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邀請—Gmail可怕的病毒營銷傳播模式
如果說hotmail開啟了病毒營銷模式成功的先河,則Google是將這種模式發(fā)揚光大的真正高手。如果說國人對于Google的一位工程師創(chuàng)建的www.Orkut.com社區(qū)邀請模式還比較陌生,那么對于“Gmail邀請”應該比較熟知了——各大論壇、blog都有Gmail邀請發(fā)放帖子及文章,Gmail邀請已經在圈內玩得相當熱鬧了!
Gmail是Google在全球率先推出的1G免費郵箱,推出時曾引起互聯網界地震,將無數人震暈,至今仍余震不斷。但測試中的Gmail不接受公開申請,而是通過Google員工、blogger.com的活躍用戶等首批成功注冊的用戶對外發(fā)出測試邀請。即每個用戶擁有若干個Gmail發(fā)放的權限,以邀請的形式發(fā)給若干個朋友,幸運者加入后各自也將擁有幾個邀請資格,發(fā)放給更多的朋友……試想想,全球每天有多少人接收了Gmail邀請,又有多少人在將他的邀請當作禮物一樣發(fā)放出去……不需要自己費時費力做推廣,業(yè)務就象病毒曼延一樣由用戶自動傳播開去,每個參與者都在幫自己宣傳,這就是Gmail可怕的病毒營銷傳播原理。
沒有數據顯示Gmail推出至今已經網絡了多少用戶,但可以想象數量是極其龐大的。雖然Yahoo等猛烈追趕,不惜以多一倍的2G郵箱來爭取用戶,但Gmail至少在以下幾方面的優(yōu)勢一開始就注定了要將他的追隨者拋在后面:
1、“第一”造就不可撼動的品牌地位:
作為全球第一個1G免費郵箱,Gmail已經成為超大容量郵箱的代名詞,而由于Google品牌本身的強勢,Gmail輕易地就賺取了全球互聯網用戶的眼球和躍躍欲試的心態(tài)。
2、神秘的邀請模式吊足胃口:
表面上看,Gmail并未大規(guī)模面對用戶開放,而是采用有限的邀請方式,殊不知正是這種半遮半掩的作態(tài)搞得網民趨之若騖,無不以獲得一個邀請從而注冊成功為快事,更將有限的邀請權限寶貝一樣送出去,以表大方。整個過程獲得一種游戲般的精彩快樂。更有人在eBay上高價拍賣,一時間,Gmail演變成了炙手可熱的地下交易商品。
3、隱私侵權官司為Gmail宣傳推波助瀾:
一石激起千層浪,Google為了在1G郵箱投放關鍵詞廣告,因而驅使機器人掃描郵件內容,此舉被以侵犯用戶隱私告上法庭,鬧得滿城風雨,由不得你不知道Gmail的鼎鼎大名。
當然,盡管勢不可擋,但目前看來,Gmail特殊的玩法似乎并不為更多圈外人所知,玩Gmail的都局限于一些老網蟲,讓人聯想到Gmail用戶群可能有相對狹小的弊端。關鍵詞廣告類型涉及各行各業(yè),并沒有特別重點的定位,那么作為投放關鍵詞廣告的載體,1G郵箱沒有理由排斥更多的群體進入,唯一的解釋是:可能這部分老網蟲的網上購買力更強吧,這樣推理起來,廣告客戶的廣告效果就會更好。
測試中的Gmail的確很不穩(wěn)定,但它在積極發(fā)展更多服務功能。Gmail做到這種地步,即使不做任何營銷活動,一有什么風吹草動,都自有媒體、網民爭相“報道”。那么,是不是其他網站也可以采用類似的“邀請”模式來建立起自己的帝國呢?這當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分析Gmail營銷模式,有兩點是其成功的必要前提:
1、有創(chuàng)新的、獨特的服務內容,吸引圈外人極力想要進入圈內一探究竟。
2、網站原本就有一定知名度和廣泛的用戶基礎,使得邀請快速獲得“增生繁殖”。
類似的玩法,在國內“網易部落”中略有體現,網易部落的會員可以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并“邀請朋友”加入自己的小圈子;無獨有偶,POCO也在新近推出類似服務。玩家們在進行自己小范圍內的“邀請”時,猶如玩玩具、游戲一樣樂此不疲。可見,“邀請”模式的確對個人用戶有著特殊的吸引力。
邀請—Gmail可怕的病毒營銷傳播模式
【邀請—Gmail可怕的病毒營銷傳播模式】相關文章:
晚清科學的傳播模式04-30
關于社會思潮傳播模式的探討04-26
互聯網知識組織傳播模式對比探討04-29
香味營銷—一種新型的營銷模式05-01
網媒的試用營銷傳播要素分析04-29
網絡營銷的模式有哪些?05-01
首爾模式的營銷學觀察04-27
挑戰(zhàn)顧客營銷模式初探論文04-29
內重力波傳播的3維傳輸函數模式研究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