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融理論于實踐寓情感于表現論文
和聲學是“從事作曲、理論、指揮、演奏、演唱等各項活動的音樂家都需要了解的一種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①由此看出和聲學既是一切音樂活動的基礎理論,又是指導、依托一切音樂教學及活動的高層理論課程。教與學的模式首先要明確教學理念,其次是掌握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范型,再次是探索形成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這里教學模式的內容不是指超越學科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而是指每一種模式均有適合自己主題的課程設計方法,以形成達到一定目標的課程結構。當然“教學模式”的理念與范型是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認識社會意識的進步、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及教學手段的改進而變化的。如果“模式”跟不上變化的速度,“模式”便會陷入“困境”。那么如何改變,這便是今天和聲教學所面臨的需要研究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為本、為學服務”。重點突出了“學”字,那么新的教學模式也應重新思考建立“教與學”的新型關系。也就是強調“怎么學”“學什么”,從關注“教”轉向關注“學”。通過教師的教學引導,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學生自覺、能動地參與學習,教師的一切教學設計、安排都是如何為“學”服務,因此教師的教學角度、教學身份、教學設計、教學層面、教學空間等都將會發(fā)生新的變化。
二、教學過程的探索
和聲課教學變化首先應;中破傳統(tǒng)的純理論說教模式。高師音樂專業(yè)與音樂學院的音樂專業(yè)從本質上講是沒有區(qū)別的。區(qū)別僅在于音樂理論知識的層面與技能要求掌握的深度、廣度與高度的不同。我們知道音樂學院是培養(yǎng)高級的音樂表演、演唱、演奏、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的人才,而高師音樂專業(yè)主要是培養(yǎng)高素質、多技能、知識面廣的所謂“多能一!钡膹秃闲腿瞬。當然高師音樂專業(yè)也不放棄能夠培養(yǎng)更高級的人才的可能與追求。由此我們已清楚地看到二者的區(qū)別。那么具體到和聲教學的角度講,音樂學院的作曲專業(yè)學習與研究的是高級和聲理論,內容包括近、遠關系轉調、離調、多調性、無調性、極音和弦、十二音體系等現代和聲理論等等(作曲系學生除外)。高師音樂專業(yè)學習與研究的是初級和聲包括和弦排列法、基礎的和弦連接規(guī)則及正三和弦、副三和弦的連接、終止、屬七和弦、重屬和弦、模進和近關系轉調等。但在實踐中往往高師和聲教學常常與音樂學院的“教學模式”混為一談,使自己陷入了“困境”。因此,我們應清醒地看到高師和聲與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和聲雖然同為和聲,但教學內容、研究層面、創(chuàng)作方向是截然不同的。
從教學模式的客觀條件來看,高師和聲教學面對的學生較多,不可能“一對一”地去指導。但從高師模式來講,這也是它的優(yōu)勢所在。對于“和聲”的理解應是“和”即理論,“聲”即聲音。因此,和聲的理論首先必須建立在“聲音”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理論上的每一個問題都應變成聲音去聽,即先聽后講?煞肿麂撉俚姆稄椗c學生自己的演唱及多媒體課件輔助。從這個角度講,高師和聲教師在教學手段上首先加強和提高鋼琴的彈奏技能,從和弦排列開始,就以學生為參與主體,使得學生能動地進入到鋼琴的音響之中,在鋼琴上彈奏出各種和弦的排列、轉位、連接,使學生一開始就對和聲音響有一個聽覺的感性認識。但鋼琴的任何音響對于學生來說應視為被動聽覺(外部影響),而讓學生真正了解與體驗和聲帶來的震撼力與感染力是讓他們自己來演唱教師在課堂上所布置的任何一個習題。如在講I—IV—V的連接時,作好四部和聲后,可將學生分成四個聲部來演唱,這樣做主要是培養(yǎng)和聲聽覺,教師還可變化演唱形式,同時將聲樂、合唱、指揮等知識加以滲透,使得其他課程的知識與技能在這里得到綜合運用。這種教學方式的優(yōu)點是能夠快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提高注意力,培養(yǎng)了參與能力、想象能力及創(chuàng)作欲,同時又加強了幾門專業(yè)課的相互滲透。
和聲教學想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二種方法是引導學生接觸一定數量的四部和聲習題。習題的訓練是學生通向掌握和創(chuàng)作的必經之路,是學生將生澀的理論“融會貫通”的必經之路,當然對過于生澀、拗手的四部和聲習題應酌情選擇練習。面對這個問題,我們想是沒有捷徑可走的。雖然高師培養(yǎng)的目標是教師與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在要求上有一定的差距,但對基礎和聲理論的掌握同樣不可降低標準,高師教科書也不應一味地“刪繁就簡、濃縮凝練”,而允許“取締艱澀、枯燥而又脫離實際的傳統(tǒng)的四部和聲習題形式”的做法也同樣是不負責任的。恰恰習題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不可替代的橋梁,針對這個問題教師應與學生積極采取互動的教學方式,應將習題、習作、演唱、設計鋼琴伴奏結合起來,這個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加強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沒有“反復揣摩”何談掌握,沒有“精雕細刻”何談藝術!當然,量與度、難與易、深與淺、繁與簡確是教師應仔細謹慎研究的。這就如同學習鋼琴,我們知道,鋼琴的彈奏技巧到了高級程度是相當艱深的,但是要想獲得艱深、高超的技巧(為了更好地表現音樂),就必須多年如一日地練習大量的甚至枯燥的各類、各個程度的練習曲、樂曲,不僅如此,還應針對每一條練習曲和樂曲從雙手的配合、觸鍵、力度、踏板、層次、控制、音色及音樂表現諸方面精雕細刻,才能達到鋼琴學習的要求。如果不是踏踏實實地去做,急功近利,降低難度,拔高程度,無論是音樂院校還是高師院校都是行不通的。同樣,不去通過大量、有效的習題練習,就想掌握四部和聲的創(chuàng)作理論與技法,那也是不可想象的。當然,練習的方法、角度、態(tài)度、興趣、數量(作業(yè)量)應因專業(yè)、因教學對象而異,但達到的目的應是一樣的。因此,對于四部和聲習題決不應是“摒棄”,而是采取適當的形式、通過有效的途徑、在有限的時間內來獲取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才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變。對于如何提高做習題的興趣與效率,筆者的教學經驗是:講述完理論與習題的練習后,教師還應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運用單旋律簡單編配程度大致與所教內容相當的歌曲,如《小星星》、《故鄉(xiāng)的親人》、《送別》、《紅河谷》、《小杜鵑》等等,結合習題,課堂上即興編配成四部合唱,并將學生分成四組試唱,唱熟后再處理效果,將刻板的和聲理論、習題與鮮活的四部和聲創(chuàng)作和演唱結合起來,這樣便加深了理論印象,熟練了做題技巧,培養(yǎng)了和聲聽覺,接觸到了四部和聲的創(chuàng)作、滲透了合唱的演唱,同時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這時再將和聲理論進一步延伸,如在以上工作完成之后,再即興地為四部合唱習作選擇彈奏織體,并配以鋼琴伴奏,形成理論——習題——習作——四聲部試唱——鋼琴伴奏的一體式教學模式與方法。很顯然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僅是單一的理論知識講述,而是一堂生動的藝術理論實踐課。學生自己親身獲取的感受是勝過任何語言的。筆者在幾年的教學中已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反映和聲理論“難(枯燥)”,但和聲課很有“趣”,就像是音符的游戲,但這個游戲是有規(guī)則的。當然,教學模式的轉變必定會帶來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學方法的改變首先對教師的專業(yè)綜合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試想,教師本身的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技能都沒有轉變和提高,還要去談“學生素質差”“教學走出困境”,豈不是“紙上談兵”嗎?
再看桑桐先生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所言,和聲學是一切從及音樂活動者“都需要了解的一種音樂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②!盎炯寄堋笔侵富A和聲還是高級和聲?音樂院校作曲系研究的是高級的和聲運用技法。這部分內容就目前高師的教學是涉獵不到的,很多教師對它只是提及一些概念,更觸及不到和聲“學術性”的問題。因此針對“基本技能”的含義及范圍、層面,從事高師和聲教學的教師應有一個準確的理解與劃分。
三、教學手段的更新
我們需要積極借助已有的其他課程教學設備來有效地為和聲課的教學服務,提高其教學效率與效果。如現在大部分高師院校都為鋼琴課配置了數碼鋼琴教室,那么我們的和聲課何不以現有的資源與鋼琴課共享呢?我們知道,數碼鋼琴除了鋼琴的音色外,還兼有電鋼琴、弦樂群、合唱、管風琴、鐘音等音色,在做好四部和聲習題后,為了增加學生的聽覺直觀感,可用它能變換音色的便利同時彈奏習題,既可以選擇合唱音色(或其他)來同時彈奏四部和聲,使得呆板的習題又與試(演)唱聽覺有區(qū)別地鮮活起來,在聽覺指導下去分析、講解做題中的錯誤、問題。要知道,和聲習題中任何的犯規(guī)、錯誤都是針對四部合唱的效果所講的,離開了實際音響,這些犯規(guī)與錯誤還有什么實際意義呢?
在完成了以上工作后,還可以利用已配置好的和弦連接,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學生的鋼琴程度即興地做一些簡單的鋼琴伴奏織體的練習。這種方式使得每一個人都成為和聲音響的組成部分,在音響、聽覺的實踐中去感悟和聲的效果與魅力,最后形成:和聲理論——習題——習作——四聲部試唱——音響(數碼鋼琴)——聽覺——分析——彈奏——合奏(鋼琴伴奏)的綜合為一體的和聲課教學模式,真正作到“學與用”的結合,在實踐中去尋找創(chuàng)新。
多媒體課件的教學近年來已逐步進入很多高師院校的基礎課教學,有條件的院校還可將多媒體課件與和聲習題、習作結合起來, 如《Encore》、《Cake—walk》等音樂制作軟件,構建運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和聲教學的模式。利用音樂制作軟件的便利設計出不同的和聲配置方案、現場播放或錄制咸音響。但往往課件的演示是外部的,而真正發(fā)揮學生的能動還是讓學生親自動手將自己的習作制作成音響課件,由教師現場評判和聲配置的效果,由效果的好壞再引到和聲規(guī)則的注意事項,逐步、快速地提高和聲寫作能力。這種教學方式將會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檔次,培養(yǎng)了學生對課程設置的綜合興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對多媒體音樂制作的興趣。當然,這樣的教學形式對教學硬件的要求、對教師的綜合能力的要求是相當高的。如果教師不從傳統(tǒng)理念轉變、自身綜合能力的提高和教與學中角色的互換、與學生進行能動與互動、實踐與創(chuàng)新的體現,高師和聲教學效率的提高可能也不會太大。
四、對教材的選擇
對于高師院校來講,教材的編撰與選用也很重要。從目前出版的最精煉的教程版本當屬德國的保羅·興德米特著的《傳統(tǒng)和聲學簡明教程》(上、下冊)。高師院校適宜用上冊。這本教程的教學理念是——著重練習、精簡規(guī)則。興德米特在他的原序中說道:“教學的主要原則便必須是:簡明扼要地把學生所需要的材科教給他們……以及比較有實用價值的和聲研究,然后再設法使他們熟悉范圍更廣的和聲方法。和聲的教學必須快;但并不是說可以草率了事……幸而我們還沒有被那許許多多的和聲教本所迷惑,這些教本總是把和聲學弄成一種艱深的科學——幾乎成了一種神秘的技術。反之,和聲學乃是一門簡單的技術,用一些根據實際經驗的法則作基礎,這些法則都是從歷史與音響的實際中歸納出來的——倘若他們不是被那似是而非的偽科學的夸夸其談弄得莫測高深的話,這些規(guī)則學起來都是極其簡易的。因此和聲學是不難提綱挈領地傳授給學生的!薄
這本教材提綱式的理論與規(guī)則,通俗易懂,鍵盤和聲練習簡練直觀,排列書寫一目了然。是一本最具學習實用性和權威性的、并適合高師院校使用的和聲理論小冊子。如果在這本教材上再“摒棄”“刪繁就簡”“濃縮凝練”,那還有多少理論知識能傳授給學生?
誠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任何事物都會發(fā)生變化的。音樂活動當然也違背不了它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我們應從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中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去尋找提高方法實施的有效途徑。我們還應當看到任何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都是學習的外部條件(外因),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內部條件即學習者本人(內因)。因此,教育理念重新設立了“教”與“學”的關系,更加強調“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想象、實踐、表現與創(chuàng)造。
注釋:
、佗凇吨袊蟀倏迫珪ひ魳肺璧浮肪恚M┚幹
、邸秱鹘y(tǒng)和聲學簡明教程》,[德]保羅·興德米特著
參考書目:
《教學論》,李秉德著
【融理論于實踐寓情感于表現論文】相關文章:
融教與樂于一爐 集做與感于一體論文05-02
融詩寓畫美術教學初探04-30
融情活動方案09-27
寓德育于物理教學之中 論文04-30
新詩進課堂理論與實踐研究論文05-03
寓鶴(寓鶴)04-29
寓職(寓職)04-29
寓讬(寓託)04-29
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及體育教育實踐關系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