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圍繞新課標,探索新模式
漢語拼音對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顯得抽象、枯燥,但這一教學內容卻是一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如何圍繞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進行教學改革,組織課堂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呢?教學中,我進行了這樣的教學改革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看:看插圖、看掛圖、看投影,啟發(fā)學生思維,從圖中體會字母的形和音。新教材上每個字母都配有形象生動、極富童趣的插圖,有的圖表示字母的形狀,如蠶表示“S”,椅子表示“h”,傘把表示“t”等;有的圖表示字母的音,如人們用力砍柴發(fā)出“ei、ei、ei”的聲音。更多的圖則既能表示音又能表示形,如刺猬“C”、氣球“q”、母雞“j”、西瓜“X”等等。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這些插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通過看圖對字母有了一個形象直觀的感性認識,有效地幫助學生識記和發(fā)音。
二聽:聽錄音范讀,聽教師范讀,體會發(fā)音的方法、發(fā)音的部位和發(fā)音的特征。在一年級拼音教學中,學生主要是模仿學習,因此聽清楚發(fā)音尤其重要。我通過播放錄音先讓學生對字母的發(fā)音有個基本認識,然后進行范讀,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老師的口型,模仿練習,體會發(fā)音的部位,把聽和看結合起來,分辨形狀相似的字母在發(fā)音上的不同。如“b”和“d”、“p”和“q”、“n”和“l(fā)”、“zh”、“ch”、“sh”和“z”、“c|”、“s”之間的區(qū)別,看聽結合,突破了拼音教學的難點。
三讀:學生在聽的基礎上,進行拼讀體驗,體會發(fā)音的部位,發(fā)音的特征,同時教師在聽學生拼讀的過程中,不斷糾正拼讀中的差錯,從而達到發(fā)音準確,標準。讀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領讀、指名讀、小組讀、比賽讀,大聲讀、小聲讀……不斷變換讀的形式讓學生在興致勃勃的朗讀練習中掌握正確的發(fā)音方法。
四演:巧用拼音的形、音組合等特點進行表演,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使他們感到學拼音是一種游戲,從而達到樂學,愿學,主動學。如在教學p、q等字母時,我讓學生把自己的身體作為字母中的“豎”,用胳膊當圓,用身體表演字母!皃”就把右手放在頭上形成右上半圓“p”,“q”就用左手放在頭頂上形成左上半圓,教師說字母,學生表演字母;利用拼音卡片進行找朋友的表演,找到了,拼一拼;利用兒歌讓學生記憶怎樣給音節(jié)加聲調:“小小聲調給誰戴:有a在,給a戴,a不在,o、e戴,u和i在一起,誰在后面給誰戴”;這些生動的師生雙邊活動形式既活躍了課堂,又提高了學生的拼讀興趣和能力。
五用:“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生字”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低段的教學要求,也是一年級漢語拼音教學的最終目的。通過學生的看、聽、讀、演,已經為學以至用打下了基礎。借助漢語拼音認讀生字,我進行了一些這樣的教學實踐探索:在教室的講臺、黑板、門、窗戶、墻、水壺等地方都貼上帶有拼音的生字卡片,學生每天接觸到這些事物,接觸到這些帶拼音的生字卡片,同學之間進行抽查拼讀訓練;請家長在家里仿照同樣方法進行延伸鞏固訓練;在班上成立漢語拼音認讀生字學習小組,看哪個小組學得好,拼得準,評選拼音認讀生字紅旗小組;組織開展閱讀《拼音報》講故事活動等等,這樣形式多樣,“曲”不離口,逐步達到了“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生字”的教學目的。
湖北省宜昌市白沙小學 劉統(tǒng)先
【圍繞新課標,探索新模式】相關文章:
關于網絡英語教學新模式的探索與研究05-02
成人高等數學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的探索與思考05-02
旺蒼:積極探索互助資金項目扶貧新模式04-27
探索保護性耕作示范區(qū)建設新模式04-26
泛珠三角:探索東西協調發(fā)展新模式04-30
基于數控電火花線切割實習創(chuàng)新模式的探索04-29
目的論引導下的實踐型翻譯教學新模式探索04-27
運用新課程三維目標理念探索語法教學新模式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