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園教研組織策略反思的論文
摘要:教師作為教研的主體,在教研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每位教師都有“主動參與”的意識,有“實踐反思”的研究行為,可以使幼兒園的教研活動更加鮮活與充滿生機,教師也會在親歷研究的過程中受益無窮。蘇州市吳中區(qū)東山中心小學附屬幼兒園經(jīng)歷多年探索,在教研活動中尋求教師研究行為的“四個轉變”——突出計劃制定的有效性、突出教研過程的實踐性、重視研究進程的跟進性、倡導研究行為的合作性,引領教師養(yǎng)成“以研究的眼光審視日常工作”的習慣和能力,形成較好的問題意識和研究意識,在科學組織、扎實推進的園本教研過程中,有效提升了整體的教育教學專業(yè)能力。
關鍵詞:教師研究;教研活動;組織策略;轉變
教師作為教研的主體,是教研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是研究展開的執(zhí)行者,更是研究結果的受益者,在教研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能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讓每位教師都有“主動參與”的意識,有“實踐反思”的研究行為,那么幼兒園的教研活動也會更鮮活與充滿生機,教師也會在親歷研究的過程中受益無窮。幼兒園經(jīng)歷多年探索,在教研過程中突出教師研究行為的“四個轉變”,有效促進了園本教研計劃執(zhí)行、實施過程、組織策略上的新突破,積極引領教師以主人翁意識親歷教研過程,增強教師研究意識,改變教師研究行為,尋求教研組織策略的新突破,讓教師真正在實踐反思中提高專業(yè)素質。
一、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突出計劃制定的有效性
“自主性”是教師在教研中變“被動”為“主動”的首要條件。這就要求一線教師是主動、自愿、積極地參與,同時也是有意識、有主見地參與。如果從計劃制定開始就讓老師感覺到自己是研究方案的策劃者,而不僅僅是執(zhí)行者,教師就會產(chǎn)生積極參加一系列活動的愿望與動力,才不會把自己處于“被動接受”的位置。以往的教研計劃一般在學期初就制定好了,開展什么活動、由誰承擔公開教學任務等,都已經(jīng)安排得非常細致,園本教研按部就班地開展就可以了。這樣的計劃是空洞的,會讓老師產(chǎn)生“與自己無關”的想法。久而久之,只有小部分“有任務”的教師在關注著教研進程,而大部分教師可能已經(jīng)遠離了研究主題。這樣的計劃更是無效的,因為它無視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具體問題,更無視于教師的教學實踐,當然也就不能激發(fā)老師主動參與的熱情。計劃制定的重點并不是形成一份文字稿件,而是要帶領教師經(jīng)歷一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交流碰撞過程。首先分年級組議一議:“日常工作中遇到了怎樣的困惑”“你感興趣的教研主題是什么”等,然后召集年級組長一起匯總教師工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在此基礎上規(guī)劃每學期研究的專題和具體形式。計劃中并不規(guī)定教研的具體內容,只呈現(xiàn)相關的研究主題,如“怎樣為各年齡幼兒提供適宜的游戲材料”,以及研究進程的時間安排,如“第幾周大班有‘區(qū)域游戲現(xiàn)場展示’任務”。至于“展示內容是什么”“由誰來承擔”則都該在年級組教研活動中由組內成員商議決定。最后還需要在計劃的最后部分留白,鼓勵年輕教師注重平時的學習與積累,自告奮勇地承擔教研任務,爭取在幼兒園教師群體中脫穎而出。這樣的“計劃形成”過程,科學又有效,讓老師們覺得教研活動并不只是個別人的事,組內成員都應該參與,每個人都該有各自不同的任務。這樣的計劃也能引領老師們時刻關注自己的教學實踐,敏銳地捕捉日常工作中與教研主題有關的信息,并不斷地與組內成員進行交流,篩選教研內容,為現(xiàn)場活動做好準備。
二、變“旁觀”為“親歷”,突出教研過程的實踐性
教研活動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平臺,只有不斷鼓勵教師借助這個平臺相互交流與學習,教師才能獲得專業(yè)進步。如果現(xiàn)有的學習培訓制度無法確保教師進行有效的實踐與反思,那么就無法實現(xiàn)它預期的價值。以往的教研活動一般都是這樣組織的:教師組織公開展示,大家現(xiàn)場觀摩,觀摩后圍繞某一問題進行研討。由于大家事先對研究內容、重難點、觀摩目的等不甚了解,觀摩時會感覺有“隔膜”,不得要領,交流時或緘默無言,或說套話空話,分享的經(jīng)驗毫無針對性,更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這樣的組織形式把大部分教師置身于“旁觀”地位,園本教研中就會出現(xiàn)“啟而不發(fā)”現(xiàn)象,老師們無話可說、無經(jīng)驗可分享。變“旁觀”為“親歷”,增強教師研究行為的實踐性,是尋求園本教研組織策略新突破之有力舉措。以年級組為單位,以“三期三研”為主要形式,循序漸進地引領教師“親歷”教研全過程。年級組經(jīng)過認真細致的分析,確定教研內容和活動方案,并在教研活動時接受全園教師質疑、提問和建議,完成“一研”,我們稱為“辯論期”!岸小钡闹攸c是根據(jù)修改的活動方案開放活動現(xiàn)場,邀請全園教師觀摩并研討,從幼兒學習方式的變化、教師的支持策略等方面進一步論證,做出適當?shù)恼{整,我們稱為“嘗試期”。然后進入“三研”,進行又一輪的“觀摩—研討”,我們稱為“改進期”。這樣的研究過程讓每位教師都能成為活動的親歷者,因為大家經(jīng)歷了一個全員參與、共同反思、一起實踐、集體收獲的實踐研究全過程。
三、變“注重研究結果”為“重視過程體驗”,重視研究進程的跟進性
如果教學研究僅停留在“聽一聽”“評一評”的層面,或者追求“一堂課”精彩之外別無其他教育行為跟進,那么教學實踐的效益就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fā)。我們需要引領教師在“交流—調整—反思—提高”的循環(huán)上升的過程中,不斷去獲得新體驗,總結新經(jīng)驗。我們更應該鼓勵教師把“新經(jīng)驗”作為日常教學實踐的新起點,并把新困惑、新問題延伸到日常工作中去摸索、嘗試,進行教育行為跟進式的研究,讓每位教師都有機會去驗證和內化有關觀念與做法,進而發(fā)現(xiàn)更深層次的問題,使教師獲得持續(xù)發(fā)展。因此,給教研組長更多的話語權和自主研究活動的空間,更頻繁地帶領小組成員交流、研討、反思和調整,有效建立“教學研究常態(tài)化”制度,教師將在“跟進性”的研究進程中獲得更持續(xù)、更深層次的專業(yè)體悟。
四、變“個人嘗試”為“群體合作”,倡導研究行為的合作性
在專業(yè)學習活動中,鼓勵教師與同伴分享探討、共享價值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合作品質,是幼兒園學習研究活動中值得提倡的行為。傳統(tǒng)的教研活動中承擔任務的教師往往處于孤立的位置:個人獨立設計活動的意圖往往不能被教研活動中的同伴理解,自身有時又不能夠很好地接收、采納他人給予的建議。這樣確立的研討較容易僵持,最終會因為沒有相互理解對方的意圖而不了了之。而在有效的園本教研過程中,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職責和任務,承擔觀察教育教學行為的職責,或是承擔執(zhí)教的任務,但都有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圍繞教研“專題”,共同反思,攜手提高。這是一個“互案例惠共贏”的過程。教師在這種不斷持續(xù)、深入的互動合作中,不僅可以增進彼此間的相互了解,加深對合作學習重要性的認識,更能形成一種擁有共同愿景,相互信任與尊重,坦誠、開放的專業(yè)學習方式,并從中獲得進步。教師研究行為的“四個”轉變,引領教師養(yǎng)成了“以研究的眼光審視日常工作”的習慣和能力,形成了較好的問題意識和研究意識,在科學組織、扎實推進的園本教研過程中,有效提升著教育教學專業(yè)能力。
【幼兒園教研組織策略反思的論文】相關文章:
幼兒園教研活動的組織策略04-30
論非營利組織的籌資策略04-27
營銷策略論文02-25
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04-28
組織教研培訓心得03-19
服務營銷策略論文模板11-11
試論文化圖式翻譯策略04-28
組織教研培訓心得范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