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動能和勢能》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應(yīng)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動能和勢能》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物理《動能和勢能》教案 1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動能、重力勢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彈性勢能;
2.知道動能的大小與質(zhì)量和速度有關(guān),重力勢能大小與質(zhì)量和高度有關(guān);
知道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性形變有關(guān)。
3.能解釋一些動能和勢能相互轉(zhuǎn)化的簡單現(xiàn)象。
。ǘ┙叹
1.可以改變傾斜度的斜面(或斜槽),質(zhì)量顯著不同的兩個鋼球(或金屬滑塊),木塊一個,用以做課本圖1-1的實驗。
2.玩具彈簧槍(或課本圖1-4的實驗器材)。
。ㄈ┙虒W過程
1.引入新課
從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中引入“能量”這個詞。
運動員在激烈運動后,我們說消耗了體內(nèi)儲存的能量;燃燒煤可以取暖,我們說煤燃燒時放出了能量;電燈發(fā)光,電爐發(fā)熱,電扇吹風,我們說都消耗了能量。
在這些不同的現(xiàn)象中,有一個共同的東西把它們聯(lián)系起來,這就是能量,簡稱能。
2.新課教學
(1)“能”是什么?
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學過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聯(lián)系。一個物體能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今天,我們學習最常見的一種形式的'能——機械能。
(2)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嗎?
。▎l(fā)學生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運動物體能做功。例如,風可以吹轉(zhuǎn)風車,流水可以推動水磨,揮動的鐵錘可以把樁打進地面等。當學生舉例中固體、液體、氣體都有了時,教師總結(jié):固體、液體、氣體都是物體,只要它們運動,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動能)
提問:運動物體做功后靜止,它還具有動能嗎?動能到哪里去了呢?
。▎l(fā)學生得出物體不運動就沒有動能以后,教師講解:物體原有的動能用來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打個比方,你有錢可以買商品,買了商品錢就付出去了)
(3)用小釘錘釘木樁和用大鐵錘釘木樁,顯然做功多少是不一樣的,這說明運動的釘錘和鐵錘具有的動能大小不一樣。那么,動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guān)呢?
教師演示課本圖1-1所示的實驗。先說明鋼球把平面上的木塊推得越遠,做的功就越多,這是因為阻礙木塊運動的摩擦力是一定的,推得越遠說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越多,表示鋼球推木塊前具有的動能越大。然后做同一個鋼球從不同高度滾下的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從不同高度滾下的鋼球的速度不同,得出:鋼球速度越大,動能越大的結(jié)論;最后做質(zhì)量不同的鋼球從同一高度滾下的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得出:不同質(zhì)量的鋼球從同一高度滾下的速度是相同的,從而得出:質(zhì)量越大,動能越大。
教師總結(jié):運動物體的動能,與物體質(zhì)量和運動速度兩個因素有關(guān)。質(zhì)量相同時,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速度相同時,質(zhì)量越大,動能越大。
提問:行駛的出租車和卡車,如出租車速度大于卡車速度,哪個動能大些?如出租車速度小于卡車速度,哪個動能大些?(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前一情況無法判斷,后一情況是卡車的動能大)教師總結(jié):動能由質(zhì)量和速度兩個因素決定,且是隨任一因素增大而增大的。因此在比較物體的動能大小時:①當一個量相等,另一個較大時,則動能較大。②當兩個量都較大時,動能亦較大。③當一個量較大,另一個量較小,則無法判斷動能的大小。
最后說明:速度越大、質(zhì)量越大,動能就越大,是一個定性的粗略的比較,并不是數(shù)學上的按比例的變化。
(4)被舉高的物體具有能量嗎?
(啟發(fā)學生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說明舉高的物體落下來能夠做功。例如,舉高的重錘落下來打樁,攔河壩把水位升高,水流下來可以沖動水輪機等)教師強調(diào):如果不把重錘舉高,重錘就不能把木樁打入地里做功;如果沒有重力作用,鐵錘就不會落下來。因此被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勢能。
(5)提問:重力勢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呢?
引導學生由重錘打樁得出:
物體的質(zhì)量越大,舉高越高,重力勢能就越大。
(6)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彈性勢能。
。ㄑ菔緩椈蓸尰蛘n本圖1-4的實驗,并簡單說明什么是彈性形變后,即引出彈性勢能概念)
教師簡單介紹“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就越大”。
由于只要求學生知道什么是彈性勢能,教師講解時應(yīng)力求簡單明了,時間不宜超過5分鐘。
(7)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機械能。
教師講明兩點:
①物體具有動能,也可以說具有機械能;物體具有勢能,也可以說具有機械能;物體同時具有動能和勢能,動能和勢能加在一起就是物體具有的機械能。
、谖矬w具有的能量大小是用做功多少來衡量的。因此,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
3.板書設(shè)計(配合教學過程,板書如下)
機械能——動能和勢能
能的初步概念——物體能做功,就說它具有能。
動能——運動物體具有的能。動能的大小與質(zhì)量和速度有關(guān)。
勢能
重力勢能——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重力勢能的大小與質(zhì)量和高度有關(guān)。
彈性勢能——發(fā)生彈性形變物體具有的能。
4.想想議議
(1)在航空史上,有不少飛機失事,是由于飛鳥碰在飛機上,飛鳥為什么能使飛機失事?
(2)在一空戰(zhàn)中,飛行員覺得旁邊有個東西跟著他,他用手抓住一看,原來是顆子彈,這種情況可能嗎?子彈為什么不傷飛行員?
(3)樓頂平臺上放一塊磚,磚對平臺有沒有重力勢能?對地面有沒有重力勢能?
。▽⑦@3道題,預先寫在小黑板上,讓學生分組討論。最后得出:運動是相對的,飛鳥相對于飛機速度很大,故動能很大,足以打碎玻璃、打壞機內(nèi)的人和機器;子彈相對于飛行員,速度為零,動能為零,故飛行員抓住子彈就像我們平常拿起鉛筆一樣;高度也是相對的,磚對平臺沒有高度,故沒有重力勢能,磚對地面有高度,故有重力勢能)
5.布置作業(yè)
閱讀本節(jié)課文,思考和解答以下問題。
(1)除了課文中講過的,再分別舉出三個物體具有動能、具有勢能的實例。
(2)說明下列物體具有什么形式的機械能:
①在海上行駛的輪船;
②高空中云彩里的小冰粒;
、劭罩酗w行的子彈;
、芾L的彈弓橡皮條。
(3)把廢鐘表或廢玩具里的發(fā)條拆下來看看它是怎樣工作的。為什么發(fā)條擰得緊些鐘表或玩具走的時間就長些?
。ㄒ陨项}目即課本機械能一章的習題第1、2、3題)
初中物理《動能和勢能》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動能、勢能的概念。
。2) 在探究實驗中掌握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3) 用能量的初步知識理解分析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觀察認識動能、勢能的存在。
(2) 通過歸納概括得到動能、勢能的概念。
。3) 在探究實驗中總結(jié)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jīng)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fā)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點:
。1) 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2) 動能、勢能的影響因素。
三、教學難點:
動能、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
四、實驗器材:
玩具小車、玩具小球、雞蛋、沙土、小桌、彈簧、斜面、小鋼球、塑料球等.
五、教學過程:
。ㄒ唬⒁胄抡n
實驗演示:玩具小車推著小球前進,舉高的砝碼砸碎盒子里的雞蛋,壓縮的彈簧恢復原狀時推動小球前進,以及白板上展示的風推帆船前進,舉高的重錘砸樁,拉彎的弓射箭等圖片引出能量的定義。
。ǘ┬抡n講解
1、能量:物體能夠?qū)ν庾龉驼f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2、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老師引導]:對比、分析課前的演示實驗,以及白板上風吹帆船前進、舉高的重錘砸樁、拉彎的弓射箭三幅圖片,把能量細分,得出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概念。
[學生總結(jié)]: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重力勢能: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
彈性勢能:物體由于發(fā)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勢能:把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又叫做勢能。
[學生練習]:學以致用,相應(yīng)習題的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各種形式的能的理解。
3、探究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
[提出問題]:有的物體動能大,有的物體動能小,你能猜想一下動能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
[學生活動]:學生前后四個人一組討論、分析猜想得出,動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質(zhì)量、運動的速度有關(guān)。
[引導學生設(shè)計實驗]:現(xiàn)在我們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塊來探究動能的大小是否與物體的質(zhì)量、運動的速度有關(guān)。學生前后四個人一組,討論、交流這個實驗應(yīng)該怎樣做?三分鐘后大家一起來分享討論結(jié)果。
[學生活動]:小組分享討論結(jié)果,并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實驗中注意的一些問題。
。1) 動能的大小可能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因素有關(guān),在實驗中用到的實驗方法?(答:采用控制變量法。)
(2) 實驗時如何比較動能的大?(答:使小球從斜面滑下,看物塊被撞擊的距離,被撞的距離越長,運動小球所具有的動能就越大。)
。3) 如何控制小球的速度相同?(答:使它們分別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滾下。)
。4) 如何改變小球的速度?(答:使小球從斜面的不同高度滾下。)
[動手探究]:某一小組學生講臺上演示實驗后得出結(jié)論。
[交流結(jié)論]:質(zhì)量相同時,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速度相同時,質(zhì)量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4、探究重力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
[提出問題]:剛才我們的演示實驗:舉高的砝碼能把雞蛋砸碎,以及舉高的重錘砸樁,想想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
[學生活動]:學生前后四人一組,分析、討論得出重力勢能大小可能與被舉的高度和物體的質(zhì)量有關(guān)。
[引導學生設(shè)計實驗]:利用老師提供的一盤沙土、大小砝碼、木頭小桌,同學們前后四人一組,想一想這個實驗應(yīng)該怎樣做?實驗方法是什么?怎樣比較物體重力勢能的大?三分鐘之后分析討論結(jié)果。
[學生活動]:小組分享討論結(jié)果,并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實驗中注意的一些問題。
。1) 重力勢能的.大小可能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因素有關(guān),在實驗中用到的實驗方法?(答:采用控制變量法。)
。2) 實驗時如何比較重力勢能的大小?(答:使砝碼從某一高度砸下,看桌腿陷進沙子里的程度,陷的越深,說明被舉高的砝碼所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動手探究]:某一小組學生講臺上演示實驗后得出結(jié)論。
[交流結(jié)論]:高度相同時,質(zhì)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質(zhì)量相同時,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5、探究彈性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
[提出問題]:剛才我們的演示實驗:壓縮的彈簧去頂小球,以及拉彎的弓射箭,想想彈性勢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
[學生活動]:學生前后四人一組,分析、討論得出彈性勢能的大小可能與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guān)。
[引導學生設(shè)計實驗]:利用老師提供的彈簧、小車、小球等,同學們前后四人一組,想一想這個實驗應(yīng)該怎樣做?實驗方法是什么?怎樣比較物體彈性勢能的大?三分鐘之后分析討論結(jié)果。
[學生活動]:小組分享討論結(jié)。
[動手探究]:某一小組學生講臺上演示實驗后得出結(jié)論。
[交流結(jié)論]: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guān),彈性形變的程度越大,物體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ㄈ┱n堂小結(jié)
(1)能量:物體能夠?qū)ν庾龉驼f物體具有能力;
(2)能量的分類:動能和勢能,勢能又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3) 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zhì)量和速度有關(guān),物體的質(zhì)量越大,速度越大,其具有的動能就越大。
(4) 重力勢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zhì)量和被舉高的高度有關(guān),物體的質(zhì)量越大,被舉得越高,其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5) 彈性勢能的大小與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guān),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程度越大,其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ㄋ模┎贾米鳂I(yè):
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六、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我從演示實驗引入,加深學生對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概念的理解,隨后緊跟著相應(yīng)習題的練習,可以更好的掌握它們之間的區(qū)別。進一步啟發(fā)學生設(shè)計實驗,探究三種形式的能量分別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交流可以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學生上講臺自己動手做實驗,可以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
初中物理《動能和勢能》教案 3
<title> 動能和勢能</title>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動能、勢能的概念。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了解動能、重力勢能的大小各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并能解釋簡單的現(xiàn)象。
教具:斜槽,鋼球,木塊,橡皮筋,壓縮彈簧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出示斜槽,并演示鋼球從斜槽上滾下,在水平桌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了一段距離。讓學生分析碰撞過程中,做沒做功?
利用學生分析的結(jié)果“鋼球?qū)δ緣K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梢娢锢韺W中,能量和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lǐng)。
不同的物體做功的本領(lǐng)也不同。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二、新課學習
物體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后我們將逐步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剛才的實驗中鋼球撞擊木塊能夠做功,但若將鋼球?吭谀緣K一側(cè)(邊講邊演示),這時的鋼球并不能推動木塊做功。只有運動的鋼球才能推動木塊做功。
1.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能夠做功,它們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引導學生廣泛地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空氣、水和各種物體都能夠做功,而具有動能。概括出“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物體具有的動能多少不盡相同。如狂風能吹倒大樹,而微風只能使樹枝搖動。進而通過演示實驗,概括出決定物體動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課本實驗,實驗可分三步:
、賹⑼粋鋼球,從斜面不同高度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qū)⒛緣K推動的距離。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不同,說明鋼球?qū)δ緣K做的功不同。木塊被推動得越遠,表明鋼球的動能越大。實驗說明:從不同高度滾下的網(wǎng)球,具有不同的動能。
、谏厦娴膶嶒灡砻麂撉驈妮^高處滾下時具有的動能大。那么鋼球從不同的高度滾下時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可通過觀察實驗來得到結(jié)論。將質(zhì)量相同的兩個鋼球,同時從斜槽的最高點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釋放。從最高點滾下的鋼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從接近底部滾下的鋼球。實驗表明從高處滾下的鋼球速度大。從而得到結(jié)論:物體的動能與速度有關(guān),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蹞Q用不同質(zhì)量的鋼球,從同一高度讓其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推動木塊的距離。從而得出結(jié)論:運動物體的質(zhì)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演示實驗之后,總結(jié)實驗結(jié)果: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zhì)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2.勢能:物體由于運動的原因而具有動能,物體還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學們都玩過用橡皮筋彈射紙彈的游戲,拉長的橡皮筋能給紙彈一個力,并推動紙彈移一段距離,從而對紙彈做了功。同樣拉彎的弓、壓縮的彈簧也能夠做功,它們都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彈性勢能,它是由于物體發(fā)生彈性變形變而具有的能量。
解釋彈性形變:物體受到外力作用而發(fā)生的形狀變化,叫做形變。如果外力撤消,物體能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列舉事例說明物體的彈性形變。如:拉長的彈簧,壓扁的皮球,彎曲的鋼鋸條,上緊的鐘表發(fā)條等。
利用課本實驗闡明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為節(jié)省課堂時間,課前將兩個性質(zhì)相同彈簧,壓縮到不同的長度。先后將拉緊彈簧的繩燒斷,兩次砝碼被彈起的高度不同。彈簧壓得越緊,放松時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彈性勢能越大。
被舉高的重物,也能夠做功。例如:舉高的鉛球,落地時能將地面砸個坑;舉高的夯落下時能把木樁打入地里。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
列舉事例說明:物體的質(zhì)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如:舉起同樣高度的鉛球和乒乓球,鉛球落下時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勢能大。鉛球舉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引導學生討論樹上結(jié)的蘋果是否有重力勢能?通過討論使學生理解“一個物體能夠做功”的含義。能夠做功只是說物體具有了做功的"本領(lǐng)",但不一定做了功。樹上結(jié)的蘋果雖然沒有做功,但只要它從樹上掉下來就能做功,所以我們說它具有重力勢能。
3.機械能:讓學生分析靜止在桌面上的鋼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勢能)繼而讓學生分析在桌面上滾動的鋼球具有什么能?通過分析得知滾動的鋼球既有動能,又有勢能。
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一個物體既有動能,又有勢能,那么動能和勢能的和就是它的總機械能。
4.能量的單位: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認識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聯(lián)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lǐng),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夠做功的多少來衡量。因此,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
三、小結(jié)
通過以下問題的討論,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能量、動能、勢能、機械能等概念及機械能的單位。
(1)高山上有一塊大石頭,穩(wěn)穩(wěn)地待在那里,它有沒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舉幾個物體具有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飛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勢能是5焦,具有的動能是4焦,這只球具有的總機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鉛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勢能不相等,若使它們的重力勢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從斜槽上端滾下的小球,它有沒有重力勢能?在它下滾的過程中重力勢能的大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在滾下的過程中有沒有動能?它的動能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初中物理《動能和勢能》教案 4
教學目標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4、能舉例說明物體的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xiàn)象。
6、通過演示實驗、生活中的現(xiàn)象歸納和總結(jié),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想象、歸納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chǔ)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guān)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zhì)量的關(guān)系,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xiàn)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后,教材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議
對于能量的引入,可以從一些涉及能量的詞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聯(lián)系做功的知識,列舉實例如課本上的實例和演示小實驗。
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列舉運動物體能做功的現(xiàn)象,并分析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點,進而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是動能的結(jié)論。進一步用實驗或多媒體資料發(fā)現(xiàn)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并進而用學到的知識,即動能定義、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來分析和解釋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現(xiàn)象。
對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學習,也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設(shè)計與動能相同的學習框架,讓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加深體驗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感覺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對于機械能的學習,可以用學生閱讀課本或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進行總結(jié),注意要用聯(lián)系實際的事例使學生能夠分析機械能的實際問題,并理解動能和勢能統(tǒng)稱為機械能中“統(tǒng)稱”的含義。
教學設(shè)計示例
第一節(jié) 動能和勢能
【課題】動能和勢能
【重點和難點分析】動能和勢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勢能概念建立:由于實際看到的下落物體做功都表現(xiàn)為有速度的物體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勢能概念時,要強化能夠做功的物體就有能量。
【教學過程設(shè)計】
1、引入新課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由功和能的關(guān)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有:怎樣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條件和單位;分析具體實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實驗:演示鋼球從斜面上滾下,在水平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一段距離,學生分析在碰撞過程中,做功的情況。由分析結(jié)果“鋼球?qū)δ緣K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可見在物理學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聯(lián)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lǐng)。一個物體能做的功越多,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2、 新授課:動能
1)動能概念的建立
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實例: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對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頭沖走,水對石頭做了功,運動的鋼球打在木塊上,把木塊推走,鋼球?qū)δ緣K做了功。
利用板圖幫助學生找到不同現(xiàn)象的共性的內(nèi)容: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我們把它們所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從板圖上,學生應(yīng)當能夠總結(jié)出“物體由于運動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由學生總結(jié)結(jié)論,也可以教師幫助學生逐步的尋求共同點,得到結(jié)論。
2)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
實驗步驟1:讓同一個鋼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滾下,觀察小球撞擊木塊的現(xiàn)象,并分析得到的結(jié)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要思考的問題:鋼球先后從不同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距離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jié)論。
分析過程:同一個鋼球,原來的位置越高,滾到斜面下端時的速度越大,把木塊推得越遠,做的功越多,說明具有的動能越大,所以動能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guān)。
實驗步驟2:觀察鋼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塊發(fā)生的現(xiàn)象,并分析實驗的結(jié)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思考的問題: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木塊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jié)論。
分析過程: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到達斜面底部時速度相同,鋼球的質(zhì)量大,把木塊推得遠,做功多,具有動能大,所以動能的大小還與物體的質(zhì)量有關(guān).
綜上所述:物體的動能大小和物體的質(zhì)量、運動速度有關(guān)。
3、新授課:勢能
1) 力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重錘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錘被舉高,當下落時,能夠把木樁打入地里,對木樁做功,所以它因能夠做功而具有能量,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重力勢能.
學生列舉生活中存在重力勢能的實例。并結(jié)合實例分析出物體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勢能(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都是以地面為參考,來分析重力勢能的)
學生從實例中分析重力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并結(jié)合實際現(xiàn)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勢能、重力勢能大小比較、重力勢能的變化三個方面的問題.
2)彈性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建議學習方法為學生閱讀,并回答問題:什么是彈性勢能;舉例說明物體具有彈性勢能可以做功;分析壓縮彈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實例;列舉并分析彈性勢能大小比較和彈性勢能變化的實例。
4、新授課:機械能
講清機械能上動能和勢能的統(tǒng)稱其中統(tǒng)稱的含義:表示動能和勢能都屬于機械能,即機械能有兩種表示方式:動能和勢能.一個物體既可以有動能也可以有勢能。
【初中物理《動能和勢能》教案】相關(guān)文章:
初中物理《動能和勢能》的教案05-04
初中物理《動能和勢能》精品教案05-05
動能和勢能物理教案05-06
物理教案-動能和勢能05-02
初中物理動能和勢能的轉(zhuǎn)化教案設(shè)計05-04
物理教案-動能和勢能的轉(zhuǎn)化05-02
動能和勢能05-02
動能與勢能物理教案05-06
九年級物理《動能和勢能》教案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