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阿伯的花燈感悟
刺桐花,是泉州的市花。
泉州稱得上是一座古城,常聽老輩人嘴中念叨:“東西兩座塔,南北一條街”,指的便是建于唐朝開元寺內(nèi)的鎮(zhèn)國塔、仁壽塔和中山街。在這座自唐而興的小城之中,名勝古跡、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都數(shù)不勝數(shù),正值春節(jié)期間,賞花燈、聽南音、賞梨園戲這些佳節(jié)中的傳統(tǒng)項目,讓泉州的年味兒充滿了濃郁的中國味道。
其中我最癡迷的便是泉州花燈。據(jù)史料記載,泉州的花燈制作工藝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并延續(xù)至今。泉州花燈歷史悠久,影響廣泛,泉州花燈集雕刻、繪畫、書法、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極富工藝美術價值。2006年,泉州花燈也被列入了首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
從豐澤走到鯉城,古城顯現(xiàn)出濃濃的節(jié)日韻味,騎樓間掛著的花燈,各式各樣,這些花燈大多出自泉州花燈手藝人之手。街口的阿伯便是一位制燈好手,他在這里制燈幾十年,我在他這里買了十幾年的燈,因此與他相熟。阿伯告訴我,當年他在泉港那會兒,扎出了一盞大龍燈,還掛到區(qū)政府辦的燈展上,搶盡了風頭,F(xiàn)在體力不濟,只能做些小盞的,賺點小錢圖一樂,最重要的是別讓這手藝生疏了。
這些年看阿伯做花燈,讓我徹底成了花燈愛好者,自然對他的制燈手法非常熟悉:他先是在報紙上畫好需要的線稿圖,再把這張草稿蓋在要做花燈的那一疊彩紙上,用訂書釘釘起來。之后捏來幾根又細又長的鋼針,沿著那畫好的線,一點點等間距地打孔。待他把孔打完,取下那當模板的報紙,展開彩紙輕輕一抖,通常會滿意一笑或是繼續(xù)微調(diào)。這張彩紙,在外行人眼中不過是一片細密的小孔,可能連圖案的輪廓都看不出,更別提手藝人的道行了。待這些彩紙粘到燈的骨架上,組成一盞完整的花燈,再把它點亮,火光便透過那些孔洞映出來,彩紙上的那些圖案便仿佛活過來一樣,若有幸能觀看整個制作過程,那么這一刻便是見證奇跡的時刻,燈光中起舞一般,花朵在燈光中綻放一般,鳳凰在燈光中涅盤一般,巧奪天工,令人拍手叫絕!
這瞬間綻放出的絢麗畫面正體現(xiàn)了手藝人的真功夫,這一個個小孔,扎彎了阿伯的腰,扎糙了阿伯的手,也扎出了泉州花燈的名氣。做了一輩子花燈的阿伯有個用了一輩子的籃子,里面裝了他一輩子的手藝。那本被翻得破破爛爛的小畫冊中,花鳥魚蟲、人獸龍鳳樣樣俱全。這里面的圖案呀,除了經(jīng)典樣式,阿伯還不斷推陳出新,也都讓他摹到燈上去了。就說現(xiàn)在,他不做燈的時候,手也沒閑著,經(jīng)常把那本小畫冊掏出來,勾上幾筆,弄點新花樣。
今年阿伯就給我做了個新花樣——刺桐花花燈。
“阿伯送你這盞刺桐花,就是希望你將來出息了也別忘了咱們?nèi)荽掏┏恰8鼊e忘阿伯的老手藝。古城的文化,少不了一代代傳統(tǒng)手藝人!”
我理解阿伯的意思。現(xiàn)在燈展的參展單位越來越多,但在這一片華彩之下,中國手藝、工匠精神正慢慢地消失。機器代替了人工,花燈都是工廠大批量的產(chǎn)品,而傳統(tǒng)的手工扎制的花燈越來越少。我捧著阿伯手工做的刺桐花燈,在西街邊走邊看,一盞又一盞花燈在我頭頂掠過。
遠處的一盞花燈,引起了我的注意。走近看,這盞燈是多個三棱錐狀的小部件拼成的,每個小部件上,都刻著精美的圖案。那精度,那功夫,一看就知道是傳統(tǒng)手工制作的。再看燈底掛著的牌子上寫著:“李堯?qū)毧碳埞に嚨谌鷤魅恕。旁邊還有一位老先生在燈下,盯著他的作品。
我用手機將這位老人和這盞燈拍下。心中念著:傳統(tǒng)手工,才是有溫度的藝術。
【阿伯的花燈感悟】相關文章:
賣菜阿伯作文08-09
(精選)看花燈02-27
看花燈12-31
觀花燈11-23
花燈的作文09-01
看花燈的作文08-21
賞花燈的作文09-02
賞花燈作文07-06
(精選)看花燈作文09-13
看花燈作文07-28