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歷史課課堂教學導言的研究論文
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導言是一節(jié)課的開始,雖然所占的時間不多,但對課堂教學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章多角度地分析了課堂教學中導言的意義,并結合歷史課教學經驗,闡述了根據(jù)教學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等實際進行課堂教學導言設計的方法。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便是成功的一半。歷史課課堂教學中的導言,猶如一部戲劇的“序幕”、小說的“引子”,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的作用。新穎別致、妙趣橫生的引入,能成功開啟學生的思維之窗,使學生心馳神往,從而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和質量。
所謂導言,就是每節(jié)課前兩三分鐘,教師從本課的具體內容出發(fā),圍繞教學目標,緊扣重難點,而精心設計能激發(fā)學生求知欲、誘發(fā)學生好奇心,使學生的學習情緒活躍高漲,自然而然地引出所授新課的開場白。在歷史課教學中,課堂導言的設計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一、巧妙的導言、睿智的演繹是成功教學的開始
1.導言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學習不可缺少的條件,如果沒有注意,就談不上學習。有人曾作過這樣的心理調查:老師上課講第一句話時,至少有33%的學生沒有聽講,在一般情況下,上課至少5分鐘后全班學生注意力才能集中。這個調查充分說明了上課伊始,由于學生的興奮點還在課外,注意力比較分散,此時教師講新課,肯定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若能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一些精彩的導言,就能夠迅速地把學生的興奮點轉移到學習上,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轉移到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內容上,并能被學生所接受,這樣教學效果就能得到保證了?梢,歷史課的課堂導言能起著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作用。
2.導言能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動機是學習的原動力,是指個體“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一種內在的力量。學生的學習成績好差是由兩種因素決定的:一是智力,二是動機。學生有了動機,就能心甘情愿地自覺獵取知識,教師從上課的一開始,就運用有效的方法導入,引導他們產生學習動機,為學生創(chuàng)設精神放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說、去思維、去行動,這樣,就調動了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性,使之在精神愉悅的狀態(tài)下去學習,去領悟,變“逼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把學習看成是一種需求,把探索新知作為一種動力,這樣教學的完成自然會水到渠成。因此,有效的導言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靈丹妙藥。
3.導言具有開啟學生思維的作用。我國古代教育名著《學記》很早就提出了教師進行教學要善于啟發(fā)學生思考的主張:“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币馑际钦f,教師進行教學,要善于啟發(fā)學生思考,誘導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而不是處處硬拖著他們;要激勵他們而不是時時硬壓他們;要給他們點明解決疑難的“訣竅”,而不是把現(xiàn)成的答案硬灌給他們。課堂獨特的導言就像一支航標,給學生指引出一條認識的路線,指明解決問題的方向,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激勵學生探求自己未知領域的愿望,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梢,歷史課設計恰當?shù)膶а约饶軉l(fā)學生思維,同時也有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
4.導言能夠使課堂結構更完整,更嚴謹。恰當?shù)膶а阅苁拐n堂結構更清晰、更具層次感,雖然課堂結構不是鐵定的,但一般而言,一節(jié)課的結構是:導言—提出問題—思考探究問題—師生互動解決問題—鞏固練習(活動與探究)。從中可以看到:用兩三分鐘的時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求知的動機,形成課堂學習的小高潮。然后因勢利導提出問題,此時的學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為了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開始活躍起來,接著,利用學生的表現(xiàn)欲掀起另一高潮,進入到課堂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師生通過提問、探究答疑解決問題。最后,讓學生帶著解決問題的快感進入到最后的鞏固練習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失時機地提出新的問題,為下節(jié)課做好鋪墊。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學生感到余味無窮,處于輕松、愉快的積極狀態(tài)下獵取知識,學習效果就自然明顯了。因此,導言是有效課堂一個不可缺的環(huán)節(jié)。
二、導言的設計及演繹
1.設置懸念、逼人期待。懸念產生于學生想急于解決問題,但用自已的知識和方法卻又末能解開謎團的時候,因而可以觸發(fā)學生求知的動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之覺得非知不可,從而懷著積極探索,滿腔的熱情投入學習,并帶著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聆聽老師的講授,自己則從中找出答案。
筆者在講授七年級上冊《大一統(tǒng)的漢朝》時,在導言部分這樣設置懸念:在楚漢戰(zhàn)爭時,劉邦為了收買人心,曾封韓信等人為王,當劉邦取得天下后,又對這些異姓王進行了處置,并分封一些同姓子弟到各地做王,想借此確保劉家天下。隨著西漢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這些同姓王是不是如劉邦的意愿一樣,“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這一懸念提出之后,學生就會懷著濃厚的興趣聽課,直到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七國之亂”、“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內容,這一懸念就一步步地得到了解決。
【試論歷史課課堂教學導言的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試論茶葉食品加工工藝研究論文04-30
試論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04-27
試論高職課程評價方式和方法的研究論文04-27
研究認知張力優(yōu)化課堂教學 論文04-30
小學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嘗試論文04-27
化學生態(tài)課堂教學研究論文05-01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03-18
最佳歷史課堂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