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新師范教育實踐課程實施中的利益沖突與協(xié)調論文
教育實踐課程是師范生鍛煉教育教學技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職前教師豐富實踐經驗的重要途徑。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要求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和實施《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課程標準》中提出要“強化教育實踐環(huán)節(jié),完善教育實踐課程管理,確保教育實踐課程的時間和質量并在具體的課程設上規(guī)定,無論是幼兒園、小學還是中學,無論是?七是木科,教育實踐環(huán)節(jié)(包括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的課時要達到18周。但是反觀當前,“教育實踐課程一般僅為8到10周,僅占全部課時總量的6%左右,課時比例嚴重失調”[2],這遠遠低于《課程標準》提出的18周的課時預期。一方面是教育部門強烈呼吁延長教育實踐課的時間、提高教育實踐課的質量,而另一方面則往往是教育實踐課在現(xiàn)實流于形式。按道理說,師范生進行保質保量的教育實踐,是師范院校培養(yǎng)教師人才必須幵設的實踐課程,也是師范生提高自身教學技能的重要途徑。但是,為何教育實踐課程實施的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呢?我們不禁會擔心,《課程標準》關于延長教育實踐課時的設想能畓保質保量地落到實處呢?毋庸置疑,加強教育實踐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合格教師的必然路徑,但是應然與實然出現(xiàn)了矛盾,理想與現(xiàn)實發(fā)生了沖突,面對困境,教師教育政策的調整和完善己經迫在眉睫。教師教育政策是一個教育價值導向,而“價值分析的來源是利益分析,因為價值來自滿足人的需求的客體即利益,利益是價值存在的基礎,正是不同利益的存在,才產生不同的評判價值”教育實踐課的實施過程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利益群體,木文試圖對其中關涉的利益問題進行分析,并嘗試尋求制度設計上的突破,以促成教育實踐課的有效實施。
一、利益視角中的教有實踐課程問題的分析框架
以利益的視角分析問題,我們首先必須明確“利益相關者”的概念以及“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這一概念最初來于經濟學領域,美國經濟學家弗里的經典定義認為,“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一個組織標的實現(xiàn),或者受到一個組織實現(xiàn)其標過程影響的人“利益相關者理論”是西方經濟學家在研究公司管理時提出的一種主張,該理論認為:所有的受企業(yè)影響的利益相關者都有參與企業(yè)決策的權利;因而,企業(yè)應該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考慮其與所有利益相關者、與整個社會的關系,并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企業(yè)的目標應是集體利益或企業(yè)身利益的最大化,從而實現(xiàn)利益相關者整體利益的最大化。根據(jù)以上的分析,教育實踐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利益相關者可以理解為教育實踐課程對其產生利益影響的所有人或群體。教育實踐是在教育主管部門要求下,由師范院校安排師范生在實踐單位實施的課程。所以,教育主管部、師范院校、師范生和實踐單位是教育實踐課設計、實施過程最密切的利益相關者。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都有自身的利益訴求,進而決定了各自在教育實踐課程面前所采取的態(tài)度和行為。作為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門,有必要考慮到每一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通過必要的政策措施使得相互之間的利益沖突得到協(xié)調與和解,從而實現(xiàn)利益相關者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二、教有實踐課程實施的利益之維
(一)教育主管部門的利益訴求
教育主管部代表的是國家和社會,追求的是公共利益,即所有師范生的教育教學能力的全面提高。這是國家開設師范專業(yè)的宗旨,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合格的教育教學人才。因此要求保質保量地進行教育實踐,是教育主管部門的必然選擇。特別是當前在中小學校中反映出的新入職的教師缺乏教育經驗、教學水平總體偏低的情況,這就進一步迫使教育主管部門要求加大教育實踐力度,以保障我國教師的基木水平。
(二)師范生的利益訴求
面對激烈的就業(yè)壓力,謀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可能是學生更為關切的利益,因此考研或者盡可能多地參加招聘活動對他們來說則顯得更有吸引力。尤其是教育實踐課往往集中安排在第七學期,此時正是考研復習的關鍵時期,也是就業(yè)招聘會集中的時期,學生要同時擔負著教育實踐課、考研、就業(yè)等多方面的任務,權衡之下,學生更多地會選擇應付教育實踐課,將更多的時閩和精力用在考研復習和求職之中。
(三)實踐單位的利益訴求
教育實踐課不僅要安排學生到中小學課堂中見習觀摩,更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走上講臺進行教學的實習。由于師范生教學經驗和能力的欠缺,他們常常會出現(xiàn)講解不到位、甚至講解錯誤的情況,這無疑會使實踐單位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進度受到負面影響。特別是一些重點學校的畢業(yè)班,對考試學科師范實習生更是謹憤對待,擔心影響教學效果,進而影響到學校的升學率。為了學校身發(fā)展的利益,很多實踐單位學校便會排斥安排師范生入校進行實踐,即便安排,也很難會保證實踐課程所要求的課時。另外,接收師范生進行教育實踐,無形中會加大學校輔導教師的工作量,這也是實踐單位學校選擇捫斥的原因之一。
(四)師范院校的利益訴求
對師范院校來說,他們徘徊在私欲和公益之間。一方面,他們要求代表和實現(xiàn)教育主管部門對教育實踐課程實施的有關規(guī)定,理所應當?shù)鼐S護師范教育、教師教育的科學化、正規(guī)化,労一方面,他們也很看重木校學生升學、就業(yè)的情況,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學校0身的聲譽和自身的發(fā)肢。不難看出,師范院校處于左右為難的夾縫之中,是否真正保質保量地實施教育實踐課程,對于他們來說著實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三、教有實踐課程實施中的利益凼境
與經濟領域一樣,教育政策的利益分析同樣是從利益的視角叫答“利益如何分配、分配給誰等問題,根據(jù)各利益主體的不同利益訴求,我們可以從公益——私益的向度對以上四個利益相關者進行劃分歸類,教育主管部門屬于公益群體,師范生和實踐單位屬于私益群體,而師范院校則屬于復合利益群體。他們相互之間甚至木身在面對教育實踐課的時候,都不可避免地進行著激烈的利益權衡,從而陷入困境。
(一)教育實踐課程實施中私益與公益的沖突
教育部門要求保質保量地實施教育實踐課,木意
是提升每個師范生的教育教學水平,進而提升整體的教育質量。但由于我國現(xiàn)階段就業(yè)壓力甚大,對每個學生來說,更看重的是盡早地搶占有限的工作崗位,而保質保量的進行教育實踐,往往會耽誤求職的機會;面對學校自身的生存壓力,對于實踐單位學校來說,更看重的是木校的升學率,而過多地為教育實踐課提供場所,則會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質量。一方面是國家公益,一方面是個體私益,兩者孰輕孰重難以評判。而實際當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保證以及受到市場運行機制的影響,更為實惠的私益群體了上風,教育實踐課只得流于形式。
(二)教育實踐課程實施中私益與私益的博弈
從長遠利益的角度來看,教育實踐課按質按量的實施是為師范生和實踐單位學校都能夠接受的。對于師范生來說,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有助于謀得更好的職位,有助于今后更順利地從事教育工作;對于實踐單位學校來說,為師范生提供實踐平臺,提高他們的教育教學水平,有益于學校在招聘教師時,面對水平更高的可待選擇群體。但是兩者都涉及到同級競爭,處于理性的選擇,也就有了各自的利益分析。
對于學生來說,我若此刻認真進行教育實踐,而別人卻奮斗在考研或者競聘的關鍵期,那么無形當中,我便把稍縱即逝的機會讓給了別人;但我若此刻放棄教育實踐,那么至少我還是有機會去競爭深造或者就業(yè)的機會。因此,學生在與他人的升學和就業(yè)的競爭中往往會消極地對待教育實踐。對于實踐單位學校亦如此,在與其他學校升學率的比拼中往往也會盡可能地排斥師范生的教育實踐。
(三)教育實踐課程實施中復合利益群休的自我權衡
師范院校作為教育實踐課實施中聯(lián)系兩端的利益復合體,既要考慮國家的公益,也要考慮到個體的私益,因此師范院校往往處于曖昧的觀望與搖擺之中。表面上師范院校積極響應教育主管部的規(guī)炬,要求學生認真落實教育實踐、努力聯(lián)系和安排實踐單位,但實際上,面對學生和實踐單位的抱怨卻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特別是木校學生考研與就業(yè)的狀況直接與學校的聲譽相關,而即便是嚴格規(guī)范教育實踐也未必能換來實習學生和實踐單位的一絲贊許。于是各師范院校更是為學生復習考研、競聘工作大開綠燈,教育實踐課也自然而然地形同虛設。
四、教有實踐課程實施中利益協(xié)調的制度創(chuàng)新
教育實踐課程實施中表現(xiàn)出的種種利益困境,癥結在于利益主體和利益需求多元化的格局下,沒有能夠形成多元利益的協(xié)調。結果教育實踐課程的命運則是:上面的教育主管部門對.其宣傳得轟轟烈烈,下面的師范生和實踐單位將其排斥得結結實實,而中問的師范院校則在兩級徘徊中猶猶豫豫。因此,而對不同利益相關者間的利益爭斗,教育政策不能以“規(guī)矩”或“禁令”的方式一刀切,而是要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建立利益補償機制,改變利益爭奪的結構,實現(xiàn)教育利益關系格局的調整;建立利益協(xié)調機制,促成多元利益主體的相互信任與和解。
(一)多方協(xié)商優(yōu)化教育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課程結構
教育實踐課程流于形式的一個原因是課程木身存
在著結構性問題,括見習課程與實習課程的比例如何、實踐課程安排在哪一學期、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如何協(xié)調等等。這些問題不僅僅關系到教育和課程0身邏輯的科學性,也與各利益相關者的切身利益密切關聯(lián)。因此新的課程政策應當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利益,優(yōu)化課程結構。比如,適當?shù)靥崆伴_設實踐課程,或者像有些學者提出的那樣,“將教育實習分為三個階段,分別設置在第五學期、第六學期和第七學期%,讓畢業(yè)生在最后一學年有充分的實踐和精力準備考研或者就業(yè);盡量避免選擇實踐單位學校的畢業(yè)班進行實習,可以通過見習的方式實踐畢業(yè)班的教育教學活動等等。
(二)建立利益補償機制緩和支付結構
師范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合格的教師,這也是教育實踐課程實施的木意,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就是向利益天平上的公益性一邊傾斜。為了使各利益相關者愿意為落實教育實踐課程這一目標服務,那么就需要在政策上對帶有私益性的利益群體進行必要的補償,以彌補他們在服務于公益性標時所支付的代價。比如,對認真組織學生進行實踐的師范院校、積極接收師范生進行實踐的學校以及熱心輔導師范生進行教育實踐的一線教師進行表彰、在評優(yōu)評先時優(yōu)先考慮;對按質按量完成教育實踐的師范生給予物質獎勵測評加分,抑或在相應的工作招聘中幫助推薦等等。
(三)通過政策的價值導向協(xié)調利益關系教育實踐課程難以真正落到實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人們往往更傾向于從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具體利益出發(fā),而忽視了個體長遠的發(fā)展性利益。政府教育主管部門除了應該在制度上有所規(guī)范,更關鍵的是要加強教育政策宣傳和價值導向,讓師范院校、師范生、實習單位學?紤]自身眼前利益的同時還要看到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之所需,更要顧及到國家培養(yǎng)合格教師的公共利益。通過政策的價值引領,讓師范教育恢復其原有的使命,讓教育實踐課程踏踏實實地為師范教育服務。
【最新師范教育實踐課程實施中的利益沖突與協(xié)調論文】相關文章:
在新課程實施中幾點體會論文04-27
在新課程實施中的幾點體會論文05-03
交往行為理論視野中的課程實施論文05-03
新課程實施中的教師激勵論文05-03
試析交往行為理論視野中的課程實施的論文04-27
有效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探索論文05-02
化學課程網上實踐教學組織與實施論文05-04
綜合實踐課程論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