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高中地理課堂提問的設計論文
摘 要:教師設計的提問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思維活動進行的過程,學生追索答案的過程應該是一個思考、討論、得出結論的過程。課堂提問是師生之間交流互動的基本手段,特別是在引入新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被采用。但是如果問題的設計不合理,或者提問方式不恰當,就不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思維,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就無法進行。因此,每個教師都應該重視提問的設計。
關鍵詞:教學改革;適當鋪墊;忌淺忌偏;且慢結論;交流互動
教育教學改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一種好的教育理念應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預見性,從而使培養(yǎng)出來的人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問題,在于教育思想的轉(zhuǎn)變,特別是課堂教學要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注重能力培養(yǎng)轉(zhuǎn)變,從封閉式教學向開放式教學轉(zhuǎn)變,從教師單向傳遞向師生間多向交流轉(zhuǎn)變。
要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三個轉(zhuǎn)變,師生之交流互動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提問是師生之間交流互動的基本手段,在引入新知的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被采用。但是如果問題的設計不合理,或提問方式不恰當,就調(diào)動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師生之同的交流互動過程就會變成教師的“獨角戲”。教師設計問題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思維活動進行的過程:學生追索答案的過程應該是一個思考、討論、得出結論的過程。教師對問題的設計要重視學生的認知過程、認知需求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要提高課堂提問水平,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問題的設計要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問題的設計是整個師生互動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如果問題設計不當,就會影響師生互動的效果,甚至影響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要設計出精妙的問題,首先教師要能夠全面的、準確的、深刻的把握教材,領會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即教師要達到“用教材”的境界而不是只有“教教材”的水平。不少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較注重知與不知、使與不使的問題,而忽視學生對教材的認知過程,在操作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對教材的分析,能同時考慮學情和教情的不多見。比如教師在講“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和地質(zhì)作用”時,甲的問題是:“地球從形成到現(xiàn)在,地表形態(tài)有沒有變化?”乙的問題是:“據(jù)報載在我國臺灣海峽發(fā)現(xiàn)有煤炭資源,怎么解釋這種現(xiàn)象?”甲的問題僅僅是根據(jù)教材所要講述的內(nèi)容,為提問而提問的問題,談不上什么設計。乙的問題設計顯然更為精妙,體現(xiàn)了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問題設計要求,學生對此問題也有較強的探究欲望,學生的思維能夠很順利地引入到這一問題的講解中。
第二,問題提出應有適當鋪墊
盡量少用單句直問。單句直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qū)W生直截了當?shù)奶岢鰡栴},問題指向所需獲得的答案或結果,學生可以直接作出回答。這種提問方式的優(yōu)點是可以較快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切換,但往往因為缺少鋪墊,答題門檻過高,學生—時難以作答而導致心理緊張,使師生交流難以順利進行。問題設計好了,還必須研究提問方式,問題的提出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教師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不要用教師的思維過程去替代學生的思維過程,要做到學生按照問題思維過程,能自然得出結論。比如在講:“日本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時,甲的提問是:“日本為什么是-個多地震的國家?”乙的提問是:“請同學們回憶世界主要的地震帶,再看日本所處的位置,思考日本為什么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乙的提問方式明顯讓學生有一個思維的活動過程,結論的得出體現(xiàn)了“自然”二字;而甲的提問方式大多數(shù)學生不能直接作答,學生缺乏思考的空間,缺少思維的啟迪過程。 第三,問題設計忌淺忌偏
師生交流互動中的問題,應該起到的作用是“引”和“導”,“引”即引出教師或教材欲講解的問題和內(nèi)容:“導”即讓學生根據(jù)問題的設計思路,自然得出結論,結論的得出切忌牽強。問題設計的“淺”是指學生完全沒有思考空間和認知過程,可以不假思索的隨口作出回答,對學生學習思維的啟迪無任何意義。問題的“偏”是指問題的設計忽視了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上規(guī)律的無序;另一種情況是指問題答案存在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師生問答的結果是“引”而“不當”,造成教學上的混亂。比如教師在講“西亞和北非”時問:“埃及在非洲的什么部位?”這樣的問題學生根本不需要思考,顯然過淺。又如教師在講“地球的形狀”時問:“地球為什么是扁球體?”這樣的問題學生是無法回答的。再如教師在講:“日照與赤道方位”時問:“我校教學樓的朝向哪一幢最合理?”學生經(jīng)過討論得出的結論,可能與教材將要闡述的觀點完全相反。因為教學樓中有的因光照條件太好——太陽暴曬,會出現(xiàn)影響學生上課的情況。這就是“引”而“不當”,將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
第四,不要忙于獲得結論
當在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學生答題并非教師所期望的答案時,為了盡快獲得結論,教師往往對學生不夠準確或近似的答案不予理睬,大量地采用轉(zhuǎn)問他人的形式,直至問到自己所期望的答案。這里缺少關于問題解決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啟迪。在轉(zhuǎn)問無果時,干脆師代生答,這樣既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同時學生對問題的答案也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教師在講“黃赤交角”時問:“黃赤交角擴大后,五帶的范圍會有什么變化?”這一問題學生很難直接回答。如果把問題變換為:“五帶的范圍是如何劃分的?五帶劃分的界線與黃赤交角有什么關系?如果黃赤交角擴大,會對五帶的范圍有何影響?”第二種形式大多數(shù)同學能正確答出,當然花的時間要更多,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如果教師只是忙于得出答案,學生就只能是記住這個答案而不是會解答這種問題。
第五,師生交流互動不要受教案的束縛
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跳出教案和教材的束縛,過分關注教學進度,硬是按照自己預先的設計,把學生拉到自己的教案中來,在問答過程中牢牢抓住是否與自己的設計好的教案程序相吻合。教案的設計只關注教學內(nèi)容,關注的是如何完成教學任務,以及如何在短時間內(nèi)獲得自己需要的結論。當然,教案是為了教而準備的,應該是教學中的參考和依據(jù),但教案是死的,教學過程是活的,只有做到課前課后有教案,課中無教案,才能真正把課上活。要相信,師生互動的精彩是無法預約的。
實踐證明,“小、巧、活”的問題最能引起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興趣,除了常規(guī)的提問方式外,還應有各種變通形式,使問題富于變化,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設計好提問,提好問,教學的質(zhì)量才會有保障。
【談高中地理課堂提問的設計論文】相關文章:
談語文有效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論文05-02
談中學歷史課堂提問的設計技巧04-29
課堂提問的方式與技巧的論文04-27
設計有效提問構建英語新課堂論文05-02
談小學數(shù)學課堂提問藝術04-30
精心設計課堂提問04-30
有效課堂呼喚有效提問論文05-02
淺析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的作用論文05-01
談高中動態(tài)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技巧04-29
如何把握課堂提問設計中的“序”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