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親歷從做中學學科論文
對于一個中國的師范生,“做中學”一詞是書本上的一個概念。它多次被我們所認識、評價、比較,但仍是紙上談兵空議論。這個學期的“小學科學課程論”這門課上,劉英健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親身體驗了“做中學”的教育方法——擔任師大實驗小學學生科學教育輔導員。
這是國家“做中學”科學教育計劃的一項試驗。實驗小學開展了“我把小雞帶回家”活動。通過讓學生領養(yǎng)小雞,觀察其生長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情感、增長知識、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五月還組織學生到植物園進行觀察。我們作為輔導員,都全程參加了這些活動,主要任務是協(xié)助教師輔導兒童進行觀察,解答他們在觀察中遇到的問題,指導他們做好觀察記錄。這個過程加深了我對小學科學教育理念的一些理解。
一、孩子是觀察的天才。
孩子的眼睛是敏銳的,有時他們的觀察細致入微。我們每次進行輔導,都要和學生“聊天”,讓她講講她養(yǎng)的小雞。她每次都滔滔不絕,從體征、習性到由小雞引起的故事、趣聞。下面是一段我們輔導中的對話:
師:你認為雞有耳朵嗎?
生:有。眼睛旁邊有個小孔就是它的耳朵。
師:你怎么知道那就是耳朵?
生:那周圍有一圈毛跟別的地方的不一樣,是硬的,向上豎著,那就是它的耳朵。
她的回答讓我們很受鼓舞。雖然其中的一些說法缺乏科學性,但是觀察力——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在孩子身上體現(xiàn)的那么明顯。類似的對話在我們的輔導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例如小雞喜歡吃什么?它喝不喝水?它什么時候睡覺?它的羽毛最近有什么變化?這些問題她都能非常自如的回答出來。說明通過觀察,已經(jīng)在她頭腦中形成了豐富的信息。這些觀察都是非指導性的,自由的,沒有教師和輔導員在場的。這說明孩子的觀察能力不是教師教會的,而是靠自己在實踐中學會的。
在去植物園觀察植物的活動中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我們輔導的小組中的三個學生完全自主的選擇觀察路線、選擇觀察地點,我們注意到:1、他們?nèi)齻人分工合作。他們自發(fā)的分配任務,一人拍照,一人畫圖,一人制作標本。這個過程中也有寫作,如做標本有時需要同伴的幫助。這是對觀察方法的探究。2、在觀察過程中,他們會就一些疑難問題一起探討,互相啟發(fā),有時也去請求同行的教師、專家、輔導員或植物園的工作人員的幫助,最終得到結(jié)論。3、他們也對一些其他相關的問題進行爭論,最后達成共識。例如,在溫室中,他們向用水蘸濕畫筆,一個同學直接到養(yǎng)王蓮的水池中蘸水,隨后又意識到彩筆中的顏料可能對水塘造成污染,于是三個同學探討起既不污染又能取水的方法,最后想出用水壺蓋子把水取出,再到蓋中蘸水,用完后把水倒在外面的方法。還有采集標本時取什么地方的葉子對植物不會構成破壞等問題。通過實踐培養(yǎng)起科學觀察的正確情感態(tài)度。在這個過程中,輔導員和教師沒有像往常那樣讓孩子們排好隊,請專家或向?qū)еv解;顒拥某晒ΩC明了孩子們能夠自己觀察,教師只要提供使這種觀察得以發(fā)生的情景和材料。
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這一點上有成有敗。我們的結(jié)論是從正反兩個方面得來的。我們輔導的學生開始對飼養(yǎng)小雞有著很高的熱情。在春節(jié)放假期間,還跑到學校堅持觀察小雞孵化過程,并畫圖記錄。這種由興趣引起的熱情在觀察植物的活動中也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同學們一進植物園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大量豐富的刺激令他們應接不暇。他們采集標本、拍照、做記錄、討論,連平時最常見的植物如松樹、楊樹、柳樹等也引他們駐足。整整一天,一直到最后離開時,有的學生還不忘發(fā)現(xiàn)新植物、采集標本。
我想能作到如此不知疲倦的觀察只有科學家和兒童。而二者共通之處就是他們都對自然對科學有著極大的興趣。不同的是,科學家所有的是穩(wěn)定的、自覺的興趣,而兒童只是由好奇引起的淺表的、自發(fā)的、不穩(wěn)定的興趣。這種興趣很容易隨著時間、難度、和外界干擾而失去。這時,他們就會“罷工”。我們就曾經(jīng)歷過這樣的“失敗”。在一次我們自認為設計相當成功的主題活動中,我們讓她完成一份小雞成長記錄的表格,學生一直拖延,并且找很多理由,例如沒時間、不會做等。在我們給她很多方法的指導和足夠的時間后,她還是不愿完成。在排除了其他因素后,我們把這次失敗歸因于興趣的減退,并分析其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影響學生的興趣:1、觀察物本身的原因。如,小雞長大了,不再像雛雞那樣可愛;植物到了夏季不再有顯著的生長變化;2、在觀察中遇到困難。如,知識上、觀察方法上、記錄方法上遇到各種困難;3、一段時間內(nèi),內(nèi)容過于單調(diào);4、其他因素的干擾,如,考試、課業(yè)負擔繁重、和遇到比觀察更有意思的活動等。面對這些情況,作為教師和輔導員該怎么做呢?是完全尊重兒童,換一個觀察主題,還是鼓勵他們繼續(xù)下去呢?如果換主題,會不會導致出現(xiàn)頻繁更換主題,做事沒有恒心的結(jié)果呢?如果讓他們繼續(xù)做,會不會變成強迫兒童,不利于他們的發(fā)展呢?這些就引出了下面一個問題。
三、教師(輔導員)的作用。
“教師是兒童學習的支持者和引導者”,這是 “做中學”科學教育計劃的倡導準則之一。這一準則同樣適用于輔導員,他們所作的工作實際是教師課堂工作的延伸。
。ㄒ唬┳鳛閷W生學習的支持者,教師主要提供以下支持:
1、 教師向兒童提供使觀察得以發(fā)生的情境和材料。
根據(jù)前面提到的對兒童興趣的分析,在任務的選擇上要注意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符合兒童的興趣。首先,是觀察物的選擇。例如,觀察植物,最好選擇生長變化明顯的,如果是樹木,注意不要太高大,超過學生可觀察的范圍,影響觀察效果。觀察對象的選擇還要注意符合我們的客觀實際。第二,是觀察時間的選擇。還以植物為例,時間最好在春秋等季節(jié)。第三,是觀察場所的選擇。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觀察的情境。例如一些植物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也不會有人去觀察,而學生來到植物園,對這些常見的植物也變得好奇起來。這種情形的產(chǎn)生來自于學生頭腦中“植物園里的植物一定是不尋常的”這樣一個概念。因此,把兒童帶到一些特定的環(huán)境中,可以使觀察更有效的發(fā)生。第四,觀察前的準備。觀察發(fā)生的情境,除空間外,還有觀察前知識的準備和心理的準備。在觀察開始前,教師可以先向?qū)W生介紹一些與觀察有關的情況,通過講科學小故事、展示圖片、觀看錄像等,讓學生對要觀察的事物有所了解。興趣和好奇心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在對事物有一些了解但又不完全了解的時候產(chǎn)生的。
2、 教師準備必要的知識,以便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教師在“做中學”教育中,不再是向?qū)W生灌輸知識的角色,而是類似資源庫的角色,在學生有問題時主動向教師來尋求幫助。這就要求教師所需要準備的知識更加豐富,因為過去的作法可以由教師選擇講什么,通常只講授教材內(nèi)容或教師自身知識面所涉及的內(nèi)容,而現(xiàn)在以學生為主體,他們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一些高難度的,仍然被科學界爭論的問題。這樣教師自身必須具備科學素質(zhì),在遇到學生的問題時,盡量耐心解答,或和學生一起探究,如果超過了教師的知識范圍,也不要隨意編造答案來應付,而是應該告訴學生真是的情況是怎樣的。并且提供給他們一些進一步探究的途徑,例如如何查找相關資料等。
(二)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1、 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觀察。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建議教師“搜集第一手資料,教會學生觀察、測量、實驗、記錄、統(tǒng)計與作統(tǒng)計圖表的方法!鼻懊嫣岬絻和^察不是教師教會的,與這里說的教會學生觀察并不矛盾。觀察作為科學探索的一種方法,是指人們通過感覺器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的考察研究對象的一種方法?茖W觀察與日常觀察不同。日常觀察是隨意的、無計劃的,瀏覽性的,往往以觀察者的直覺或經(jīng)驗判斷為依據(jù),獲得對對象表面的、即時的、零星的印象。科學觀察則時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的觀察,這種觀察不僅要對研究現(xiàn)象與事物外顯的特征、過程等進行完整的記錄,還要分析和揭示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我們說的兒童自己會觀察,是指他們具備了日常觀察的能力。這只是科學觀察方法的一個基礎。
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將這種能力應用到科學學習上來。實踐中這一點是最難辦的。雖然后來的輔導中我們的學生能很好的表達她所觀察的內(nèi)容,但是并不是一開始就很順利的。我們第一次問她看到了什么的時候,她回答說什么也沒看到,沒什么可說的。后來我們采用“聊天”的方法,幫助她回憶,把觀察到的情境再現(xiàn)出來,證明了我們的假設:學生并非不會觀察,而是觀察到大量的內(nèi)容,在頭腦中處于零散、無序的狀態(tài),不知道如何將其表述出來。這樣,我們就在引導啟發(fā)她的方法上下功夫即可。我們每次提一些固定模式的問題,幾次以后,她就可以把這些問題內(nèi)化,成為一種思路,在獨立的觀察中加以注意。但是同時,也不能壓制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因此,每次輔導中都有新的問題提出,也給學生自由表達的機會。通過一個學期的輔導,我們輔導員說話的時間越來越少,而學生表達的愿望、表達的內(nèi)容都有很大進步。
做觀察記錄是另一個難點。至今仍然沒有取得很好的。學生似乎很不愿意動筆。我們從喚起她做觀察記錄的愿望著手。我們鼓勵她說“你很會觀察,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但是你怎么才能讓別人跟你分享這些有意思的事情呢?是不是應該把它寫下來,畫下來,讓別人一看就能明白了呢?”小學階段的兒童的自我意識征處于可觀花時期,是獲得社會自我的時期,開始重視他人的評價,因此,這種方法比較有效的讓他們認識到做觀察記錄是有意義的,從而產(chǎn)生愿望。在方法上我們統(tǒng)一使用了觀察記錄本,學生畫圖記錄,文字記錄,寫小作文,填寫表格、拍照、錄音等,并把這些內(nèi)容都放入記錄本中。輔導員參與學生記錄過程很重要。實踐證明,在學校觀察小雞,有輔導員當場參與的小組記錄要比把小雞養(yǎng)在家中,聽取輔導后,回家自己觀察記錄的學生的記錄做的更好。這是符合小學生學習特點的?傊處煹闹笇ё饔镁驮谂c引導孩子們把觀察到的對象、現(xiàn)象、過程、方式以及發(fā)現(xiàn)的秘密,盡量完整、真是的描述出來促使他們認真、細致、全面反復的觀察,達到科學觀察的要求。這需要很多的教學技巧,還需要今后的教師和輔導員多加探討。
2、 引導學生產(chǎn)生并維持一定時間的興趣。
前面我們已經(jīng)提到了兒童興趣的不穩(wěn)定性。在觀察對象、觀察情境、觀察方法的問題解決之后,如何將兒童的興趣穩(wěn)定下來,使之能較長久的存在,也需要教師的引導。根據(jù)前面分析的興趣容易喪失的原因,教師應該注意:①及時反饋、豐富刺激物。有時觀察需要持續(xù)一段時間。而兒童的自制能力較弱,需要外界不斷的反饋、強化。教師可以通過同一主題,但適時變化觀察角度、經(jīng)常對學生的成果給予肯定等方式來保持他們的興趣。②遇到學生有困難,提供幫助。有時并不是真的沒有興趣,而是遇到一些阻力,產(chǎn)生的畏難情緒。教師參與過程的進行,通過和兒童一同探討來解決問題,效果更好。而作為輔導員,幾乎是一對一的進行輔導,參與是有可能的。③尊重兒童的個別差異。輔導員能夠深入了解兒童,每個孩子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思維方式,如果經(jīng)過觀察,證實他們真的在某一個教師布置的任務上沒有興趣,也可以引導他們轉(zhuǎn)向其他的觀察對象,而不能強迫。
教師的作用沒有削弱,而是加強了。
四、我們自己也從做中學。
由于項目剛處于試驗階段,各方面工作還不是很有秩序,也由于小學班級容量較大,教師不能對學生照顧得面面俱到,我們輔導員所做得工作實際上已經(jīng)超出了事先理解得范圍,而做了一些教師應該做得工作。完整經(jīng)歷了一次教學活動得設計、實施、評價得全過程。為了使學生有興趣,我們設計各種主題活動,如給小雞做成長記錄、給小雞做體檢、給小雞治病等。到期末,我們還代替教師得角色,對學生一個學期的成果進行了評價。在評價上我們采用了輔導員、家長雙方共通評價的方式,設計了家長意見表。在評價上,我們使用的是寫評語的方法。雖然平時學習中我們指導了應該怎樣寫評語,但是真正寫起來,力求公正、客觀、全面,還真需要動動腦筋。輔導學生做中學的同時,也是我們自己通過實踐,領會教育理念、體驗教學方法的學習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親自看到了“做中學”項目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1、加強組織管理,F(xiàn)在在實踐中,還存在這一定的“形式化”的問題。上級的要求和下級的實踐脫鉤。雖然呈現(xiàn)的成果豐富多彩,但是是否作到真正從學生需要出發(fā),還值得商榷。另外,教師、家長、輔導員的溝通也比較欠缺。例如在評價上,理想的模式應該是教師為主、家長和輔導員參與,而現(xiàn)在缺乏教師這一環(huán)節(jié),只從輔導員的角度給出評價會使學生感到缺少權威性。
2、教師、輔導員水平有待提高。在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之前,應該加強自身科學素質(zhì),包括科學知識、科學精神。
3、做中學的本土化。目前我們“做中學”計劃倡導的原則、實施的方法,是從國外引進的,與法國等國家十分相似。但是我認為我們的科學教育還應該有中國的特色,符合中國的國情,才能推廣開來。我們應該考慮到人的差異和物的差異。例如兒童成長環(huán)境、思維方式的不同。又如,我國學生課業(yè)負擔較重,是否有大量的時間。還有,觀察對象的選擇,也應該盡量就地取材。
總之,我們中國能有自己的“做中學”教育,是很令人高興的一件事!白鲋袑W”科學教育計劃讓我們看到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做科學教育輔導員的一個學期,使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在這里拋磚引玉,希望能給今后的輔導員和教師帶來一些啟發(fā)。
【親歷從做中學學科論文】相關文章:
親歷災區(qū)05-02
把愛種進幼兒心中學科論文04-27
親歷(親歷)04-29
親歷北極村04-27
幼兒告狀學科論文04-27
5.12地震甘肅文縣親歷記論文摘要04-28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08-25
小學科學論文09-14
高蹺教學體會的學科論文04-27
親歷化工安全30年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