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幾個值得注意的傾向
一、注重“求異”,忽視“求同”課堂教學中注重求同是對傳統(tǒng)的考試的一種應對。機械式的記憶、模式化的學習,的確抹殺了許多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原本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造句練習被一統(tǒng)的“范句”統(tǒng)率得毫無情趣。于是,在作業(yè)中、試卷中的“好像”的造句是完全一樣的“妹妹的臉蛋好像圓圓的蘋果”。我們在驚嘆如此高的正確率的同時,更多的是為學生變成考試的機器而悲哀。在這樣的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機制驅使下的學生的思維是單向的,與創(chuàng)造是無緣的,求異是不可能的。
而目前的課堂,有的正走向另一個極端。例如,《撈鐵!芬徽n,有位教師在講到懷丙和尚用兩船泥沙撈鐵牛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抓住機會對學生進行求異思維的訓練:除了這個辦法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學生的辦法真是五花八門:1.用許多人來拉;2.用起重機來吊;3.用直升飛機來吊;4.把鐵牛切碎后再撈……教師一一給予肯定。在當時的情況下,到底哪種方法可行?教師沒有總結,細細想想,這樣的求異訓練沒有落到實處。
思維有兩個翅膀,一是求同,二是求異。二者缺一,思維就不能起飛。求同,就是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認識事物共性;求異,就是發(fā)現(xiàn)特點,認識事物的個性。兩者相互聯(lián)系、相互轉化,才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才能有所創(chuàng)造。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求異思維,但也不能忽視求同能力的培養(yǎng),求同存異,方能使學生思維的雙翼豐滿。
二、體現(xiàn)“自主”,不等于“自能”
自主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關鍵詞。我們必須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打破過去教師“滿堂灌”、學生“全堂聽”的教學習慣,充分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探索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氣氛,對學生應該多一點信任、多一些寬容,要把盡可能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語文課堂要推崇真實,允許“實話實說”;鼓勵爭議,允許“自我表現(xiàn)”;倡導創(chuàng)新,允許“挑戰(zhàn)權威”;激發(fā)想象,允許“異想天開”。
然而,自主不等于自能,不等于自會,也不等于不要教師的教。有的課堂學生自主有余,有些自流,最后學生卻不能自會;有的完全上成自習課,學生似乎成為學習的主人,一課下來,卻收效甚微。有位著名學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人有的時候不是沒有民主,而是不會、不要民主。目前的課堂也是一樣,許多學生還不能自主,不會自主,于是他們不會珍惜老師給予的自主學習的時間,更多的在盲目的哄動中浪費了時光。
其實,思維從禁錮的囚籠中解放出來就是自由。我們尊重學生的自主,前提是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和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yǎng)與形成。
三、彰顯“個性”,抹殺“共性”
“共性寓于個性”是一條具有普遍性的規(guī)律。然而,多年來,我們總是過多地強調了共性,在某些方面,甚至完全用從其他學科中抽象出來的共性取代語文學科的個性,用一樣的模式統(tǒng)治課堂,導致了教學效率的低下。
其實,我們的學生是有著獨特個性,具有鮮活生命活力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真情實感,有著自己判斷是非的能力,有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有著自己的成長的背景,有著自己獨特判斷需要與能力。我們不能容忍有些教師扼殺個性的專制型的課堂行為,否則,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我們的教師已充分意識并重視在課堂中保護、培養(yǎng)、張揚學生的個性。就拿語文課堂中的朗讀教學來說,在課堂中,我們充耳聽到的是這樣的話:“你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最好能讀出自己的感受!薄袄蠋熥钕矚g有特色的朗讀!薄谑,課堂中的齊讀變少了,老師的范讀不見了,對朗讀的指導也不
[1] [2]
【幾個值得注意的傾向】相關文章:
金屬蛋白研究中幾個值得注意的動向04-29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05-02
地面報表預審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04-30
數(shù)學與應用數(shù)學專業(yè)大眾化教育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04-29
個人專業(yè)傾向04-29
有點暴力傾向的同桌04-29
離職傾向調研報告04-27
我的職業(yè)傾向報告04-27
霍蘭德職業(yè)傾向測試11-08
我的職業(yè)傾向測評報告--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