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詹天佑修鐵路名人典故
國難當頭,風雨飄搖。但是,仁人志士們還在為中國的富強而奮斗。中國第一代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就在為修筑京張鐵路而奔波。
詹天佑是當年容閎帶出去留學美國的幼童之一。他十八歲考入美國耶魯大學土木工程及鐵路專修科,三十四歲時當選為英國工程研究會會員。在國外,他親眼看到一日千里的火車鐵路,心中暗暗發(fā)誓:“今后中國也要有自己的鐵路和火車!”1881年,胸懷發(fā)展祖國鐵路事業(yè)的熱忱,詹天佑回到了久別的祖國。
然而,回國后的他卻被分到軍艦上擔任駕駛官。學鐵路而干海洋,學非所用,一耽誤就是好幾個春秋。
直到二十世紀初期,中國人總算提出了自己修筑鐵路的設想,清廷也設立鐵路礦務總局,準備興建從北京通往張家口的京張鐵路。
1905年5月,詹天佑被聘為總工程師,主持修建京張鐵路。一些外國人聽了,公開譏諷道:“建筑這條鐵路的中國工程師,恐怕在娘胎里還沒有出世呢!”“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就算不是夢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們挖苦詹天佑出任京張鐵路總工程師是不自量力,在等著看中國人的笑話。
詹天佑下定決心,要為中國人爭一口氣。他說:“中國地大物博,而修路工程卻必須借用洋人,這應該引以為恥。中國人已經醒過來了,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師、自己的錢來建筑鐵路!”
京張鐵路從北京到張家口,全長有二百多公里,中間要經過層巒疊嶂、峭壁聳立的燕山山脈,特別是居庸關、青龍橋、八達嶺等地區(qū),地形十分險惡,工程量很大。
詹天佑背上標桿儀器,騎著小毛驢,成天奔走在崎嶇的荒山野地,實地勘測線路。他白天測量、趕路,晚上還要伏在油燈下繪圖計算,一遍又一遍地勘察定線。
工程開工以后,困難接踵而來。因為缺少機械和輕軌,所有工作都得靠人力;沿途皇親國戚的墓地不讓通過,不得不求爺爺告奶奶,奔走呼吁;外國銀行故意拖延工程款,造成經費接濟不上,等等。詹天佑排除萬難,一寸一寸地把工程推向前。鐵路過了南口以后,共有居庸關、五桂頭、石佛寺和八達嶺四處隧道,總長度一千六百四十五米。這是全路工程成敗的關鍵。詹天佑發(fā)誓:“一天不打通居庸關、八達嶺的隧道,就一天不回北京!
居庸關山勢高、巖層厚,隧道長達四百米,施工難度很大。為了加快進度,詹天佑想出了從南北兩端向中心對鑿的方案。但人力鑿山,進度很慢,詹天佑又大膽地提出炸開巖石的辦法,施工進度果然加快了許多。隧道越鑿越深,鑿到幾十米處,洞里嘩嘩地流出水來,工人們半身都浸泡在泥水里。因為沒有抽水機,詹天佑從早到晚帶頭向洞外挑水,與工人們吃住在一塊,常常半個月也不離開工地一步。工人們對這樣一位吃苦在先、以身作則的總工程師非常佩服。
居庸關隧道打通了,接著又要開鑿八達嶺隧道。八達嶺隧道要比居庸關的還要長。這么長的隧道,南北對鑿是不太容易對準的。詹天佑又提出一種鑿豎井的開鑿辦法,就是從隧道中心點的山頂先鑿開一個洞,筆直往下鑿。鑿到一定深度時,再分開兩頭,向南北鑿去。這樣可以有四個工作面同時開鑿,也不會鑿歪了。施工人員的熱情都很高,沒過多少日子,這條全長一千一百四十五米的長隧道,也終于開鑿成功。
兩大艱險工程完工后,其他兩座隧道,也就跟著順利完成。
這時,還剩下最后一道難題有待解決,就是從南口到八達嶺地勢太陡,如果采用常規(guī)的螺旋式線路,火車很難爬上去。詹天佑請教了當地老鄉(xiāng),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出一種折返線路,就是在山高坡陡的青龍橋地段,順著山腰,鋪設“人”字形路軌,既降低了坡度,也縮短了隧道,火車到這里,以兩部大馬力機車前后一推一拉,就可安全地爬過陡坡。
1909年7月,京張鐵路全線通車。這條原來計劃要用六年時間完工的工程,只用了四年,還節(jié)省了二十八萬兩銀子的費用。中國人自行設計和修筑的京張鐵路,為中國人爭了光。
【詹天佑修鐵路名人典故】相關文章:
心寬的名人典故07-19
《詹天佑》03-07
指鹿為馬的典故12-19
塞翁失馬的典故03-06
暗度陳倉的典故03-04
趙州橋的典故03-05
江郎才盡的典故03-04
南轅北轍典故03-09
圍魏救趙的典故03-09
關于曾國藩的軼事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