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和諧社會語境下的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論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教育 網絡道德 和諧
論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的基礎上,指出網絡這把雙刃劍在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給思想道德教育帶來巨大挑戰(zhàn),并由此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進行了探討。
一、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
因特網的迅猛發(fā)展,標志著一個新文明的興起,它是現代社會文明發(fā)展新的里程碑。隨著因特網的普及,一扇嶄新的知識之窗逐漸打開。網絡中浩瀚如海的知識,似強勁的萬有引力,使當代大學生趨之若鶩。網絡正逐漸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他們學習知識、交流思想、休閑娛樂的重要平臺。大學生通過網絡,了解世界各地正在發(fā)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大事;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色彩鮮艷的圖片、悅耳的音樂、活潑的三維動畫等,在活躍、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接受新的信息和知識;利用強大的軟件提供的各種工具,使個人朦朧的想象變成鮮明逼真的多媒體畫面,充分展示自我創(chuàng)造能力,通過網絡聊天、E-mail等方式討論困惑問題,進行人際交流。通過網絡,大學生加強了與外部世界的溝通和交流,拓展了視野,滿足了求知欲,還激發(fā)了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網絡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的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網絡的開放性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多元化。
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應該根據社會的需要,按照價值選擇去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遵循社會規(guī)則去演繹人生;ヂ摼W作為一個巨大而開放的信息傳輸系統(tǒng),其信息的傳播無國家和地域約束,人們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自由交往。由此,各種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沖撞與融合成為網民必須面對的事實。但必須看到,一些西方經濟大國利用其雄厚的經濟實力,通過因特網向世界全方位傳播自己的文化、政治、道德和價值觀念,這些信息集知識性、娛樂性、趣味性、形式多樣性和政治性于一體,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和欺騙性,這對于思想活躍、好奇心強的大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同時,各種信息垃圾和精神垃圾如色情、暴力也堆積其中,造成信息污染和精神破壞。
第二,網絡的虛擬性導致大學生人格的虛偽。
網絡社會以虛擬現實和虛擬空間為基本支撐,在現實交往中那些備受關注的特征,諸如性別、年齡、相貌、身份等都能借助虛擬網絡得到隱匿和篡改,使人們的行為變得虛擬化、非實體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表現為符號與符號之間的互動。大學生在網絡社會中由于缺少他人監(jiān)督,“快樂原則”支持著個人的欲望,常常表現出與生活中的現實人格不同的虛擬人格:有的借助于網絡釋放現實生活中的壓力,達到心里暫時的平衡和滿足;有的則依靠網絡生活逃避現實,導致人格虛偽,出現生活幻想、甚至人格扭曲。網絡的隱蔽性和虛擬性,使得行為人的身份、行為方式、行為目標等都能隨意隱匿或篡改,同時還無須承擔責任和義務,這使得行為人擺脫了傳統(tǒng)社會眾多的道德約束,在虛擬世界里出現了濫用權利、甚至為所欲為的現象,造成當代大學生道德感弱化。
第三,網絡的兼容性導致大學生上網成癮。
網絡不排斥任何人,網絡用戶可以在網上隨心所欲地“沖浪”。網絡的超現實性和刺激性,對求知欲強但自控能力較差的大學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和極大的誘惑。大學生如不能控制自己的上網欲望,對網絡過度迷戀和依賴,就會上網成癮。調查結果顯示,有20%的大學生每周上網時間在6小時以上,甚至出現上“通宵網”的現象,個別大學生還因為沉迷于電腦游戲和看碟片而荒廢學業(yè)。其中交際、游戲、信息收集甚至色情是上網成癮的主要誘因。大學生癡迷于網絡容易養(yǎng)成冷漠、無情、多疑、焦慮、消沉的性格,既不關心集體也不關心他人。第四,網絡的無序性導致網絡侵犯。由于網絡自身的松散結構和它方便信息交流的構建目的,其發(fā)展過程表現出無序性,造成對網絡進行有效管理的難度加大。有些大學生在網上破解別人的密碼,窺視別人信箱的內容,獲取他人機密或私人信息,網上*客、網絡病毒、網絡詐騙等網絡犯罪行為時有發(fā)生,嚴重影響了網絡道德秩序的形成。
二、加強網絡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隨著網絡的普及和各種網絡道德問題的出現,網絡道德教育已引起各國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我們國*政府最近頒布了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一些高校已經著手加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但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仍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中進行持續(xù)探索。網絡道德源于社會生活中的傳統(tǒng)道德體系,是社會傳統(tǒng)道德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社會中的發(fā)展和延伸。因此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既要與傳統(tǒng)道德教育銜接,又要體現其自主性、開放性和自律性等特點,融入到當代社會道德教育體系中。作者認為,新形勢下需要通過以下途徑和方法來加強網絡道德教育。
其一,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質。
新形勢下培養(yǎng)一支既有較高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政治工作藝術,又了解網絡文化特點,掌握一定網絡技術的高校政工隊伍已非常必要。目前高校德育教師具備較強的道德水準和較高的個人素質,在數量與質量上都具有大規(guī)模實施網絡道德教育的條件,但由于其現代科學素質差、信息技術能力低和網絡條件限制而使網絡道德教育無法全面展開。因此,必須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培訓,這種培訓應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加強網絡技術知識培訓,提高教師運用網絡、駕馭網絡的能力,為教師與學生用網絡平臺進行交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網上指導打好硬件基礎;二是提高教師的網絡道德素養(yǎng),為學生上網做好“向導”。
其二,拓寬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輸渠道。
一是開設網絡道德課,在廣大學生中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尚無條件開設網絡道德課的高?上仍凇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等課程中增加網風與網德教育等內容,教育大學生把網絡道德規(guī)范和網絡技術置于同樣重要的層面加以學習和掌握,促其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觀。
二是在網絡學科教學中滲透網絡道德教育。網絡學科專業(yè)教師應主動在教學中滲入德育思想,使學生既掌握了專業(yè)知識,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三是加強道德教育軟件建設。深入研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規(guī)律,制作一批思想性和教育性強、趣味性濃、適應性廣的教育軟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動活潑。
其三,構筑網上德育新陣地。
既然青年大學生普遍看好互聯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應該主動搶占這一陣地。一方面可利用校園網上的“論壇”、“交友”、“電子信箱”、“科教館”、“心理咨詢”、“熱線服務”、"OICQ”等形式,使教育工作者有機會接觸青年學生的內心,了解他們的真實思想,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可通過創(chuàng)辦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團網站,設置理論閱覽、教案參閱、資料查詢、學者解疑、熱點討論、模擬測試等形式,在網絡上建立主流文化陣地。目前許多高校業(yè)已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就是開展網絡道德教育的有益探索和嘗試。
其四,建立網絡行為校園監(jiān)管機制。
網絡社會為網民提供的自由權限已超出現有社會道德和法律調整和規(guī)約的范圍,由此重視和加強管理是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應把對大學生最基本的網絡道德要求,通過各個層面的規(guī)章制度固定下來,以制度管理為保證,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這就需要配備專職的高素質管理人員,管理人員應由網絡技術人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共同組成。其中網絡技術人員負責網上信息的過濾工作,對網上的不良信息進行篩選,為網絡健康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持;思想政治工作者負責網上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監(jiān)控工作,及時了解上網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對于學生在網絡上暴露無遺的思想認識問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發(fā)布引導信息,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
其五,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在信息時代,思想政治工作應時刻不忘在網絡上宣傳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先進文化。
一是用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來引導、熏陶、教化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自覺抵制西方腐朽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的負面影響。
二是積極引導大學生逐步樹立與經濟全球化相適應的國際化意識,培養(yǎng)他們從全球角度審視、處理問題的開放性視野。
三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yōu)勢,開設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yè)務素質和身心素質教育網站,通過開設論壇、舉辦征文活動、進行網絡辯論等形式,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建設和諧校園網絡文化。
最后,倡導網絡道德自律。加強網絡道德建設,學校、社會還應大力宣傳網絡道德,倡導道德自律。一方面國家應根據原有的道德體系盡快制定適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網絡道德規(guī)范,加強網絡道德宣傳的力度,尤其是各大專院校應在校園網絡管理辦法的基礎上,率先倡導文明上網,指導大學生在多元道德體系中遵守符合國情的道德規(guī)范,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判斷能力和選擇能力;另一方面強化網絡道德責任意識。網絡道德體系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對于規(guī)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會有積極的作用,但網絡道德操作性較差,更要求大學生自覺強化自律精神和責任意識,自覺遵守網絡道德,履行一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和諧社會語境下的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網絡語境下教學交往的本質解構04-29
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改進措施論文05-01
試論文化語境下的英語翻譯04-27
試析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論文(通用9篇)12-28
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研究論文(通用5篇)12-28
網絡語境的銜接與連貫04-29
普遍倫理語境下的家庭倫理04-29
認知語境下的新型話語誤解04-29
試論消費社會語境下的休閑04-29
構建網絡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體系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