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走向素質教育的橋梁-語文活動課
一、語文活動課程的概念
1、語文活動課程的歷史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的觀念以知識的傳授為主,以應試教育為最終目的。在教學評價上忽視學生的語文技能的形成和運用。在素質教育的大旗下,語文教育觀念發(fā)生根本的轉變,認識到語文作為一們基礎的語言學科,其在人的全面發(fā)展中所起到的多方面的作用。為了彌補語文傳統(tǒng)教學上的不足之處,人們開始重視語文的各種課外活動。然而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存在著難以實施、無法把握教育結果等等困難,所以伴隨語文教學改革深化,語文活動逐漸從課外走向課內(nèi)。近年來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課如雨后春筍,爭春茁壯。福建省從去年開始將活動課列入語文教學計劃中,并編寫了一整套的語文活動課教案,教師人手一本。
以上可以說明,語文課外活動課程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它作為歷史客觀地存在著,并代表著語文教學觀念的改變。
2、語文活動課概念的確定
在課程研究歷史上的“概念重建主義”理論曾對活動課程進行了深入而豐富的研究,他們的觀點很值得我們加以參考,并從中對我們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觀念進行一番審視。比如格林關于活動課程開發(fā)的觀點,大致可以概括為兩方面。其一是“參與性”。強調(diào)學生在學校和班級的“生活世界”中主動而積極的參與,在師生圍繞“主題”的對話中開發(fā)其內(nèi)在生命力與“存在體驗”。其二是“距離化”。格林在活動課程中注重藝術科的開發(fā)。她認為藝術科能使主體與客體“距離化”,從而能為自我意識的反省與提升、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生成創(chuàng)造空間,最終完善“審美理性”,超越“工具理性”。又如皮納的觀點。皮納把活動課程的開發(fā)指向于自我意識的提升。他認為當今課程的主要弊端是對自我意識的壓抑和使個性扭曲,(摘自棗《“概念重建主義”理論對我國活動課程理論與實踐啟示》張華)
反觀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學理論中,對活動課程的論述實在是難以尋覓。僅見的是一些有關課程的論述。如《教育學》教材、著作中,都認為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即學校全部教學科目的總和,狹義的課程指某一學科。受此觀點影響,中小學長期以學科課程為主,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和智力的訓練,而諸如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培養(yǎng)、興趣愛好發(fā)展及個性完善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受到不良影響,妨礙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在語文教學中這些弊病又表現(xiàn)的特別的顯著,語文教學長期只見工具性,忽視在語文教學中對形象思維的培養(yǎng)以及蘊涵其中審美性,而在應試教育下更連語文中的聽說等綜合技能的培養(yǎng)也在實際操作中被拋棄。
參考綜合國內(nèi)外學者的論述,我個人認為語文活動課程最主要的特征有這幾點:其一,它是語文課程的一種,都需要教師的參與,并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其二,語文活動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直接經(jīng)驗,并將語文課程內(nèi)學到的間接經(jīng)驗和知識技能進行運用,使之熟練并高度遷移形成語文能力。從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挺進,在使語文的工具性得到掌握的同時,使之與語文的審美性相互融合,達到一種如格林所論述的“審美理性”。其三,語文活動課程的主體必須是學生的主動參與。目的也在于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語文學習沖動,并努力通過活動課程使之定型,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并促進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
二、語文活動課和語文課以及語文課外活動的區(qū)別
。ㄒ唬、語文活動課與語文課同是學校的正式課程,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1)二者的側重點不同。語文課的目標側重于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活動課的目標側重于學生語文技能的訓練,各種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及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個性特長的發(fā)展等。
。2)從課程內(nèi)容相看,語文課的內(nèi)容以間接經(jīng)驗為主。語文活動課的內(nèi)容以直接經(jīng)驗為主,通過學生的親自實踐,主動發(fā)現(xiàn)和獲取各種語文知識,并使聽說讀寫等語文技能、能力、得到訓練和培養(yǎng)。
[1] [2]
【走向素質教育的橋梁-語文活動課】相關文章:
語文活動課方案08-27
淺談語文活動課的實施04-28
小學語文活動課教案01-21
如何促進語文素質教育04-28
有關小學語文《走向生活》教案04-29
語文活動課方案7篇08-27
語文活動課方案(精選15篇)12-28
語文活動課方案(精選12篇)12-15
語文活動課方案(7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