冊)
認識米和厘米,1米=100厘米。
二年級(下冊)
認識分米和毫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三年級(上冊)
認識千克和克,1千克=1000克。
三年級(下冊)
認識千米,1千米=1000米;認識噸,1噸=1000千克。
本單元編寫了兩道例題、兩次“想想做做”、一個練習和一次實踐活動。另外還有一道考慮題,設計最優(yōu)的運輸方案。一篇“你知道嗎”,介紹關于計量和丈量工具進步發(fā)展的歷史事實。具體布置是先教學千米,后教學噸。
1.認識千米。
例題先出示四幅畫面,顯示千米在生活中的一些應用。結合這些畫面告訴同學:
計量路程或丈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作單位。這些畫面和這句話,給同學一個鮮明的印象:
計量很長的路或很長的長度時,要用千米作單位。教學時要給同學講講畫面中標志的意思,如火車已經(jīng)行駛了180千米,公路上汽車限速每小時60千米,離南京還有98千米,地圖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別表示實際長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還要讓同學知道“千米”可以用符號“km”表示,這在生活中和后面的數(shù)學練習中經(jīng)常使用。
教材接著講1千米有多長,教學的重點是協(xié)助同學感知1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先聯(lián)系學校操場上的跑道,告訴同學1 000米就是1千米。由于多數(shù)學校都有100米長的直跑道,同學對100米已有具體的感知,所以“10個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既讓同學對1千米是多長有初次感性認識,又講了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教材繼續(xù)讓同學聯(lián)系自身學校的跑道一圈長是200米、250米還是400米,通過簡單的推算,算出跑道幾圈的長正好是1千米,又一次空虛對千米的感性認識。要注意,這里不是解決實際問題,只要根據(jù)自身學校的跑道一圈的長度,重點進行一次推算就可以了,另兩次推算不必都進行。不過,重點進行的那次推算要讓全體同學都參與。教材這樣的`布置,較好地落實了《規(guī)范》的要求:
讓同學體會1千米,也便于教師組織教學活動。
“想想做做”緊緊扣住體會1千米而設計,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扎實的知識技能訓練,又注重在解決問題中發(fā)展數(shù)學考慮。第1題結合看路線圖再次突出1千米就是1000米。第2題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把20xx米換算成2千米,為第3題作鋪墊。第4題通過選用適當?shù)膯挝,體會米和千米在生活中的應用往往是不同的,積累一點正確使用單位的經(jīng)驗。第5題以比較數(shù)的大小為基礎進行長度的比較。第6題教學看鐵路路線圖,并進行有關千米的筆算和估計。在交通路線圖上,依據(jù)已知一段的實際長度,估計其他路段的長度是十分實用的技能。教學時,不求同學估計得很精確,但要充沛地交流估計的方法和考慮,激發(fā)估計的興趣。
2.認識噸。
教材中關于噸的編寫思路與千米很相似,也從幾幅畫面引入噸。首先告訴同學港口碼頭上的大批貨物、列車要裝運的大宗物品、集裝箱里的貨物,都要用噸作計量的單位。接著利用畫面配合文字敘述的方式展現(xiàn)了10個100千克是1000千克,也是1噸。形象具體地講了1噸,以和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教材充沛考慮到同學體會1噸是比較困難的,為此,收集了一些實際的素材繼續(xù)協(xié)助他們積累對1噸的感性認識。這些素材有40個小同學的體重、1000棵白菜、2頭牛、20包水泥、5桶油、10頭豬,它們的總重分別都是1噸。通過這些常見的、熟悉的素材,聯(lián)系生活體驗,有助于同學發(fā)生對1噸的體會。特別要注意的是教材還讓同學從1桶水10千克推算幾桶水1噸,從2塊磚5千克推算幾塊磚1噸,加強1噸是1000千克的認識。充沛地利用熟悉的10桶水、200塊磚體會1噸有多重。
“想想做做”第5題,通過填寫合適的單位,讓同學再次感受噸是計量比較重的物體時使用的單位。第6題在解決問題時進行關于噸的四則計算。
練習六的前兩題是知識整理,其中第1題通過填寫單位,使同學明白噸和千克都是計量物重的單位,千米和米都是計量長度的單位,長度與物重是不同的量,要使用不同的單位。第2題練習單位換算,既有本單元教學的噸與千克、千米與米的換算,還有前幾冊教學的米與厘米、千克與克的換算,是一次對計量單位的整理活動。第3~6題解決實際問題,聯(lián)系了空間與位置、時間計算等內(nèi)容,有一定的綜合性。這些問題的難度并不大,但與日常生活結合得很好。第7~9題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節(jié)約資源的教育。
《了解千米》是一次操作型的實踐活動,仍然緊扣體會1千米設計。在“走走看看”欄目里布置的活動能激起同學的興趣,協(xié)助同學對1千米形成更豐富的體驗。在“查查填填”欄目里,引導同學到圖書館或網(wǎng)上查找資料,既空虛活動內(nèi)容,又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6
教學內(nèi)容:
有余數(shù)除法的一些練習題。
教學目標:
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對有余數(shù)除法的.理解,掌握好用豎式計算的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1.括號里最大能填幾
3×()<16 ()×5<41 6×()<338×()<65
23>()×73×()<19()×4<275×()<23
7×()<37()×9<426×8>5×()
讓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2.列豎式計算
65÷7= 25÷5= 52÷6=
3.填上合適的數(shù)。
△÷8=□……☆☆最大是()
△÷☆=□……3☆最小是()
□÷4=6……△□最大是()
4.你會解決下面的問題嗎?(讓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完成,集體交流。)
(1)35個車輪最多能裝幾輛小轎車?
。2)19包牛奶,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包?還剩幾包?
(3)46個同學要乘車去觀光,每輛車限乘5個,需要幾輛車?
。4)一星期有7天,三月份有31天,這個月有幾個星期零幾天?
。5)果園現(xiàn)在有55箱水果,每輛運輸車最多能裝8箱水果,
。ㄌ釂栴}并解答)
(6)同學們排隊做纜車上山,每輛纜車有4個座位,小紅站在第5位,應坐第幾輛纜車?小明站在第25位,應坐第幾纜車?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工程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掌握工程問題的特征,分析思路及解題的方法.
2.能正確熟練地解答這類應用題.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工程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和題目特點,掌握分析、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工程問題的數(shù)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舊知.
。ㄒ唬┙獯鹣旅鎽妙}
1.挖一條水渠100米,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列式:100÷5=20(米)
2.挖一條水渠,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全長的幾分之幾?
列式:
教師提問:上面這兩道題研究的是哪三種的關系?已知什么,求什么?
學生回答:上面兩道題研究的是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和工作效率的三量關系,已知工作總量和工程時間,求工作效率.
3.挖一條水渠100米,平均每天挖20米,幾天可以挖完?
列式:100÷20=5(天)
4.挖一條水渠,每天挖全長的 ,幾天可以挖完?
列式: (天)
師生小結:上面3、4兩題研究的'是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問題.已知工作總量,工作效率求工作時間.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學例9.
例9.一段公路長30千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可以完成?
1.教師提問:
(1)用我們學過的方法怎樣分析?怎樣解答?
30÷(30÷10+30÷15)=6(天)
。2)把上題的一段公路完成60千米、90千米、30千米、24千米等如何分析解答?
60÷(60÷10+60÷15)=6(天)
90÷(90÷10+90÷15)=6(天)
24÷(24÷10+24÷15)=6(天)
(3)通過計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結果都相同)
。4)為什么結果都相同呢?
工作總量的具體數(shù)量變了,但數(shù)量關系沒有變;工作效率是用“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得到的,所以工作效率是隨著工作總量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它們的商也就是工作時間不變.)
。5)去掉具體的數(shù)量,你還能解答嗎?
把這段公路的長看作單位“1”,甲隊每天修這段公路的 ,乙隊每天修這段公路的 .兩隊合修,每天可以修這段公路的( )
列式:
2.教師: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板書課題:工程問題)
3.歸納總結.
4.小組討論:工程問題有什么特點?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雞兔同籠”問題是我國古代的一道數(shù)學趣題,最早出現(xiàn)在《孫子算經(jīng)》中。它集題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樣性、應用的廣泛性于一體,是實施開放式教學的好題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種解題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躍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小組合作,運用假設舉例列表等方法,尋找解決的結果。教學中,要求教師不宜補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jīng)學了一些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策略,?還有一些學生在興趣小組、奧數(shù)等的學習中已經(jīng)學過“雞兔同籠”問題。學生的程度參差不齊。學生的思維活躍?敢想、敢說,有一定的小組合作經(jīng)驗。
教學目標:
1、了解“雞兔同籠”問題,感受古代數(shù)學問題的趣味性。
2、嘗試用列表、假設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通過列表嘗試和不斷調(diào)整的過程,從中體會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列表,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題的策略與方法。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思維能力。合作、交流等學習品質(zhì)和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jīng)歷列表、嘗試和不斷調(diào)整的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列表。
教學難點:
運用學到的解題策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出示兒歌)雞兔同籠不知數(shù),三十六頭籠中露,數(shù)數(shù)腳有一百只,幾只雞來幾只兔?
師:這就是我國民間的三大趣題之一,最早記載在1500年前的數(shù)學名著《孫子算經(jīng)》中(課件出示古書動畫打開書出現(xiàn)原題),原題是這樣的,請看: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誰知道,這是一個什么問題?(雞兔同籠問題,課件出示雞兔同籠情境圖)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中國歷的數(shù)學趣題
“雞兔同籠”。(板書:雞兔同籠)
師: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道題的意思?(雞兔同籠,上面數(shù)有35個頭,從下面數(shù)共有94條腿,問雞、兔各有幾只?)
師:這道古代趣題你能解決嗎?我們還是化繁為簡,從簡單入手吧!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題:雞兔同籠,有20個頭,54條腿,雞兔個有幾只?
1、明確問題,獨立思考通過讀題你獲得了那些數(shù)學信息?這道題里還有隱藏的數(shù)學信息嗎?
同學們先來猜一猜雞、兔可能各有多少只?(找一兩個同學猜測)
到底是幾只雞幾只兔呢?
2、小組合作交流。
師:小組討論,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用什么方法?
師:把你們的方法寫在紙上。可以使用桌子上老師提供的表格。
師:哪個小組說說你們的想法?
小組1:我們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實物投影展示小組的成果)先假設有1只雞,19只兔子,腳就有78條。腳太多,然后又假設有2只雞,18只兔子,腳還是太多了。這樣試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雞,7只兔子。
師:腿多了,減少誰的只數(shù),增加誰的只數(shù)?
師:你們是怎么想到這種方法的?
生:在旅游費用的租車、租船中,我們就是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這題的類型跟那差不多,我們想,也可以用這種嘗試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
師:這種列表法有什么特點?
生:雞一只一只地增加,兔子一只一只地減少。
師:誰能給這種列表法取個名字?
生:逐一列表法。
師:還有哪些小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組2:我們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們發(fā)現(xiàn)雞增加1只,兔子減少1只,腿就減少2條,所以我們沒有一個一個的試,那樣太麻煩,而是從1只雞,19只兔直接跳到6只雞,14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雞,7只兔。
師:腿的總條數(shù)多了或少了你們組是怎么調(diào)整的.,也就是你們的調(diào)整策略是什么?
生:腿多了,我們減少兔子的只數(shù),腿少了我們增加兔子的只數(shù)。
師:我們也給這種方法取個名字,好嗎?
生:跳躍列表法。
小組3:我們小組也是列表法。我們是先假設雞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這樣比較簡便。
師:你能給這種方法取個名字嗎?
生:取中列表法
師(展示臺展示三張表格)同學們?nèi)龔埍砀穸寄芎芎玫厍蟪鲭u、兔的只數(shù),哪種方法最捷徑。
生1:取中列表法直取中間數(shù)減少了“試”的過程能更簡便、快捷地找到答案。
生2:我認為應該三種列表法結合使用,先用取中列表法減少一半的猜測數(shù)字,再用跳躍列表法加快猜測的速度,在接近答案時用逐一列表法。
生3::那是數(shù)字大時使用,數(shù)字小時,還是使用逐一列表法好,它答案不會重復、不會遺漏。
小組4:(展示臺展示)我們組認為還是采用列方程法最簡便、快捷,先假設雞的只數(shù)為ⅹ,兔子的只數(shù)就為20-x。
列式是:2x+4(20-x)=54解得x=13兔子的只數(shù)是7.師:你們小組的同學很聰明,但這種方法我們暫不討論,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和老師一起向他們請教,好嗎?
師:還有哪些組沒有匯報?
小組5:我們組也是用列式法算出雞、兔的只數(shù)(展示):假設全部是雞
(54-20×2)÷(4-2)求出兔7只,雞13只。
師:這種方法,我們也留在課后私下交流。
師:我們的祖先很聰明,為我們的祖先感到驕傲,其實老師也為你們感到驕傲,你們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就想出了這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你們很了不起!
四、方法應用,鞏固新知
過渡語:、“雞兔同籠”問題傳到日本,日本人稱它為“龜鶴問題”,你認為“龜鶴問題”與“雞兔同籠”問題有什么相似之處?
1、師:除了“龜鶴問題”與“雞兔同籠”問題類似以外,我們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很多類似的
問題。(出示)學校舉行乒乓球比賽,有單打和雙打。12張乒乓球臺上共有34人同時在打球。問:正在進行單打和雙打的臺子各有幾張?
問:這題是否屬于“雞兔同籠”問題
2、師:我們班同學很聰明,會解“雞兔同籠”類型的問題,那聰明的你,是否會出一道“雞兔同籠”類型的題,考考其他組的同學呢?
3、(出示)一百個饅頭,一百僧,大僧三個更無爭,小僧三人分一個,大小和尚各幾人?
師:有興趣的同學,課后思考這一趣題。
四、小結交流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跨越了1500多年的歷史,即探討了中國古代的數(shù)學名題,又解決了我們身邊的一些數(shù)學問題。經(jīng)過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9
設計說明
1.提倡算法多樣性。
《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性,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因此,在解題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算法的多樣性,更要讓學生理解算法的合理性,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思維上的發(fā)展。
2.引導學生關注和理解他人的算法,優(yōu)化算法。
在計算過程中,會出現(xiàn)多種算法,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別人的不同算法,并引導學生對不同算法進行歸納,優(yōu)化算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獲得思維上的發(fā)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紙卡 圖片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歌手大賽》這個節(jié)目嗎?
(播放一段歌手大賽的比賽片段)
師:比賽總是激動人心的,看!我們這也有一場比賽,5號選手和9號選手脫穎而出,那么最后誰能獲得冠軍呢?(課件出示教材16頁情境圖)
師:從圖中你們獲得了哪些信息?
(5號選手 專業(yè)得分:8.55分,綜合素質(zhì)得分:0.88分,總分:9.43分;9號選手 專業(yè)得分:8.65分,綜合素質(zhì)得分:0.40分)
1.引導學生理解“專業(yè)得分”和“綜合素質(zhì)得分”的含義。
(專業(yè)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綜合素質(zhì)得分包括音樂理論知識、舞臺表現(xiàn)力等方面的得分)
2.導入:誰一舉奪冠了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歌手大賽中的數(shù)學問題——小數(shù)加減混合運算。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導入新課,緊緊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
⊙自主探究
1.提出估算問題。
誰能估算一下9號選手的總分大約是多少?
學生獨立思考或與同伴討論,嘗試估算,然后交流估算的方法和結果。
2.提出計算問題。
師:誰的總分高?高多少?該怎樣計算呢?
學生小組內(nèi)討論,全班匯報計算方法。
算法一: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算法二: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通過計算得出:5號選手的總分高,比9號選手高0.38分。
3.明確運算順序。
師:算式9.43-(8.65+0.40)的運算順序是什么?每一步的意義是什么?小數(shù)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shù)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嗎?
引導學生理解算式的意義,知道小數(shù)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shù)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相同的。
4.總結小數(shù)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總結:小數(shù)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shù)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都是按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計算,如果有括號,要先算括號里面的。
5.拓展延伸。
師:你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1)課件出示:笑笑是這樣做的,你能說出每一步的意義嗎?
8.65-8.55=0.10(分)
0.88-0.40=0.48(分)
0.48-0.10=0.38(分)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0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P55、56
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到運用有余數(shù)的除法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用有余數(shù)的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情境引入。
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說說從圖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板書:有32人跳繩,6人一組,可以分幾組?
二、新課
師:這個活動有沒有進行平均分?
該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小組討論)
匯報,師板書:32÷6
學生獨立算出結果。
匯報:可以是橫式,也可以是豎式。
師問:得到的.5是什么意思?2又是什么意思?所以單位是什么?
師:在解決這樣的題目時,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歡來選擇用什么算式解決。注意結果的單位。
三、做一做
出示食品飲料柜,問: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1)師:現(xiàn)在小麗有20元,全部買礦泉水,最多可以買幾瓶?剩幾元?
思考:買同樣的東西是不是把錢進行平均分?
學生獨立完成在書上,注意對橫式單位的檢查。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個減法、一個有余數(shù)除法、沒有余數(shù)的除法問題嗎?(小組討論、匯報)
四、練習
練習的第3題
出示四月份的日歷。從日歷上你發(fā)
現(xiàn)了什么?師提出問題:四月份有幾個星期?
要求有幾個星期,必須知道什么信息?
四月份有幾天?一星期有幾天?
學生得出解決的辦法。30÷7
既然有4個星期,那么一定會有幾個星期六和幾個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個星期六和5個星期天,那么剩下的兩天就分別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五、作業(yè):練習十三的第1、2題。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案12-17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13
小學數(shù)學教案06-12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7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7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7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