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人性詰問與儒家早期政治哲學
從儒家倫理政治理論建構(gòu)的必然需要著眼,在人性假設(shè)上,善應(yīng)當是一個共同認可的思維焦點。不承認善作為人性的預設(shè),勢必不能進一步陳述倫理政治的德治之術(shù)。但以孔孟荀董四人的言述來看,盡管一方面可以以善通約、從而保證了倫理政治有可靠的人性基石:另一方面,四人撐開人性之善的格架之方式,卻有明顯不同,有直陳的(孟)、有曲表的(荀),也有不言而喻,而將關(guān)注力轉(zhuǎn)向一般秉賦之人向善可能性的(董)。但其一致之處是,善為其共同嘉許。因此,人性問題落到政治治理上面,倫理政治便在天佑價值之外,又獲得了人間保障。一、以善通約:倫理政治的觀實起點是對人治的高度信賴
倫理政治理論建構(gòu)中,早期階段的四位政治哲學家,對人性都表示關(guān)注。尤其是孟荀對人性的論述,更凸顯了人性論在其理論構(gòu)造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至少從理論表象看,他們的人性預設(shè),有極大的差異?鬃虞^少言性,以致學生“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孫丑》),孟子道性善,荀子說性惡,董仲舒則對性的層次劃分表現(xiàn)出更大的興趣。僅就四人言性的特點而言,似乎其人性主張相差過大,實在難以說他們的人性論還有相當一致之處,還有為倫理政治提供可以相互打通關(guān)節(jié)的理論功用。表象之蒙蔽人,常誤導人下出表象化的判斷。其實,深入追究一下四人的人性論說就不難發(fā)現(xiàn),善,構(gòu)成為一個最大公倍數(shù)。向善的集結(jié),以善的通約,在四人的言述中,可謂一個表面分歧之下的共同歸結(jié)、一致特性。
孔子對人性問題的關(guān)注程度較低。一部《論語》,僅有一句直接談性。而且也只是簡單地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為此,有兩點需做確認,其一,孔子對人性問題的忽略,是一個合理的忽略。原因在于,他的關(guān)注焦點是怎樣用一個互補的架構(gòu),同時收拾人心秩序,整頓社會秩序。其二,孔子少言性,但并不等于對“仁者愛人”的人性依據(jù)懸擱不顧。從“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八字上推展開去,以孔于的基本主張進行進一步的解釋,是可以確定孔子的人性論趨善的思想傾向的。一方面,性與習對舉,證明性是先天獲得的,而不是后天習得的。而孔子所倡導的仁,恰可被視為對人之天賦秉性的一個抽象歸納。因為,仁者,“從人從仁,古文仁從千心”。(許慎:《說文解字》)可知仁是對共同的人的特點的一種概括,而這種共同特點,又因為具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性質(zhì),可知是一種人本有的特性,否則人無論怎么想具有,也不可能。其二,仁的解釋中間包含的先天性質(zhì),發(fā)子外,表現(xiàn)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可見,它是善的,而不包含惡的雜質(zhì)。而對習得之不仁,人亦能根據(jù)仁而惡之?鬃拥倪@一思想傾向,自然是他倫理政治的祈求所注定的。
孔子的人性言述,畢竟要經(jīng)過一番推導,才能凸顯其底蘊。而孟子以“私淑孔子”領(lǐng)會得孔子精神,因而,以良心說性善,最直接而又最貼切地揭示了倫理政治的人性要求。在孟子思想中,性善既是言人性的起點,同時又是論政治的根據(jù),并且還是向人的尊嚴回歸的據(jù)點。就前者而言,他以“不忍人之心”的普遍性為一個基本的設(shè)準,以善性四端內(nèi)置于人心為倫理規(guī)范的原始型態(tài),以對物之性與人之性的特質(zhì)分辨為性善論提供有力的方法支持,從而,以救孺子的生命內(nèi)在敬畏與同情,證得人性之善。就居中一點而論,“非由外爍我也,我固有之”(《孟子·告子上》)的良心善性,本是一種良知之智、良能之具,為人擴而充之,可成大丈夫:為君擴而充之,可成就仁政。而這種擴充,由于是救治人“放失”之心的必然選擇,也由于是人與禽獸之別的根本標志,更由于是“保四海”的充要條件,變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人性發(fā)展趨勢。也正是在孟子那里,對倫理政治內(nèi)蘊效用的信心,達到了最頂點(“仁政無敵”)。由此明顯可見,人性善與倫理政治具有內(nèi)在的親合關(guān)系,甚至是內(nèi)在的一致關(guān)系。前存后在,前去后失。性善與不善,對倫理政治行與不行,至關(guān)緊要。
荀子從性惡處解人性,拒斥孟子的性善論。直接看上去,他對人性的理解與孟子迥然相異,而且,他對孟子的批評,更強化了這一印象。但是,荀子論
[1] [2] [3] [4]
【人性詰問與儒家早期政治哲學】相關(guān)文章:
儒家政治哲學與民主化進程04-29
儒家哲學的現(xiàn)代命運05-01
回顧與前瞻中的人性--盧梭社會政治哲學中的人性視野05-01
中國儒家哲學的起因新論05-02
早期儒家孝道的生存功利精神05-01
論老子哲學是政治哲學04-30
儒家哲學的新課題:理性與情感04-27
政治哲學初探04-30
政治哲學芻議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