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于改變教師評價機制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從高等教育質量是否下降這一問題入手,在分析了衡量教育質量的若干指標的基礎上,提出高校教師評價機制才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并以臺灣大學的實例進行了佐證。
論文關鍵詞:高校擴招教育質量教師評價機制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yè)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天之驕子”的光環(huán)逐漸消失,大學生不再是“精英”的代名詞,這一切都伴隨著高校擴招而產(chǎn)生,于是人們質疑.這一切是否是因為擴招使得高等教育質量下降?高教擴招后高等教育的質量是否下降,這個問題涉及兩個基本層面,第一.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標準是什么?第二,高等教育質量的變化(或不變)與高教擴招有什么關系?以下我將從衡量標準開始討論,并在每項標準的討論中檢視教育質量與高教擴招是否有關,最后指出決定高教質量的關鍵性因素。
二、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各種指標
我們在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時候,往往會從學生和學校這兩個角度切入,對于學生的評價又往往基于學生在校期間及畢業(yè)之后的表現(xiàn)。學生在校表現(xiàn)最直觀的反映就是學業(yè)成績或者學術水平;畢業(yè)后的表現(xiàn)則是學生職業(yè)生涯的狀況
1.學生在校表現(xiàn)
最近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了一則某名牌大學不及格率快速上升的新聞.不少高校老師也紛紛抱怨學生畢業(yè)論文的質量一年不如一年。不得不說,這與高教急速擴招確實有關系.可是這能說明高教質量的下降嗎?大學門坎降低,大學生的平均學業(yè)成績自然會有所降低,如果姑且認為成績可以衡量學生“質量”的話.那么成績的下降就只能說明生源質量的降低,而不能直接說明高教質量的下降。
2.學生就業(yè)狀況
再看就業(yè)狀況這個指標。最近關于大學生就業(yè)問題的新聞報道數(shù)不勝數(shù),有很多招聘單位對大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表示失望,那么這能說明高教質量的下降嗎?恐怕也不能。除了上面所說的學生質量本身的問題之外,這也跟大學教育的體制有關系,F(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學校都在追求“寬口徑,厚基礎”的教育模式.在專業(yè)課程之外開設大量的通識教育課程。目的是讓學生開闊眼界,這自然有其好處,但是通識課程往往是比較淺層次的,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只能淺嘗輒止,加上重視度也遠遠不夠,所以考完試之后根本不記得學過什么,這不但不能達到通識課程的開課目的,反而沖淡了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不過,這是高等教育本身的問題.高教本身沒有改變.只是擴招使問題凸顯出來了而已.所以也不能成為“高教質量下降”的有力證據(jù)。
3.學校平均水平
對于學校這一層面的討論也很相似。我認為,討論擴招前后所有學校的平均水平是否下降是沒什么意義的因為比較高水平的學校在短時間內(nèi)是很難被“擴”出來的。有趣的是,大家急切地想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讓精英教育大眾化,而認知上卻還停留在精英教育的階段。這牽涉到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我們擴大高等教育的受教范圍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像精英教育那樣培養(yǎng)大批學術研究人才?還是要讓精英都成為大眾?顯然都不是我們不要第一種結果。所以擴招的學校要有明確的定位和指向;我們也不要第二種結果.所以不能讓大眾化教育趨勢沖擊了對精英的培養(yǎng)。因此,單純拿以往對于學校的評價標準來評斷現(xiàn)在的學校質量是沒有意義的。 4.客觀數(shù)據(jù)指標
另外一種衡量教育質量的方法就是借助客觀的數(shù)據(jù)指標,如師生比、硬件設施投入等等。但這些指標與實際的教育質量還是有一定距離。以師生比為例,師生比重要嗎?它在統(tǒng)計上也許是重要的.但筆者認為師生關系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而師生關系絕不等同于師生比,甚至可以說相關性不大。在課堂上,老師以講為主,學生以聽為主.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周圍有20個人還是3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師怎樣講以及講什么。課堂之外也是如此,如果授課老師并不樂于與學生交流,即使班上只有l(wèi)0個人,學生也未必能夠與老師進行進一步的互動:如果授課老師樂于與學生交流,能夠將師生關系延伸到課堂之外.即使班級規(guī)模大一點.那些想要上進的學生也還是能夠獲得機會。師生比這個指標尚且有待“審核”,至于那些課堂硬件設施等指標就更不具有說服力了。
三、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以臺灣大學為例
從上面的討論就可以看出,雖然“教育”的兩頭分別聯(lián)結著學校和學生.但是無論是從學生的角度還是學校的角度人手,都難以對于高教質量問題做一個客觀的評價。那么,到底什么能夠較好地反映教育的質量?什么才是教育質量的決定性因素?綜合分析,我認為,高校教師的評價機制才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
衡量教育的質量,還要看“教育”這個過程本身,而這個過程是通過師生互動來完成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教育者的作用尤為重要,受教育者能夠接受多少首先取決于教育者能夠給予多少。在教育的過程當中。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僅僅有知識方法的傳授,還包括對學生對該學科興趣的培養(yǎng),甚至還有學生未來道路的選擇。真正關心學生的老師.會關心學科的發(fā)展及就業(yè)市場:真正了解學生的老師。能夠給予學生最中肯的評價和最有價值的建議,這對于學生的學業(yè)及未來發(fā)展都有很大幫助。所以,能否激勵老師積極投入到對學生的教育當中,才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衡量高等教育的質量應該考慮把老師對于教育教學的投入作為重要指標。而這里涉及到的就不是擴招問題,而是對于高校教師的評價機制問題,如果過分強調(diào)科研成果。教師就會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當中。以使論文專著能夠達到考核標準。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科研與教學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一對矛盾,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狀況是,各種期刊論文汗牛充棟,且其中不乏粗制濫造的文章,我們不禁要問,這對于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到底有多大的推動作用呢?學生能夠從中受益多少呢?
我赴臺灣大學交流期間.深刻地感受到教師評價體系的差別對于教育質量的影響。臺大的老師七年內(nèi)只要交一篇質量上乘的論文即可,為了這篇論文的撰寫,七年內(nèi)有一年休假時間,可以不必上課,專心搞科研,因此老師們在教學期間的科研壓力很。梢詫⑷烤Ψ旁趯W生身上。事實證明,很多老師不僅能夠叫出所有學生的名字,而且對他們每個人的個性特點了如指掌,對學生的學業(yè)及未來的人生規(guī)劃都可以給予有力的幫助,所以大多數(shù)學生有清晰的人生規(guī)劃.他們所需的幫助并不來自某專業(yè)機構或咨詢專家,而是來自他們最親近的老師們。這種狀況恐怕在大陸名牌高校也很少出現(xiàn),并非老師們不關心學生,而是他們必須將相當大的精力分配到無窮無盡的考核當中,也就極易忽略了教育本身。
也許,在高等教育備受爭議的當下,我們更應該從最基本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檢視整個教育過程,而不要簡單地把擴招作為擋箭牌,停留在虛妄泡沫中玩數(shù)字游戲吧。
【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于改變教師評價機制論文】相關文章:
提高幼兒教育質量的途徑與方法探究論文05-01
關鍵在于提高執(zhí)行力05-01
農(nóng)業(yè)科技論文評價機制與體系的思考04-27
體育教師教學學術評價機制探討論文04-30
關鍵在于提高干部素質05-02
論以市場為導向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