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文言散文讀品評有效教學初探的論文
【摘要】文言散文文本優(yōu)美,且傳承著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但教學策略與方法尚待研究。本文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與實踐,分別從讀文--喚醒學生主體意識、品文--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評文--提升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三個角度來探討文言散文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期對文言文的教學帶來新氣息。
【關(guān)鍵詞】文言散文 誦讀 品讀 評點
王榮生先生認為:“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內(nèi)容有問題或者只有在考試的試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師的教學再精致,再精彩,課堂的氣氛再熱烈,再活躍,價值都極為有限!盵1]是的,“教什么”要比“怎么教”重要,然而,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要比教學形式的運用重要,是有一個前提的,那就是人們紛紛追逐教法的花樣翻新,而忽略了教學內(nèi)容的規(guī)范性和規(guī)定性,導致教學內(nèi)容的混亂甚至消弭,而不是說,教學形式不重要。從一堂具體的課來看,內(nèi)容和形式總是互相依存的,內(nèi)容的呈現(xiàn)總是以一種形式作為渠道或者載體的。其實,老師選擇怎樣的教學形式對教學內(nèi)容的落實起著非常關(guān)鍵的作用。有句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目的地“羅馬”就是教學內(nèi)容,條條大路就是教學形式,可以因人而異,山路、水路,只要可以到達都算是路數(shù),但是不能通到倫敦或巴黎去。[2]這句話不無道理,但是在教學內(nèi)容確定了的情況下,我們也應(yīng)選擇一條最直接最能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最有效的教學形式。
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著一些把語文課上得不是語文課的問題,如那些采用現(xiàn)代化的技術(shù)和手段,多媒體課件,聲、光、電設(shè)備等,而只是將所采用的先進的現(xiàn)代化技術(shù)和手段停留在對學生視聽所產(chǎn)生的強烈沖擊上,沒有使這些先進的技術(shù)手段指向文本,指向?qū)崿F(xiàn)語文運用的語文課堂。還有一些方法各異、形式不同的課堂,如模擬法庭等,看起來十分熱鬧的課堂,卻無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早已遠離了語文之本。還有一些時候,雖然我們沒有犯因嘩眾取寵而遠離文本的錯誤,但我們設(shè)計和選擇教學內(nèi)容時還存在著忽略了教學內(nèi)容指向的問題,這個問題相對隱蔽,如果不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也會使語文課偏離語文之本,使得我們在教學中似乎已經(jīng)把握住了語文的脈搏,但最終與語文之“魂”擦肩而過。這種形勢,在文言教學中尤為嚴重。
究其主要原因,就是長久以來很多語文教師不研究文言教學的策略和方法,不管什么問題,都只是簡單“復制”,然后“粘貼”到學生的頭腦中去。最近20年來,“字詞落實”的教法又幾乎占據(jù)了文言教學領(lǐng)域的統(tǒng)治地位。這種教法強調(diào)把文章從頭至尾逐字逐句地譯成現(xiàn)代文,那些不便于照直翻譯的,就求助于語法。這使一篇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言文成了翻譯和語法的附屬品。而蘇教版的文言文,幾乎都是抒情性較強、思想性較濃文字優(yōu)美的文章。統(tǒng)計顯示,在蘇教版課本必修一到必修五這五個模塊中,共編入文言詩文40篇(文言文32篇,古詩詞8篇),占總課文數(shù)119篇的33.6%;而帶有“序、志、表、賦、記”等抒情思想性的散文就占了32篇中的20篇。比重之大可想而知。還有每一篇文言文的注釋都很詳細,有些老師還讓學生劃字詞背注解。毫無疑問,這是應(yīng)試教育下的產(chǎn)物,而這種教法直接導致學生對學文言文產(chǎn)生厭倦情緒。那么,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對蘇教版的文言文我們應(yīng)該怎么上,這是我們一線老師需要反思的問題。下面就結(jié)合自己教學《項脊軒志》時的具體做法,試圖探究一種合理的有效的文言散文教學形式,作為文言教學的扶手,以饗讀者。
一、讀一讀,有利于學生主體意識的喚醒
語文教學,從讀開始。誦讀的方式很多,教師范讀,學生分角色朗讀;個別讀,小組讀等等。因為誦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詞句篇章,領(lǐng)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再現(xiàn)作品的藝術(shù)形象,把學生帶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在執(zhí)教《項脊軒志》時,誦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大家在案例片段(二)和(三)中也能看到。然而,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教學,筆者又特別突出誦讀這一形式。設(shè)計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出于這樣的目的:無句讀朗讀,使學生清楚環(huán)境描寫層次,準確斷句;有選擇朗讀,讓學生體會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隨音樂誦讀,讓學生感受音律節(jié)奏,進入意境。
案例片段(一):誦讀與評點。
1、無句讀朗讀文中第一段寫項脊軒環(huán)境的文字。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2、本段寫了項脊軒修繕前后的不同特點,著重表現(xiàn)了作者的哪種情感?試真情而詩意誦讀第一節(jié)中你認為最精彩而讓你感覺“多可喜”的文字。
3、播放音樂,反復誦讀,體會音律節(jié)奏意境之美。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4、評點:我喜歡歸有光筆下的項脊軒,是因為 。(略)
《項脊軒志》第一段教學的反復誦讀,達到了不錯的效果。因為文言文語言凝練古樸,典雅優(yōu)美,富于韻律,特別適于誦讀。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文章的鏗鏘之聲、音韻之美、節(jié)律之美就是有效的方式。因為漢字聲調(diào)之抑揚、重聲韻之連綿、節(jié)奏之對稱在文言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而且通過反復的誦讀,涵詠品味,不僅培養(yǎng)了語感,加深了對文言文的詞義、句式、語法的理解,還會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讀書軒中自得其樂的喜悅之情)熏陶。這種自身體驗比教師的循循善誘效果要更好,更自然。誦讀,并非為讀而讀,而是為情而讀,為感而讀,為悟而讀。因此,誦讀時指導學生把握文言文的內(nèi)在節(jié)奏,培養(yǎng)良好的文言語感。朱熹說:“學者觀書,務(wù)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边@里說到的“自然上口”,正是一種良好的語感。語感是人們在學習語言時形成的對語言敏銳而豐富的感受領(lǐng)悟能力。當良好的語感形成之后,文中的情韻(項脊軒環(huán)境的寧謐、幽雅)自然會慢慢體味到幾分。在細致的誦讀時,學生不僅要投入情感,還要運用智慧、用眼睛感知文字,用耳朵聽到聲音,口耳相傳,目視口誦,相輔相成,將多種信息傳達到人的大腦中樞神經(jīng),這就大大增加了對大腦皮層的刺激,更加激活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從前的老學究們搖頭晃腦地誦讀古文,常常被今人譏笑為食古不化,而對我們來說,姑且不論其思想是否古板迂腐,單就他們在誦讀中那種陶然欲醉的樂趣而言,也正是我們所缺乏的。當然,誦讀文言文不必都如這般去讀,但一定要讀出文章的內(nèi)在節(jié)奏和正確斷句。節(jié)奏的把握和正確的斷句寓含了你對詩文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才會產(chǎn)生樂趣,產(chǎn)生審美。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文閱讀的評價建議為:“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yīng)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币虼耍覀冎匾晫W生學習文言文方法的指導,重視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文言文的誦讀習慣,F(xiàn)在語文的誦讀教學,隨著學段的遞增越來越被邊緣化:小學抓得多,初中就大不如從前,高中階段完整篇幅的誦讀少之又少,充斥著無休止的分析、講解和反反復復的題海訓練。在高中的文言教學課堂中,這種現(xiàn)象更為普遍,幾乎聽不到學生的瑯瑯讀書聲。即使有些誦讀,也多是適應(yīng)考試要求的“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基礎(chǔ)專題”。教材的文本,要么被簡化,要么被略化,難怪學生缺乏學習語文的興趣!只有當人們認為某一任務(wù)本身是值得從事并且覺得頗有樂趣的時候,他們才真正把它視為己任。要讓學生找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我認為應(yīng)發(fā)揮好誦讀的引領(lǐng)作用,讓學生充分涵詠文本。
二、品一品,有利于學生情感的積極體驗
對于文言文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新課標》明確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3]的要求,這是對文言教學提出的新的要求。它將改變以往文言教學中,教師重詞句解釋,輕文章思想感悟的教學模式。品讀是有效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最主要的渠道。朱熹對誦讀有過精辟的解釋:“大凡讀書,須是熟讀,讀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如吃果子一般,劈頭方咬開,未見滋味便吃了;須是細嚼嚼爛,則滋味自出,方始識得這個是甜、是苦、是辛,始為知味!逼纷x,使學生在直接觸摸語言中自悟自得;同時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細嚼慢咽”,諸如一個字、一個詞語、一個標點,讓我們體會表達的精妙,激發(fā)內(nèi)心的感受,得到情的激發(fā)、智的啟迪、美的熏陶。品讀,很好地為學習者開啟文本意義之門,引領(lǐng)學習者跨進文本,徜徉其中,涵詠體悟。學生在品讀感知中,“任其浸潤蔓延于身心全部”,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
語言學家德o索緒爾說:“語言符號不是聯(lián)系一個事物或一個名稱,而是聯(lián)系一個概念和一個聽覺形象!盵4]這個“聽覺形象”不僅僅包含有理念上的內(nèi)容,而且包含有感情上的內(nèi)容,它所表達的比文字符號所能表達的要多得多。記得筆者教學《項脊軒志》時,為了啟發(fā)學生珍愛親情,我先要求他們劃出祖母關(guān)愛、刻骨銘心的期待自己的語句進行品讀。為了感悟作者在細節(jié)描寫種表現(xiàn)濃濃的母愛,我又讓學生找出這個細節(jié)描寫。在學生找出了“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某所,而母立于茲!薄澳镆灾高甸T扉曰:‘兒寒乎?欲食乎?’”等語言動作細節(jié)描寫后,我再啟發(fā)他們進行想象朗讀--想象祖母說話時的眼神(充滿愛憐、淚珠盈滿眼眶……)和說話時可能出現(xiàn)的動作(靠近我、撫摸我的頭……),想象母親在寒冷的深夜敲門的情景(或戀愛或著急…),特別注意“扣”這個動詞。在此基礎(chǔ)上,最后讓學生有感情地多次朗讀這些重點語段和句子,思考作者為什么要著力描寫祖母與母親的話語和動作,從而品味祖母和母親對我的愛以及回憶時作者的無限悲痛之情。如果有些學生還不能理解的話,我就出示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yīng)!弊寣W生品讀、比較,想象母親送我時的情景。這里,兩篇文章在寫法上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也喚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這種將品味語言、想象情境與朗讀指導、訓練有機結(jié)合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了在祖母、母親的話語和動作中所蘊含著的令人動容的摯愛,因此給作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實踐證明,在《項脊軒志》課堂教學中抓好品讀,理解語句,以點帶面,滲透了閱讀方法,對于實現(xiàn)文本解讀與情感教育目標有極大的益處。
三、評一評,有利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語文課應(yīng)該學什么?新課標的核心概念是“語文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則是語言文字的運用。學語文就是要學語言運用,這一點目前在語文教育界應(yīng)該是已經(jīng)達成共識的。王尚文先生在首屆“新語文”尖峰論壇上大聲疾呼:只要能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的教學就是好的方法。評點就是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最好體現(xiàn)。當初拿到蘇教版語文課程時,我是既贊揚又失落。贊揚的是現(xiàn)代文部分好多篇目都有“對話欄”,我可以讓學生對有感悟的地方評點。失落的是文言篇目都沒有“對話欄”,而且讓學生自由抒寫的空白的地方也很少。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個不足就缺失對文言的評點能力的訓練。在讓學生評點前,教師應(yīng)該先給學生一個比較明確的指向,比如“語言”、“修辭”、“描寫”、“情感”、“構(gòu)思立意”、“寫作方法”等角度,然后讓學生選擇一個方面進行評點教學《項脊軒志》時,筆者是這樣落實評點環(huán)節(jié)的:
案例片段(二):品讀評點第三自然節(jié),體味作者對母親與祖母的深情回憶。
1、分角色朗讀第三自然節(jié)。(三人分別敘述語言,老嫗和大母,要求朗讀者盡量讀出平淡的文字中所飽含的感情、濃郁的淚水和親人的慈愛以及對自己刻骨銘心的期待。)(略)
2、結(jié)合自己最喜歡的角色或你認為最傳神的文字,分組評點敘寫祖母和母親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提示:可以是人物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細節(jié),也可以是描寫人物的方法)
交流學生分組評點的成果。
學生評點實例:
。赣H組)生:作者從老嫗之口,采用側(cè)面描寫方式,只一動作(以指叩門扉)、一句話(兒寒乎?欲食乎?),再現(xiàn)了慈母關(guān)愛兒女、問寒問暖的情狀,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一位對兒女細心憐愛有加的母親形象。而少年喪母的傷痛,又怎一個“泣”字了得!
。ㄗ婺附M)生①:寫祖母的三句話,既有憐愛,又有贊許,既有期待,又有鼓勵,具體生動地表現(xiàn)了一個老祖母疼愛孫兒的豐富的感情。而“以手闔門”和“自語”,又以平凡的日常動作把老祖母寫得神態(tài)畢現(xiàn)。生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字里行間充滿了曾經(jīng)有過的自豪和榮耀,信任和鼓勵。
案例片段(三):賞讀評點四、五兩個自然節(jié),感受夫妻間綿綿的愛意和最真切的親情。
1、用飽含傷感的情感和語調(diào)朗讀悼念亡妻的文字。(略)
2、選擇最感人而最讓你動容的文字,從不同的側(cè)面進行評點。
學生評點示例:
生①一事: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一語: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
這兩句話記瑣事卻鎖而有致,淡而有味。老老實實地回憶、平平常常地敘述,其淡如水。其味彌長,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
生②一樹: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也。
這句話不言情而情無限,言有盡而意無窮。萬千思念,多少戚傷,盡維系于如蓋之樹。含蓄備至,真乃千古傷心之組。睹物思人,能不悲乎?“亭亭如蓋”之姿,莫非“窈窕淑女”之形?
整個過程中,筆者聽到了看到了這么多精彩的表述,不得不驚嘆于學生的語言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作為一名教師,又怎么能不去挖掘不去提升學生的言語運用能力呢?
然而,筆者覺得,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言語運用能力,這要經(jīng)歷一個言語形式--言語內(nèi)容--言語形式的旅程。這里,言語形式是語文學習的起點,也是終點,言語內(nèi)容只是語文學習的一個“扶手”,或者說是一條長廊,我們要達到言語形式的純熟離不開它,但我們的語文學習卻不能終究停留在那里。在閱讀教學方面,不僅要理解文本說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文本為什么要“這樣”表達這個意義,而不是“那樣”表達。
由上可知,讀讀、品品、評評應(yīng)該是語文課文言教學特別是文言散文教學的維度。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改革的呼聲和行動一直沒有停歇,但文言文教學這一塊好像雷打不動。有些老師還把“字字落實,句句翻譯”作為文言散文教學的“八字憲法”,F(xiàn)象背后,其實隱藏著課程文體論和價值觀問題。那些習慣于教翻譯的老師,我們應(yīng)該要想想如何從文體特征出發(fā)決定教學內(nèi)容,如何從章法鑒賞到文化承傳上拓寬課程資源,從而使自己的課堂增加深度和容量的。對于文言散文,雖然也是教無定法,但最有效的一定是最能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課文語言魅力,能給予學生持續(xù)的學習動力的!白x品評”就是這樣一種可操作的有效的文言散文教學形式。它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反過來再回到語言的層面,充分體驗、感受、思考作者如此用詞、造句的用意。這樣有利于學生在語言表達藝術(shù)方面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并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發(fā)育和提升!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盵5]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既要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又要進行人文思想教育,而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課的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一個對學生字詞句段篇以及聽說讀寫的訓練過程。只有正確地解讀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才能把握語文課堂教學的方向。在認清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時,還要從語文的工具性入手,把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才能開拓學生的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從實質(zhì)上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因此,教學要從語文的工具性入手,讓學生接觸大量的語文材料,通過具體的語文活動,多讀,多寫,多積累,多感悟,獲取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榮生。從教學內(nèi)容角度觀課評教(上)[J].語文學習。2005.5
[2]葉琳霄。聚焦語文閱讀教學內(nèi)容的定位。臺州市論文評比一等獎。2010.6
[3]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0.8
[4]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商務(wù)印書館.1980.11
[5]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0.8
【文言散文讀品評有效教學初探的論文】相關(guān)文章:
有關(guān)初中化學有效教學初探論文04-28
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初探論文04-30
有效教學論文 教學的有效性論文04-28
構(gòu)建思想品德有效課堂初探論文05-02
教學創(chuàng)新的初探論文05-04
初中文言文教學初探04-28
提高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初探的論文04-27
初探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有效性論文05-02
小學數(shù)學課堂有效教學初探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