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議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銜接”--兼談學習新大綱、新教材的體會 2
語文試用修訂教學大綱規(guī)定:中學語文教學必須教學生“具有現(xiàn)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币谎哉f之,即聽說讀寫能力,即培養(yǎng)有語文素養(yǎng)的人。這就需要一個培養(yǎng)過程,即學習過程。有人曾說,一個人的學習過程是這樣的:小學教學重在“扶”,中學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學重在“全放”。由此可見,這個過程明顯體現(xiàn)出逐步加深,互相聯(lián)系的關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銜接”。何謂“銜接”?它指事物間相連接。試用修訂教學大綱也明確提到初中語文教學是“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甚至更為詳細地提到“在小學的基礎上擴大識字量”、“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這說明了中小學語文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與銜接。同時,系統(tǒng)論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在研究和處理事物時,把對象放在系統(tǒng)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終著重從要素與要素之間,系統(tǒng)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中,從系統(tǒng)的結構以及動態(tài)的角度,綜合考察和處理對象,以求得到整體功能的最優(yōu)化。這些無不告訴我們的確應該重視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銜接”。
根據(jù)系統(tǒng)論理論,如何研究“銜接”, 如何做到“最優(yōu)化”,下面我就談談對“銜接”在三個方面的認識:
一、 研究大綱是做好銜接工作的保證。
語文不如數(shù)理化之清晰,因而語文教學往往陷入了一種不可知論的狀態(tài),有人還美其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實,這是不可許的。作為一線教師如今須做到以下三點:1、研究92年大綱與2000年大綱之異同。2、研究2000年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之異同。3、研究初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之異同。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確定,它使教師有了準繩,有了依據(jù)。 例如,92年大綱與2000年大綱之異同,也說明它們存在著繼往開來的銜接關系:92年大綱對語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顯,著重于工具性。而2000年大綱則將人文性與工具性相提并論。那如何做好這理念的認可與改變就尤其重要了。其實,語文是一種特殊的工具,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是負載和傳遞信息的工具;語文的運用,離不開人的思想感情、閱歷和素養(yǎng)的參預。因此,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認為低年級應著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級再側重人文性也不遲,那問題就是要如何做好這階段過程的銜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學識字的基礎上進一步識字,更加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注重書寫,并引導學生去認識書法家練字的經過;還有背誦默寫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開。正如著名教育(www.35d1.com-上網(wǎng)第一站35d1教育網(wǎng))改革家魏書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對某一方面給予大膽的出其不意的肯定,從而使學生對語文產生極大的興趣,這是從小學到中學“銜接”的典型,同時也是語文教壇一個佳話。發(fā)現(xiàn)兩個大綱之異同,我們就能了解新大綱的意圖所在了。其實,這就是新舊大綱間的銜接。只有真正做到對大綱之異同而心中有數(shù),那在實際銜接教學過程中會有很大啟示的。這樣才能找到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再如,新大綱分明一體化設計,整體考慮,互相銜接,這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由此可見,各方面的銜接問題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越來越受人們重視了。就背誦篇目而言,大綱規(guī)定小學不少于150篇,以絕句為主;初中背誦不少于80篇;高中背誦古文20篇,詩詞、曲50首。這些無不說明從小學到初中,乃至高中的連貫性和層次性已尤為突出了。作為教師認識這一點是很有必要的。對此,我采用每天一詩,先誦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詩詞懂與否,我認為隨著孩子長大或年齡的增長會懂的;蛟谄鹗寄甓尾惶,在初二、三年再繼續(xù)訓練也不遲。這既能體現(xiàn)訓練的層次性與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認識與發(fā)展規(guī)律。
二、 研究教材之間的銜接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
。ㄒ唬⑹煜ぶ行W教材,處理好銜接,明確教法學法。
現(xiàn)在屬于九年義務教育(www.35d1.com-上網(wǎng)第一站35d1教育網(wǎng)
[1] [2] [3]
【淺議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銜接”--兼談學習新大綱、新教材的體會 2】相關文章:
教學與開鎖-兼談語文的解讀教學方式05-01
談新教材中閱讀材料的特點與作用04-29
淺議初中語文作文教學04-30
試談新課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體驗04-30
淺談新教材中的詞匯教學04-28
淺議地理教學中的能力培養(yǎng)問題05-01
淺議農村美術教學中的問題與反思05-01
回復「玉米」網(wǎng)友并兼談競爭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