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小學數(shù)學教案匯編八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進一步弄清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乘法應用題和相應的列方程解的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解題思路,解題方法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2.能正確熟練地解答稍復雜的分數(shù)應用題.
3.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明確分數(shù)乘、除法應用題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教學難點
明確分數(shù)乘、除法應用題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激發(fā)興趣.
在前邊,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稍復雜的分數(shù)乘、除法應用題,這兩類應用題在分析解答
時易混淆.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一起對這兩類應用題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弄清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二、學習新知
。ㄒ唬┏鍪纠8的4個小題.
1.學校有20個足球,籃球比足球多 ,籃球有多少個?
2.學校有20個足球,足球比籃球多 ,籃球有多少個?
3.學校有20個足球,籃球比足球少 ,籃球有多少個?
4.學校有20個足球,足球比籃球少 ,籃球有多少個?
。ǘ⿲W生試做.
1.第一題
解法(一)
解法(二)
2.第二題
解:設籃球有 個.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3.第三題
解法(一)
解法(二)
4.第四題
解:設籃球 個.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ㄈ┍容^區(qū)別
1.比較1、3題.
教師提問:這兩道題中的第二個已知條件有什么不同?解題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觀察討論.
(2)全班交流.
。3)師生歸納.
這兩道題都是把足球看作單位“1”,單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籃球有多少個?
就是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不同的是(1)題籃球比足球多 ,而第(3)題是籃球比足球少 ,計算進一個要加上多的數(shù),一個要減去少的個數(shù).
2.比較2、4題
教師提問:這兩道的第二個已知條件有什么不同?解題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觀察討論.
。2)全班交流.
。3)師生歸納.
這兩道題都是把籃球看作單位“1”,而且單位“1”的.量者是未知的,因此要設單位“1”的量為 ,根據(jù)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找出等量關系列方程解答.熟練之后也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三、鞏固練習.
(一)請你根據(jù)算式補充不同的條件.
學校有蘋果樹30棵,________________,桃樹有多少棵,
1. 2.
3. 4.
5. 6.
。ǘ┓治鱿旅娴臄(shù)量關系,并列出算式或方程.
1.校園里有柳樹60棵,楊樹比柳樹多 ,楊樹有多少棵?
2.校園里有柳樹60棵,楊樹比柳樹少 ,楊樹有多少棵?
3.校園里的楊樹比柳樹多 ,楊樹有25棵,柳樹有多少棵?
4.校園里的柳樹比楊樹少 ,楊樹有25棵,柳樹有多少棵?
四、歸納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對分數(shù)乘、除法應用題進行比較,找到了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這些對于我們正確解答分數(shù)應用題有很大幫助,大家一定要掌握好.
五、板書設計
數(shù)學教案-分數(shù)乘、除法應用題的對比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使學生會用學過的數(shù)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訓練學生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感受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基本口算練習
1.看卡片口算。
8+3 7+6 6+5 8+6 8+8
7+5 8+4 7+7 6+6 7+4
2.聽算。
8+2 9+4 9+5 7+3 8+3
9+6 8+7 6+4 10+8 7+5
二、新課
1.出示例4。屏幕顯示:活潑可愛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戲。自然圍成兩圈(如例4圖)。此時,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只兔?(文字與聲音同步)
2.分組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4~6人一組,每個學生都參與討論。教師巡視,及時和學生交換看法,給予點撥。
3.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1)請各組代表發(fā)言。
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教師板書出每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
、冱c數(shù)出小兔的總只數(shù),小學數(shù)學教案《應用題(用數(shù)學)》。1,2,3,...,15;一共15只。
、诎醋蟆⒂覂扇河嫈(shù),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7=□(只),然后算出得數(shù)。
……
(2)如果學生沒有按顏色把小兔分成兩類計數(shù),再計算。引導學生:看一看圖中有幾種顏色的小兔?想一想還可以怎樣把小兔分成兩部分?使學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兩部分。
接著,讓學生數(shù)出白兔的只數(shù)(10只)和灰兔的只數(shù)(5只)。然后,由學生口述算式和得數(shù),教師板書:
10+5=15(只)
4.小結
。1)讓學生評議哪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好。
。2)教師結合解決"一共有多少只兔"問題的情況,肯定學生探索的解決方法,同時特別強調(diào):把小兔按群分成兩部分,用8+7計算出結果,按白色、灰色分成兩部分可以用10+5解決問題。對于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尋找出不同的解決方法。
三、獨立運用所學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
做練習二十的第1題。
1.讓學生看教科書第108頁上面第1題。同桌互相說說題意,之后,指兩名學生向全班同學說一說題意。
2.獨立填寫算式。[8+4=12(只)]
3.學生之間交流、評議。請幾個學生說一說自己解決的是什么問題,怎樣想的,計算的結果是什么,其余學生評價誰說得清楚、合理、正確。
4.引導學生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解決方法。
。1)啟發(fā)談話:再認真觀察畫面,雞欄里的雞還可以怎樣分類?想一想,還可以怎樣解決"一共有多少只雞"的問題?
。2)讓學生尋找另一種解決方法?梢宰约核伎,也可以兩三人討論解決辦法。
。3)交流。
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解決辦法。比如:雞欄有3只白雞、9只花雞。用9加3算出雞的總只數(shù)。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板書9+3=12(只)。
5.強化認識。
讓學生看著8+4=12(只)、9+3=12(只)兩個算式,分別口述出解決"一共有多少只雞"這一問題的思考過程。強化學生對這兩種解決方法的認識。
四、練習
做教科書第108頁上第2題。
1.讓學生直接把得數(shù)填在書上。填完后,集體訂正。有錯誤的及時糾正。若出現(xiàn)把10-3算成10+3的情況,特別要強調(diào):做題時要認真看題,仔細計算,才能算對。千萬不要做"小馬虎"。
應用題(用數(shù)學)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110~111頁“練習與應用”第8~10題,“探索與實踐”第11~14題,“與反思”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與應用”,使學生進一步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索與實踐”,使學生感受圓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感受圓的獨特性。
3、通過“與反思”,引導學生自己在探索活動中的表現(xiàn)以及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出實事求是的
教學重點:進一步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流程:
一、練習與應用
1、談話引入。師:今天我們繼續(xù)對本單元學習的圓的有關知識進行與復習。
板書課題:與練習。
2、完成“練習與應用”第8題。師問:最大的圓與正方形有什么關系?怎樣求圓的周長與面積呢?
3、完成“練習與應用”第9題。師問:誰來指一指這個運動場的周長和面積各是哪個部分?求它的周長可以怎樣想呢?求它的面積可以怎樣想呢?
4、完成“練習與應用”第10題。師問:要求半圓形的面積,首先要知道什么?
要求出整圓的'面積,必須求出什么?
二、探索與實踐
1、完成探索與實踐第11題。教師問:是什么標志,知道標志表示的意義嗎?
學生交流自己以圓為基本圖形的標志。
2、完成第11題。
師:在操場上畫的圓一般都比較大,用圓規(guī)肯定是不行了,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學生說己的想法。
到操場上試著畫一畫。
師追問:這個繩子的長就是圓的什么?
3、完成第13題。
在操場上進行測量并記錄,回去后進行計算。
4、完成第14題。
先讓學生進行猜想,再以小組為單位用一根繩子圍一圍、量一量。
通過計算得出結論。
師追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三、與反思
1、指導學生理解每項指標的含義。
2、自我、打☆。
3、說說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
四、課堂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詳細介紹:教學目標
。ㄒ唬┦箤W生知道乘法的含義,認識到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ǘ┱J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ㄈ⿻谑龀朔ㄋ闶剿硎镜囊馑迹
。ㄋ模┡囵B(yǎng)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知道乘法的含義,了解到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難點: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具和學具
教具:小紅花、正方形、小圓片等實物圖.
學具:學具袋中上述實物圖.
教學設計過程
(一)復習準備
口算兩組題(要求讀出算式,說出得數(shù)).
第一組第二組
7+83+3
6+4+35+5+5
7+2+6+14+4+4+4
1+3+4+5+22+2+2+2+2
學生按要求口答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
提問:
1.這兩組題都是加法,但是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組每道題的加數(shù)不相同,第二組的每道題的加數(shù)都相同)
2.像第二組這樣,加數(shù)都相同的加法,我們叫它求相同加數(shù)的和.
第1題3+3,相同加數(shù)是幾,有幾個3相加,這就是2個3.
第2題5+5+5,相同加數(shù)是幾,有幾個5相加,這就是3個5
.
第3題4+4+4+4,相同加數(shù)是幾,有幾個4相加,由學生說出4個4.
第4題2+2+2+2+2,相同加數(shù)是幾,有幾個2相加,由學生說出5個2.
(二)學習新課
1.啟發(fā)性談話
像上面這樣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除了用加法計算外,還可以用一種簡便方法,這種簡便方法是什么呢?這正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2.出示例1擺一擺,算一算
教師邊演示邊提問:
。1)教師是怎樣擺的?
(教師先擺2朵,再擺2朵,最后又擺2朵)擺了幾個2,(3個2)教師板書:3個2.
。2)要求一共擺了多少朵?用加法算式怎樣表示?(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用加法算:2+2+2=6
(3)你寫出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點?相同加數(shù)是幾,幾個2連加.
教師敘述:像這樣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除了用加法計算外,還有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叫做乘法.(板書課題:乘法初步認識)
介紹乘號及算式寫法和讀法:
乘法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加法、減法一樣,也有一個運算符號叫乘號,乘號的寫法是左斜右斜.教師同時板書,然后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乘號像什么(像漢語拼音中的).
怎樣寫乘法算式呢?先看一看相同加數(shù)是幾,相同加數(shù)是2,就寫在乘號的前面,再數(shù)一數(shù)是幾個2連加,把相同加數(shù)的個數(shù)3寫在乘號的后面,23表示3個2連加,3個2得6,因此算式是23=6,讀作2乘以3等于6.
3.由學生擺正方形
教師指導學生操作:
拿出3個正方形,擺成一豎行,這是1個3;第二豎行再擺3個正方形,這是幾個3;第三豎行再擺3個正方形,這是幾個3,第四豎行再擺3個正方形,這是幾個3?(4個3)
教師啟發(fā)提問:
(1)求4個3是多少.用加法算式怎樣表示?(3+3+3+3=12)
(2)這個加法算式有什么特點?用乘法算式怎樣表示?(34=12)
。3)這個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樣讀?
4.學生獨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
教師提出要求:
。1)每堆擺4個圓片,擺5堆,這是幾個幾?
。2)在小組內(nèi)討論,怎樣用加法算式表示,怎樣列乘法算式,這個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樣讀?
歸納小結:
(1)上面這幾道題用加法算的時候,這些加法算式都有什么特點?
(2)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除了用加法算以外,還可以用什么法算?
(3)兩種方法比較,哪種簡便?同學們想象一下,上面這道題,如果每堆擺4個圓片,擺10堆,100堆,求一共有多少個,如果列加法算式,這個算式一定很長很長,那么列乘法算式呢?只要410,4100.因此,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三)鞏固反饋
1.基本練習
出示復習準備中的兩組題,哪組題能改寫成乘法算式,怎樣改寫?說出相同加數(shù)是幾,有幾個幾連加.
3+332;5+5+553;4+4+4+444;2+2+2+2+225
2.游戲
。1)拍手游戲.老師每次拍4下,拍3次.(由學生說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2)拍臂游戲.老師每次拍5下,拍4次.(由學生說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3)找朋友(把意思相同的題用線連起來).
7+7+76+6+6
6315
1+1+1+1+19+9+9+9+9
9573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這一節(jié)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教學時從加法引入,在復習準備中安排了兩組連加題,一組加數(shù)不同,另一組每個加法算式中的加數(shù)相同,并介紹這組算式的另一種讀法,就是幾個幾連加,為學習乘法做準備.
學習新課部分安排了三個例題,都是要擺一擺,算一算.重點幫助學生學好第一個例題,由教師擺,2朵2朵地擺,擺了3次,由學生列出加法算式,發(fā)現(xiàn)加法算式的特點,教師介紹新的算法,把乘法和求相同加數(shù)和的加法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體會到乘法算式的含義,會讀出乘法算式.第2個和第3個例題逐步放手讓學生擺,在小組內(nèi)討論怎樣用加法算式表示和改寫成乘法算式.通過三個例題,非常自然地概括出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鞏固反饋部分的安排,注意前后呼應,把復習準備中的兩組題,由學生選擇哪組題可以改寫成乘法算式,怎樣改寫.安排了兩則游戲,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學習.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用連除解決的實際問題的基本結構和數(shù)量關系,能列式解決這類實際問題。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進一步培養(yǎng)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了解用連除解決的實際問題的基本結構和數(shù)量關系,能列式解決這類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進一步培養(yǎng)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看圖體溫并解答
圖1:顯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個。
學生可以提問:平均每盒有多少個?
圖2:顯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標注6個裝,旁邊出示一共600個。
學生可以提問:一共有多少袋?
2、根據(jù)問題選擇條件解答。
二、學習新課
1、觀察圖意
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問:圖上告訴了我們哪些數(shù)學信息?
問:要求什么問題?怎么樣列式?
2、自主探索。
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組商量,教師巡視指導。
3、交流匯報
⑴224/2=112(本) 112/4=28(本)
問:第一步是根據(jù)哪兩個已知條件來求的?第二步是根據(jù)哪兩個條件來求的?
⑵4*2=8(層) 224/8=28(本)
問:第一步是根據(jù)哪兩個已知條件來求的?第二步是根據(jù)哪兩個條件來求的?
4、討論比較。
問:這兩種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三、應用提高
1、想想做做1
先讓學生觀察圖片,了解圖中呈現(xiàn)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再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最后讓學生交流思考方法。
交流反饋時,教師分別提問: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據(jù)哪兩個已知條件來求的?
針對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兩種解法進行比較。
2、想想做做2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出示一個藥瓶,通過投影放大顯示藥瓶上的相關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提出問題:這瓶藥可以吃多少天?
讓學生先討論這些信息的含義,再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交流匯報。
3、想想做做3
出示學生購買乒乓球拍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思考,獨立解答。
注意提示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找到圖中隱藏的已知條件有兩個小朋友。
解答后同桌學生交流比較。
四、課堂作業(yè)
商店運來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條。每包有多少條毛巾?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6
教學內(nèi)容:
在街上(一年級第二學期P.15)
設計意圖:
二期課改強調(diào)學生對學習活動主動參與和親身體驗,關注學生學習經(jīng)驗的形成、積累和建構。本節(jié)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學會判斷空間事物的左與右,通過觀察圖片,判斷左與右,通過動手、動腦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在設計時,力求與學生生活相聯(lián)系,使數(shù)學知識回到生活中,讓學生具有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看待現(xiàn)實生活,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shù)學。由于學生通過前一節(jié)課的學習已經(jīng)初步正確建構“左與右”的概念,本節(jié)課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搞清自己身上的左與右及身邊周圍的左與右的基礎上,來到大街上找左右。先是與學生同方向的小丁丁和小巧。這里教會學生看圖的方法,然后是與自己方向相反的小亞。在完成題2、3后,穿插一個游戲“面對面”,讓學生體會“面對面”的物體方向是相反的.,為完成題4作鋪墊。在課的最后,我還是以一個“跟我做”的游戲來結束本課,既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悟相對物體的方向是相反的,也是將本課推向又一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空間和生活情境中的左、右位置關系。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智能、語言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等。
3.情感目標: 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教學重點:
學會判斷空間事物的左與右。
教學難點:
體會“面對面”的物體方向是相反的。
教學準備:
圖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認識空間中的左與右
1. 聯(lián)系實際: 我們已經(jīng)分清了自己身上的左與右,下面我們在教室里找一找,站在每個人自己的位置上, 說說你的左邊有什么?你的右邊有什么?
(教師示范)
站在我的位置上看,我的左邊有窗,我的右邊有門。
2. 出示第1題圖片,說說圖意: 觀察圖片說說,故事是發(fā)生在什么地方?
板書課題:大街上 在大街上你看到了什么? 過馬路時要注意什么?
是啊,大街上來來往往的車輛和行人真多,真熱鬧啊!我們在過馬路時,安全最重要。
板書:過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
3. 出示第2、3題: 小丁丁也想過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在圖的下面填上左或右。完成題2后核對。 這時,小巧也準備過馬路。小巧在哪里?生指出圖上的位置 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你能試著做一做這道題嗎? 生獨立完成題3后校對。
4. 認識相對物體的方向是相反的: 誰能說說老師和我們小朋友站的位置之間有什么關系?
(面對面)
那么下面我們就來做一 個 “面對面”的游戲: 這是我的左手,用動作來告訴我,你的左手在哪里? 這是我的右耳,用動作來告訴我,你的右耳在哪里?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
(兩個面對面的物體,它的左右的方向是相反的)
繼續(xù)進行“面對面”的游戲: 誰能來指一指老師的左眼? 同桌兩個小朋友面對面,聽口令,指出對方的左與右。
5. 出示第4題: 我們再回到圖上看看,小亞站在哪里?(小巧的對面) 和我們小朋友呢?(也是面對面的)
你能說說:小亞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生完成第4題后和核對。
二、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在街上”,認識了左與右,在我們的生活中也經(jīng)常會碰到這 個情況。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合理存款”是在教學完百分數(shù)的意義與納稅、折扣、利率等知識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jié)活動課。
活動構成:
1、明確問題。主要圍繞“媽媽要存款一萬元,供兒子六年后上大學用,怎樣存款收益?”這一問題展開,該問題共蘊含著三個關鍵的信息:本金、可存款年限及資金用途。
2、收集信息。主要包括人民幣儲蓄存款利率、教育儲蓄存款可存的期限以及相應的利率,國債的購買及其利息的計算等。課前,學生可以通過去銀行咨詢以及查閱相關規(guī)定的方式獲得信息。
3、設計方案。就是從收集到的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相關實用信息,設計出具體的、不同的儲蓄存款方案。
4、選擇方案。即從上述各種可行性方案中選取收益的,化方案合理存款,并計算出到期時的總收入。教材這樣編排,旨在讓學生鞏固對儲蓄存款的認識,了解教育儲蓄以及國債利率的相關知識,并綜合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學會與人合作、交流的同時,獲得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活動目標:
1、使學生鞏固對存款的認識,了解教育儲蓄及國債利率的有關知識。
2、學習綜合運用儲蓄存款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使學生認識到數(shù)學應用的廣泛性并培養(yǎng)學生的投資意識。
活動重、難點:
使學生能自主探索合理存款的收益問題的方法。
學具準備:
學生每人一臺計算器。
一、舊知鋪墊,引入活動
1、復習:楊晨用8000元一年期存款的利息買了一臺復讀機,這臺復讀機的價格是多少?
8000×2.25%×1×(1—20%)=160元
問:算式中,本金和利息各是多少元?2.25%、20%各表示什么?你是通過哪些渠道或方式了解到的?
2、引入:把暫時不用的錢存入銀行,不僅可以支援國家建設,還可以讓本錢增值。存款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同形式的存款,獲得的收益也會不一樣,F(xiàn)在有一個問題:媽媽準備給小靈存1萬元,供六年后上大學用,同學們計算分析一下,應該選擇哪種存款方式收益?為什么?
二、合作學習,探究方案
1、小組合作探究
2、匯報交流
預設:
生1:選擇存款期限長的,這樣利息會高一些。
生2:定期存款要考慮利息稅。
生3:國債和教育儲蓄免征利息稅,都可以考慮。
生4:國債的利率比教育儲蓄的利率相對低一些,可以優(yōu)先考慮教育儲蓄。
師:課本第111頁有兩個表格,請同學們再次發(fā)揮小組成員各自的聰明才智,按照你們的思路設計存款方案,看看哪些方案的.存款利息較高。
3、小組合作,設計方案
4、每組交流一種方案,說說這種方案為什么取得的利息高而且合理。
師:(根據(jù)匯報)看來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合理獲得利息的存款方式。根據(jù)大家的匯報,老師把各小組化的方案整理了一下,我們一起來看看。
問:對比后,你有哪些想法?如何存款算是合理的?定期存款方案為什么不考慮了?
學生各抒己見。
師:通過探討,我們知道了存款有許多方式。在生活中,只要我們仔細研究,認真發(fā)現(xiàn),就能獲取的方案,讓存款合理的獲利。
三、活學活用,解決問題
師:剛才同學們所設計的方案是六年后才取這筆錢的,F(xiàn)在,老師這里也有1萬元錢,這1萬元四年內(nèi)不使用,四年后可能會隨時取出。請同學們?yōu)槔蠋熢O計一個存款方案,使方案獲益。
1、學生分組討論,設計方案。
2、學生匯報,學生評述。
四、活動結束,暢談收獲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感受和收獲?
2、你還有哪些需要?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8
【教學內(nèi)容】
國標版四年級(下冊)第22~25頁。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操作、分析、討論等活動中,了解三角形的各組成局部,感受并發(fā)現(xiàn)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2.在探索活動中提高觀察能力、推理能力,并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理解三邊關系。
【教學過程】
一、初步認識三角形。
1.舉例: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三角形的?
2.認識三角形的各局部名稱
(1)回憶:我們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三角形,關于三角形你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
。2)補充:頂點
3.揭題:三角形還有什么特點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深入地研究三角形。
二、探索三邊關系。
1.理解“圍成”的含義。
。1)提問:圍一個三角形就要用到幾根小棒?
。2)生圍
。3)小結:相鄰兩根小棒的頭和頭相連了,就說是圍成了三角形。
。4)質(zhì)疑: 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夠圍成三角形呢?
(5)小組合作研究
。6)交流:有時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有時不能圍成三角形。
2.探究第一個條件:
(1)質(zhì)疑:為什么有時能夠圍成三角形,有時卻不能圍成三角形呢?
。2)討論:紅、黃兩邊的'長度要符合怎樣的條件,才干和藍邊圍成三角形?
。3)交流并檢驗
(2)小結:要圍成一個三角形,紅邊和黃邊的長度和就必需要大于藍邊。
3.探究第2個條件。
。1)固化條件1:4組判斷
。2)質(zhì)疑:藍邊10厘米,紅邊3厘米、黃邊15厘米能圍成三角形嗎?
。3)操作并得第2個條件:要圍成三角形,紅和黃的長度和要比黃邊長。
4.探究得第3個條件:
。1)設疑:會不會有了這兩個條件還不夠?還要滿足其他的條件?
。2)討論并驗證
。3)小結:還要符合第3個條件,黃邊和藍邊的和要大于紅邊。
5.形成結論。
。1)問題:要圍成一個三角形,三條邊要同時滿足幾個條件?
。2)小結:三角形中任意兩條邊的長度和都大于了第三邊。
6.優(yōu)化判斷
。1)固化結論:要圍成三角形3邊要符合什么條件?(2題)
(2)優(yōu)化判斷:
長邊+短邊>中邊 長邊+中邊>短邊 短邊+中邊>長邊
a.問題:哪一個條件符合了?
b.判斷說理
c.方法: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斷。只要短邊之和大于長邊這個條件符合了,就能圍成三角形。
。3)鞏固
三、全課總結。
四、解決實際問題。
路線判斷。
五、拓展提高。
固定邊7厘米、3厘米,配一條活動邊。活動邊可以是幾厘米?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案12-17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13
小學數(shù)學教案06-12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7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7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7
小學數(shù)學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