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教師永葆童心營造樂教樂學氛圍論文
【摘 要】情感性是語文教學藝術的核心之一,目的是讓學生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斷提高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這要求語文教師首先要帶著情感進入課堂,僅有愛心是不夠的,師生間每時每刻都要進行心靈的接觸.這就要教師具有一顆“童心”甘做一個“小孩子”,愿意走進學生豐富多彩,曼妙無比的生活情感世界,與學生相知相親,打成一片,融為一體,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教學氣氛。文章闡述了本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做到永葆一顆童心的策略: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緒體驗. 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巧用教學語言機智,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融洽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語文教學游戲,使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如有不足之處,懇請同行不吝賜教指正。
【關鍵詞】教師 童心 以學生為本 新課程 生活經(jīng)驗 語言機智 游戲
蘇霍姆林斯易說過:學校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到另一個頭腦中去,而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心靈的接觸. 學生是教育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本體。新課改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認為學生是發(fā)展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這就是說,教師要具有一顆“童心”甘做一個“小孩子”,愿意走進學生豐富多彩,曼妙無比的生活情感世界。童心不是裝出來的,天真不是模仿出來的。它們是不受客觀影響的自然流露,是對學生的設身處地的想象、理解和愛。
早在l918年,陶行知就指出,教師過于威嚴,學生視之如判官,如閻羅、如芒刺之在背,“現(xiàn)中國教師之大弊,即在于此”。陶先生要求:⑴教師必須以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不要做“糊涂的先生”,壓制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摧殘人才幼苗。⑵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心理、了解學生的問題、了解學生的困難和愿望,解放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⑶教師要“化作兒童”,與學生相知相親,共同生活,共同創(chuàng)造。⑷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自立、自動、自覺的精神。⑸教師應該向學生學習,教學相長。所以,走出“權威”與“服從”的誤區(qū),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把老師權威主宰的課堂變成師生間平等的磋商和交流的殿堂,即以師生對話來實現(xiàn)平等,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教學氣氛。在工作中把我們的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維護學生主體意識。這同時就要求教師實現(xiàn)角色的轉換,由馴化者、傳授者轉換為對話者,自己抹去頭上那作為布道的教主、知識的權威的光環(huán)。
一、語文教師為什么要永葆一顆童心
明朝李贄的《童心說》里,有一段解釋何謂童心的話: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換言之,教師要永葆童心的前提是擁有熱愛學生的一片真心,愿意為學生無私奉獻的一份真情。正如斐斯泰洛齊所說:“我沒有一切,只有學生”。
作為語文教師,童心比愛心重要。因為語文教師所教授的學科具有一般學科所沒有的靈魂的震撼。
童心,使得老師俯下身來,永遠是學生中的一員,讓學生感到你和他們是同一棵樹上兩片相同的葉子,在風中吹拂著相同的韻律。
愛心,使得老師敞開胸來,讓學生感到溫暖,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蔭覆蓋在他們的身上。
但是,僅有愛心也是不夠的,因為你容易居高臨下把愛的雨露灑給學生,容易和學生拉開距離。只有讓學生感受到你與他是心連心時,他才會自覺的接受你的一切要求,教育才會產(chǎn)生效果。
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永葆一顆童心的策略:
。ㄒ唬╆P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緒體驗. 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
在傳統(tǒng)的教學體制下,學生走進課堂,就走進了一個早已預設好的,可能是外在于他的“書本世界”。 在單純的知識傳遞過程中,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不被重視,甚至被排斥在課程之外。而今不同了,新課程認為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課程生成和發(fā)展的基礎。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的過程,學習者要將正式的知識與自己日常的直覺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
記得寒假回來第一節(jié)語文課,我先祝愿學生新年進步,誰知幾個調皮的學生馬上回應笑嘻嘻的說:“老師恭喜發(fā)財,利是逗來”,其他同學也七嘴八舌紛紛響應,向我要壓歲錢?磥硇履甑挠鄳c在學生心中還沒結束。于是我靈機一動,決定改變講新課的打算,來一場即興的“七嘴八舌話新年”的說話比賽。要求每位同學面向全班說一句新年祝福語,不得重復,評選出大家認為最有心意和新意的,獎紅包一個。學生情緒高漲,開動腦筋,精心打造,互不服輸,不時有精彩的、深情的祝福博得同學的陣陣掌聲。一節(jié)課很快接近尾聲,學生還意猶未盡,于是我順勢布置了一道課外作業(yè):讓學生回去了解有關新年來由的傳說,全國各地過新年的習俗和富含意蘊的春聯(lián),搜集整理后交上來交流。過了兩天,很多同學都把有關“新年”知識的資料搜集、整理好交上來,我又為此抽出時間讓同學們交流了搜集的資料,同學們對我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有了明確的了解。
這一案例提醒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絕不能忽略了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要有同理心,想想如果自己此時處于學生的位置會有怎樣的情緒情感反應,不然就可能以教育的名義傷害了學生而不自知,在動機上與效果之間出現(xiàn)巨大反差。
缺少生活經(jīng)驗的課程,將是不完整的課程;缺少對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關注,將是不完整的學生關注。 如果我們讓學生受困于書本世界,就難以使他們領略到現(xiàn)實世界為書本知識的運用提供的誘人境界和無限風光,這樣書本知識就會成為“一潭死水”,這樣獲得的理性認識也是不可能“充沛”、“鮮活”的。
實際上,生活中蘊藏著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教育資源,生活中有語文,一旦教師將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融通起來,學生就有可能會感受到書本知識學習的意義與作用,就有可能會增強自己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學習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項枯燥無味必須要完成的義務,而是一種樂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動了。
(二)巧用教學語言機智,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融洽師生關系。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口語和體態(tài)語這兩種語言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機敏性和應變力,叫教學語言機智。面向還是少年兒童的初中生,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尤其重要。教學語言機智的運用就是為了在短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思路以求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取得超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我比較有意識的使用體態(tài)語,發(fā)揮它的輔助性作用。因為它既能輔助教學口語更強烈、更豐滿、更確切地表達教師意圖,強化教學效果,又符合活潑好動的少年兒童的情感特點。體態(tài)語主要有頭部運動,面部表情,各種眼神、身體姿勢、手勢和足步運動等非語言因素。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別思從許多實驗中取得這樣一個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見,體態(tài)語言在信息傳達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恰當?shù)剡\用體態(tài)語言,不僅有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融洽師生關系,有時還能發(fā)揮口頭語言所無法替代的作用。比如一些有難度的提問,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有時用體態(tài)語言來代替贊同與否的簡單化表示效果會好些:以點頭、微笑表示贊同,則不再是簡單的肯定,而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用沉默、搖頭表示不贊同,則可以使學生避免因受到批評而挫傷學習積極性;用略帶溫怒的眼神注視表示提醒、暗示學生注意聽課情緒,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不管什么時候,語言都在課堂教學中起提綱挈領、啟迪思維、誘導引路的作用。因而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忽視教學語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語言(口語和體態(tài)語)素養(yǎng),更要注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抓住各種契機,運用語言機智,充分發(fā)揮其功能,使語文課堂變得活潑、有序、高效率。
。ㄈ﹦(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語文教學游戲,使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
游戲中的人,是完整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愛的人。因為游戲需要人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游戲者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席勒認為,游戲狀態(tài)是一種克服了人的片面和異化的最高的人性狀態(tài),是自由與解放的真實體現(xiàn)。他有一句明言:“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彼裕螒蚴钦嬲囊匀藶楸镜幕顒。作為游戲的教育,也是這樣。在教育過程中,學生作為完整的人,參與、投入到整個活動中,其情感、其個性、其智能,都將得到全面的展現(xiàn),全面的發(fā)展。
以學生為本,也不僅僅是以學生的知識增長、智力開發(fā)為本,而是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以人教版義務教育初中語文課本第二冊中的語文實踐活動“警語的收集與評比”這一游戲為例。教材對活動的開展設計了完整的方案,方案分為活動目的、活動程序和做法、參考資料幾部分。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們積極性非常高,他們以小組為單位,全體動員,人人動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積極作好賽前準備,每個人都收集到幾十條警語。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全班以小組為單位,分四組進行比賽。最后評出冠、亞軍,給予象征性的獎勵。這種游戲性質的學習,學生特別感興趣,他們早早盼望這一天的到來。為了更成功的進行活動,他們還積極出謀劃策,幫著出點子,拿主意,就連一些平時不愛學習的同學,也變得異乎尋常的積極。比賽過程中,他們一個個情緒高昂,爭先恐后地舉手搶著發(fā)言。他們的能力、智力、情感、態(tài)度得到充分展露,充分發(fā)展。
心理學家馬斯洛告訴我們: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在游戲性質的學習中,學生受到真正的尊重,在老師的心目中,他們是自主的人,完整的人,可以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可以自主決定自己在學習活動中的角色、地位及作用。老師相信他們的能力體力和智力,相信他們能順利的完成學習任務。更為重要的是,人還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都企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從小開始都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只是由于種種原因,被大人們認為我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好,才事事由大人們包辦。我們中國,長期以來,凡家里的事,都有父母親做,凡課堂上的事,大部分有老師代做。作為游戲的教育就不同了,它可以杜絕老師的包辦代替。因為游戲者始終都只能是學生,絕對不可能是教師,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游戲。
大多數(shù)人認為,游戲是幼兒的專利,其實好玩也是人的一種天性,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無一例外。成功的教學,本來就應該利用人的這種天性,投其所好。在我們國家的中小學,學生學得比較死板,比較吃力,緊張有余而活潑不足,就是因為他們缺少了在寬松,和諧,愉悅的游戲氛圍中玩中學、做中學、樂中學,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改變這種現(xiàn)狀,首先我們語文教師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動腦筋,擁有一顆童心,走進學生豐富多彩,曼妙無比的生活情感世界,努力把微笑帶進課堂。圍繞著讓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這一目的,從教學的實際出發(fā),巧妙設計,科學指導,提高教學效果。
童心是夢想,童心是憧憬,童心是黑夜中的一盞燈火。童心不是那種故作的天真,也不是那種超出年齡的作態(tài)。童心只是保持對美好事物、美好情感永不停歇的追求。童心就是對弱小的無私援助,對真情的無私奉獻,對丑陋的極端鄙視, 對萬物的無比憐愛。語文老師,莫讓失落的童心一度擱置,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中,請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你的肩膀不會再如此沉重,你會擁有最開心的笑容。你歡快的教學課堂將會成為學生的樂園,你的學生將在你的滋潤下更樂觀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教育走向生本》郭思樂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情感智商》(美)丹尼爾戈爾曼著,耿文秀、查波澤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
《學與教的心理學》邵端珍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年
《童心說》(明)李贄
《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05年6期 第6頁的《教學感悟》
【語文教師永葆童心營造樂教樂學氛圍論文】相關文章:
“樂教”促“樂學”04-30
“樂教”促“樂學”04-30
激發(fā)情感 樂教樂學04-30
[小學語文論文]運用電教媒體 創(chuàng)設樂學氛圍04-30
如何營造樂學學習氛圍心得體會05-02
運用電教媒體創(chuàng)設樂學氛圍04-30
營造語文實踐活動氛圍05-01
營造輕松的小學語文課堂氛圍論文05-02
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論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