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高中語文教本與讀本跨聯(lián)策略初探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高中生課外閱讀不少于300萬字。據(jù)此,人教社同時編寫了必修的教本和讀本,而且規(guī)定讀本須與教科書配套使用,且由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然而,現(xiàn)狀如何呢?或荒廢“讀本”,或隨意處理“讀本”。結(jié)果是各級統(tǒng)考偏偏多從“讀本”中取材,學生多數(shù)因教師一般性倡導所誤而招架不住敗下陣來。真所謂讀本都讀不清楚,更遑論300萬字。
那么,怎樣較好地使用好教本與讀本,使教讀兩本有機結(jié)合起來,進而落實教師指導呢?
一、跨文本強化考試需要
根據(jù)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原理, “需要”往往就是動力。有目的地持續(xù)地滿足“需要”能夠收到強化激勵的實效。因為考試要考“讀本”,學生又有“得分”的需求,這樣便可以生成“利益驅(qū)動”效應(yīng)。為此,執(zhí)教者首先應(yīng)當界定一個概念,考試不是考教本,考試考的是教材。所謂“教材”,指的是國家明文規(guī)定必修的教本與讀本,當然也包括《大綱》所列的課外閱讀篇目。特別是“讀本”應(yīng)當給予高度重視,因為“教材不過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猶如理科的例題。概念明確了,導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這條筋,運作起來也就比較順暢。誠然,抓好落實,少不了各種措施的及時“跟進”。譬如,做每周讀本札記,課堂配合使用讀本中的同類文章,課堂選用讀本文章的語基及閱讀分析進行小測等等。
二、跨文本比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冊的第一個文言單元塑造的是一組古代說士形象:有勇赴國難的燭之武、隱忍有遠見的文仲,有善于諷諫的鄒忌、委婉機智的觸龍。教師在完成教本作品內(nèi)部的這種形象比較分析之后,可以及時將閱讀比較的觸角伸到讀本里去,如要求讀《晏子故事兩則》,尋找晏子的性格特點,從“使楚”看晏子幽默機智的外交辭令;可以教讀本上的《召公諫厲王止謗》,讓學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遠見和直言不諱的勇氣。還可要求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如《荊軻刺秦王》,分析荊軻與讀本中幾位說士性格的不同;荊軻主要不是依靠機智,而是依靠那種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精神去維護國家的利益、去實現(xiàn)一種人生的追求。這種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較,可以擴大學生的文學視野,積累寫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學習《燭之武退秦師》之后,不少學生認為像燭之武這種人在先秦很多,不足為奇,他們倒很欣賞那個隱忍不亂、及時撤兵的晉文公?衫媒瘫菊n下注釋:“即晉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讀本延伸,晉文公曾經(jīng)是個無賴貴公子,他后來是怎樣成為胸有全局、臨危不亂的君王的,可以讓學生從讀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過閱讀,學生認識到,沒有遭受衛(wèi)、曹、鄭的無禮甚至侮辱性冷遇,沒有19年遍嘗顛沛流離之苦,就沒有《燭》一文中那位從容鎮(zhèn)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這就叫“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樣一來,不但擴展了對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學生的人生觀。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讀本里探究這個形象的原因,從人物的“心路歷程”上補充對形象認識的厚度,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
[1] [2]
【高中語文教本與讀本跨聯(lián)策略初探】相關(guān)文章:
小學作文批改策略初探05-01
初中班級管理策略初探04-29
小學作文教學策略初探04-29
美資銀行營銷策略初探04-29
學生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初探04-29
英語作業(yè)有效化的實施策略初探04-29
漢語歇后語英譯策略之初探04-29
鄉(xiāng)村圖書館普及與發(fā)展的策略初探05-01
中國核電的核安全監(jiān)管策略初探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