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留下的歷史困惑
摘要: 萊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的嚴格化、精確化,演變?yōu)閳D靈機概念,隨著第一臺電腦誕生,圖靈機的物理實現(xiàn),人類認知和智能活動被認知科學家們樂觀地認為可以轉換成計算程序用機器進行模擬。認知科學就形成了“認知可計算主義”的研究綱領,對這種“認知的本質就是計算”,人腦計算機都不過是操作、處理符號的形式系統(tǒng)的總看法,我們的中國學者在各自的相關領域都作出了應答:洪定國教授用“顯析序”與“隱纏序”概念、金吾倫教授用“構成論”與“生成論”哲學范疇、劉粵生教授用“結構信息”與“交換信息”的廣義信息范型重新解釋了“現(xiàn)實世界”與“可能世界”的關系,這對認知邏輯的本質、人類認知活動經(jīng)編碼成為符號的過程作出了深刻闡明并提出了理論限度。
認知科學目前的理論困境和實踐困難就在于它業(yè)已形成的圖靈意義下的算法概念只能模擬認知和智能活動中的顯序部分、形成構成論的原子抽象,或者按我們的說法叫經(jīng)典的“結構信息”,它不能完全解釋人類心智活動的內在機制及其體現(xiàn)出的靈活性、選擇性和自涌現(xiàn)性。
吳學謀的泛系理論不是簡單地依靠邏輯和圖靈機算法,而是把結構信息作為要素的集合與關系的集合(交換信息:五互八籌)構成的復雜大系統(tǒng)來模擬人類智能,以沖破目前所做的只求系統(tǒng)的局部一致性的狹隘途徑;而王德奎探索用三旋生物、物理的途徑和黃展驥的放棄邏輯的人工手段尋求大邏輯的自然機制,以及周禮全先生在語境和隱涵等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運用自然語言進行成功交際的圖式(《邏輯--正確思維和成功交際的理論》),都反映了中國學者們力圖解決認知科學的深層問題的階段性成果。我們相信,沿著這一系列探索,結合近年來人工生命、進化計算某領域的新成果,將會產(chǎn)生認知科學新的研究綱領。
關鍵詞:認知科學 可能世界 交換信息 新的研究綱領(信息范型)
一、引論:歷史之謎
20世紀的邏輯學家根據(jù)萊布尼茨的“可能世界”觀念,再進一步嚴格化、精確化,建立起完整的模態(tài)邏輯語義理論--可能世界語義學。使我們可以從多元的角度去看待和探討邏輯問題,也包括我們可以從認知的角度去探討邏輯問題并建立各種認知邏輯系統(tǒng)。
與上述過程極為相似的是,十七世紀的哲學家萊布尼茨在三百年前用兩個記號0和1的二進制算術來評注和闡述中國古代伏羲圖的意義過程中,終于發(fā)現(xiàn)“六十四卦圖中的64個六爻排列恰好與從0到63的二進制數(shù)字一一對應。這一發(fā)現(xiàn)使他異常興奮,立即用法文修改和補充1679年的文章手稿,并將這一法文文稿送交法國科學院院報!保ㄖ觳--主編的《國際易學研究》第5輯第201頁)在某種意義上,萊布尼茨是把易圖的“可能世界”嚴格化,精確化了。但他如何把卦變圖和爻變圖演變成二進制算術、在走向符號化的同時,又不得不丟失易圖的生生之易卻是很少為人深究的。
董光璧先生在《易學與科技》的“易卦分類原理”中指出:“易圖中的兩儀、四象、八卦……就是陰爻和陽爻兩個元素的無限重集的排列數(shù)!保ǖ85頁)這里對卦變圖所蘊含的卦變理論,早被萊布尼茨所揭示:“令人驚奇之處,是這種用0和1進行的算術竟然包含著一個叫做伏羲的古代的國王和哲人所作的線段的奧秘……中國人丟失了卦或伏羲的線形的意義或許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了;他們對(卦)作了諸多評注,卻找到了我不知道離得多遠的意義。最后它的真正解釋竟然是從歐洲人那里來的。事情是這樣的:大約兩年多前,我寫信告訴了當時住在北京的著名法國耶蘇會士、尊敬的白晉神父,我的用0和1的計算方法,他立即就看出這便是解開伏羲圖的鑰匙。于是,他于1701年11月14日寫信給我,并給我寄來了這位哲學君王的偉大圖形,一直到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