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語文課堂上的疑問教學法教育教學論文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使用這種疑問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中養(yǎng)成“敢疑”、“好疑”、“善疑”的習慣,提高深入探求知識的能力是很有好處的。
【關鍵詞】語文課堂 設疑解疑 疑問教學法
疑問教學法同傳統(tǒng)的問答教學法、談話教學法不同之處,關鍵在一個“疑”字上,學生知識的獲得、才干的增長,需要經(jīng)過由有疑到無疑,再由無疑到有疑這樣一個往返循環(huán)的過程。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要使他們有疑,帶領他們知疑而進,達到發(fā)展他們的思維,開發(fā)學生的智力的目的。
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當堂閱讀或分析課文時自己產(chǎn)生疑點,提出疑問,然后指導學生去精讀深思,討論研討,自釋其疑。教師不應擔心學生提出疑問會影響教學計劃的實施而不讓學生無拘無束地提出問題,也不應該不加啟發(fā)指導,任其自由討論或不讓積極思考,草率據(jù)疑而釋,仍應該把釋疑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如在講授《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前,先簡介了文章的寫作背景,揭示了全文的寫作順序,然后布置學生預習課文,熟悉課文,為分析文章做準備。學生通過預習,產(chǎn)生了不少疑點,提出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疑問:一是對文章題目“為了忘卻的記念”難以理解,文章既是為“記念”死者而作,又怎么說是“為了忘卻”呢?二是文章第四部分第二自然段的末句:“我不是高僧,沒有涅槃的自由,卻還有生之留戀,我于是就逃走!睉撛鯓诱_理解?三是文章結尾處,作者表達繼續(xù)戰(zhàn)斗的決心和必勝信念時發(fā)出的充滿仇恨的呼喊“這是怎樣的世界呢”一句,為什么不用問號,也不用感嘆號,而是用句號?疑問提出后,引導學生逐段分析課文的同時,注意指導學生通過精讀深思或議論研討,逐個自釋其疑。對第一個疑問,先指導學生精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再啟發(fā)學生理解“兩年以來,悲憤總時時來襲我的心,至今沒有停止”這句話的含義,使學生明確作者對烈士從未忘卻,接著提示學生聯(lián)系“竦身一搖,將悲哀擺脫”一句進行分析,認識到這里所說的“忘卻”指的是不要過分沉溺于悲痛之中,要化悲痛為力量,以堅忍不拔的戰(zhàn)斗,完成烈士未竟的事業(yè),從而再進一步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對疑問作出正確的解釋:“忘卻”與“記念”并不矛盾,“忘卻”是為了更好地戰(zhàn)斗,也是對烈士最好的“記念”。對第二個疑問,先要求學生參照注釋弄清作者這里所引用的“高僧”這一典故的內容及“涅槃”這個詞語的含義,然后指導學生精讀那段文字,先從字面上解釋這句話的意思(即“我不是高僧,沒有死的自由,不像那位高僧以死來逃避被捕;我還想活著與敵人斗爭,所以我離開了家,逃走了”),再引導學生聯(lián)系“這是奴隸所幻想的脫離苦海的唯一好辦法,‘劍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那句話,從思想上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最后通過學生的積極思維,對疑問作出恰當?shù)慕忉專鹤髡哌@句話不僅堅定地表明了自己要保存實力同敵人繼續(xù)戰(zhàn)斗的決心,還用《說岳全傳》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批判了幻想逃避現(xiàn)實斗爭的懦夫行為。對第三個疑問,先提問學生:作者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寫這篇文章的?學生很快作出回答:文章寫于白色恐怖下的1933年。進而問學生:作者對當時的世界,是否已有了肯定的看法?學生經(jīng)過簡短的議論,也作出了正確的回答:作者對眼前的世界早已有了肯定而明確的看法,即認為是充滿黑暗、“并非人間”的世界。教師點撥至此,學生對疑問就不須多釋而自明了。
“這是怎樣的世界呢”的呼喊,無須發(fā)問,更不要求別人回答,連感嘆也沒有必要,實際上已寓答于問,所以不用問號、感嘆號而用句號。采用由學生生疑,再指導學生釋疑的教法,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維、主動求學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頗有益處的。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閱讀課文、分析課文時往往無疑可問,這就需要教師注意設疑,也就是根據(jù)教材內容,抓住某些關鍵性問題和學生不易發(fā)現(xiàn)或難以理解的問題設疑提問,使學生有疑要解。學生有疑以后,教師自己不宜匆匆據(jù)疑而解,更不宜提供現(xiàn)成答案草草提問而答,應該啟發(f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去自解其疑,把解疑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如《為人類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一文是課內自讀課文,在指導學生自讀時,設下幾個疑問:開頭舉了哪三個災害性事件?它們分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的實質是什么?怎樣消除污染保護環(huán)境?這幾個問題解決了,這一課的內容就掌握住了。那么,最后一個疑問“本文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的答案就出來了。
又如講《荷塘月色》時,在介紹寫作背景后,注意緊密圍繞文章所揭示的主題,抓住字里行間所流露的“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這個難點,于分析文章的過程中多處設疑,引導學生解疑。在分析作者面對冷清、靜寂的荷塘環(huán)境發(fā)生的“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里”之感受時,就設下了“作者這樣與眾不同的獨特感受因何而有”的疑問,引導學生聯(lián)系作者當時不滿現(xiàn)實,幻想超脫、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明確這是情因景異,景隨情染的結果。在著重分析了月下荷塘的景物和荷塘上的月色后,提出了作者為什么把淡淡的月光下的荷塘景物寫得那么有形有神,有靜有動,有光有色,把荷塘上的月色寫得那么清淡而朦朧,這分別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心境和心情等疑問,引導學生聯(lián)系作者當時不愿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又不愿與惡勢力積極斗爭的矛盾心理,展開討論,要求學生思維,各抒己見,通過討論去解答疑問,明確對月光下的荷塘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那短暫喜悅的心境;
對荷塘上月光的描寫,表露了作者苦悶憂郁的心境。這樣在指導學生總結課文時,就容易使學生理解荷塘月色全景的展現(xiàn),既是作者那淡淡喜悅又夾雜著淡淡哀愁這一心境主宰下的產(chǎn)物,又是作者抒發(fā)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這個難點。
這樣設疑,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大有好處的。
實踐證明,在教學中使用這種疑問教學法,對學生在學習中養(yǎng)成“敢疑”、“好疑”、“善疑”的習慣,提高深入探求知識的能力是很有好處的。
【淺談語文課堂上的疑問教學法教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地理教學中的論文教學法論文05-04
淺談趣味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教育論文05-02
淺談體育自助餐教學法試驗教育論文05-04
淺談地理教學中的論文教學法04-30
淺談地理問題化教學法論文05-02
淺談手指游戲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的妙用論文05-01
交際教學法課堂上的語法教學04-28
淺談高中美術教學中的情境教學法論文05-03
教學法論文教育學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