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本演進的三大趨勢及其意義畢業(yè)論文
世界經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出現了一些重大趨向性變化,這些變化基本上源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占主導地位的經濟全球化。因此,研究經濟全球化不能不與研究資本主義結合起來。只有對經濟全球化時代的資本主義進行了客觀、系統(tǒng)、深入研究,經濟全球化研究才能得出反映客觀實際的、有充分說服力的科學結論。二戰(zhàn)后,隨著信用經濟,股份經濟和信息經濟的迅猛發(fā)展,資本的內涵和特征已經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它正在從私人資本向社會資本演進,從實體資本向虛擬資本演進,從物質資本向人力資本演進。揭示資本的這些變化,對于揭示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的性質、特征和發(fā)展趨勢,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資本向社會資本演進
在工業(y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核心資源,資本與勞動的對立十分鮮明和尖銳,資本統(tǒng)治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征,追求資本增殖和資本積累是資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動力和目標。資本對勞動的統(tǒng)治,勞動對資本的從屬,導致財富在少數資本所有者一方的積聚和積累,貧困在大多數勞動者一方蔓延和擴大。這正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無限增長與社會有效需求矛盾日益加劇的社會基礎,是周期性生產過剩經濟危機不斷爆發(fā)和日趨深刻的社會根源,是勞動者反抗資本統(tǒng)治斗爭日益升級與激化的社會原因,是生產社會性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矛盾的突出表現。
隨著科學技術和重化工業(yè)等的發(fā)展,由于機器設備的增加和復雜化,以及企業(yè)經營規(guī)模的擴大,投資額的增加,作為各個獨立存在和運作的私人資本,已日益不能適應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客觀上要求個別私人資本聯合起來組織股份公司。個別資本聯合組成股份公司,不僅僅是財產組織形式和企業(yè)經營形式的變化,它標志著私人資本向社會資本的轉變。關于這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已有精辟的論述。馬克思指出:“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并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并且它的企業(yè)也表現為社會企業(yè)與私人企業(yè)相對立。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
根據馬克思的這一觀點可以得出如下結論:首先,資本主義股份公司的出現和發(fā)展,標志著資本主義私人資本、私人企業(yè)、私人財產和私人產業(yè)的揚棄,標志著社會資本、社會企業(yè)、社會財產和社會產業(yè)的誕生;其次,這種揚棄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范圍內進行的,因此這種社會資本、社會企業(yè)、社會財產和社會產業(yè)仍然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第三,這種變化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它是資本再轉化為生產者的財產所必需的過渡點。
伴隨經濟全球化的大發(fā)展,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股份公司又有了新的重大發(fā)展,突出表現在資本的社會性更加擴大化和深化。這些變化是經濟全球化和生產社會化的客觀要求,是資本主義私人資本“自行揚棄”的表現,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部分質變的表現,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進步。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生產社會性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矛盾,緩解了物支配人的矛盾,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維護了社會穩(wěn)定。
2、實體資本向虛擬資本演進
隨著金融經濟、股份經濟和信息經濟的發(fā)展,工業(yè)社會正在向信息社會過渡,發(fā)達國家的資本形態(tài)也日益從實體資本向虛擬資本演進。虛擬資本是與生產資料等實體資本相對應的,是以有價證券、有價信息形式存在,并能給其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的資本。形成現代虛擬資本的因素首先是貨幣,但貨幣作為虛擬資本的歷史并不長。發(fā)行和使用紙幣是貨幣史上的一個質變,越來越多的貨幣及其衍生物脫離實物商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形成了貨幣與貨幣的交換,貨幣與貨幣衍生物的交換,從中獲利,從而形成了虛擬經濟和虛擬資本。
形成虛擬資本的另一因素是信息。信息作為人類精神的、思想的、文化的、政治的、心理的活動,一開始就直接、間接地影響著人類經濟生活和經濟運行,但這并不意味著有了信息就有了信息經濟和信息資本?茖W技術的高度發(fā)展是信息經濟和信息資本出現的一個重要條件,科學技術已經能將自然界存在的波性物質(聲波、生物波、電磁波、引力波、光波等)轉化為技術,如電子,徽電子,光電子、光纖、衛(wèi)星、遙感技術等,使信息的采集、識別、傳輸、存貯、處理等獨立運作和獨立存在,并形成通訊、咨詢、廣告、電子商務等服務性產業(yè),為物質生產和實體經濟服務,從中獲取收入。
還應特別指出,貨幣及其衍生物和信息是密切不可分的,二者的結合與融合是虛擬資本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所在。從信息方面來說,不能獲利的信息不能成為資本。信息要獲利就必須進入市場,成為買賣對象,借助貨幣及其衍生物來運作,將其價值轉化為社會財富的代表——貨幣。沒有貨幣及其衍生物作為依托和載體,信息是不可能成為資本的。從貨幣方面來說,貨幣及其衍生物所以能成為買賣對象,在于它們的價格不斷漲落,存在買入與賣出的利差,有利可圖。而價格的漲落主要來自于信息的變動,發(fā)達的信息不僅能迅速反映各種資源的供求關系和資源配置狀態(tài),而且對社會的深層次問題予以表達,對人們的心理預期予以反映。
在當今世界,虛擬資本數額和增長速度已大大超過了實體資本。信息與貨幣相互結合形成的虛擬資本的大發(fā)展,使資本范疇泛化,使資本占有更加社會化,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虛擬資本使社會核心資源和經濟運行機制發(fā)生了變化,加大了經濟運行的投機性、風險性和泡沫性,也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第一,虛擬資本使社會核心資源和經濟運行機制發(fā)生變化。農業(yè)社會的核心資源是土地,工業(yè)社會的核心資源是工業(yè)資本或生產資料,而在從工業(yè)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的今天,在信息經濟和虛擬資本大發(fā)展的情況下,社會的核心資源正在轉向了金融。金融現已成為特殊的戰(zhàn)略性和全球性資源,用電子商務武裝起來的金融業(yè)務具有極大的流動性,互聯性和擴散性,大大加速了生產要素的轉換和流動,降低了生產和流通成本,因而金融資本也日益成為政府調控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的重要手段和經濟杠桿。
第二,以虛擬資本為基礎的信息經濟推動了經濟的強勁增大,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信息技術成果的廣泛應用形成了信息網絡和網絡產業(yè),包括網絡貿易、網絡銀行、網絡企業(yè),網絡基礎設施、網絡設備和產品以及各種網絡服務的建設、生產和供給等經營活動。信息網絡把整個世界聯系起來,擺脫了時空限制,使所有產業(yè)、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yè)的勞動生產率得到提高,交易效率提高,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第三,虛擬資本加大了經濟運行的投機性、風險性和泡沫性。虛擬資本的發(fā)展一方面對經濟發(fā)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增大了經濟運行的投機性、風險性和泡沫性。金融資產與實物資產相比,它的運作具有更大的變動性、靈活性和投機性。投機是市場經濟普遍現象,經濟領域的投機就是對商品和資產未來價格走向的。金融資產價格的投機,不像實物資產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它的增值或貶值也往往是脫離實物經濟而獨立動作。金融運作形成正反饋時,金融資產的價格和收益率就將提高,就會產生進一步上漲預期,從而吸收更多的資金進入金融市場。
第四,虛擬資本使資本范疇泛化,使資本占有更加社會化。虛擬資本的發(fā)展不僅對市場經濟的運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也使資本的核心內涵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生產力的組成要素及其內部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生產力已成為多層次的復雜系統(tǒng),生產力構成的變化導致生產資料的構成也發(fā)生了變化。在工業(yè)資本主義時期,生產資料主要是指機器、廠房及其附屬設備。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隨著生產自動化、信息化和高科技產業(yè)的發(fā)展,生產資料的內涵和外延都在擴展,生產資料范疇在泛化,微機系統(tǒng)、網絡系統(tǒng)、信息系統(tǒng)等都已成了生產資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隨著信用經濟、股份經濟和信息經濟的發(fā)展,能轉化為資本的載體也在日益廣泛。除貨幣之外,股票、債券、外匯及各種金融衍生物都成了投資和獲利的工具,都成了資本的一種形式,因而資本范疇比生產資料范疇更加廣泛化。生產資料和資本范疇的泛化使一部分人對生產資料和資本的壟斷日益困難,為生產資料和資本占有的社會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社會經濟條件。
3、從物質資本向人力資本演進
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本演進的第三個趨勢是從物質(物力)資本向人力資本的演進,也就是勞動力的資本化。在生產過程中,任何社會都是物的因素(土地、資源、工具)和人的因素(勞動力)的有機結合。人的勞動能力是任何經濟制度和經濟系統(tǒng)中最為根本、最為重要的要素。沒有勞動力的參與,任何生產和經濟活動都是不可能的。但直至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力的地位和作用始終被貶低和歪曲;直至資本主義社會,一直是物支配著人——奴隸社會里的奴隸是如此,封建社會里的農奴是如此,資本主義社會里的工人、農工也是如此而已。
在工業(y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成為最稀有的資源,勞動力是非稀有的過剩的資源,因而勞動力處于被資本支配、剝削的地位。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科學技術在生產和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資本在日益社會化和泛化。這兩種趨勢使物質資本的所有者的優(yōu)勢地位和壟斷地位受到挑戰(zhàn),人力成為最有價值的核心資源,并成為最富有活力和最富增值效益的資本。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科學地論證了勞動是創(chuàng)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的惟—泉源,說明在為創(chuàng)造財富而使用的一切資源中人力顯然是最核心的資源。馬克思關于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理論,說明資本家購買生產資料的資本和購買勞動力的資本雖然都是資本,但前者“變?yōu)樯a資料即原料、輔助材料、勞動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并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而后者則“相反,變?yōu)閯趧恿Φ哪遣糠仲Y本,在生產過程中改變了自己的價值量。它再生產自身的等價物和一個超過這個等價物而形成的余額,剩余價值”,因而二者在價值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在工業(yè)資本主義社會里,勞動在很長時間之所以不被認為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惟一源泉,勞動力之所以不被視為核心資源的資本:一是由于生產資料私人所有,一切事物的性質和作用都以在社會生活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資產者的立場和利益為出發(fā)點來加以解釋,這是人們認識上的階級局限性(階級偏見);二是由于整個社會經濟尚處于工業(yè)資本主義時代,工業(yè)是核心產業(yè),機械化是生產的核心技術,工業(yè)品是滿足社會需求的基本產品,因而人們易認為廠房、機器、原料、制成品率等這些“物”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財富,購買這些生產資料的貨幣才是資本,它們才具有資本的功能,這是人們認識上的歷史局限性。隨著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隨著知識和信息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隨著管理在經濟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由于認識上的階級局限性和歷史局限性所形成的錯誤觀念不斷受沖擊,逐漸被打破,人力資本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被社會所認識和肯定。
人的勞動能力包括體力和智力兩部分,體力是任何一個健康的正常人所具有的,也是生產中最基本的要素;智力即知識和才干,不是每個有體力的人與生俱來的,它是通過學習和實踐積累起來的,是一種較高的生產要素。人的體力發(fā)展是有限的,而智力的發(fā)展是無限的,不論是體力的形成和發(fā)展,還是智力的形成和發(fā)展,都是需要投入的,都具有人力資本的性質。因此,作為體力與智力體現于一身的人的勞動能力,本來就是投資的產物,它具有個人資本的性質,對于這一點,西方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指出:“學習是一種才能,須受教育,須進學校,須做學徒,所費不少。這些費去的資本好像已經實現并且固定在學習者的身上,這些才能對于他個人自然是財富的一部分,對于他所屬的社會,也是財富的一部分。工人增進的熟練程度,可和便利勞動、節(jié)約勞動的機器和工具—樣看作是社會上的固定資本!
在工業(yè)資本主義社會里,勞動力長期以來從未和資本一樣從生產中取得自己應分得的利潤,利潤完全被實物資本所有者所占有。戰(zhàn)后,科技革命的發(fā)展使生產進入了自動化、信息化、知識化的時代,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科學技術、專門知識和技能已經成為生產諸要素中的決定性要素,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勞動力的認識提高了,出現了“人力資本論”。20世紀60年代,西奧多·W·舒爾茲、加里·貝克爾、雅各布·明瑟、約倫·本·波拉恩和格倫·凱恩等人都從不同角度研究和論述了“人力資本”的問題,從“投入”和“產出”上承認了人力資本的地位和作用。人力資本理論的奠基人,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茲在1961年出版的人力資本的投資中指出,人的知識、能力、健康等人力資本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和貢獻遠比實物資本、勞動力數量的增長重要得多。舒爾茲認為“勞動者變成資本家是由于他們獲得了具有經濟價值的知識和技能的結果。這種知識和技能大半是投資的產物,而這種產物加上其他人力投資便是技術先進國家在生產力方面占優(yōu)勢的主要原因”。20世紀80年代,以羅默和盧卡斯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進一步提出了以技術進步內生化為核心的經濟增長理論,指出人力資本積累、技術進步等是經濟體系的內生變量,認為經濟不需依賴外生力量(如人口增長)就能實現增長,增長的源泉是人力資本積累。
現在,西方國家不僅在理論上承認了“人力資本”,而且在制度上認可和體現了“人力資本”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包括在產權制度上承認了人力資本所包含的知識和技能的所有權(即狹義的歸屬關系)、占有權、支配權、轉讓權、收益權和處置權,知識產權受到法律保護;強化和規(guī)范了教育和培訓體系,形成了教育和培訓網,教育已經產業(yè)化;建立和發(fā)展了研究和開發(fā)制度和機制,建立和發(fā)展了風險投資基金,鼓勵技術創(chuàng)新和產學合作;在企業(yè)中推行“勞動股權計劃”,實行“企業(yè)收益分享制”和“職工股份紅利分配制”;在公司企業(yè)中實行“共決制度”。公司董事會增加“獨立董事”,增強職工和專家在企業(yè)決策和經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
在西方國家,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發(fā)展突出地體現在西方社會中興起的越來越多的靠智力致富的人群中。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發(fā)展引起了社會經濟一系列重大變化,促進了“知識經濟”的形成和發(fā)展,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使資本社會化進一步發(fā)展和深化。擁有專長、技能、專利發(fā)明的人,就等于握有了資本,就可以將它們作為股份,同握有物資資本的人共享企業(yè)利潤,這實際上是開辟了資本社會化新的最根本的社會途徑,也為資本社會化提供了更大、更堅實、更廣泛的社會基礎。人力資本大發(fā)展之時,就是資本與勞動對立、勞動從屬于資本的狀況開始瓦解之時,也就是人從被物的統(tǒng)治和奴役中解放出來之時,也就是形成剝削的社會經濟基礎動搖之時。從這里可以看到,消滅不平等,不公正的階級社會,不僅是被壓迫、被剝削階級的主觀愿望和要求,也是經濟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趨勢。
4、資本演進與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
人類正處于經濟全球化大發(fā)展的歷史時代,資本演變的“三化”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這就是在科技革命推動下社會生產力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科技的不斷創(chuàng)新推動著社會生產力和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創(chuàng)新,推動著資本形態(tài)的不斷創(chuàng)新;反過來,資本形態(tài)的不斷創(chuàng)新又為社會生產力、市場經濟制度和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條件。有些人陶醉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跟前的繁榮,認為經濟全球化的結果將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資本主義制度就是人類終極的社會制度。這只是一種夢囈。
資本社會化、虛擬化和人力化之間是相互聯動、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關系,而不是孤立發(fā)展的。資本社會化的過程就是資本股份化的過程,資本股份化的過程就是經濟證券化或資本虛擬化的過程。資本虛擬化包含著資本知識化和信息化,因而也體現著人力資本化。資本社會化加強和加速了資本虛擬化和人力化,虛擬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發(fā)展又擴大和深化了資本社會化。從資本演變的三大趨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證實西方發(fā)達國家生產力的大發(fā)展,與其說是堅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不如說是揚棄資本主義方式的結果。這種“揚棄”當然不是指根本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革命,而是指在不危及私有制的前提下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改良和調節(jié),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身的不斷變革。
目前西方國家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不僅是由于制度和體制變革的結果,也是作為生產力基本要素的勞動者素質和能力提高的結果,也是勞動手段改進的結果,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因素生長的結果,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和科技發(fā)展等因素緩解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緩解了勞資關系,為生產力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社會經濟條件。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資本演變的“三化”不斷地沖擊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基礎,削弱了資本主義私有制,使資本日益成為市場經濟中的普通共同的社會資源,為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資本主義從誕生到現在,既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又積累著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內在因素。社會主義不是消滅一切私有財產,而只是消滅用來剝削和壓迫人的私有財產;社會主義不是消滅資本,而是消滅資本的剝削性質。社會主義主張公有制,但并不是發(fā)展國家所有制,而是發(fā)展社會所有制。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本的“三化”發(fā)展趨勢正在為這些條件的形成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和開辟道路,西方發(fā)達國家和中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也都在體現和證明這個道理。
在發(fā)達國家,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每一次飛躍,都在為社會進步創(chuàng)造更為充分的物質基礎;社會化大生產組織方式的日益發(fā)展與完善,將為揚棄資本主義私有制準備日益完備的條件;工人階級生活狀況、勞動條件、社會地位的改善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將使工人階級成為更加理性和逐步覺悟的社會力量,從而最終做出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歷史性抉擇。歷史的辯證法告訴我們,當今世界包括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一切具有進步意義的發(fā)展變化,都有利于社會主義的成長和實現。資本主義越是興旺發(fā)達,它的基本矛盾就越是被積累和放大,它距離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日子就越近,它的興旺發(fā)達不過是在為它走向滅亡鋪平道路。經濟全球化既是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又為生產力的更大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必將為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取代資本主義準備日益成熟的社會歷史條件。
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主義物質存在條件的成熟是一個同步的漸進過程。資本主義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殆盡之日,就是社會主義的物質存在條件完全成熟之時。當然,社會主義能否代替資本主義仍然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盁o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的”。目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fā)展的實際情形恰恰是,生產關系既沒有完全適應也沒有完全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而是處于相互對抗但尚未崩潰的地步。相互對抗的一面表現為新變化外表下隱藏著的深刻危機,尚未崩潰的一面表現為通過自我調節(jié)尚能造出具體演進過程中的一些繁榮景象,這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還可以容納生產力的肌體生長一段時間。然而,社會生產力的肌體還在生長,修補總要難以為繼,更換新衣是遲早都要發(fā)生的事。
150多年前,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在分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的基礎上,科學地證明了資本主義最終將被社會主義所代替,這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個世紀以來,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雖有曲折,但基本上是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的。資本主義作為一種存在著自身不可克服的對抗性矛盾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是注定沒有前途的。社會主義不是世界歷史中橫生的枝節(jié),它是資本主義自己呼喚出來的代替者或繼承者,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無法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得到根本解決的產物。社會主義實踐已經證明,人類只有在利用和發(fā)展市場經濟條件下才能實現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實現人民大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結果必將為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取代資本主義準備日益成熟的社會歷史條件。我們既要堅定地相信“兩個必然”,同時又要牢記“兩個絕不會”,從而得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與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利用資本主義”的結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3。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5。
[3]亞當·斯密,國富論(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257—258.
[4]舒爾茲。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8,3,4,3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
【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本演進的三大趨勢及其意義畢業(yè)論文】相關文章:
經濟人理論的歷史演進及其現實意義04-29
經濟全球化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04-30
知識及其在全球化時代的運作方式04-29
論經濟全球化時代人的發(fā)展04-28
略論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其對策04-27
馬克思恩格斯經濟全球化思想及其時代價值04-30
略論全球化時代儒家倫理觀的意義04-29
全球化及其對人的發(fā)展的現實意義04-28
經濟全球化時代文化民族性的思考04-27
全球化時代電子貨幣的概念及其特征剖析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