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課堂生活化的幾點隨想的論文
數學與生活是無法剝離的,我們在課堂上要聯系生活實際,在習題的編擬上也要貼近生活,讓學生從熟知、親近、現實的生活數學走進學生視野,使之產生親近感,變得具體而生動,誘發(fā)學生動手、動口又動腦,想辦法來探求解決問題的過程,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發(fā)展求異思維,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實現我們的數學生活化。本人就結合《圓錐體的體積》這課談談怎樣讓課堂生活的幾點體會。
一、聯系生活,導入新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發(fā)現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片斷一(幾位農民把打完稻谷稻草堆成一個圓錐體草堆的情境)。
師:這些農民叔叔在干什么呀?
生:他們在堆草堆。
師:他們把草堆成了什么形狀?
生:圓錐體
師:你們知道他們?yōu)槭裁匆巡荻殉蓤A錐形嗎?
生:因為把草堆成圓錐形,下雨的時候,雨水就會順著圓錐的側面流下來,草堆里面就不進水,就像我們的傘一樣,雨水順著傘流下來。
師:能不能把它堆成其它的形狀呢?
生:不能。
師:求這堆草的體積,就是求什么?
出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圓錐的體積”。
師:在這堂課上你希望學到哪些知識?
生1:我想知道圓錐體積的推導方法。
生2:我想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生3:我想知道圓錐體在現實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生4:我希望能夠運用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師:好的,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實現我們的目標吧!上面的情境導入雖然說城市的小孩子很少親眼見面,但是電視、電影里經常見到,在一次春游時候他們還見到過,學生問草堆為什么都是堆成圓錐形的,能不能堆成其它的形狀呢?所以在上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就再一次把這個問題拿出作為導入,一方面,讓學生知道圓錐是現實生活中到處可見的。另一方面,讓學生知道圓錐還有它獨特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體驗生活,理解新知
數學課程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在教學要求中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
片斷二(教師出示“削鉛筆”的示意圖):削之前,鉛筆的一段是圓柱形,削之后,這一段變成了圓錐形。
師:鉛筆的一段削過后,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從中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鉛筆的一段由圓柱變成了圓錐形,但這個圓錐形與圓柱形等底等高。可以看到,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一部分。
師:如果已知圓柱的體積,求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需要知道什么?
生:需要知道圓錐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
師:你希望通過什么辦法,弄清圓錐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
生:通過實驗。
師:應該怎么做試驗呢?看看書本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示。(閱讀書上的實驗方法)生閱讀書上的實驗方法
師:書上所做的實驗,為什么一定要用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呢?
師:如果給你相應的材料,你能做書的的實驗嗎?
生:能。開始做實驗。
首先通過學生經常做的.事“削鉛筆”這個示例,明白圓錐體的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有關。再通過把盛滿水的圓錐體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圓柱開容器或把盛滿水的圓柱體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容器圓錐的反復實驗,發(fā)現規(guī)律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容器的水總是圓錐體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則結論不成立,這樣,學生便從實際操作中發(fā)現了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面對這些數學問題,教學中不應靠教師一言堂唱獨角戲,講解每個號碼的意義,而是讓學生集思廣益展開討論,解決自己在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同時,給那些肯鉆研、愛學習的學生留有展示自己的機會,也是全體學生探索、創(chuàng)新知識的過程。
三、服務生活,鞏固新知
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踐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去分析與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生活問題數學化,從而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片斷三: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了怎么求圓錐的體積。那么我們能不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呢?
生:能
師:我們學校旁邊有一堆沙,我們能不能求出那堆沙堆的體積呢?
生:能
師:現在我們就到現場去。(準備卷尺)
師:要知道這堆沙的體積,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要知道這堆沙的底面積和高?
師:底面積和高知道嗎?
生:不知道
師:那怎么辦?
生:可以測量。
師:能不能直接測量出底面積?
生:不能。
師:那怎么辦呀?
生1:可以先測量底面直徑。
生2:可以先測量半徑。
生3:不知道底面的圓心在哪里,好難測量半徑,還是測量直徑好一點。
師:現在我們就先測量直徑和高,再求體積……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這堆沙的堆的體積,能不能這堆沙的重量呢?
生:只要知道1立方米的沙有多重,我們就可以求到這堆沙的重量。
師:現在老師也不知道1立方米的沙多重呀,你們有沒有辦法呀?
生1:我們有一個長方體的容器就好了,可以先量出這個容器的長、寬、高,再求出它的容積,再裝滿沙,稱一下重量。然后再用重量除一下它的容積,就可以知道單位體積的重量。
生2:不一定要長方體,我只要一個水桶就可以了,用同樣的方法也可以求出單位體積的重量。
師:現在這個問題就留給你們下午去完成……學生在解題時,能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多角度的考慮,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說這是一種創(chuàng)新,這是學生具有良好數學意識的體現。的確,數學來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數學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學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實際生活背景的數學問題。上面的例子,學生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經驗,才解決了不一般的題目,這節(jié)課也取得了不一般的效果。因此,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注重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外,還要注重為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解題的依托,使學生學會借助生活經驗思考、探索數學問題。
【讓課堂生活化的幾點隨想的論文】相關文章:
對高效課堂的幾點反思的論文05-27
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幾點嘗試07-26
關于課堂有效教學的幾點思考論文12-18
打造高效課堂幾點策略論文05-28
政治課堂的生活化教學學科論文01-11
物理課堂教學的幾點體會論文05-24
對數學生活化的幾點認識01-20
數學知識生活化的幾點思考01-20
研究初中物理實驗課堂生活化教學模式論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