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檔案信息傳播模式之我見
【 正 文】
傳播學研究的一大特色是善于運用圖像模式對傳播現(xiàn)象進行描述和解釋,引入模式方法為全面考察檔案信息傳播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本文結合前人的研究與自己的思考提出一個檔案信息傳播模式的構思。
一、傳播的一般模式
模式實際上是對現(xiàn)實事件的內(nèi)在機制以及事件之間關系的直觀和簡潔的描述,它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既可以表現(xiàn)靜態(tài)的結構,又可以進行動態(tài)的描述,并且以一個獨立的系統(tǒng)而存在。
最早的傳播模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的亞里斯多德模式,它扼要地提出了傳播的五個基本要素:說話者、演講內(nèi)容、聽眾、效果及場合。而在傳播學上具有奠基意義的傳播模式是1948年哈羅德·拉斯韋爾提出的五W模式: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取得了什么效渠)。然而,五W模式忽略了傳播的反饋要素,僅是一個單向線性傳播圖式,事實上人類的傳播活動并不是一個被動直線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的,具有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繼承性的雙向互動過程。因此,此后很多學者在五W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了不少傳播模式,如1954年威爾伯·施拉姆提出的高度循環(huán)性的奧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967年丹斯提出了著名的螺旋模式,為某些循環(huán)方式無法描述和解釋的傳播現(xiàn)象提供了最好的圖解。
由此可見,傳播模式有一個積累、深化和發(fā)展的過程,其演變經(jīng)歷了一個從單向線性到雙向循環(huán),由要素性到結構性,由靜態(tài)到動態(tài),由簡單到復雜的進化過程。這個過程是我們分析檔案信息傳播過程與結構模式的基礎。
二、檔案信息傳播模式的構成
廣義的檔案信息傳播包括檔案館(室)的檔案信息傳播活動和私人檔案擁有者的檔案信息傳播活動。檔案館(室)的檔案信息傳播偏向于公共組織傳播,而私人檔案信息傳播則傾向于人際傳播。本文所討論的檔案信息傳播活動指的是檔案館的檔案信息的交流傳遞過程。
檔案信息傳播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傳播,其傳播活動本身既屬于傳播活動的大范疇,具有傳播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同時由于它的傳播對象——檔案信息是一種特殊的信息,其傳播方式、活動規(guī)律無疑又具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因此,只有建立在共性與個性有機契合基礎上的模式,才能反映出檔案信息傳播活動的規(guī)律和特點。
檔案信息傳播結構涉及到諸多復雜因素,這里進行的模式分析主要是考察其傳播過程中一些基本的構成要素,它們足以形成檔案信息傳播模式的基本框架結構。檔案信息傳播的結構包括五個基本要素:檔案信息源、檔案館、傳播渠道、檔案信息受眾和反饋。這五個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循環(huán)互動,共同構成了這樣一個傳播過程:
附圖
1.檔案信息源。即各種各樣的檔案資料,包括紙質(zhì)檔案、聲像檔案、電子檔案等,通過檔案館有意識、有目的、有選擇地收集進館。
2.檔案館。在檔案館中,經(jīng)過整理、鑒定、加工等常規(guī)程序?qū)n案信息有序化,并根據(jù)實際情況,按照一定的傳播方式傳遞給相應的檔案信息受眾。
3.傳播渠道。包括公共組織傳播渠道和大眾傳播渠道。檔案信息傳播者可以決定檔案信息傳播渠道,檔案信息受眾也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實際需要選擇一定的傳播方式獲得相應的檔案信息。
4.檔案信息受眾。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檔案用戶,還包括主動或者被動接觸到檔案信息的人。
5.反饋。檔案信息受眾對傳播效果的反應信息反饋給傳播者之后構成了一次傳播流動過程,傳播者根據(jù)受眾的反饋信息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然后又開始新一輪的檔案信息傳播。
在上述檔案信息傳播模式中,檔案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檔案信息既可以進入大眾傳播系統(tǒng)轉(zhuǎn)換為其他形式,從而進入人際傳播、市場傳播和公共組織傳播渠道,也可以直接進入公共組織傳播渠道。傳播者在一般傳播模式中主要是作為信息源的傳播和報導者身份出現(xiàn),而檔案信息傳播者既是檔案信息
[1] [2] [3]
【檔案信息傳播模式之我見】相關文章:
高職院校檔案信息開發(fā)利用之我見04-30
做好檔案工作之我見05-02
晚清科學的傳播模式04-30
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功能之我見05-01
民生檔案體系建設之我見05-02
關于社會思潮傳播模式的探討04-26
美無需模式-學校美術教學之我見04-29
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新教學模式之我見04-26
機關檔案利用模式的改造04-29
高校檔案管理工作之我見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