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模塊化組織學實驗教學的實踐和體會論文
實驗教學是組織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器官系統(tǒng)為中心”的模塊化教學模式中,教育理論與實驗教學的統(tǒng)一使實驗教學作用凸顯,延伸了組織學的學習。在實踐中我們對教學進度、教學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進行探索,以適應模塊教學的需要和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人才的需要。
組織學在醫(yī)學學科教育中承上啟下,其上承解剖學、細胞生物學;下銜生理學、病理學等學科。其研究內容為機體微細結構及其相關功能,主要通過顯微技術在機體的組織、細胞、亞細胞和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1]。組織學的教學分為理論與實驗兩部分:理論教學側重知識的講授;實驗教學借助顯微鏡準確識別組織、細胞的形態(tài)與結構。組織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其實驗課時占總學時的近二分之一,通過實驗課的直觀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晦澀的、枯燥的理論內容;同時也為學習其他醫(yī)學基礎課程和科學研究打好基礎。
近幾年我們學院推行模塊教學課程改革,其教學打破了原有學科壁壘,建立以“器官系統(tǒng)”為中心的課程模式,將具有關聯(lián)的基礎學科課程內容整合在一起,各學科圍繞一個器官系統(tǒng)講授,從大體結構、微觀結構到生理功能、病理改變、藥理作用,形成一個“器官系統(tǒng)”的整體性認識,使學生深刻理解、靈活運用知識,應對現(xiàn)實的綜合問題[2,3]。模塊化教學體系中的組織學實驗教學在教學計劃、教學進度、教學方法、考核方法、實驗室管理等方面發(fā)生相應改變,以適應模塊教學的要求。根據(jù)近兩年模塊教學實踐,我們概括總結了模塊教學體系中組織學實驗教學的特點。
一、模塊化教學體系促進組織學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更為統(tǒng)一
以往組織學實驗課程依附于理論課程,課程安排延后于理論課,是理論教學的補充與驗證。原教學安排以大班為單位講授理論,小班講授實驗課;教學內容以一系統(tǒng)為一課程;實驗課授課方式為先復習理論要點并示教,再進入實驗觀察。模塊課程體系中組織學全部安排小班授課,實驗課程融合于理論課之中,理論講授與實驗觀察同步進行;教學內容中減少生理功能介紹。理論與實驗內容銜接細致到章節(jié)內某個器官、組織或細胞;知識點講授完,直接進入實驗觀察,把平面知識變成立體圖像,加深理論知識的掌握。
例如:在講授消化系統(tǒng)時,傳統(tǒng)的課程安排是食管、胃、小腸、大腸全部理論講授之后,進入實驗標本觀察;而模塊式授課在講授完消化的基本結構特點之后,引導學生低倍鏡下初步觀察消化管各段典型切片,理解消化管管壁四層結構的知識點;隨后進行食管的理論教授,緊跟其后為食管切片觀察,并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食管與胃賁門交界處的切片,進而引入下一消化器官胃的理論講解。通過這種理論與實驗觀察交叉講授的方式,用形象的、直觀的實習切片觀察輔助驗證理論知識,文字與圖像結合,加強理解記憶。簡而言之,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模塊式教學集中于組織結構的學習,教學內容內減少了生理相關知識講授;理論與實驗密切結合,既減輕了學生負擔,又使實驗課效果突顯。
二、模塊化教學體系實驗教學使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多樣化
現(xiàn)階段醫(yī)學學科發(fā)展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的訓練,鼓勵在教學中引入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探究性實驗教學[4]。傳統(tǒng)的組織學理論教學雖然引入了多媒體技術,但仍以教師講授為主;實驗教學主要是鏡下觀察驗證理論知識,教學開展靈活,一些改革嘗試主要應用于實驗教學教學方法、教學技術[5,6]。模塊課程體系中實驗與理論的同步進行,便于教師采用互動式、啟發(fā)式、問答式等多手段開展教學,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自主學習,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總結歸納。如在消化系統(tǒng)模塊肝臟部分,教師可先由學生顯微鏡觀察肝臟切片,引導學生從肝細胞形態(tài)、分布、肝細胞之間、肝小葉之間等方面回答問題,歸納肝小葉的結構,總結肝臟的結構特點,這樣由實驗教學引入理論教學,再由電鏡圖片補充微細結構,強化學生理解。模塊化教學強調教學過程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訓練學生思考、分析,學會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理論授課多選取典型性結構,但實踐教學中教學標本存在來源、取材、染色等制作過程的差異,同時單一張切片不能呈現(xiàn)器官、組織的空間結構。模塊教學中借助于數(shù)碼互動技術在教師—學生之間,學生—學生之間共享資源,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標本及時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全班共享觀察結果,不僅補充教學內容,而且增進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實驗教學貫穿于模塊教學始終,促進開放式實驗教學實施
開放式實驗教學是實驗教學改革的另一探索[7,8],模塊教學中知識應用時效性促進了開放式實驗教學的開展。模塊教學體系中各系統(tǒng)生理結構、功能、病理變化、藥理作用等按照一定順序進行,學生在學習組織學形態(tài)之后直接進入生理功能學習,結構與功能的對應得以很好的展現(xiàn),學到的知識得以及時應用。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生理、病理等內容后易返回組織學觀察對比正常組織結構,使組織學學習延伸于整個模塊中。如在炎癥學習時,致炎因子的不同,滲出的白細胞也不同。學生可返回組織學實驗中觀察白細胞的種類形態(tài),繼而記憶葡萄球菌、病毒感染、過敏反應的疾病特點。
模塊教學使學生及時應用前面學習的知識,而后續(xù)學習涉及到形態(tài)結構的,一可以利用開放實驗室溫故、加深理解;二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在實驗室得到指導與解決。同時系統(tǒng)化、一體化的知識體系使組織學實驗與其他學科實驗聯(lián)系緊密,滲透到到其他學科的設計性實驗,教師在組織學實驗方面給學生指導,制定完善的實驗方法,分析實驗結果,培養(yǎng)嚴謹?shù)目茖W思維。
四、模塊教學促進組織學實驗教學考核方式多樣化
組織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實驗考試是對學生知識點學習效果考察的重要部分,而且實驗考試方式也隨著新技術的發(fā)展不斷改革[9,10]。傳統(tǒng)的實驗考試是學生對顯微鏡下標本觀察,回答問題。此種形式弊端之一是考試切片數(shù)量有限,內容局限;之二是考試時間過長,考題易漏出。盡管近年來隨著數(shù)碼顯微互動中心的建立,顯微圖片庫擴大了考試內容,考試容易進行,但學生依賴于電腦,局限于數(shù)碼攝像轉換到屏幕的較小視野,背誦圖片,對學生顯微鏡的操作考察不易進行,對組織形態(tài)結構的掌握不全面。
近兩年,我們在模塊教學改革中對實驗考試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實踐,加大平時實驗課考核力度,進行平時考核與最終考核相結合原則。考核方式包括兩部分:
第一,平時考核:利用數(shù)碼顯微鏡的拍攝功能,學生對實驗課顯微鏡觀察的視野拍照存于電腦,上傳至教師電腦,根據(jù)其觀察結構層次與標識,考核其理解程度及顯微鏡操作。
第二,最終考核:包括兩部分:實驗考試題庫考核學生知識點;現(xiàn)場觀察考察學生顯微操作,在一定時間內調整顯微鏡,在不同視野下觀察結構、拍照,回答相關器官、組織的結構特點,上傳至教師電腦。即通過知識點記憶與顯微操作相結合進行最終實驗考試。這種考核方式的優(yōu)點在于加大平時考核的力度,不僅可以督促學生上課認真觀察,提高觀察效率和準確率,而且為學生課后復習提供第一手材料。同時在實驗課引入激勵措施:在實驗課觀察獲得的優(yōu)秀圖片,一可以填充到考試題庫,二在學期結束經匯總、挑選制成實驗圖冊展示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和積極性[11]。
此外,鑒于模塊課程體系按系統(tǒng)分階段授課,各模塊組織學實驗統(tǒng)一期末考核,考核內容的整合有助于學生全面的了解人體結構特點,整合組織學的知識點。
五、總結與展望
模塊課程體系中組織學實驗教學作用更突出,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教學方式更靈活,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都得到擴展;但模塊教學中理論與實驗的融合在具體實施中需要教學進度更細致,章節(jié)內容截點分斷更合理,前后銜接連貫。同時與其他學科學習內容的先后、內容的關聯(lián)性、重復性需要在實踐中逐步調整。實驗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專業(yè)理論知識,更要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如何在組織學實驗教學中加大探究性、創(chuàng)新性的實驗也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模塊化組織學實驗教學的實踐和體會論文】相關文章:
工商管理實踐課程質量管理的模塊化和層次化05-02
工科物理實驗模塊化教學實踐04-29
物理實驗教學論文01-28
城市公共設施的模塊化設計論文04-28
教漢語的實踐和體會04-28
人力資源的動態(tài)管理和組織學習04-28
鱉胰腺和膽囊組織學的初步觀察04-26
組織學習和知識共享影響因素試析04-27
電子實驗教學中心教學改革探索和實踐04-29
寒假實踐論文 -論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