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成長
“體驗”一詞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詞匯。事實上,本次課程改革就是要將課程從“文本課程”轉變?yōu)椤绑w驗課程”,所以,“體驗”自然也就成為新的學習方式的一個重要特征。所謂體驗,是指“由身體性活動與直接經(jīng)驗而產(chǎn)生的感情和意識”。對學生體驗的重視,其實就是將學生的內心世界以及生活世界納入到學生的學習當中來,發(fā)揮它們對學習的促進作用,引導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成長。在體驗性學習中,學生學習的不僅僅是認知方面的知識,而且還有情感、態(tài)度、價值及實踐方面的知識。教師要樹立“以活動促發(fā)展”的教學觀念,成為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者,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把學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和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進行了初步嘗試,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一、 在情境中體驗老師要善于營造學生學習的情境。我在教學《小音樂家楊科》時,在優(yōu)揚的樂曲聲中,介紹故事大意,導入課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揚科為什么能把大自然中的聲音當成音樂的,體驗到大自然中的聲音放在音樂中也是一種美的享受。我曾經(jīng)聽過袁斌老師執(zhí)教的《豐碑》一課,一開始,在凄厲的北風怒號中,在蒼茫的雪山中艱難行進的紅軍畫面中,袁老師入情入境地道出了課文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把學生引入了課文的情境之中。在教學《田忌賽馬》導課時,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愛玩撲克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和教學內容相聯(lián)系,使教學內容能適應并順利地植入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在情境中,學生激起的情緒,成為需要的推動。這種情境會作用于師生雙方的心理,影響師生實現(xiàn)教與學目的的行為和力量,促進目的的實現(xiàn)。將學生帶入情境的手段有:1.以生活展現(xiàn)情境。2.以實物演示情境。3.以圖畫再現(xiàn)情境。4.以音樂渲染情境。5.以表演體會情境。6.以語言描繪情境。二、在認知不平衡中體驗在情境中制造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活動去組合,批判和澄清新舊知識的差異,解決“認知不平衡”,進而不斷改善,發(fā)展自己的認知結構,且在認知發(fā)展的同時,獲得輕松,愉悅,成功的情感體驗。在新課程中,我不在強調學生對教科書內容的記憶與內化,而是更多地采取“非結構”、“開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別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chuàng)新品質的境況。在教學《她是我的朋友》一課時,阮恒一開始誤以為他會因獻血而死去,學生自己能理解到的只占十分之一,作為老師應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如何引導學生體驗當時阮恒的心情。我充分讓學生閱讀有關描寫抽血過程中阮恒的句子。學生讀后充分交流自己的感受,“一動不動,一句話也不說!闭f明他害怕,說明他勇敢,說明他配合醫(yī)生!巴蝗秽ㄆ艘幌拢眍澏恫⒀杆儆昧硪恢皇治孀∧!睘槭裁础邦澏丁?為什么“捂住臉”?是因為他感到疼,他不想讓人看見。學生們這時的感悟并不準確,因為阮恒是因為怕自己要輸光血死去才這樣做的。這時我沒有糾正孩子們的感受,而是進一步讓他們閱讀下面的句子:“疼嗎,阮恒?”醫(yī)生問道。阮恒搖搖頭。你們通過讀這句話,覺得阮恒在輸血過程中疼嗎?“不疼”孩子們讀懂了這句話,那他之前為什么要啜泣,顫抖并用手捂住臉呢?學生們開始把自己當作阮恒,去體驗,去感知。在這種情境中,學生產(chǎn)生了認知上的沖突,產(chǎn)生了解決“認知不平衡”的意向。當教師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的時候他的做法是:通過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學生認知的不平衡,引導學生完成解決問題的活動,監(jiān)測他們發(fā)現(xiàn)后的反思。我也是這樣想,這樣做的。我和他們一起參與到開放式的探究學習中,學生能初步認識到阮恒是因害怕而這樣做的。“他又開始嗚咽,并再一次試圖用手掩蓋他的痛苦”這是為什么?聯(lián)系后文“醫(yī)生又問他又搖頭”你有什么感受?他不是因為疼這樣做的,是他以為自己馬上就要死了!皢柩省北葎偛诺摹班ㄆ痹鯓?形容哭的聲音更大了。“接著變成持續(xù)不斷的低聲哭泣。”他為什么哭得越來越厲害了?“他眼睛緊閉著,用牙咬著自己的小拳頭[1] [2]
【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成長】相關文章:
在體驗中成長作文11-13
在體驗中成長作文12-30
在體驗中成長作文11-29
讓學生在愛中成長05-02
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04-29
在體驗中成長作文【精】04-30
【熱門】在體驗中成長作文04-26
【精】在體驗中成長作文04-27
【推薦】在體驗中成長作文04-27
【薦】在體驗中成長作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