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食鹽在水里溶解了教學的體會的論文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皩W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薄疤骄考仁菍W習的過程又是學習的目的。”這都是科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應當創(chuàng)設良好的探究情境,營造融洽的探究氛圍,關注學生,使其樂于探究,引導學生勇于提出探究問題,并對問題提出自己的假設與預測,自由設計探究方案,在老師的協(xié)助下收集數(shù)據(jù)資料、經(jīng)歷探究過程,積極與同學交流認識與體會,樂于分享探究成果。從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探究科學的良好素養(yǎng)。以下是本人對“食鹽在水里溶解了?的教學體會。
“食鹽在水里溶解了”一課,意在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食鹽、砂糖和沙、面粉在水中的變化有著“明顯的不同”和“本質的不同”。抓住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特征,逐步加深學生對溶解的認識和理解,并通過仔細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溶解于水的逐漸變化過程,及想像砂糖在水中溶解時可能出現(xiàn)的變化過程,幫助他們形成關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學生在體驗探究過程中,得到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一、體驗探究情境、提出探究問題。
科學課程最基本的特點是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學習活動,以形成對自然進行探究的態(tài)度、技能和獲取關于自然的知識。而創(chuàng)設豐富的有趣味性的有現(xiàn)實性的情境,讓學生一開始就處于一種愉悅的氛圍中,吸引學生主動到實踐活動中去是科學探究成功的開端。
在《食鹽在水里溶解了》這課中,本人先為學生準備了鹽水,讓學生品嘗,提出問題。學生提出“這水是咸的”、“這水放了鹽”等,我接著提問“你看見鹽嗎?鹽在哪里?”“鹽在水里溶解了,所以看不見!睂W生搶答到。“什么叫溶解呢?能解釋嗎?”我又追問。學生回答到“鹽和水混合一起!薄皵U散到水中不見了! “它的味道還在!钡
我接著問“你曾經(jīng)認真地觀察過程溶解這過程嗎?”,“你想再仔細地觀察鹽溶解的過程嗎?”學生快樂的答道:“想”。接著讓體驗學生探究活動——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及攪拌成的兩杯混合物。
二、形成探究預測、設計探究方案。
提出假說是科學探究的必經(jīng)之路, 在學生有機會進行觀察、提問并運用材料進行探究之后,隨之將形成探究的預測,學生對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知識來解釋現(xiàn)象的發(fā)生。
食鹽在水里溶解了而沙子不能溶解學生已有一定的認識,但面粉在水里溶解了嗎?對此,我先讓學生進行猜測并說出自己的見解,同時對班同學這判斷作了簡單的統(tǒng)計,讓學生也了解其他同學的認識。
“如何去證明你的判斷呢?”“如何進行觀察?”“什么情況說明它是溶解的?什么情況說明它不溶解?”學生有了前面的探究基礎,紛紛說出自己的觀點,從而引出探究方案:把面粉放進水里經(jīng)攪拌靜置沉淀后是像沙子那樣有沉淀物,能用過濾方法分離出來;還是像食鹽那樣沒有沉淀物,不能用過濾方法分離出來。使學生對溶解概念的認識更加細化、清晰化。
三、經(jīng)歷探究過程、感受探究奧秘
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茖W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
本課學生經(jīng)歷了食鹽和沙子在水中的變化通過觀察比較攪拌成的兩杯混合物,對溶解概念有一個可對比的事例。面粉在水里是否溶解了,學生就可以以面粉與水的混合更像食鹽與水,還是更像沙子與水的情況作判斷。許多學生根據(jù)平時的經(jīng)驗都認為面粉溶解了,當攪拌后看到面粉“分散”到水中時,有學生說道:“我猜對了,面粉是溶解了,水的顏色都變白色!币虼耍笇W生觀察面粉與水的靜置沉定與經(jīng)歷用濾方法分離沙子與水、食鹽與水、面粉與水三杯混合物是不可缺少的。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讓學生看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使用學生觀察到與溶解有關的重要事實:(高錳酸鉀從可見到不可見;水從無色到紫色;顏色由不均勻到均勻……)讓學生從高錳酸鉀的溶解過程聯(lián)想到食鹽、砂糖在水中的變化過程。同時學生親身看到高錳酸鉀在水在的變化,感受探究科學奧秘,從而興奮而難忙,增進對科學探究的興趣。
四、反思探究過程、拓展探究認識、
學生在嘗試的觀察、實驗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核實、解釋后,需要對其進行概括和整理,從而有利于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另外,在課堂上學生公布他們的解釋,使別的學生有機會就這些解釋提出疑問,審查證據(jù),挑出邏輯錯誤,指出解釋中有悖于事實證據(jù)的地方,或者就相同的觀察提出不同的解釋,學生間相互討論各自對問題的解釋,能夠引發(fā)新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將實驗證據(jù)、已有的科學知識和他們所提出的解釋三者之間更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有助于學生最終能解決此觀點中的矛盾,鞏固以實驗為基礎的論證。
在學生經(jīng)歷了食鹽、沙子、面粉、高錳酸鉀、砂糖在水中的變化后,讓學生更好的整理各物質在水的變化情況,總結溶解的特點。引導學生完成下表,以養(yǎng)成對探究活動的總結與反思。
物質是否在水里溶解了,你能觀察和區(qū)別嗎?
食鹽
沙子
面粉
高錳酸鉀
砂糖
變成微粒的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過濾方法分離嗎
是溶解還是沒有溶解
物質是否在水里溶解了,你是怎樣觀察和區(qū)別的呢?
這樣讓學生反饋回憶探究地過程,通過對食鹽、沙子、面粉、高錳酸鉀、砂糖在水里是否溶解,總結“溶解”的概念,也是對學生良好的探究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拓展對“溶解”的探究,引導學生回憶小蘇打與白醋的混合,這是否也叫做溶解?另外“食鹽在水里溶解了”是本單元的第一課,關于“溶解”你還想知道什么?
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重在體驗探究過程,“食鹽在水里溶解了”這一課力求從學生已有的經(jīng)歷和知識水平出發(fā),在嘗試鹽水中,看不見食鹽而猜到食鹽在水里,食鹽的不可見,是因為食鹽溶解了,讓學生有目的地觀察食鹽、沙子在水里變化,親身體驗“溶解”這過程。引導學生體驗面粉、高錳酸鉀、砂糖在水里的變化,深化“溶解”的概念,最后讓學生反思各物質在水里的變化,從而對“溶解”的特點進行整理。在這體驗逐步推進的探究過程中,達到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目的。
【談食鹽在水里溶解了教學的體會的論文】相關文章:
洶溶(洶溶)04-29
英語議論文寫作教學談05-02
潼溶04-29
陶溶04-29
溶溢04-29
談讀書議論文12-31
談勤奮議論文11-24
談學風議論文04-28
談讀書議論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