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花未眠》教案
汕頭市潮南區(qū)礪青中學 鄭光程
教學目標 :
一、 理解本文主旨:關于美與審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 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
三、 讓學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教學重點:
一、 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 善于通過語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北宋著名詞人蘇軾夜半醒來,面對寂然盛開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無獨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發(fā)現(xiàn)了凌晨四點海棠的美,心靈有所啟迪,寫下了隨筆散文《花未眠》,這位作家就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川端康成。
人說魯迅的文學如青銅器,張愛玲的是細致珠寶,沈從文的如明月流水,亨利·米勒的似香檳開瓶,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呢?有人說如青花素瓦,有人說像磨砂玻璃,透明而又迷蒙。讀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只覺得素雅恬靜。
二、簡介作者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散文家。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分別由外祖父和舅父托養(yǎng)。1924年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yè)后,開始了作家生涯。小說《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國》(1937)、《千只鶴》(1951)、《古都》(1957)等。它們“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xiàn)了日本人的內(nèi)心精華”,川端康成因此獲得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繼泰戈爾之后,第二個獲此殊榮的東方作家。川端康成繼承了大和民族文學的古典美,并使其升華到美學境地。在文學領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獲得者和傳播者。由于受佛教影響較深,故其作品常帶有消極悲觀情調(diào)。榮譽也不能解脫他思想的頹廢和空虛,1972年4月16日,他終于口含煤氣管自殺,終年73歲。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①“發(fā)現(xiàn)花未眠”,“我”為什么大吃一驚!
②由“花未眠”的新發(fā)現(xiàn),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③作者又是從哪些方面來進一步強化這種感悟的?
④作者感悟到的這幾個觀點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聯(lián)系?
明確:
①因為發(fā)現(xiàn)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
②作者由此感悟到:a、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b、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需要反復陶冶的。c、藝術美與自然美是相通的。藝術美與自然美可以彼此融和,相得益彰。
③凝視插花,觀賞畫中花(當然不限于畫花的畫)。狗的形象,京都的晚霞引發(fā)的聯(lián)想,發(fā)現(xiàn)嵐山的美等方面不斷強化作者的這種發(fā)現(xiàn)美的機緣。
[4]
【《花未眠》教案】相關文章:
《花未眠》教案04-25
花未眠教案04-30
附《花未眠》詳細教案04-25
花未眠作文04-03
海棠花未眠02-29
花未眠學生作文12-20
花未眠作文(優(yōu))06-02
關于課文花未眠的教案設計08-26
愛未眠作文05-03
徹夜未眠作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