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語文課堂教學偏差現(xiàn)象淺析論文
為了促進新中考與新課改的對接研究,學校開展了“打造有效課堂”教學競賽活動,筆者聽了一些語文課,與部分語文教師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現(xiàn)就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偏差現(xiàn)象談談認識。
1.偏重生字詞教學,忽視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理解
于老師在執(zhí)教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斑羚飛渡》一課時,在導入新課后,首先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那位學生的朗讀很投入,也很有感情,聽課者都不由自主地進入到課文情境之中,并對斑羚的智慧、勇氣和犧牲精神感到震撼。筆者本以為接下來師生會一起分享這種感受,但教師卻轉(zhuǎn)身點擊電腦,在大屏幕上投射出一些字詞。教師要求學生讀準加點字的音,并依次請學生逐個讀。對于讀不準的字,教師不厭其煩地幫助學生校正發(fā)音。隨著時間的流逝,剛才聽學生朗讀課文時縈繞在筆者心中的震撼漸漸淡去,學生的注意力也集中在辨認字詞上。聽讀課文時充盈在他們心中的情感還有多少留存?
學習新課時,先講生字詞,幫助學生讀準字詞,掌握詞語含義,這也許是語文課的教學慣例。然而筆者關(guān)注的問題是:當生字詞脫離了課文后,它們對于學生的意義又是什么?當與教師討論這個問題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驚訝,接著給出了極其相似的理由:其一,各種考試都要考到一些生字詞;其二,學生如果過了字詞關(guān),通讀課文時就會少一些障礙。在教師的教學設(shè)計中,很容易看到“整體感知”、“品讀課文”之類的詞語,這說明語文教師已經(jīng)觸及到新課程理念,但就是理論與實踐之間還存在明顯的界線。在聲勢浩大的課程改革中,教師已經(jīng)熟悉一些新話語,但遠沒有真正領(lǐng)會這些話語的內(nèi)涵,以致教學中出現(xiàn)“老瓶裝新酒”的現(xiàn)象。
當字詞從文章的整體中抽象出來時,語言的整體性就被粉碎和切割了。一位教育家說過:語言的意義在于使用,只有在使用時語言的意義才會顯現(xiàn)。如果脫離文章所描寫的具體情境,詞語對于學生而言就只是一個孤立的、干癟的概念,沒有任何意義。當教師把充滿情感的文字作為生詞從文章中抽離出來時,就割裂了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學生本應在課文情境中獲得的情感體驗也被淡化了。
2.偏重知識性導讀,忽視讓學生走進文本的情感世界
任老師在執(zhí)教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時,首先在大屏幕上投射出幾個問題,要求學生邊讀書邊思考。
這些問題是:
。1)羅布泊原來是什么樣子?
。2)今日的羅布泊又是什么樣子?
。3)從文中找出說明羅布泊消逝原因的語句,思考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4)羅布泊的消逝導致了什么惡果?
。5)同樣的悲劇還發(fā)生在哪里?
其實,課文既生動描寫了羅布泊昔日的繁榮景象,也用傷感的語言述說了羅布泊今日的蒼涼。學生只要用心讀課文,就會隨著作者的語言經(jīng)歷羅布泊的滄桑。但是,教師可能不滿足于學生無目標地讀課文,力求突出對知識性內(nèi)容的指導,于是精心設(shè)計了上述5個思考題。當時筆者環(huán)顧課堂,發(fā)現(xiàn)學生們都在一邊讀書,一邊看屏幕上的問題,還一邊用筆在書上作標記,以便回答教師的提問。
對此,筆者不禁要問:學生在讀書時,如此忙碌地尋找問題答案,還能感受到作者寫作時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嗎?還能用心體會文章的意境嗎?事實上,這篇課文作為報告文學,其主旨是反思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說明工業(yè)化在帶來現(xiàn)代化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也毫不留情地吞噬著人們曾經(jīng)像仙境一樣美麗的家園,表達了作者對世界發(fā)展的深深憂慮和對自然和諧之美的無限眷戀。課文的內(nèi)涵遠不是教師給定的幾個問題所能概括的。教師這種硬性的、帶有很強技術(shù)化色彩的教學設(shè)計妨礙了學生對文本主旨的理解。
上述課例只是許多語文課堂教學的縮影,導致語文課堂教學出現(xiàn)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把課文看作是認識的對象,面對一篇課文,教師首先思考的是如何讓學生明白課文寫了怎樣的人、事、情、景等,教師把課文分解成關(guān)于字詞、知識性內(nèi)容和文體寫作等信息,但這僅僅是語文教學的表層。語文教學遠需要引導學生深層次地理解和體味文章所蘊含的情感、意義和所言說的故事。如果教師在教學一篇課文時忽視學生對作品的感受、體悟和意會,只教給學生一些科學知識和概念,就不能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無法使學生形成對文學的感知力、想象力以及較高的母語運用能力。
筆者認為,初中語文教學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要引導學生尋覓并把握文本內(nèi)容,讓學生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意義。
2.關(guān)注學生體驗,讓學生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情感。面對作為課文的文學作品,教師的任務不僅是知識性地解讀,而且要喚醒學生對作品的情感體驗,引導他們走進作品所開啟的生活世界。
3.回到文本本身,讓學生感受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任何一篇課文都講述了特定情景下的故事,表達了作者當時的思想情感。回到文本,要求教師把握文本的內(nèi)容、情感和相關(guān)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凸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zhì)和特點。
【語文課堂教學偏差現(xiàn)象淺析論文】相關(guān)文章:
淺析審判泄密現(xiàn)象05-01
漢語西化現(xiàn)象淺析05-02
淺析小學語文讀寫結(jié)合論文04-30
黑格爾的現(xiàn)象淺析04-28
淺析讀圖現(xiàn)象與攝影教育04-29
淺析化學教師的認知偏差及其成因04-30
淺析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的作用論文05-01
淺析語文綜合性學習論文04-27
青少年心理閉鎖現(xiàn)象淺析04-30
淺析英語語言中的歧義現(xiàn)象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