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国产日韩欧美视频,午夜精品999,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色综合视频一区二区观看,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伊人色播,色综合久久天天综合观看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3-21 09:59:26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范文8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小學數學教案范文8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應注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方法,發(fā)展空間觀念!币虼耍竟(jié)課的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兩點:

  1.充分利用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

  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具有很強的直觀依賴性,而圖形的外顯性屬性特征比較容易感知,所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調動學生的感官,通過觸摸、測量、類比等學習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并建立1厘米3、1分米3、1米3的實際大小的體積觀念,從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積累經驗,有助于以后計算和估算物體的體積。另外,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三個體積單位結合起來進行對比,并列舉生活中的實例,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注重學習方法的遷移。

  在認識三個常用的體積單位的新知教學中,采用分層推進的教學策略。首先引導學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舉例子,認識并學習1厘米3。然后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認識1厘米3的方法在小組內自主活動,認識1分米3,最后認識1米3。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參與嘗試的興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體模型、一塊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個粉筆盒、一個骰子、一;ㄉ⑷壮、量杯、紙杯、酒瓶、飲料瓶

  學生準備 若干個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體模型、收集的.幾種瓶子、針筒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體積單位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復習舊知。

  師:我們以前學過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回答,師板書)

  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

  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將一塊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個粉筆盒放在講臺上。

  師:請按體積的大小將它們排列起來。

  (生匯報)

  2.引入新課。

  師:物體有大有小,如果要測量它們的體積,也需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就像計量長度有長度單位,計量面積有面積單位,計量體積就需要有體積單位。(板書:課題體積單位)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復習已學過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然后引出體積單位,從而讓學生初步感知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之間的區(qū)別,同時讓學生明確統(tǒng)一體積單位的重要性。

  ⊙操作感知,獲取新知

  1.認識體積單位。

  (1)認識1厘米3。

 、俪鍪纠忾L為1厘米的正方體,讓學生動手量一量棱長,明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厘米3。

 、诘贸鼋Y論: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記作1厘米3(cm3)。

 、勖幻鹤寣W生直觀感受一下1厘米3的大小。

  做一做:用橡皮泥切出一個1厘米3的正方體。

  看一看:小組內拼一拼2厘米3、4厘米3,感受一下有多大。

  ④舉例:找找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厘米3?

  (反饋:一個骰子、一;ㄉ任矬w的體積接近1厘米3)

  (2)認識1分米3。

  師:剛才我們通過摸一摸、量一量、舉例子等方法認識了1厘米3,我們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來認識1分米3呢?

 、俪鍪纠忾L為1分米的正方體,明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分米3。

 、谟糜布埌遄鲆粋1分米3的正方體盒子,摸一摸,感受一下1分米3的大小。

 、叟e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分米3?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第二課時

  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

  課本第5頁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fā)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小括號的作用。

  4、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并提出問題以及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1、談話:小朋友昨天我們去游樂園,今天,我們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嗎?

  2、投影出示游樂園面包房圖,問:“我們看看圖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么?”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上來。

  3、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教師適當啟發(fā)引導:還剩多少個面包?學生自由發(fā)言,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事物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觀察主題圖問:看到這個畫面,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有選擇的板書::還剩多少個面包?

  2、觀察了解信息: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還剩多少個面包?

 。2)獨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中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個)46-22=24(個)

  方法二、8+22=30(個)54-30=24(個)

  5、比較兩種方法的異同。明確兩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還剩多少個面包?,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不同。

  6、把兩個小算式你能寫成一個算式嗎?學生嘗試列綜合算式。

  板書:(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種綜合算式有困難教師進行點撥指導。特別強調計算時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7、完成練習一第5題先讓學生仔細看圖,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8、小結。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觀察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明確條件,提出問題并自主解決。

  三、練習鞏固,應用實踐

  1、練習一的第2題,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后,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后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以啟發(fā)。

  2、練習一的第3題,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匯報解決問題的思路時,強調小括號的使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實踐中掌握知識。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又學到了什么本領?你能把我們今天學會的知識解決我們生邊的問題嗎?

  五、課堂作業(yè)。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過合作,學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長度的物體,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教學難點

  用米尺較準確地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學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長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問: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都學會了什么知識?( 1.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2.厘米是個長度單位,它可以用來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3.我們還學會了以厘米做單位畫線段的方法.)

  2.師:請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約有多長?

  新授

  1.認識米

  導入談話:看來,大家厘米的知識掌握的都不錯,老師這有一道小難題.誰愿意到黑板前面來解決這個問題?

  拋出問題(老師事先給學生準備好一把量程為12厘米的刻度尺)

  class=Normal vAlign=top width=568 bgColor=#ffffff

  A.請你用老師提供的尺子來測量黑板的長度。并把測量結果告訴大家。

  B.在測量時,你有什么問題,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3)學生提問題.(如A: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這么長的黑板太費勁.B:有沒有比厘米長一些的單位.)

  (4) 師:誰能回答這個同學提出的問題?s

  (5) 師: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如操場的兩邊相距多遠,通常用米作單位.(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認識米、用米量.補充:米可以用字母m來表示.

  (6)出示米尺,觀察米尺有什么特點.(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為單位的)

 。7)讓學生拿著自己帶來的1米長的卷尺到講臺前來和教師的1米直尺比一比,體驗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長度是相同的(在這里誤差可以忽略不計).

  2.用米量

 。1)實際體驗.請同學們互相用自己帶來的卷尺量一量,把兩臂伸開,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體驗.兩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組為單位,量出1米,2米給大家看.

  3.教學厘米和米之間的關系

 。1)初步質疑.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厘米的認識,同學們用兩個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長呢?教師在黑板上1米長的線段的上面畫出1厘米.

  師:1米有多長呢?同學們可以用兩手比一下.

  師:那么米和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2)教師出示一把木制米尺,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我們一起來數一數,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請同學們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師在黑板1米長的線段上,以10厘米為單位,分成10份,再次問:誰來說說,1 米等于多少厘米?(板書:1米=100厘米)

 。5)教師出示卷尺.說:量比較長的距離,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鞏固練習

  1.選擇合適的單位.

  我們的教室長6( ),黑板長2( ).

  小明身高124( ),課桌高90( ).

  2.操作性練習.

 。1)兩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組合作測量,4個人用1米長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興趣的較長物體的長度,測量后進行匯報,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長;教室地面的長、寬,四周墻壁的長等.)

  四、歸納質疑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大家都有些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認識米 用米量

  1厘米長的線段

  1米長的線段

  1米=100厘米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120-125頁 數的世界、圖形王國、統(tǒng)計天地、應用廣角

  教學目標:

 、笔箤W生進一步加深對負數和小數的認識,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會比較小數的大小,會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值。

 、彩箤W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數加、減、乘、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口算和筆算;會按運算順序正確計算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呈箤W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能應用公式正確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面積。

 、词箤W生進一步認識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的含義,能正確進行土地面積單位間的換算。

 、凳箤W生進一步體會復式統(tǒng)計表和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作用,能對復式統(tǒng)計表和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學重點、難點:

 、毙导印p、乘、除法的計算方法。

  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

  課時安排:6課時

  第一課時 數的世界(1)

  教學內容: P120 1—5題

  教學目標: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負數和小數的認識,能正確使用負數描述一些簡單的生活現象,能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會比較小數的大小,能正確讀、寫小數,并能用小數描述一些簡單的事物,會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值。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重點復習(板書課題)負數的認識、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通過復習,我們要進一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能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如溫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二、復習負數和小數

  1.提問:什么叫負數?什么叫小數的含義和小數的性質?請大家舉例說明。

  2.完成P120第1題。

  學生反饋,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再說出一些用正、負數表示的數量。

  3.完成P120第2題

  請學生講清楚思考的過程,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

  4.復習數位順序表。

  指導學生完整的說說小數點左右兩邊的數位順序、計數單位,以及相鄰計數單位間的進率。

  5.完成P120第3題

  小黑板出示,學生口答。

  三、復習小數的大小比較

  1.提問: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先看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數就大;整數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數大的小數就大;十分位上的數相同的,再比較百分位上的數,以此類推。

  2.完成P120第4題

  學生反饋。說說為什么4.3和4.300是相等的。

  3.把下面的小數從小到大排列起來.

  0.8 0.807 0.078 0.87 0.78 0.087

  4.學生板演。

  四、復習小數的改寫和求小數近似值的方法

  1.提問:小數改寫的方法是什么?再怎樣求它的近似數?

  學生口答。

  2.練習小數改寫的方法。

  引導學生比較“改寫”與求近似數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3.完成P120第5題

  反饋。

  五、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數的世界”

  第二課時 數的世界(2)

  教學內容: P121 6—9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數加、減、乘、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口算、筆算相應的小數加、減、乘、除法式題,會按運算順序正確計算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能應用運算律和其他一些運算規(guī)律進行小數的簡單計算,能應用學過的小數四則混合計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能根據具體情境合理求出積、商、的近似值。

  教學過程:

  一.復習加、減法計算。

  (1)做p121第6題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

 。2)讓學生說一說每組中兩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提問:為什么每組題里數字相同,得數不一樣?這兩組題在計算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數點對齊相加減)

  小數加、減法計算的關鍵是什么?(板書:小數加、減法,把小數點對齊)

  二.復習小數乘法計算。

 。 1)做p121第9題前三題。

  提問:這兩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

 。 2)提問:這兩題先都看做什么數乘?都看做 48×67,為什么積里小數部分的位數不一樣?

  小數乘法的關鍵是什么?(板書:小數乘法,因數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

  三.復習小數除法計算。

  (1)做p121第9題后三題。

  指名一人極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

 。2)提問:這一組的兩道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怎樣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是怎樣算的?

  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的關鍵是什么?商的小數點的位置是怎樣確定的?(板書:小數除法,除數有幾位小數,被除數和除數的小數點同時向右移動幾位;商的小數點和轉化后的被除數小數點對齊)

  四.小結。

  小數加、減法把小數點對齊,按整數加、減法計算。小數乘法看做整數乘法算,因數里一共幾位小數,積里就有幾位小數。小數除法,除數是整數的,按照整數除法算,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小數點對齊;除數是小數的,移動小數點,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算。

  五、練習計算

  集體訂正,讓學生說一說每種驗算方法的根據是什么。

  指出:要保證計算正確,每次計算后要進行驗算。驗算時可以根據算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行,加法和乘法也可以根據交換律來驗算。

  六、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復習的什么內容?小數四則運算的意義,哪些和整數相同,哪些不一樣?小數各種計算的關鍵誰再說一說?

  七、作業(yè)

  練習冊相關練習

  第三課時 小數的四則運算

  教學內容 P121 第10-14題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前一節(jié)課,我們復習了小數四則運算,掌握了小數四則運算的法則和關鍵,已經能熟練地進行小數的計算。這節(jié)課,繼續(xù)復習小數的四則運算。(板書課題)通過這節(jié)課的復習,除了要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外,還要能正確地求積和商的近似值,能運用運算定律、規(guī)律進行簡便計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二、練習四則運算

  1.口算。

 。1)p121第12題。

  指名學生口算,結合口算,選擇3~4題讓學生說說怎樣想的。

 。2)小黑板出示。

  0. 25× 4 12. 5 ×0. 8

  0. 2 ×0. 5 3. 74+ 6 26

  2.說出下面的得數比第一個乘數(或被除數)大還是小。

  2.6×9.3○2.6 1.02÷1.2○1.02

  3.做p121第10題。

  提問:怎樣用“四會五入法”求小數的近似數?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學生分兩組,每組兩題。

  集體訂正,讓學生說一說怎樣求積或商的近似值的。

  指出:求積與商的近似值,只要看要保留的位數后一位,用“四舍五入法”求出來。

  4.做p121第11題。

  學生練習,做在練習本上。

  小黑板出示,學生口答計算結果,老師板書。統(tǒng)計都做對的人數。

  三、復習簡便算法

  1.根據運算定律或規(guī)律,在括號里填上恰當的字母,在圓里里填上恰當的運算符號,并說一說各表示什么運算定律或規(guī)律。板書:

  a十b=b+a

 。╝十b)十c=a十(b+c)

  a×b=b×a

 。╝十b)×c=a×c+b×c

  a-b-c=a-(b+c)

  a÷b÷c=a÷(b×c)

  追問:這里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數?(整數和小數)

  2.做補充題。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做,各是依據什么來做的。

  指出:應用運算定律或規(guī)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在計算時,要根據數據和運算的特點,能簡便運算的就用簡便算法。

 。2)學生討論:前面3題可以怎樣簡便計算?

  四、復習循環(huán)小數的概念

  1、2÷3的商用循環(huán)小數的簡便形式表示是( ),保留兩位小數是( ).

  2、2.3÷3的商用循環(huán)小數表示是( ),循環(huán)節(jié)是( ),保留三位小數是( ).

  3、2.89,2.89,2.89中,最大的一個數是( ).

  五、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jié)課復習了什么內容?在小數乘法和除法里,怎樣求積和商的近似值?應用哪些知識,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

  六、作業(yè):

  練習冊

  第四課時 圖形王國

  教學內容:P122 第15—20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能應用公式正確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面積、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的含義,能正確進行土地面積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三種圖形面積計算公式:

  先讓學生說說各種圖形面積計算公式及其推導過程,再整理出來。兩種方法:

  1、制表:

  3.做p122第16題

  請三位同學板書,其余同學做在練習本上。

  二、復習相關應用題。

  1.一個長方形菜地,長21.4米,寬13分米,這個菜園的面積和周長分別是多少?

  認真審題,找出其中的關鍵字,要注意些什么。

 。ㄒ獙㈤L與寬換算成統(tǒng)一的單位,面積計算方法“長乘寬”,周長的計算方法“長加寬的和乘2”。)

  2.做17題

  提醒學生按要求取近似值并與估算結果進行比較,以相互驗證。

  3.做18題

  先讓學生說說各是什么形狀,再進行計算。

  三、復習平方千米與公頃

  1.提問:你能說一說不同計量單位的名數換算的方法嗎?

  板書:

  乘進率(小數點右移)

  高級單位的數低級單位的數

  除以進率(小數點左移)

  說明:在乘進率或除以進率時,如果進率是10、100、1000的,只要按擴大或縮小10倍、100倍或1000倍移動小數點

  2.感受平方千米和公頃的大小

  3.做15題

  學生反饋

  4.練習

  0.09平方千米=( )公頃

  120平方分米=( )平方米

  8.002公頃=( )平方米

  7噸50千克=( )噸

  40千米800米=( )千米

  5.006公頃=( )公頃( )平方米

  4.7噸=( )噸( )千克

  6.08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分米

  888小時=( )日

  2.2時=( )時( )分=( )分

  6.3世紀=( )年

  320秒=( )分=( )分( )秒

  2.5年=( )月= ( )年( )月

  8.5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 )公頃

  6米6厘米=( )米=( )分米=( )厘米

  20.08千克=( )噸=( )克=( )千克( )克

  5.做19題

  審題。完成后學生口答。

  6.做20題

  讓學生觀察發(fā)現規(guī)律。

  四、作業(yè)

  練習冊相關練習

  第五課時 統(tǒng)計天地

  教學內容: P123 第21—22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復式統(tǒng)計表和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作用,能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填寫復式統(tǒng)計表、完成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能對復式統(tǒng)計表和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并加以解決。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這節(jié)課,我們重點復習簡單的統(tǒng)計,包括條形統(tǒng)計圖(板書課題)同時復習用計算器計算。通過復習,要能比較熟練地用計算器計算整數、小數的四則運算和四則混合運算;進一步掌握繪制條形統(tǒng)計圖的方法,加深認識條形統(tǒng)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并能進行簡單的分析。

  二、復習計算器計算

  1.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

  計算后交流每題的得數。

  2.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混合運算。計算后學生說說每題是按怎樣的順序計算的,交流每題的結果。

  三、復習復式統(tǒng)計表,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

  1.這學期學過了什么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圖?條形統(tǒng)計圖是怎樣表示統(tǒng)計結果的?

  2.做第21題。

  統(tǒng)計表里統(tǒng)計的是什么數據?統(tǒng)計的結果如何?投票來選最受歡迎的學科,匯總填在自己的書上

  你能在本子上的橫軸和縱軸上完成條形統(tǒng)計圖,表示統(tǒng)計表里的數據嗎?

  請大家在本子上完成條形統(tǒng)計圖。

  向學生提問題目下面的兩個問題,指名回答。

  提問:你認為條形統(tǒng)計圖有什么特點和作用?(用直條表示數量的多少,可以直接看出數量的多少)

  從統(tǒng)計表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從統(tǒng)計圖中呢?

  3.做22題,投票自己喜歡的課間活動。

  匯總填在自己的本子上并完成統(tǒng)計圖。注意提醒男生,女生。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復習了哪些內容?通過復習你進一步明確了哪些

  問題?

  五、作業(yè)

  第六課時 應用廣角

  教學內容: P124-125 第23—28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整理與復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內在聯系,能綜合應用本冊教科書所學習的知識和方法解釋日常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發(fā)展數感、空間觀念和統(tǒng)計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在整理與復習的過程中,進一步評價和反思本冊教科書的整體學習情況,體驗與同學交流和成功學習的樂趣,感受數學的意義和價值,發(fā)展對數學的積極情感,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過程:

  交流活動體會

  談話:同學們,你們前幾天布置的作業(yè)完成了嗎?在調查過程中一定增長了很多見識吧?誰來給大家談你的活動體會?

  學生交流活動體會。

  反饋

  從不同途徑獲得的信息在小組中交流。

  交流收集到的天氣預報的信息,填在書上的表中。

  學生觀察統(tǒng)計表提出一些問題,并選擇一些自行解決。

  結合具體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在地圖上找7個城市的位置:在我國,通常越往北方,氣溫越低。

  實際測量

 。1)第25題

  分工,明確要求及測量方法。

  小組合作并及時記錄測量結果。

  填寫統(tǒng)計表并交流體會。

 。2)第27題

  之前填好統(tǒng)計表。

  審題。

  計算結果,觀察,推算,得出規(guī)律。

  實際應用,理解影長與實際高度的規(guī)律。

  四、完成相應實際應用題第28題

  讀題。

  學生探索交流

  交流后獨立完成

  如果不分等級出售,總收入為“2400×1.8”即4320元;如果分等級出售,至少可收入“1200×2.4+1200×1.6”,即4800元。所以,分等級出售比較合適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認識有兩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的結構,通過比較,弄清兩個已知條件的一步應用題與兩步應用題的聯系和區(qū)別,加深對兩步應用題的理解,并學會這類應用題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分析應用題的能力。

  3.教育學生養(yǎng)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應用題的分析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師:同學們,我知道你們來自某某,那你們知道劉老師來自哪里嗎?(不知道)我來自中國蜜桔臍橙之鄉(xiāng)——尋烏!境鍪緢D片】

  師:在我的家鄉(xiāng)尋烏,家家戶戶都有果園,漫山遍野都是果樹,同學們看:【播放果園圖片】

  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邊欣賞果園圖片邊解決數學問題。同學們看:這片果園就是我的鄰居張大爺家的!境鍪緢D片一】果園里種有桔子樹和臍橙樹。

  出示復習1、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師:這個問題你能直接解答嗎?(不能)為什么?(沒有已知條件或桔子樹和臍橙樹的棵樹沒有告訴我們)

  師: 對了,要解答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這個問題,題目的已知條件必需要告訴我們桔子樹和臍橙樹的數量,現在我給這道題補上2個已知條件。

  桔子樹有340棵,臍橙樹有400棵,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讓學生讀題后獨立解答,指名說出算式和答案。

  二、新授

  (一)【出示圖二】

  師:看,這是李大伯家的果園,這片果園里有那些數學問題呢?

  出示例1:

  桔子樹340棵,臍橙樹比桔子樹多60棵,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指兩名讀題,說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討論例題的解法,師問。

  (1)根據題目中的兩個已知條件,能直接計算出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嗎?(不能)為什么?(因為已知條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臍橙樹的數量。)

  (2)師:要解答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我們必需知道什么?(桔子樹和臍橙樹的數量)

  師:桔子樹的數量第一個已知條件直接告訴了,臍橙樹的數量第二個已知條件沒有直接告訴,但我們可以根據第二個已知條件給出的信息先算出臍橙樹的數量。怎樣列式?(指名回答)

  師板書:①臍橙樹有多少棵?

  340+60=400(棵)

  (3)第一步算出了臍橙樹有400棵, 第二步就可以算出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了,怎樣列式?(全班回答)

  師板書:②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答: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740棵。

  (二)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弄清兩個已知條件的一步應用題與兩步應用題的聯系和區(qū)別。

  桔子樹有340棵,臍橙樹有400棵,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桔子樹有340棵,臍橙樹比桔子樹多60棵,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340+60=400(棵)

 、340+400=740(棵)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2個已知條件,都是求桔子樹和臍橙樹一共有多少棵?)

  師:這兩道題都有2個已知條件,而且問題相同,為什么這道題(準備題)用一步解答,而這道題(例題)卻用兩步解答呢?(因為第一題已知條件直接告訴了我們桔子樹和臍橙樹的棵樹,而第二題已知條件只直接告訴了我們桔子樹的棵樹,橙樹的棵樹沒有直接告訴了我們,所以,需先求出橙樹的棵樹。)

  師小結:我們在解答只有兩個已知條件的應用題時,必需認真審題,弄清條件與問題,如果根據已知條件能直接求出問題的答案的,就用一步解答;如果根據已知條件不能直接求出問題的答案的,就要考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用兩步計算來解答。

  三、鞏固練習

  師:今年鄰居張大爺和李大爺為了發(fā)展果業(yè),又開辟了一片果園,看:【出示圖三】

  這里又有兩個數學問題,出示練習題1、2.

  1、今年,張大爺家桔子樹種了500棵,臍橙樹比桔子樹少種了100棵,張大爺家一共種了多少棵果樹?

 、偃嘧x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同桌討論解法。

 、谥该f出解題過程,師板書算式及答案。

  2、今年,李大伯家桔子樹種了400棵,桔子樹比臍橙樹少種了100棵,李大伯家一共種了多少棵果樹?

 、偃嘧x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獨立解答。

 、谥该f出解題過程,師板書算式及答案

  四、發(fā)展練習

  【出示圖四】

  師:秋天到了,兩位大爺家的.果園豐收了,黃澄澄的果實掛滿了枝頭,兩位大爺想讓我們幫忙算一算果園的收入,你們愿意嗎?

  出示練習

  張大爺家的桔子買了4萬元錢,臍橙賣的錢數是桔子的2倍,張大爺家的桔子和臍橙一共賣了多少錢?

 、(出示練習要求:把題目讀一讀,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把算式寫在答題卡上。)師巡視指導

 、谥该f出解題過程,訂正答案

  3、李大伯家的臍橙買了9萬元錢,臍橙賣的錢數是桔子的3倍,李大伯家的桔子和臍橙一共賣了多少錢?

 、(出示練習要求:把題目讀一讀,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把算式寫在答題卡上。)師巡視指導

 、谥该f出解題過程,訂正答案

  五、小結評價

  在我的家鄉(xiāng)——尋烏,像張大爺李大爺這樣的果農有很多,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發(fā)家致富,收獲著成功和希望。同學們,通過一節(jié)課的努力,你又有什么收獲?學會了什么?

  六、拓展練習:創(chuàng)編只有2個已知條件的應用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分數的意義是個古老的課題, 當學生學習分數的產生時,教材說:人們在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例如,用一個計量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連續(xù)量幾次以后,剩下的不夠一個計量單位,黑板的長度就不能用整數來表示;又例如,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三個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蘋果個數也不能用整數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把一個計量單位、一個蘋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幾份來表示。這樣就產生了分數也就是說,不能用整數表示的,用分數表示; 然而接下來的一個教學重點和難點是我們還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個班級的學生等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把一個整體平均分得到的分數中份數與具體個數易混淆。因此,總有很多數學老師以此為題材,去商討,去實踐,希望從中找出能讓學生接受最好的一種教學方法。

  近來,在學習了幾位數學老師上的數學國標本第六冊P64P65冊《認識分數》后,越來越感覺到數學教學中少不了追問,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媽媽和四只小猴。

  師:猴媽媽給四只小猴分一個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幾分之幾?

  生:四分之一。

  師:為什么?

  生:因為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師:猴媽媽還給四只小猴帶來了他們最喜歡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幾分之幾?

  生:四分之一。

  師打開袋子,有8只桃子。

  師: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個。

  生:八分之二。

  就是沒有聽到老師預期的答案,一時之間,老師被學生弄得不知所措。可是這能怪學生嗎?早在第五冊中,教材就是這樣教的:把一樣物體平均分成八份,取其中的兩份就是八分之二。那么問題又出在哪里呢?

  老師本來設計的目的非常明確,除了可以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但是在最關鍵的地方老師沒有進一步的追問,以至于前功盡棄。如果老師在學生說出每只小猴可分得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時,老師進一步追問:為什么你連桃子的個數都不知道,就知道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學生一定會說:因為是平均分給四只小猴,這跟桃子的個數沒有關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學生能說到這一步的話,我相信即使后來有個別學生說八分之二,2個桃子等,也能在多數同學的.正確引導下順利得到統(tǒng)一意見。

  片段二:

  師:把6枝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幾枝?

  生:每人3枝。

  師:把8枝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幾枝?

  生:每人4枝。

  師:把一盒鉛筆平均分給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師:為什么不回答幾枝鉛筆呢?

  生:因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幾枝鉛筆。

  師:那么6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還可以用什么數表示?

  生:1/2。

  師:8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師: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為什么?

  生:因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師;對,要弄清楚1/2是誰的1/2,整體不同,1/2所對應的量,也就不同。

  假如把100枝鉛筆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嗎?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學生順著老師的引導,完全把知識內化。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在老師不經意的追問下,學生建立了數感,理解了 分數的意義,也使每個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追問有兩種目的。第一種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信息。追問的第二種目的是查明真?zhèn)。在教學中,有很多學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學生是不懂的,這時教師就要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利用追問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學生完全問明白,讓那些不懂的學生聽明白。甚至有人說過:知識本身并不重要,通過數學教學,讓學生追問數學上的為什么,養(yǎng)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才是最重要的。

  數學是理性的,老師是理性的引導者,不斷追問著,學生理性的學習者,不斷追尋著!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06107頁練習二十第511題。

  教學要求:使學生熟練掌握混合運算的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按順序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二、運算順序練習。

  1、口答下列各題的運算順序。

  (1)648+4(2)48+36-66(3)55-75

 。4)(84-36)8(5)48(8-2)(6)59+6

  2、學生小結混合運算

  算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

  三、計算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第5題。

  獨立完成比較異同之處。

  問:為什么題目中的數字相同,但結果不同?

  指出:計算時要看清運算符號,弄清運算順序。

  2、完成練習二十第7、8題。

  3、小結:兩步計算的混合運算時都要按一定的順序一步一步算,等式計算要注意格式。

  四、應用題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第9、11題,分別說出解題思路。

  2、小結:解答連續(xù)兩位應用題所求的第一個問題是第二個問題的一個已知條件。

  五、課堂作業(yè)。

  練習二十第6、10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詳細介紹: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商場實物的擺放情況,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通過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2.通過分一分、看一看,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4.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會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8頁的內容。

  教具、學具準備:電腦、投影儀、圖片、鉛筆、紙貨架。

  教學設計

  從生活中引入分類,初步理解分類的意義

  師:同學們都去過超市吧!

  你們在超市里都看見什么了?

  那么這些物品是怎樣擺放的?

  說明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要想把物品擺放整齊,就要像同學們說的那樣一類一類(分類)擺放,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類。(板書課題)

  那么,這樣分類擺放有什么好處?

  初步學習分類

  師:老師這兒有一個馬大哈超市,你們想去看看嗎?這樣擺好不好?怎么不好?

  那么咱們來幫他整理整理,這個超市的左邊是一個冰柜,這是冰柜上的廣告畫,右邊是一個貨架。

  誰來整理一下?(學生對貨架上的物品進行整理)

  為什么把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擺在一起?(強調同一類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過同學們的幫助,貨架上的物品擺放得既整齊又美觀。

  動手操作,鞏固分類方法

  如果讓你當一名超市里的售貨員,你打算怎樣擺放貨架上的物品?

  1.小組創(chuàng)作將物品分類。

  下面咱們親自動手擺一擺。

  你們要擺放的`物品都在紙盒里,先把所有的物品倒出來,分一分,看哪些物品放在一起比較合適,再擺一擺,看擺在哪一層比較合適,確定后再貼一貼。每個物品的背面有一個雙面膠,把上面的小白紙撕下來,就可以貼在這個紙貨架上了。

  下面4個人一組,看哪組合作得最愉快。

  2.學生匯報。

  師:有哪個組愿意展示一下你們組貨架擺放的情況。

  還有哪個組?(學生介紹小組分類的情況)

  還有這么多的組愿意展示,下面咱們請各組長拿著自己組的貨架到前面來展示。

  3.小結:我們參觀了超市,又自己親自動手擺了擺,知道了商店中物品的擺放可以分為蔬菜類、水果類、服裝類、文具類、鮮花類等。這樣擺放既方便了顧客的購買,又減少了混亂,提高了效率。分類這種做法在以后的數學課上也經常出現,所以說它是重要的數學思想。

  4.聯系生活,鞏固分類的意義。

  師:那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你的家里有沒有分類擺放的情況呢?

  可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那么我們一定要認真地學好數學,用我們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5.練習六的第1、3題。

  擴展思路初步嘗試不同標準分類

  1.嘗試。

  剛才我們都是把不同的物品進行分類,現在看你們每個桌子上都有一把鉛筆,都是鉛筆,看看你們能不能把這把鉛筆再分一分。(同桌討論)

  2.匯報。

  3.小結:同學們真了不起,剛才把許多不同的物品進行了分類,現在又把一種物品進行了分類,而且有這么多種分法,說明分類的標準是不同的,有的按形狀分,有的按花色分,有的按有橡皮頭和沒橡皮頭的分,有的按削過和沒削過的分。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